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远群 《广西医学》2008,30(8):1170-117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预后估计方面的重要性。方法59例脑梗死(CI)患者,17例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和35例正常人,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CI组、TIA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I组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TIA组,急性期高于恢复期。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缺血的严重性相关,其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诊断与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评估其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32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人(观察组)人院第1、10、20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的关系。结果:人院第1天及治疗第10、20天,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全结肠病变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病变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者显著升高,病变范围较广的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病变范围较少的病人。  相似文献   

3.
血浆D-二聚体与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艳敏  李乃静  邱枫  田力  潘作东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5):516-517,5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lner)与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A、B、C三组,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观察72h内头CT或M1KI后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老年TIA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C组D-二聚体的含量均高于A组(P〈O.01),而且C组高于B组(P〈0.05),重型患者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论血浆D一二聚体含量的升高是老年TIA患者的危险因素,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可以对老年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话疗D-二聚体水平以评估疗效的观察及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方法 对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不同时期和20例对照者测定其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血栓形成康复期轻度高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推测新鲜血栓形成,从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评估脑血管新鲜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急性脑梗死治疗.尤其在溶栓治疗中.动态检测D-二聚体含量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1334例创伤骨科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大宗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对不同创伤程度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统计,找出创伤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探讨D-二聚体在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前血栓倾向筛查中的应用。方法1334例创伤患者(共1359例次)入院后测得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其中急性创伤病例858例次,非急性创伤病例501例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创伤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创伤患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急性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阳性率亦明显高于非急性创伤患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患者全身骨折数量〈5时,骨折数量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线性相关(r=0.995,P〈0.01)。结论急性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当骨折数量〈5时,D-二聚体水平可以辅助评价创伤严重程度。当D-二聚体用于对创伤患者术前血栓倾向的筛查时,应区分急性、慢性及创伤程度,采用不同的参考标准结合临床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6.
孙旭  刘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1):2567-2568
目的: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以评估不同时期脑卒中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方法:对3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包括15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104例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110例脑血栓形成康复期患者,分别采用Latex乳胶法测定其DD(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血栓形成组及TIA组患者DD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血栓形成康复期组轻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血栓形成和TIA组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推测伴发高凝状态和新鲜血栓形成,从DD水平变化可评估脑血管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从而对脑血栓形成的诊断、临床分期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蛋白C和 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水平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蛋白C)和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进行了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n=20)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蛋白C活性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 蛋白C不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因素,D-二聚体增高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及并发脑梗死病人血浆Hay与D-二聚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及并发脑梗死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ay)与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老年高血压病人43例,老年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病人86例,应用循环酶法检测其血浆Hcy浓度,应用比浊法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老年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并脑梗死组血浆Hcy和D-二聚体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82.55、59.12,q=2.83~16.40,P〈0.05),且老年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并脑梗死组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q=5.56、10.88,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浆Hcy和D-二聚体水平对老年高血压和高血压所致脑梗死的预防、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凝血]因子I、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35例,入选病人随机单盲分为普伐他汀组69例,常规治疗组66例,另外随机选择50例正常人做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含量;血凝仪法测定[凝血]因子I含量;胶体金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普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治疗前3者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普伐他汀组治疗后一氧化氮水平较前明显升高,[凝血]因子I、D-二聚体水平较前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普伐他汀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改善心肌供血,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及其在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50例正常人、104例SLE患者和56例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其与SLE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结果正常人组、CTD组和SLE组间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93,P〈0.01)。