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讨论了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切除范围、矢状窦损伤修补或重建问题。方法 总结1987 ̄1996年手术治疗35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经验。肿瘤大于3cm×4cm×5cm11例,6cm×10cm24例。结果 35例肿瘤全切 除27例,次全切除8例,无2例死亡。术后复发2例而行二次手术切除。结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因生长部位、侵犯矢状窦范围不同,采用手术方式不同。总的原则骨窗够大,暴露要充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应用显微手术技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16例,术前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10例,了解肿瘤的血供、矢状窦通畅程度及瘤周静脉回流代偿情况。采取先阻断窦旁供血,然后分块切除肿瘤。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其他代偿回流静脉及瘤周正常脑组织,妥善处理受累的矢状窦。结果:肿瘤全切14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无肢体功能障碍。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分析总结2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显微手术及疗效.结果 按Simpon切除分组标准,Ⅰ级切除18例(82%),Ⅱ级切除4例(18%).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恢复良好.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妥善处理上矢状窦;避免中央沟静脉及脑皮质其他回流静脉的损伤,力争全切肿瘤.术后配合γ刀治疗,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18例矢状窦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8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影像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结果:肿瘤全切12例,近全切除5例,术后死亡1例。结论:正确处理受肿瘤侵犯的上矢状窦及中央静脉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于矢状窦并充满矢状窦角的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此处肿瘤常有颈内外动脉的双重供血,血运丰富,容易侵犯重要的矢状窦、中央沟静脉及功能区皮质,手术难度及风险较大。我院1998年6月-2007年3月,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47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全切肿瘤6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应力争全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暴露、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中央静脉,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与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侵犯上矢状窦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侵犯上矢状窦的脑膜瘤患者,共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34~63岁,平均49岁。颅内压增高者9例,癫痫发作3例,偏瘫等定位体征4例。肿瘤部位均为单侧。对14例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切除,同时行受累上矢状窦壁切除加重建上矢状窦11例,受累上矢状窦部切除3例。结果 14例患者手术结果满意,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9例颅内压增高患者,术后头痛、呕吐等症状消失,3例癫痫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缓解,4例术前偏瘫等定位体征患者,术后阳性体征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5年,1例患者术后脑膜瘤复发,行二次手术治愈,其余13例均未见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上矢状窦旁脑膜瘤镜下全切除,同时行受累矢状窦切除,或上矢状窦壁切除加重建上矢状窦,可有效治疗侵犯上矢状窦的窦旁脑膜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以提高其手术效果。方法应用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11例,术前行DSA检查7例,了解肿瘤的血液供应,中央沟静脉以及代偿回流的瘤周静脉。术中注意保护中央回区脑皮层,分块切除肿瘤,保护中央沟静脉,妥善处理受累的矢状窦。结果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轻偏瘫2例,无死亡。11例随访1年以上。未见复发。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以保护中央区皮层功能为主,同时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及失状窦,有利于减少脑重要功能区损伤。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0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2009年1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Simpson Ⅰ级切除12例(60%),Ⅱ级切除4例(20%),Ⅲ级切除4例(20%)。术后随访8~96个月,平均22个月,无手术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及避免脑皮质引流静脉的损伤,力争全切肿瘤,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旁皮质中央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28例上矢状窦旁皮质中央区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法及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Simpson切除标准,Ⅰ级切除17例(60.7%),Ⅱ级切除6例(21.4%),Ⅲ级切除3例(10.8%),Ⅳ级切除2例(7.1%)。无手术死亡,随访6~24个月,4例复发。结论 充分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及评估,采用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术中保护好中央沟静脉、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功能区的损伤,能明显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易勇  周世军  王东 《四川医学》2014,(7):818-821
