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用中药治病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在我院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控制不良反应的对策。结果:这些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多为药物配伍不当、药物配制的方法不当、用药剂量不当及用药时间过长等。结论:在临床上使用中药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提高用药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并进行临床合理用药的探讨。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3 000份西药合用的处方中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8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对其实施相应措施后的情况,探讨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结果据统计,3 000份西药合用的处方当中有180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00%,其中,有恶心呕吐(24.44%)、身体忽冷忽热(21.11%)、头晕头痛(16.11%)、胃痛(13.89%)、水肿(12.78%)以及过敏反应(11.67%)。根据患者的资料以及用药的分析,发现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西药用法以及用量不当、西药配伍不当、给药方式错误和其他因素。经相应措施治疗实施后,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临床上,明确各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谨慎用药,合理用药,严格遵照说明书以及医嘱用药可以大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以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处方点评在中药调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中药调剂中实施中药处方点评,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未在中药调剂中实施中药处方点评,比较中药调剂实施中药处方点评前、后给药错误、配伍禁忌、用法用量错误、重复给药、未标脚注等用药风险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施中药处方点评后用药风险发生率由6.0%下降至2.0%,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由9.0%下降至2.0%,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调剂中实施中药处方点评可有效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如何合理应用中药.方法:主要通过正确辨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用药物及制定给药剂量、针对病情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制定合理给药时间及疗程、合理配伍组方、注意用药及服药禁忌等几方面解决中药的合理应用问题.结果: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中药使中药配伍更加安全、合理、有效.结论:从整体观、辨证论治、因时因地用药以及药物配伍禁忌等几个方面结合解决了中药的合理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药所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总结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方法:对2011年9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用中药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通过对患者的病情、发生不良反应的种类及进行治疗的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结果:在这68例患者中,因未进行辨证论治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8例,因剂量及用法错误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3例,因药物炮制不当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有8例,因中西药联用不当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有7例,因其他客观因素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例。结论:加强对中药辨证、配伍、用法、炮制等的监管力度,提高临床上合理用药的水平,对减少中药所致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药师审查静脉滴注药物处方时,对不合理处方(医嘱)进行干预,并分类记录,分析。结果静脉滴注药物不合理处方主要存在溶媒选用不当、给药浓度不规范、多药配伍不当、给药方式不当、超剂量用药、重复给药等方面的问题。结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为药师们提供了药学服务的平台,通过药师对医嘱的审核与干预,协助医师及时纠正临床静脉用药的问题处方,有效减少或避免临床不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乌头类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其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间发生的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56例患者中因药物超剂量使用,造成不良反应的患者为15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26.19%。因药物服用方法不当,造成不良反应的患者为13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23.21%。因药物配伍不当,造成不良反应的患者为8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14.29%。因药物煎煮方法不当,造成不良反应的患者为8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14.29%。因药物炮制不当,造成不良反应的患者为5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8.9%。因自身体质因素,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7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12.5%。结论:临床上导致乌头类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因此,只有加强用药的监督管理,才能科学地使用乌头类中药,从而进一步保证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检索近几年国内发生不良反应案列及结合我院临床用药中出现的问题,对收集的ADR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与机体、药物、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根据相关因素制订相应防范措施。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ADR,尤其应加强对年老、婴幼儿患者ADR的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床中药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策略。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应用中药治疗的患者200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性进行分析,并对引发不良反应进行总结,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结果通过对200例使用中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后可知,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30例,引发因素主要包括:缺乏辩证论治、用量用法不当、联合用药缺乏合理性、中药炮制不佳以及其他等。结论在临床中使用中药时需确保用药合理性,这样不仅可以使用药安全性进行提升,同时可以将治疗效果进行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临床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引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中药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结果 由于中药材料来源、提取和生产工艺、给药途径、配伍合理性等方面的因素,使患者用药后可能产生不良反应,以皮肤反应最多,其中各种皮疹和瘙痒症常见.结论 医护人员要不断掌握药品可能存在的各种不良反应以及药品的配伍原则,谨慎用药,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范玮 《基层医学论坛》2014,(26):3589-3590
