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直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点,为探讨直肠癌淋巴道转移的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30只大鼠直肠,做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浆内囊泡极其丰富,数密度为118个/μm3,体密度为0.071 4;内皮细胞连接有重叠、嵌插和端端连接3种类型,处于开放状态约占21%。胞质内也含有一般的细胞器。结论在直肠内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主要通过内皮细胞的连接开放和囊泡系统。  相似文献   

2.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法,研究羊小肠吸收机能状态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处于吸收机能状态的毛细淋巴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的周围无基或基膜连续。内铍细胞间连拉形式复杂,最多于复杂的多突起交错连接。无论何加接形式。其相接处均极为紧密,未见呈开放状态。内皮细胞的胞质胞质内有大量的囊泡,内皮表面的胞饮和胞吐现象极为显著。毛细淋巴管的吸收机制很可能或主要是通过管壁内皮细胞的胞饱吐及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豚鼠和兔气管淋巴管的分布特征及超微结构,本文应用淋巴管间接注射、光镜和电镜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动物气管淋巴管结构、分布相似。粘膜层仅存在丰富的毛细淋巴管,粘膜下层、肌层、外膜层有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分布。在320张组织切片中,淋巴管检出李豚鼠为36%;兔为23%(P<0.01)。淋巴管的平均最大直径豚鼠为22.6±14.1μm(x±s);兔为23.7±14.9μm(x±s)。体密度豚鼠为2.05±0.49μm3/μm3×10-3(x±Sx);兔为1.29±0.40μm3/μm3×10-3(x±Sx)。截面密度豚鼠为5.89±1.20Ly/mm2(x±Sx);兔为2.32±0.58Ly/mm2(x±Sx)。豚鼠气管淋巴管比兔的丰富。超微结构,毛细淋巴管的壁均由一层内皮细胞围成,基膜不完整或缺乏,无周细胞和孔窗。内皮细胞间连接形式可分为端端、重叠和嵌合连接。内皮细胞胞质内有大量囊泡。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大白鼠壁内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不同年龄大白鼠胃壁内淋巴管的检出率不同,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白鼠胃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都有毛细淋巴管,除粘膜层外,还有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无孔窗,内皮外无基膜,胞质内含有大量的囊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光镜、电镜对甲状腺脉管细微和超微结构观察。方法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行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甲状腺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方式有3种,即重叠连接(75.3%)、插入连接(21.6%)和端端连接(3.1%)。结论甲状腺内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间的开放连接所形成的通道,在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转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鼠直肠肛梳区的淋巴管形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直肠肛梳区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探讨大分子物质淋巴道转运的形态学基础. 方法:应用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行光镜及电镜观察大鼠直肠肛梳区的淋巴管结构. 结果:大鼠肛梳区的毛细淋巴管见于真皮乳头层,网状层、皮下组织、肌间可见到比较丰富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囊泡;内皮细胞连接有重叠、嵌插和端端连接三种类型,有的处于开放状态. 结论:肛梳区的淋巴管分布与皮肤的相似,大分子物质转运以囊泡系统和内皮细胞连接开放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家兔肺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为探讨肺淋巴液生成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家兔肺组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肺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了有关数据。结果:肺的淋巴管主要位于富含结缔组织区,多位于支气管、肺动脉及肺静脉周围,起始于呼吸性支气管,肺泡隔内未见淋巴管分布。肺内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内富含质膜小泡,内皮细胞连接有三种类型,端端连接、插入连接和重叠连接,偶见开放连接。结论:在肺脏淋巴液的生成机制中,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转运功能可能是以质膜小泡的运输为主,内皮细胞间连接所形成的通道作用为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炎性牙髓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透射电镜法,对正常和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进行观察。结果:在正常牙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中可见微吞饮泡和多种内皮细胞连接方式,在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中微吞饮泡几乎消失并出现开放连接。在牙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可见Weibel-Palade小体,在炎症期数量增加。结论: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可有效引流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与机体其他部位在毛细淋巴管的引流作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食管癌淋巴管的形态分布规律、超微结构特征,为探讨食管癌淋巴转移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人食管癌组织中央区、周边区和正常区内淋巴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食管癌中央区未见淋巴管,周边区淋巴管数量较正常区明显增多,管腔扩大;毛细淋巴管管壁破坏,细胞器发生明显改变.