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CT绝对时相单心动周期扫描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心律不齐(6个心动周期内心率变化大于20次/分)及窦性律齐患者各100例,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心律不齐组采用绝对时相扫描,窦性律齐组采用相对时相扫描。比较两组的主动脉根部CT值、有效辐射剂量(E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扫描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72、0.763、0.347、0.551)。心律不齐组心率波动[(55.22±23.27)次/分]大于窦性律齐组[(2.34±1.69)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图像的主动脉根部CT值、SNR、CNR和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58、0.350、0.203、0.813)。心律不齐组的有效辐射剂量[(3.21±1.20)mSv]高于窦性律齐组[(2.59±1.1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宽体探测器CT绝对时相单心动周期扫描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中具有可行性,但有效辐射剂量稍高于窦性律齐患者的相对时相扫描。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64排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心率与最佳重建时相的关系,并评价心率对最佳重建时相下图像质量及可诊断率的影响。方法:104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GE Optima 680)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回顾性重建R-R间期10%~90%期相,间隔5%。按心率分为3组(A组≤65次/分,B组65~80次/分,C组≥80次/分)。由两位医师独立对冠状动脉三大主要分支图像质量按5个等级进行评分。结果:心率≤65次/分,右冠状动脉(RCA)、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和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的最佳重建时相为65%~75% R-R间期;65<心率<80次/分,RCA、LAD和LCX的最佳重建时相分别为45% R-R间期、75% R-R间期、45%或75% R-R间期;心率≥80次/分,RCA、LAD和LCX最佳重建时相为45%或50%或55% R-R间期。除A、B组间LAD和LCX的可诊断率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任意两组间的可诊断率和图像质量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心率水平,回顾性心电门控64排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RCA、LCX和LAD有不同的最佳重建时相。随着心率的增加,最佳重建时相下的图像质量及可诊断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受检者不同心率宽体探测器CT单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成像(C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连续选取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病变行CCTA检查的患者821例,检查前均不给予降心率药物,根据心率不同将受检者分为6组,A组(心率≤65次/min)132例;B组(心率66~75次/min)244例;C组(心率76~85次/min)145例;D组(心率86~95次/min)101例;E组(心率96~105次/min)101例;F组(心率106~135次/min)98例,比较6组CCTA图像主动脉根部CT值、前降支(LAD)和右冠状动脉(RCA)中段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有效辐射剂量(E)客观指标差异,以及6组冠状动脉可诊断血管和评分等主观指标的差异。结果 6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LAD、LCX和RCA的可诊断血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组LAD、LCX和RCA 4分(优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614、58.475、39.571,P<0.05);6组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32,P<0.05),B组辐射剂量最高,D组、E组和F组辐射剂量较低。结论 不同心率宽体探测器CT单个心动周期CCTA成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但是随着心率的升高图像质量下降,高心率组(心率>85次/min)辐射剂量最低。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宽体探测器CT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心脏CT成像中冠状动脉的可视性及成像质量。方法:连续纳入172例C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4组,组1(年龄≤1岁,97例)、组2(1岁<年龄≤5岁,48例)、组3(5岁<年龄≤10岁,18例)、组4(年龄>10岁,9例)。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利用4分法对冠状动脉各节段(共11个节段)的显示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另一名放射科医师记录升主动脉根部CT值、噪声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评价客观图像质量。分析评价CHD患儿冠状动脉的可视性并对4组的客观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本组CHD患儿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12.2%,冠状动脉总可视率87.1%,开口、近段、中段及远段可视率依次下降,分别为97.1%(331/341)、90.5%(617/682)、76.6%(262/342)及63.3%(324/512)。冠状动脉11个节段中左主干开口可视率最高98.8%,回旋支远段可视率最低44.2%。不同年龄组间的图像质量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新型宽体探测器CT对CHD患儿行心脏CT扫描成像中对冠状动脉的显示效果佳,可以满足对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心率变化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心率变化及心率变化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记录扫描期间的心率变化,根据不同的心率变化分组。A组心率变化0~4次/min,B组心率变化5~9次/min,C组心率变化10~20次/min,D组心率变化>20次/min。比较不同组间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差异。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率变化在10次/min以内者占89%,RCA1、RCA3、PDA、LMA、LAD、LCX1及LCX2的图像质量A、B、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D组与A、B、C组对比图像质量明显下降(P<0.05);RCA2的A、B、C、D组间对比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P<0.05),呈下降趋势。