目的探讨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3月儿科住院患者120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对120例儿科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36例患者出现过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用药剂量超标、药物配伍不当和儿童慎用药物的使用,是造成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应重视儿科临床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本院总结中药临床治疗用药的实践经验后整理并实施了一套中药安全用药措施,回顾性分析中药安全用药措施实施前(对照组)与实施后(观察组)临床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中药临床用药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低对照组,(P0.01);其中未实施辩证施治、用量或用法错误、炮制煎煮不当发生率显著低对于对照组,(P0.01),中西药联合用药不当及其他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安全用药措施可有效提高中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应于中药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我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我院归档病历400份,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存在联合用药不当、溶媒选择和用量不当、超剂量、超疗程、超适应症、未辨证施治等现象。结论:我院中药注射剂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规范化使用的管理,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药不对症及配伍不当:中药治病是以辨证施治为基本原则,如果用药不讲表里虚实寒热,配伍不当则为害不浅。例如患者冠心病,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刺五加注射液30ml,以5%葡萄糖注射液300ml静脉滴注,出现寒战、腹痛加剧、恶心、呕吐、稀水样便、体温39.2℃、皮肤过敏。丹参注射液加维生素C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  相似文献   

15.
<正>护理人员是临床药物治疗的直接操作者,是患者正确用药的第1责任人,她们也是药物作用结果和不良反应的第1见证人。药师又可以通过和护士的交流,统计临床使用药物过程中发现的不良反应、不当配伍等问题,并结合药学理论加以总结。我们通过加强药护沟通,促进了临床的合理用药,现总结报告如下。1通过政策理论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意识。由于长期的用药习惯和中药不良反应小的传统思想影响,部分护理人员对中药注射剂的认识不够,对于"中药注射剂要单独使用,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常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相关原因。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常见不良反应并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使得患者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过敏、水肿、头晕等,本研究120例患者中共有38例发生不良反应,占比为31.67%,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不合理联用、滥用、药物种类选择错误、用量不当、给药途径不当等。结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现象较为常见,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以及保障患者的安全,应当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杜绝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各种中药及其中药制剂在我国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病防病,历史悠久,成效显著,但其不良反应近年来也被进一步发现和认识。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有中药品种混乱或以假乱真,药物的固有毒性及用量不当,辨证失当、药不对证,炮制或煎煮不当,剂型或服用方法不当,疗程过长,造成蓄积中毒等。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中药应按质量合格、用量合适、用法合理的原则使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付美英 《大家健康》2016,(8):168-168
目的:探讨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情况,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该院儿科136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用药情况以及常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其合理用药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我院儿科普遍具有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136例患儿中共查出25例病例具有用药不合理性,用药不合理率为18.4%,不合理现象包括给药剂量过大、给药途径选取不适宜、予以患者慎用和禁用药物以及药物配伍禁忌等;136例患儿共发生不良反应病1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解热镇痛药、中药制剂以及电解质等,不良反应类别包括皮疹、瘙痒、恶心和呕吐等。结论:需进一步完善我院儿科药物合理使用制度,同时对儿科临床医生加强药物合理使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培训,确保儿科使用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19.
对药又称"姊妹药"或"药对",是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相互配伍的形式,同时也是单味中药应用向复方过渡的重要环节。在中医临床用药组方上,通过两味中药之间的配伍,药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两味药形成固定搭配,起到增加临床疗效、降低中药毒性的作用。对药是单味中药与方剂之间的桥梁,是方剂所含的规律性特征与辨证施治的内涵体现。随着医药学的发展,通过对对药理论与临床应用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对中药配伍规律的理解,扩大药物的临床治疗范围,提高用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应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1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时间、注射方式与发生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男女比例差异不显著,与年龄有一定关联,药品不良反应在超过60岁患者中易于发生,出现时间大部分在给药1小时左右。结论: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严格掌握药用药指征以减少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并加强监控中药注射剂制药质量,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