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近年遇到髋关节后脱位伴骨折术后再脱位2例,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例1:男,29岁。1994年9月27日驾驶汽车时与逆行车相撞,诊断为“右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缘骨折”,急诊在静脉麻醉下予以右髋脱位复位,术后皮牵引,10月1日转入我院。10月6日行CT检查,发现右股骨头前上方有3cm×3cm骨折块,并向前内侧移位。10月8日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见后方关节囊撕裂,股骨头前1/3骨折,股骨头骨折用2枚可吸收螺丝钉固定,髋臼后缘骨折块用2枚螺丝钉固定,术后皮牵引3周,10月29日出院。12月9日复查X线片发现股骨头向外上方脱位,与髋臼外上缘重叠,头、颈、干基本处于180°,圆形头位于大粗隆顶端,小粗隆变大,符合李嘉荣提出的髋外侧脱位Ⅱ型。12月12日第2次住院,给予髁上牵引,髋脱位基本纠正。考虑髋臼后缘骨折块粉碎,髋不稳定性,于1995年1月5日(伤后3个月)第2次手术,术中见髋臼后缘骨折块粉碎,螺丝钉松动,股骨头外上脱位,股骨头负重区坏死,表面软骨碎裂,逐行阔筋膜成形术,清除髋臼后缘粉碎骨折片,取出内固定,未行髋臼后缘重建。术后皮牵引维持。术后20天X线片复查,右髋仍外侧脱位。1995年4月15日第3次手术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3个月复查髋屈伸45°-10°-0°,外展、内收各20°,内、外旋各10°。  相似文献   

2.
髋关节水平后脱位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髋关节后脱位是一种较常见的严重损伤,脱位的股骨头向髋臼的后上方脱出,而我院自1990年以来收治8例特殊类型的髋关节后脱位,其股骨头由于暴力的打击而脱向髋臼的后缘,与髋臼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在X线正位像上显示不出股骨头和髋臼的位置异常,很容易误诊。本文就这种脱位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聚乙烯内衬高边放置方位选择应用的经验及可行性。方法分析1 503例行THA中聚乙烯内衬高边放置方位的选择应用情况。术中假体安装完成后测试髋关节极限活动,稳定性良好者将聚乙烯内衬防脱位高边放置在金属髋臼杯后上方;容易发生髋关节后脱位者将聚乙烯内衬高边放置在金属髋臼杯后上方;容易发生髋关节前脱位者将聚乙烯内衬高边放置在金属髋臼杯前上方;金属髋臼杯外翻角偏大者将聚乙烯内衬高边放置在金属髋臼杯正上方。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1 503例患者聚乙烯内衬高边具体放置情况:1 407例放置在髋臼杯后上方,20例放置在髋臼杯正后方,25例放置在髋臼杯正上方,51例放置在髋臼杯前上方(其中3例因术后多次发生前脱位,再次手术将内衬高边调整为前上方)。1 25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术后患髋疼痛完全缓解,日常生活基本不受限制,对功能状态满意。无脱位、松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聚乙烯内衬高边多放置在髋臼的后上方,在金属髋臼杯外翻角偏大时也可以将高边放置在髋臼的正上方防止上脱位,在金属髋臼杯前倾角偏大时可以将内衬高边放置在髋臼前上方防止前脱位。  相似文献   

4.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临床常见 ,但导致髋臼软骨完全剥脱较少见 ,我科收治 1例。1 病例资料患者 ,男 ,5 4岁 ,农民。半年前在一次劳动时右髋扭伤出现疼痛跛行 ,曾用中草药外敷无效 ,疼痛逐渐加重 ,伴小腿外侧麻木和足下垂无力。诊断为“右髋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入院。查体 :右下肢呈屈髋屈膝位 ,短缩畸形 ,股骨大转子明显上移 ,股四头肌萎缩 ,髋后方可触及股骨头 ,小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 ,足下垂。X线片示 :右股骨头后脱位 ,股骨头外形正常 ,髋臼外上方可见一弧形密度增高影。2 治疗患肢持续骨牵引 1周后 (图 1) ,行右髋开…  相似文献   

5.
人工全髋关节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及防治;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术后近期疗效;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解剖与临床研究;影响髋臼后壁骨折手术疗效的因素分析;全髋置换术中前外侧切口与后外侧切口的效果比较.  相似文献   

6.
自1990年以来,我们应用髋关节外侧入路行各种髋关节手术28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16例,年龄7~61岁。其中髋关节结核5例,化脓性髋关节炎6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1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例。 1.2 入路方法 切口起于髂嵴中点下2cm向前斜向髂前上棘外下2cm,注意勿损伤股外侧皮神经,再弯向大转子,沿股骨干向前下约5cm,呈“S”形切口。切开深筋膜后沿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间隙分离,将阔筋膜张肌牵向前外侧,即可显露前外侧关节囊,切开关节囊可显露股骨颈前外侧和股骨头及前外侧髋臼,以此显露即可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此操作与Winser—Jone切口相似,若为陈旧骨折或脱位复位手术,需进一步显露  相似文献   

7.
髋臼方位与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置换术后髋臼方位对髋关节脱位的影响,并为临床提供评价标准。方法测量318例(326髋)X线片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通过平均2.7年随访来确定上述3因素与术后髋脱位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最近随访时,326髋有10髋发生脱位。外展角≥55°,较<55°脱位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30mm,较<30mm脱位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前倾角≥15°和<15°相比,脱位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前倾角与外展角没有交互作用。结论髋臼方位不当与全髋置换术后的脱位明显相关;外展角<55°,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30mm及合适的前倾角可以提供较稳定的髋关节,明显降低术后髋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后外侧和直接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前倾角的差异。方法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86例90髋采用直接外侧入路40例42髋,后外侧入路46例48髋。术中测量髋臼假体安放时的前倾角,术中髋关节屈伸角度及术后脱位发生率。结果直接外侧入路术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8~20°,后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15~30°,术中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屈曲角度分别为95~120°和90~110°,最大后伸角度分别为10~25°和20~35°。外侧入路组术后未出现髋关节脱位,后外侧入路组术后出现2例髋关节后脱位。结论不同手术入路对髋臼假体前倾角的放置有不同的要求,直接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应当比后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小。  相似文献   

9.
髋关节前脱位少见,发病率约占全部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的10%,脱位后股骨头位于闭孔处者称闭孔脱位。股骨头向前上方移位至耻骨处者称耻骨脱位。其中前者多见,后者较罕见。现将我院自1986~1996年间收治的3例耻骨脱位,就其损伤机理和闭合整复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髋臼发育不良属于髋关节发育异常(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的一种,是指由于髋臼发育缺陷造成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不良,导致长期生物力学的异常而逐渐出现股骨头半脱位、负重区软骨退变及股骨头局灶性坏死、严重骨关节炎的一种疾病,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髋臼外上方和前方缺损,髋臼变浅,髋关节中心外移,致使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与覆盖不足。髋臼发育不良可以伴有髋关节不同程度的半脱位。由于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减低,髋臼和股骨关节面对合关系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