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率变化幅度小,心率变化>20次/min,才引起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明显下降,RCA2段图像质量易受心率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在冠状动脉、头颈动脉一站式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临床怀疑冠状动脉和/或头颈动脉疾病的连续6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低剂量组(A组)30例和常规剂量组(B组)30例。两组均采用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大螺距模式行冠状动脉、头颈动脉一站式CTA检查,A组采用70kV管电压、30mL对比剂的低剂量模式,B组采用100kV管电压、40mL对比剂的常规剂量模式。将A、B两组图像采用MPR、CPR、MIP和V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两组的冠状动脉和头颈动脉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以节段为单位测量冠状动脉、头颈动脉的CT值、图像噪声值,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进行组间比较。比较两组中辐射剂量指标值(CTDIvol、DLP、ED)的差异。结果:A、B两组之间冠状动脉和头颈动脉的主观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Z=-0.257,P=0.797;头颈动脉:Z=-0.961,P=0.337);两组间SNR和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升主动脉SNR:t=-1.203,P=0.234;升主动脉CNR:t=-1.845,P=0.070;左冠状动脉主干SNR:t=-0.132,P=0.895;左冠状动脉主干CNR:t=-0.324,P=0.747;右冠状动脉SNR:t=-1.058,P=0.294;右冠状动脉CNR:t=-1.251,P=0.216;颈总动脉SNR:t=-0.796,P=0.429;颈总动脉CNR:t=-0.561,P=0.577;椎动脉V1段SNR:t=0.407,P=0.685;椎动脉V1段CNR:t=0.521,P=0.604;颈内动脉SNR:t=-0.616,P=0.540;颈内动脉CNR:t=-0.516,P=0.608;基底动脉SNR:t=-0.442,P=0.660;基底动脉CNR:t=-0.325,P=0.746;大脑中动脉M1段SNR:t=0.790,P=0.443;大脑中动脉M1段CNR:t=-0.938,P=0.325);A组辐射剂量低于B组(CTDIvol:t=-20.40,P=0.000;DLP:t=-20.19,P=0.000;ED:t=-19.49,P=0.000)。结论:第三代双源CT低剂量在冠状动脉、头颈动脉一站式CT血管成像能提供高质量的图像质量,并能大幅减小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运动校正(CardioCapture)算法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患者的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模式CCTA数据,对每例患者分别采用固定时相(A组)和最佳时相(ePhase)(B组)重建图像,并在ePhase条件下采用不同等级[level-3(C组)、level-5(D组)、level-7(E组)、level-9(F组)] CardioCapture算法进行图像重建。记录各组图像重建所需时间,测量各组图像右冠状动脉(RCA)、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以及胸壁肌肉组织的CT值及其SD值,计算各组图像上冠脉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5分制对RCA、LAD与LCX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比较心率≤65次/min(29例)时与心率>65次/min(29例)时6组图像RCA、LAD与LCX的主观评分,以及3支冠脉节段的可诊断(3~5分)率和优秀(5分)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图像客观指标的差异,Friedman检验评估各组图像之间主观评分的差异,卡方检验分析3支冠脉节段的可诊断率和优秀率,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结果:A组至F组图像重建时间分别为(28.80±0.17)、(28.61±1.00)、(90.92±0.20)、(123.48±0.78)、(156.86±1.35)和(190.08±5.19)秒。C组图像平均CT值、SD值、SNR以及CNR分别为(446.35±70.36)HU、(25.09±3.25)HU、18.02±3.33和16.22±3.43,与其它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当心率≤65次/min时,C组RCA、LAD和LCX的主观评分分别为(4.92±0.24)、(4.94±0.25)和(4.90±0.30)分,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图像冠脉节段的可诊断率和优秀率分别为100%和94.85%,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当心率>65次/min时,C组中RCA、LAD和LCX的主观评分分别为(4.83±0.26)、(4.95±0.12)和(4.90±0.34)分,C组中仅RCA的主观评分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指标与其它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图像上冠脉节段的可诊断率(100%)高于A组(91.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图像上冠脉节段的优秀率(91.39%)高于A组(69.87%)和B组(83.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运动校正算法可提升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尤其是在心率>65次/min时可显著提升CCTA图像质量。推荐使用低校正等级(level-3)进行图像重建,可优化重建时间,并提高CCTA检查效率。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心率下最优相位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不同心率下最优成像相位窗.方法:对112例病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数据分别按R-R间期10%、20%、30%、40%、50%、60%、70%、80%及90%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对后处理图像按5级评分,记录扫描期间心率,112例患者心率<60次/min者为Ⅰ组,60~69次/min为Ⅱ组,70~79次/min为Ⅲ组,≥80次/min为Ⅳ组,绘制不同心率组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分随时相位变化的线图,分析观察不同心率组的各时相冠状动脉评分趋势.结果:Ⅰ、Ⅱ、Ⅲ组80%相位图像质量最优,Ⅳ组RCA最优的相位窗为50%相位,LMA、LAD、LCX最优的相位窗为40%,Pearson相关分析在R-R 40%相位,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不同心率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各相位的图像质量有差别,高心率下,可用40%、50%相位的图像来用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确定出3支主要冠状动脉容积重建的最佳心电相位. 资料与方法本组50例,应用MSCT行全心扫描后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不同心电相位20%~80% R-R间期的容积重建,间隔10% R-R.由2位医师分别对左、右冠状动脉的3D容积重建图像质量及伪影进行分级评分,然后进行对比及统计分析. 