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医藏象理论中脾、胃互为表里,医家历来将二者并称,但是脾、胃的生理病理和治法方药各不相同。从叶天士医案中详细分析并归纳了脾阳虚与胃阳虚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的差异,结合具体医案详细阐释了脾阳虚和胃阳虚不同层次的治法。如温脾阳的李东垣益气升阳法、苓桂术甘汤法以及理中汤及附子理中汤法;理胃阳的大半夏汤法、吴茱萸汤法以及附子粳米汤法。除脾、胃阳虚分治以外,若二者合病,则应当同治,或根据证情,分先后次第论治。以上论述供脾胃病的临床诊疗相借鉴。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辨治脾胃病时,尤重视"胃阳"理论。认为胃为阳腑,胃阳充足,则纳食传导功能正常。若胃阳虚衰,其辨证论治经验为:阳虚冷闭,宜温阳散寒降浊;阳微饮阻,需辛热通阳开浊;脾胃两虚,则理中焦温脾阳;肝风犯胃,采用苦降酸泻和阳;胃阳日薄,以通补胃阳为要;阳微气阻,则可调气活血止痛。  相似文献   

3.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血证医案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诊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其治疗血证多从脾胃入手,分阴阳而治,拟升阳健脾、甘温益营、甘润养阴、通补胃阳等法,尤重胃阴;脾胃同治,采用健脾养胃、补脾疏胃之法;主张“上下交病,治在中焦”“肝木犯土,调肝治中”;注重调养脾胃,药寓食疗。  相似文献   

4.
脾胃同居中土,生理相依,升降相因,共司纳运,斡旋气机;然脾胃又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体用各殊.故《伤寒论》继承《内经》理论基础,针对其阴阳各异、体用各殊之特点,将脾胃之病于"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与"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两篇分而论治,设立不同的治则方药,治胃多用凉润、攻伐,治脾多用温燥、补益;亦不忘其生理相依、病理相及,太阴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讨论《伤寒论》中阳虚阴盛证的病势、层次、治法及用药规律,探究并扩充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结合后世医家的医论,明确阳虚阴盛证的病机及证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释阳虚阴盛证的机制;分析少阴篇中各版本条文的差异,论述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的不同,治法、主方、配伍的变化,归纳在少阴篇中隐含的辨治规律。[结果] 阳虚阴盛证的辨治原则是“保胃气、存津液”,可将其细分为太阴湿土病、少阴君火病、厥阴风木病。细致的望闻问切,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基础能精确辨阳虚阴盛证。少阴为三阴枢机,少阴篇结构完整,能动态反映少阴发病、两阴合病或并病、三阴合病的相互变化过程。由条文可发现,病位由表入里,治法有灸焫、温经、温阳、通阳之别;病情由轻而重、痰饮有无,治法有散寒、散饮、利水之别;津液损伤程度不同,治法有救逆、救阴之别。[结论] 从病理生理角度,能阐释中医主症的变化机制。辨治阳虚阴盛证时,应根据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择取方药,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对于其他证候的辨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孙文垣医案》中脾胃病的辨治特色,学习孙文垣的学术思想精华与辨治方药特点,扩展临证思路,从而提高脾胃病的临床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胃病证治的关键。方法:根据脾胃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结合临床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和效果,阐述脾胃病辨治要点。结果与结论:临床治疗脾胃病。应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通补结合,以益气健脾、和胃降浊为法,从而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之功能。  相似文献   