将所有SLE患者分为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和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相比,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SLEDAI积分、IgG水平、GLO水平、胸膜炎和心包炎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HB、C,、ALB水平明显降低(P〈0.05)。继发抗磷脂综合征的SLE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继发抗磷脂综合征的SLE患者(t=2.757,P=0.013)。SLE患者中抗Sm或抗C,q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抗Sm或抗C1q阴性组(P〈0.05)。结论SLE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与疾病活动性、继发抗磷脂综合征等反映SLE病情的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7例,分为早期进展组31例,非早期进展组5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患者入院即刻和第3天的血浆DD浓度,同时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早期进展组入院即刻、第3天的血浆DD水平均高于非早期进展组(P<0.01)。2组入院第3天DD水平高于入院即刻(P<0.01)。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入院即刻DD可作为独立预测ACI早期进展的因素(P<0.05)。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SSS下降分值呈直线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升高,血浆DD水平值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进展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乳胶凝集试验法测定62例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其与SLE的疾病活动、临床表现的关系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01);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SLE DAI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51,P<0.01);(3)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初发患者中明显高于复发者(P<0.01),合并浆膜炎、白细胞降低及栓塞的患者分别显著高于无浆膜炎、白细胞正常及无栓塞的患者(均P<0.01);(4)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抗心磷脂抗体阴性、抗dsDNA抗体阴性者(分别为P<0.01,P<0.05);(5)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沉呈正相关(r=0.428,P<0.001),与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r=-0.275,P<0.05).结论 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SLE疾病活动性和临床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NP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NP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血浆NPY水平呈现增高趋势;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NPY水平与轻、中度狭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较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NPY明显升高(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浆NPY水平与IMT值呈正相关关系(r=0.163、0.245、0.179,P〈0.05)。结论 NPY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且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9,自引:0,他引:79  
Sun Y  Wu Q  Yao C  Huang S  Tang Z  Li Z  Bao H  Li S  Zho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29-23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供血不全发作 (TIA)和脑血栓形成以及疑似脑供血不全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有机溶剂抽提 ,并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 ,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 TIA和脑血栓形成以及疑似脑供血不全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0 0 μmol/L± 0 70 μmol/L) ,分别为 2 14 μmol/L± 1 0 2 μmol/L、1 5 0 μmol/L± 0 85 μmol/L、1 73μmol/L± 1 14 μmol/L血浆 (P <0 0 5 )。经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血药物治疗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下降。结论 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 ,血浆溶血磷脂酸可能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中风时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做了多项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性实验室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认为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是导致脑血栓的重要因素,并认为血小板功能亢进应视为发病原因,而非结果。本文采用公式推算法认为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元两个指标,有利于推算脑血流及血液的变应力,故这种推算有利于中风预报。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②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了 10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OX LDL含量。③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和脑梗死组血浆OX LD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F =14.6 7,q =5 .339.85 ,P <0 .0 1) ,且脑梗死急性期较恢复期明显升高(q =4.0 7,P <0 .0 5 )。④结论 血浆OX LDL水平增高可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其在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浆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后不佳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预后不佳组均为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D水平的变化对于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血浆DD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NSE含量进行检测,并检测30例健康正常人血清NSE含量为对照组,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NSE浓度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对照组(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血清NSE高于健康正常人血清NSE(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SE含量升高与脑神经细胞坏死密切相关,可以反映脑神经细胞缺血损伤程度;血清中NSE高表达有可能提示超早期脑梗死,而低表达可能是TIA,检测血清NSE可以在血清学上为鉴别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一个有临床意义的指标,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探讨糖尿病病人并发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②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放射免疫测定法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伴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GMP-140和血小板表面GMP-140的含量进行了测定。⑤结果NIDDM伴脑动脉硬化、NIDDM并发脑血栓形成和单纯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浆D-二聚体、GMP-140和血小板表面GMP-140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t=5.25-20.04,P均<0.001)。单纯脑动脉硬化病人上述指标则无明显变化;动态观察单纯脑血栓形成病人,随着病情好转至恢复期,其上述指标较急性期明显下降(t=5.22-7.05,P均<0.001);而NIDDM并发脑血栓形成病人恢复期上述指标持续增右,与急性期相比差异不显著(t=1.42-1.99,P均>0.05)。④结论糖尿病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和血小板过度活化,这种异常变化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