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及左旋支(LCX)的最佳重建相位分别是40%~50% R-R间期、70%~80% R-R间期和50%~60% R-R间期.但不同心率的患者仍有一定差别. 结论 MS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在一个心电相位不易同时得到3支主要冠状动脉的清晰图像,要分别针对不同的冠状动脉血管进行重建,要因人而异、因心率而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16cm宽体探测器CT在婴幼儿及儿童腹部轴位扫描和螺旋扫描模式中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分析21例(1 d至10岁)腹部CT平扫检查且2个月内复查的患儿自身对照,根据就诊检查的先后分别行腹部轴位扫描(A组)和螺旋扫描(B组)。对A、B 2组图像进行主、客观评价,比较A组和B组图像主观评分、CT值(Hu)、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及有效剂量(ED)。结果 A、B 2组患儿图像的主观评分、CT值、噪声SD、SNR、C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CTDIvol、DLP和E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宽体探测器CT在婴幼儿及儿童腹部检查中采用轴位扫的扫描模式下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能有效降低患儿的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82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价不同心率、心动周期内不同R-R时相重建图像、不同注射方式的冠脉成像质量.结果:心率<65次/min的55例患者中,有45例(81.8%)冠脉成像质量较优;心率≥65次/min的27例中仅10例(37%)冠脉重建图像较满意.两者间有明显的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01).63例(76.8%)于心动周期的60%R-R间期重建图像质量最佳,仅10例(12.2%)于50%的R-R间期、9例(11%)于70%的R-R间期显示较佳.60%R-R间期分别与50%的R-R间期及70%的R-R间期重建图像间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01).双相注射成像效果明显优于单相注射.结论:检查前控制好患者心率(<65次/min)、选择最佳的重建时相窗(60% R-R间期)、双相注射对比剂等有利于提高冠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究第三代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扫描模式下,应用70kv低管电压联合20mL低对比剂用量和3.0mL/s低注射流率的三低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第三代双源CT对100例体质量指数(BMI)≤30kg/m2、 心率(HR)≤75次/分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CA检查。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2种扫描方案:A组48例,管电压8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40mL和4.0mL/s;B组52例,管电压7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20mL和3.0mL/s。测量动脉腔内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等客观指标以及Likert 4级主观评分法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B组的图像噪声显著高于A组,但动脉(主动脉、左冠脉主干和前降支、右冠状动脉)腔内CT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间SNR和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减少了40%。结论:使用第三代DSCT结合三低扫描方案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和流率均较常规扫描方案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16cm宽体探测器进行两个连续轴位扫描一次完成胸痛三联征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连续40例胸痛三联征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两个连续心脏轴扫模式一次完成肺动脉、冠状动脉及胸主动脉成像;B组采用三次扫描方案,首先行肺动脉容积扫描,扫描结束8~9s后分别采用心脏轴扫模式和螺旋扫描模式完成冠状动脉和胸主动脉扫描;两组均使用对比剂追踪和阈值触发技术。比较两组图像的图像质量(主观和客观评估)及有效辐射剂量。结果:两种扫描模式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指标(肺动脉、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的CT值和对比噪声比)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连续轴位单次扫描组的有效辐射剂量为(3.3±1.2)mSv,较常规三次扫描组[(5.6±0.7)mSv]降低40.3%,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5,P=0.003)。结论:在胸痛三联检查中采用16cm宽体探测器CT 进行两个连续轴位扫描的单次扫描方案在保障图像质量的条件下,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模式,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方法:7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标准组与低剂量组各38例。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模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其他扫描参数不变,标准组在R-R周期的40%~80%使用管电流660 mA,其余时相使用280 mA;低剂量组在40%~80%R-R时相管电流输出值为550 mA,其余时相为110 mA。计算2组图像的平均SNR、CNR及每组ED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组图像平均SNR分别为122.2±29.69和121.69±31.58,平均CNR分别为8.61±1.17,9.05±1.86,进行组间t检验,P值>0.05,均无显著性差异。2组平均ED值分别为(25.01±2.54)mSv和(18.14±1.40)mSv,进行组间t检验,P值为1.40±10-18,有显著性差异,低剂量组ED值较标准组降低了约27.5%。结论:采用电流调节模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分别降低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管电流输出值,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了冠状动脉成像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法洛四联症(TOF)患儿行宽体探测器CT心脏成像时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初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115例TOF患儿纳入研究,按患儿年龄分为4组,A组(年龄≤6月,39例);B组:(6月<年龄≤1岁,36例);C组:(1岁<年龄≤3岁,24例);D组:(3岁<年龄≤12岁,16例)。将冠状动脉分为11个节段,采用4分制评分法评价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统计冠状动脉异常(CAAs)情况。