8.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实则属仲景的六经辩证中的少阴病方,多理解为因少阴阳虚、少阴邪热内郁或少阴枢机不利。然而教科书中多对其病机解释为肝胃不和,并由此测其治法为疏肝理脾。余认为其与仲景本意之间有难以解释的地方,故试用八法之外之"通法"释四逆散之法。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学宗岐黄,善治湿病.温阳祛湿法为一大创建.此法主治脏腑虚寒湿病,随三焦和脏腑之异别进一步细化.上焦证治中,温通心阳分为辛滑温通和诸脏联治,温宣肺阳有寒湿蕴肺证治和肺肾合病证治.中焦证治中,温运太阴有脾阳虚证治和脾阳困证治,通补阳明常法有三,变法有二,脾胃同调则有三种治法.下焦证治中,温厥阴肝有厥阴寒湿证治和厥阴阳明证治,温少阴肾有肾阳虚寒湿证治和脾肾阳虚寒湿证治.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中医内科学脾系病证概要,包括脾系的概念、病因病机、辨治要点、病证举要、治法方药和临证要点。脾系病证的病因病机,实为湿盛而阳微,湿困脾运;虚则脾不化湿,阳微湿盛。辨证分气、血、虚、实、寒、热,治疗要点不在补而在运。病证常见有胃痛(胃痞)、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吐血、便血、痰饮、脾瘅等。治法有温中燥湿、清热化湿、攻逐水湿、补中益气、健脾运中、益胃养阴、健脾温中、化瘀通络等,兼证治法有健脾舒肝、健脾和胃、疏肝和胃、抑肝扶脾、培土生金等法。临证要点包括虚实寒热常易并见;治脾当祛湿为主;治胃以调气为先;胃腑热证,注意养阴;脾胃与他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中医临床以及专利文献中治疗脾肾阳虚型便秘的中药及复方,为中药防治脾肾阳虚型便秘的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上1980年1月-2013年1月间发表的学术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信息资源为查找对象,以“便秘”和“阳虚”为主题,收录学科范围为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对相关文献阅读、分析后统计有效方药,分别统计常用药和经方的频数和配伍等。结果:按上述方法共搜索到283篇文献,原因剔除147篇,共计136篇纳入分析。单味中药总计126种,肉苁蓉、当归、生白术、枳壳、升麻、(制)附子频数较高;经方总计28个,济川煎、大黄附子汤、附子理中汤、理中汤、半硫丸等频数较高。结论:中药治疗脾肾阳虚型便秘以温脾补肾为主,佐以活血、理气、补益、生津类活血化湿、行气中药。济川煎加减化裁在中医临床治疗脾肾阳虚型便秘的经方中有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整理了吴瑭治疗疳证的经验,包括疏补中焦;升降胃气;升陷下之脾阳;甘淡养胃;调和营卫;鼓动脾阳;调其饮食;苦寒酸辛以驱虫;缓运脾阳,缓宣胃气。认为其治疳九法从小儿“脾常不足”之体质特点及疳证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出发,立足脾胃,综合施治,对小儿疳证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上热下寒体质是阳虚体质的亚临床类型,是上热下寒型疾病发生的体质土壤。临床表现上热则心胸头面常见火热上炎之证,下寒则并见中焦、下焦阳虚寒盛之象。既有阳虚体质兼夹气虚、阴虚、痰湿、湿热、气郁、瘀血等复杂的体质因素,又有与阳虚体质不完全相同或一致的生理、病理、心理、情绪、性格等形神构成的特殊性。针灸应对策略应清上热、温下寒、调中焦脾胃,以温下寒和调中焦为主,兼以引火归元,使阳气归于本位。首选督脉、任脉等调阴补阳的经脉,配神阙、气海、关元、大椎、中枢、肾俞、命门等常用调理阳虚体质的基础穴位,以隔物灸、温针灸或麦粒灸等温灸为主行综合调治;上热下寒型疾病临床针灸干预需兼顾胆肺不降、脾胃不和、心肝火旺、气血虚弱等证型,同时,在上点刺放舌下络脉金津、玉液之郁热瘀血,在下灸涌泉引火归元。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强调脾胃不足、气虚下陷、阴火上乘是内伤杂病的核心病机;治疗重视补养脾胃,常用补脾胃(益气)、升阳气、降阴火(或散阴火)之法。在用药方面,常常升阳气与降阴火并进、扶脾阳与养胃阴兼顾、升清阳与降浊阴同施,且具有君药重、药味多、药量轻之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患者体质与证候的关系。方法 运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对PLGC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212例PLGC患者的主要年龄段为34~69岁(占84.43%);偏颇体质依次为阳虚质59例、气虚质30例、气郁质23例、痰湿质11例、湿热质8例、阴虚质7例、血瘀质5例、特禀质2例,平和质67例;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弱证75例、肝气犯胃证56例、气滞痰阻证33例、湿热内蕴证23例、痰瘀互结证17例、胃阴亏耗证8例。