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王泰林治肝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泰林,字旭高,为清·同治年间名医,名闻苏浙等地。著有《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医方歌括》、《西溪书屋夜话》、《医学刍言》、《环溪草堂医案》等书。《西溪书屋夜话录》篇中《肝症证治》载治肝三十法,对肝病证治的阐述颇为详尽。王氏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然肝病虽多,王氏以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为纲,辨证施治。在肝气证治中,创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柔肝、缓肝、培土泄木、泄肝和胃、泄肝之八法;在肝风证治中,创…  相似文献   

2.
王泰林,字旭高,清(公元1798~1862年)江苏无锡人。著有《医方证治汇编》,《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歌括》、《医学刍言》、《西溪书屋夜话录》(已佚)及《王旭高医案》等书。“肝病证治”三十法,乃《西溪书屋夜话录》残篇,略于论而备于法,包涵着相当丰富的内位,堪称为治肝病的一大家。王氏所称的“肝病”不仅仅限肝于的器质性病变,举凡精神情志,目视及运动调节等肝的功能性病变,均称为肝病;肝与肾系“乙癸同源”,与脾(胃)为木土近邻。故肝病又包括相当  相似文献   

3.
王旭高肝病证治举隅山西省岚县中医院(035200)李智王旭高,清代名医,著有《西溪书屋夜话录》对肝病证治的阐述最为详尽,他认为肝病有肝气、肝风、肝火之别,然皆同出而异名,又因其中有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等种种不同,因此肝病最初最为复杂而...  相似文献   

4.
潘天雄 《河南中医》2003,23(10):13-14
王泰林 ,字旭高 ,清·江苏无锡人 (1798~ 186 2 )。学验俱丰 ,著述颇多。其所撰《西溪书屋夜话录》 ,已是一部残卷 ,存有《肝病证治》一篇 ,对肝病的证与治阐述详尽。王氏提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总结出著名的治肝卅法 ,集古今治肝方法之大成。王泰林治肝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临症颇有实用价值。本文试述其在中医妇科临床上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妇女在解剖上有胞宫 ,在生理上有月经、带下、胎孕、产育和哺乳等不同于男子的特点 ,决定了其生命活动有着特殊的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  相似文献   

5.
胡方林 《国医论坛》2002,17(3):47-48
清代名医王旭高为治疗肝病之大家 ,常以肝气、肝风、肝火立论 ,惜其《西溪书屋夜话录》详于肝病治法 ,略于病因病机之发挥。然所著《王旭高临证医案》及《环溪草堂医案》对情志致肝病颇多论述 ,故探讨之补其不足 ,以利临床使用。王氏认为 ,肝主疏泄 ,能调畅气机 ,气机调畅则气血畅达 ,人的精神情志就舒畅开朗 ,故肝与精神情志关系尤为密切。病理情况下 ,情志致病 ,也主要影响到肝主疏泄及肝主藏血的功能。王氏认为情志发为肝病 ,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 怒则气逆 ,动风动火而发肝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在脏为肝 ,在志为怒。”一般来…  相似文献   

6.
茅晓 《中医杂志》1993,34(4):200-202
现存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的医学著作主要有3类:医论方面,《西溪书屋夜话录》仅存残篇《肝病证治》,载王氏治肝30法之精论;医案方面,《环溪草堂医案》3卷,系其临床经验之写  相似文献   

7.
《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旭高著,详论治肝病各法,极其精粹,惜只此一段耳,想非全璧,其余不可问矣,兹撰为歌括以备采用。肝气、肝火、肝风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治法最广,姑录大略于下:肝气肝风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冲心犯肺乘脾胃,挟寒挟痰多异形,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究情。  相似文献   

8.
王旭高治肝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高氏治疗肝病共三十法。他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指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由于肝主藏血,其性刚强,故称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与精神情志的调节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内科疾病中,外因多以风邪侵袭为诱导,内因多由情志怫逆而引发。若病从肝起,其初为肝用过强,或气郁而化火,或阳动而上扰,甚则肝风翕张,皆属于标实。病久不愈,则肝体受伤,然气火风阳之变动,依然存在,此乃本虚而兼标实。其中有挟寒者,乃偶受寒凉侵袭所致,而挟痰者,即指痰浊的滋生。故谓:“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及至病  相似文献   