记录主动脉根部CT值、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评价客观图像质量。分析各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总显示率92.9%,开口、近段、中段、远段显示率顺次为100%(227/227)、99.1%(456/460)、93.9%(216/230)、79.4%(274/345)。冠状动脉开口、左主干、前降支(LAD)近段、右冠状动脉(RCA)近段显示率均为100%,回旋支(LCX)远段显示率最低为58.3%(67/115)。TOF患儿CAAs发生率10.4%。各组客观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P&g...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动选择最佳时相功能在心率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方法 :对32例心律不齐患者行CTA检查,采用Autogating推荐的时相区间行单心动周期扫描。分别以中心期相及自动选择最佳期相重建图像。测量2种重建图像主动脉弓根部的CT值和噪声值,并计算其SNR,由2名经验丰富的CT医师对重建图像的主血管以5分制进行主观评分。采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图像的SNR和质量评分。结果:2种重建图像主动脉弓根部的S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期相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回旋支及左前降支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对应的自动选择最佳期相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心律不齐患者行冠脉CTA检查时,自动选择最佳时相重建血管图像可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并能获得较高的SNR。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评价在不同碘浓度对比剂和不同管电压的条件下采用非迭代重建技术后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解放军第九七医院2014年5-10月5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A组检查条件为管电压120kVp、对比剂碘浓度370mg I/mL;B组为管电压100kVp、对比剂碘浓度270mg I/mL。对2组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后,图像采用滤过反投影(FBP)法进行重建,分别测量及计算右冠状动脉(RCA)近段及左冠状动脉主干(LMA)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2组间RCA近段、LMA管腔内CT值、SNR、CNR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CTDIvol、DLP及ED比较B组均低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碘浓度对比剂(270mg I/mL)联合低kV(100kVp)通过非迭代重建技术仍可获得管电压120kVp及对比剂碘浓度370mg I/mL扫描条件下相同质量的图像,不仅可以满足诊断需要,还可以减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低剂量容积CT动态时相重建技术改善肺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临床拟诊肺动脉栓塞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行动态CT血管成像和标准CT血管成像,A组根据重建方式又分为3个亚组,即A1组(动态CT血管成像动脉期重建)、A2组(时相血管成像重建)和A3组(4D降噪时相血管成像重建)。分别在A组各亚组和B组图像的肺动脉干及各级分支选取感兴趣区域,测定血管腔CT值、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5分法对肺动脉血管的图像质量作出主观评价,统计分析客观指标与主观评价。结果:A组血管腔CT值、噪声、SNR、CNR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亚组的血管腔CT值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以A2组最高;噪声值仅A1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SNR在A2组、A3组与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07),以A3组最高;CNR仅A3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A组和B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宽体探测器CT低剂量扫描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连续选取本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0例纳入研究,年龄均<3岁。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分为两组:低剂量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2 d至32个月,使用宽体探测器CT行低剂量心电门控轴扫;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9 d至27个月,应用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扫描。分别测量两组图像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膈肌水平降主动脉及邻近肌肉组织的CT值和图像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双盲法评价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客观图像质量。记录每位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结果 两组4个解剖区域的CT值、图像噪声、SNR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内结构及心外结构的客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低剂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4.10±0.90 vs. 2.88±0.82,Z=-5.818,P<0.05)。低剂量组有效剂量(0.57±0.30)mSv较对照组(2.39±1.15)mSv下降了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42,P<0.05)。结论 宽体探测器CT低剂量方案扫描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对比剂注射优化技术在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优化技术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心电门控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根据对比剂注射技术将患者随机分成恒速团注组(FB)和优化团注组(OB)两组,各30例。统计分析两组问右冠状动脉(RCA)、左冠前降支(LAD)、左旋支(LCX)和胸主动脉各段的血管显影效果及密度差异。结果:两组均可获得较高密度的冠状动脉和主动脉图像,OB组测得的冠状动脉近端和远端以及胸主动脉中端和远端的密度差异较小,与F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T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中,优化团注法可以获取较为均匀一致的血管密度,有助于提高CTCA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