湿热内蕴证与湿热质,气滞痰阻型与痰湿质,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质,脾胃虚弱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密切相关。结论 PLGC患者多为平和质和正虚体质,证型多为脾胃虚弱证和肝气犯胃证,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演变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眩晕作为《伤寒杂病论》中的常见症状,其病因各异,病机复杂,分析《伤寒杂病论》中眩晕有关的条文,按照病机将眩晕分为风火相煽,三焦饮停,膀胱气化阻遏、水湿停聚,阴阳两虚、清空失养,阳气郁闭过重,阴竭阳脱、阴阳离绝六个类型论述,以探讨张仲景对眩晕的辨证论治规律及理法方药特点,眩晕病机复杂多变,病性有阴阳虚实之分:实证多是水湿痰饮为患,虚证多责之脾肾阳虚、精血亏虚。张仲景对于眩晕一证主要从痰饮立论,采用三焦辨证方法治疗痰饮型眩晕,重视中焦脾胃的运化作用,创立了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等多首治疗痰饮型眩晕的经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叶天士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思路。方法:基于数据挖掘,对《临证指南医案》治疗不寐的51则医案中的药物进行频数、药效和性味、归经的描述性分析,并对其中25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总结叶天士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结果:处方共51首,共涉及中药115味,高频药物共25味,包括生地黄、大枣、茯苓、炙甘草等,常用的药物组合包括“大枣-炙甘草”、“大枣-茯神”、“生地黄-玄参”、“茯神-远志”、“炙甘草-茯神”;药物功效种类补虚药最多;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甘、苦、辛多见;归肺、心、脾经最多;聚类药物组合7组。结论:叶天士治疗不寐时重视情志,首辨虚实,次分寒热,从五脏论治,尤重心脾,善于调整阴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清代医家叶天士的学术思想,探讨其调气机法治胃病经验.[方法]通过对《叶天士医学全书》中叶氏医案的整理、分析、归纳,阐述叶天士在治胃病中如何运用调气机法.[结果]叶天士认为诸病与人体气机运行异常有关,治病关键是取药物性味,调整气机的升降出入使其复常,治疗胃病亦然.胃病的发生与肝脾密切相关,胃腑以降为顺,脾宜升,肝宜平.用药以甘温轻清之品升脾,辛泄苦降之属平肝,甘凉滋润、辛温通阳以降胃阴胃阳.临证中常多种方法合用.[结论]叶天士在治疗胃病中善用调气机法,继承发扬了前人学说而经验独特,对现代中医临床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痰证与非痰证人群的证素兼杂特征,探索代谢综合征痰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为该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诊断标准和证素辨证法将334例代谢综合征痰证患者、288例代谢综合征非痰证患者纳入本次研究。SPSS 20.0对收集的理化指标和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寻找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和非痰证人群的证素兼杂特征,并探讨代谢综合征痰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痰证组病位在肝、脾、肾、肺、胆、胃的比例高于非痰证组,病性为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血虚的比例高于非痰证组。痰证患者中,男性病位在肝的频率低于病位在脾和胃,女性频率相反;病位在肝和脾组的年龄均小于病位在肾组。在痰证患者中,男性兼杂病性血虚的频率低于气虚、阴虚、阳虚,女性频率则高于这3组。阳虚兼杂组中尿酸(UA)和肌酐(Cr)水平高于血虚组,阴虚兼杂组中Cr水平亦高于血虚组。结论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的不同病位有肝、脾、肾、肺、胆、胃,兼杂病性有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血虚;非痰证人群暂无证候兼杂特征。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中,男性的病位集中在胃,女性的病位集中在肝且病性以血虚为主,易患病位的先后顺序是脾、肝、肾;患者阴阳失调与UA、Cr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