9.
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1798~1862),早年随其舅父高绵庭习医,初为疡医,后治杂病,尤其以善治肝病闻名于后世医林。笔者认为,王旭高虽然受业于其舅父高绵庭,但其学术思想却深受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影响,现探讨如下:一、“肝气、肝风、肝火同源异名”之说原系叶氏首创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开篇即提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肝气、肝风、肝火皆为肝病,病皆起于足厥阴肝经,故曰“同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将肝病证治分为肝气证治、肝风证治、肝火证治、肝寒肝虚证治4个方面,总结出著名的“治肝三十法”,认为肝病可侵犯全身上下,治肝可以调理五脏病,善于从肝论治疾病。从王氏2则医案分析其治病辨证思路,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泰林"肝气、肝风、肝火"证治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医家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提出了“治肝三十法”,分为肝气,肝风,肝火三类证治,肝气即肝气郁滞,王氏按由气至血,由轻至重,由本脏及他脏的线索,提出了治肝,气八法;对肝风,据其虚实及不同证型,提出了治肝风五法,但未能全面概括,而治肝火七法,则针对不同火热症状,采用清,泄,化三法治火,并从整体考虑,利用五行生克关系以治相关脏腑,本文对王氏肝气,肝风,肝火的证治加以分析归纳,并总结其特点和不足,以供临床肝病证治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 《西溪书屋夜话录》为清代名医王旭高所作。王旭高生于清·嘉庆、同治间(约1798—1862),字泰林,系江苏无锡人。幼从其舅父高锦庭习疡科,后专内科。著有《医方证治汇编》、《退思集类方歌注》、《增订医方歌括》、《薛氏湿热篇歌括》、《医方歌括》、《医学刍言》、《西溪书屋夜话录》等书。其临证医案,由虞山方耕霞搜集编次,整理成《王旭高医案》,分为四卷二十六门,复加按语,每门后又附以小结。颇能窥见王氏的治疗经验。王氏勤求古训,博采众议,上承《内经》《难经》及仲景之说,旁参明、清诸家之言,取诸长而并蓄,融化于一炉,其《医学刍言》  相似文献   

13.
张锡纯"肝气虚"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有论治肝病的专门篇章“论肝病治法”,其中议有治肝八法,全面论述了肝主气化、体阴用阳之生理,并指出:“肝无补法,原非见道之言。”提出肝气虚寒、肝虚致脱的证治,创温补肝气、酸敛补肝之治法,其立论独特,用药精湛,在论肝及肝病证治上独树一帜,为临证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王堉、字蓉塘,号润园,清·道先、同治问山西介休县人,生平事(足責)已不可详考,据《介休县志》仅知王氏一生半官半医。《醉花窗医案》系王氏部分临证实绿,全书表明竟管王氏之名未见载于医籍,但他确实是一位医学造诣很高的医学家。王氏一生儒而兼医,未曾经过直接师授,长期自学使他对医籍的学习有着深切的体会。他主张广读博览,兼收并蓄,反对执一以求。他认为只有博极群书,才能眼界开阔、思路灵捷、临处证方遗药方能左右逢源,出神入化。他说:“挟一家之说,懒于收罗,宗仲景者薄河间,喜东垣者闢丹溪,依门傍户,施而不效,乃归咎于命,噫!岂足与语此道哉”,还说:  相似文献   

15.
清代著名医家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提出了"治肝三十法",其中有治肝气八法,治肝风五法,治肝火七法,对王氏肝气、肝风、肝火的证治别具一格,体系完备,法则健全,方药独到,随证治之,既注意到其变化规律,也揭示了相关脏腑的影响,明确标本、先后、缓急,确立了相当完备的治法,实为肝病史上至精至微者.  相似文献   

16.
王孟英温病治痰经验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孟英系清代著名医学家,对温病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王氏临证善于治痰,尤其擅用涤痰法治疗温病。据笔者粗略统计,《王氏医案绎注》一书计收录王氏医案450首,可明确  相似文献   

17.
《温热经纬》为清·王孟英所著。王氏长于治痰,尤长于治温病挟痰之症。在《温热经纬》中,王氏关于温病挟痰辨证施治的论述多达30余处,其中多数见于《余师愚疫病篇》的按语中。可见越是急症、重症和危症,王氏越是重视治痰以提高疗效。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归纳王氏在《温热经纬》中对温病痰症的论述。一、病因病机王氏认为温病痰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两方面。(一)素有痰症宿疾王氏指出:“邪火上炎,固能郁遏肺气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分析王旭高编著的《环溪草堂医案》《王旭高临证医案》《退思集类方歌注》《西溪书屋夜话录》《医门要诀》《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医方歌括》《医门要诀》等医书,总结书中关于黄疸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理论及医案探讨,结果显示黄疸因湿热郁蒸而成,有阴、阳、虚、实、邪、正之分,临床上须分“表邪黄疸”“阳黄”“阴黄”“谷疸”“酒疸”“黑疸”等类型进行辨证论治。该文对清代医家王旭高辨证论治黄疸的经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士雄,(1808-?)字孟英,号梦隐,清代著名温病学专家,因孟英行医与众不同,别的医生治不好的病,他治;别的医生误治的患者,他也治,故又号半痴山人.王氏著述甚多,代表作有《温热经纬》,《归砚录》,《王氏医案》(原名《回春录》)等.《王氏医案》反映了王氏临诊经验,其临证重视审证,辨证精确,而在遣方用药方面亦具特色.1 不泥古法,善辨真伪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名医王泰林在总结历代医家对于肝病的生理病理认识和肝病证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丰富的临证经验,总结出治肝三十法,是历代论治肝病最系统全面者,在中医临床上颇为实用,中医临床医师甚为推崇,现仅就肝气证治中的抑肝法作一浅析,供同道参考、应用。1抑肝法原文及其内涵王氏曰:"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茱萸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1]该法用于由肝气暴盛,上逆犯肺,突然发生上气而喘,胸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