正常区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毛细淋巴管壁的破坏和内皮细胞的开放连接可能是食管癌淋巴道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炎性牙髓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透射电镜法,对正常和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进行观察.结果:在正常牙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中可见微吞饮泡和多种内皮细胞连接方式,在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中微吞饮泡几乎消失并出现开放连接.在牙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可见Weibel-Palade小体,在炎症期数量增加.结论: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可有效引流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与机体其他部位的毛细淋巴管的引流作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和分析测量了139具尸体的小肠长度。成年男性54例,均长414.30±9.60厘米;成年女性47例,均长345.87±8.19厘米;男女两性小肠均长382.48±6.40厘米,且两性小肠长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性胎儿13例,均长218.46±8.76厘米;女性胎儿25例,均长211.60±7.31厘米;胎儿两性小肠均长213.95±5.68厘米,两性间无差异。求相关系数表明,r=0.039,小肠长度与身高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2.
用200例(男124、女76)长春市郊出土的干燥成人下颌骨进行了下颌孔定位的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下颌孔的位置是变化的,但下颌孔主要位于冠突最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五分之三与下五分之二交界处。同时进行了男、女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两侧之间的对比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除下颌孔至下颌角的距离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性别差异以外,其余各项未看出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成年猫8只,向直肠壁浆膜下层和肌层内多点注入10%HRP溶液200微升,研究结果证明①猫直肠初级传入神经来自双侧(?)_1至腰_5和骶_1至尾_1的脊神经节,其高峰节段是腰_2和骶_2节段。②脊神经节内直肠的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少数是梭形和不规则形。③直肠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突经李氏束深面进入骶髓_(13)节段,围绕后角形成较大的外侧束和较小的内侧束。两束沿后角外侧阳内侧缘行向腹侧,其终末均终止于灰质Ⅱ,Ⅲ层和Ⅴ、Ⅶ层.④直肠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双侧骶_1至尾_1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并在网状核、侧素、后外侧核、中界核和前角后外侧核也见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4.
在162例成年尸体上观察的结果如下:腹腔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Th_(12)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上1/3上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L_1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中1/3下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3下1/3者最多,平L_3中1/3者次之,平均在L_3下1/3上部。腹腔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0.1~0.5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0.4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5.0~7.0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6.36厘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角顶之间的距离,分别以在12.0~14.0厘米、10.0~13.0厘米和3.0~5.0厘米之间者最多,它们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03厘米、11.28厘米和4.21厘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家兔胰腺器官内的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存在小叶间和被膜下。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器官所见相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了83例119眼弱视治疗及随访情况,其中经随访一个月以上的93眼中,56眼(60%)视力恢复三排以上或达1.0以上。 视力恢复与开始治疗的年龄有明显的关系,5岁以前开始治疗者疗效较5岁以后开始治疗者显然好得多。非中心凹注视者疗效不一定比中心凹注视者差,而大多数非中心凹注视眼视力提高者转变为中心凹注视。定期随访,严格认真地遮盖健眼,及强迫多使用弱视眼是治疗弱视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现有的实验室务件下以7-ACA为原料合成头孢吡肟中间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率。方法: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相关方法具有一致性,同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考察了一些关键步骤(时间、温度、剂量)对中间体收率的影响。结果:中间体收率为32.7%。结论:该方法使中间体的合成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一些繁杂的操作,并降低了实验成本。  相似文献   

18.
19.
20.
研究了68例12岁以下的远视性屈光参差弱视及合并屈光参差的斜视性弱视,以探讨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的关系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病的机制及临床意义。远视性中心注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中,弱视深度与屈光参差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弱视深度与引起弱视时的屈光参差程度、发生年龄及其他因素有关,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为伴随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