目的:探讨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矢状窦中部巨大型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疗效,并进一步总结该病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3年5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3例矢状窦中部巨大型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显微外科手术过程及策略。结果本组患者中,肿瘤累及上矢状窦窦顶或一侧窦壁外层15例,肿瘤突入窦腔4例(其中1例完全闭塞窦腔),肿瘤位于镰旁未累及上矢状窦4例。达 Simpson I 级切除5例,II 级切除15例,III 级切除3例。全部23例患者平均随访期21.3个月(3~72个月),9例术前合并不全偏瘫症状的患者中有7例术后有不同程度改善,2例术后短期内加重,3个月后改善同术前。术后3个月复查头部 MRI 示有肿瘤残留者3例,全部患者在随访期内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中央区皮质及重要桥静脉的保护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矢状窦中部巨大窦镰旁脑膜瘤的关键。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与合理的手术策略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显著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窦旁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巧与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窦旁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按Simpson切除标准,I级切除41例,Ⅱ级切除38例,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8年,5例复发。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能,上矢状窦及中央沟静脉的良好保护是提高全切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及大脑镰旁脑膜瘤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4月~2011年9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及大脑镰旁脑膜瘤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4例患者,SimpsonⅠ级切除9例(26.5%),SimpsonⅡ级切除20例(58.8%),SimpsonⅢ级切除5例(14.7%)。9例上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者,6例恢复正常,2例未能完全恢复,1例运动功能障碍加重。7例癫痫者经服药后仅2例偶有发作。2例精神障碍者均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38个月,2例失访,3例复发,其中2例再次手术,1例行伽玛刀治疗。结论:良好的手术暴露,熟练的显微手术技巧,矢状窦和中央沟静脉的妥善处理和保护,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和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动区附近大型脑膜瘤的大小与预后的关系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月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0例运动区附近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运动区附近大型脑膜瘤的大小与预后的关系、术中神经功能保护及术后神经功能康复进行总结。结果10例运动区附近大型脑膜瘤患者按Simpson分级,Ⅰ级8例,Ⅱ级2例;全切率(包括按Simpson分级的Ⅰ、Ⅱ级)大脑凸面为i00%,矢状窦旁为80%,大脑臁旁为90%。术后出现一侧肢体不同程度偏瘫或原有偏瘫体征加重3例,经脱水、高压氧等治疗,1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完全恢复2例。7例大型脑膜瘤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5分所占比例为85.7%(6/7),3例巨大型KPS5分所占比例为66.7%(2/3)。结论对运动区附近大型脑膜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结合脑膜瘤的大小分型,对临床治疗效果可能更有指导意义,术后对有神经功能损害者早期施行高压氧治疗,可有效提高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德刚 《安徽医学》2007,28(4):321-323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对56例经手术治疗的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诊断,手术方法,受累矢状窦的处理及对无法切除之残留的补充治疗。结果手术全切肿瘤48例(85.6%),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15例(26.7%),SimpsonⅡ级切除33例(58.9%),余8例SimpsonⅢ级切除(14.4%)。术后随防6~72个月,无手术病死。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应力争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与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中央区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的效果.方法 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中央区窦旁脑膜瘤患者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26~70岁.所有患者术前均在磁共振检查基础上建立三维可视化影像模型,均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后24小时复查头CT,以Simpson分级结合影像等检查评估肿瘤切除程度,以KP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功能分级.结果 在术前三维可视化模型下,可清晰显示肿瘤与瘤周重要结构关系,术中所见与术前模型相符.术后24小时复查CT均未见需要手术处理的颅内血肿.36例患者中,29例获得全切,7例获得次全切.术后随访3~60个月,肿瘤复发4例,31例患者恢复良好KPS评分>80分可正常生活,3例KPS评分60分,轻度偏瘫生活可自理,1例KPS评分30分,重度偏瘫生活需辅助,1例术后28个月因肺栓塞死亡.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可清晰显示中央区窦旁脑膜瘤与瘤周重要结构关系,有利于术前制订手术计划及术中重要结构的保护,对中央区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26例鞍区脑膜瘤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单/双额下入路10例,翼点入路13例,纵裂入路3例。结果:26例中,显露满意14例(53.85%),全切18例(69.23%),痊愈23例(88.46%),无死亡,预后良好11例(91.67%)。结论:鞍区脑膜瘤易误诊为垂体瘤和颅咽管瘤,临床表现结合CT和MRI检查有助于诊断。翼点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有益于肿瘤全切。  相似文献   

18.
手术治疗包裹大动脉的颅底中央区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对包裹重要脑动脉的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颧弓入路手术治疗 9例颅底中央区巨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 ,肿瘤位于前床突、鞍结节、鞍隔、海绵窦区、岩骨尖及斜坡等广泛区域并完全包裹 1支以上的脑动脉。结果  6例脑膜瘤获得了全切除 ,3例脑膜瘤获得次全切除 ,1例的精神症状及记忆力减退症状加重 ,2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 ,无手术死亡 ;随访 12月至 8年 ,1例术后 4 1月肿瘤复发。结论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显微外科技术应用 ,大多数颅底中央区包裹重要脑动脉的巨大脑膜瘤可以获得成功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