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MRI的鼻咽癌患者区域淋巴结包膜侵犯的临床特征与鼻咽癌3DRT的预后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2013年间本院477例采用3DRT初治鼻咽癌患者资料,分析患者区域淋巴结包膜侵犯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关系。结果 区域淋巴结包膜侵犯组216例,无包膜侵犯组261例。有包膜侵犯和无包膜侵犯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8.5个月和39.0个月,3年OS、PFS、LRFS、DMFS分别为81.9%、65.8%、87.8%、80.3%和90.7%、85.0%、95.8%、92.9%(P=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及淋巴结包膜侵犯是影响鼻咽癌患者OS、PFS、LRFS及DMFS的重要影响因素(P=0.000~0.004),而T分期、TNM分期与鼻咽癌患者OS、PFS、DMFS相关(P均=0.000)。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是影响鼻咽癌患者生存的预测因子,淋巴结包膜侵犯是影响鼻咽癌患者PFS、LRFS、DMFS因素。结论 淋巴结包膜侵犯患者容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是鼻咽癌患者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MRI和IMRT的鼻咽癌鼻窦侵犯在鼻咽癌分期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10年基于MRI诊断的接受IMRT的1197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资料。根据AJCC第7版分期重新分期。鼻窦侵犯分为伴有鼻窦侵犯T3、T4期。Kaplan-Meier法计算LRFS、DMFS、OS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及T分期各亚组局部复发风险比。结果 鼻窦侵犯率为14.2%。鼻窦侵犯不是影响鼻咽癌OS、LRFS、DMFS的因素(P=0.677、0.485、0.211)。T2期、伴鼻窦侵犯T3期及不伴鼻窦侵犯T3期局部复发风险比接近(HR=1.927、2.030、2.283)。LRFS、OS曲线在T2期、伴鼻窦侵犯T3期及不伴鼻窦侵犯T3期接近(P>0.05),与伴鼻窦侵犯T4期及不伴鼻窦侵犯T4期明显分开(P<0.05)。结论 鼻窦侵犯不是IMRT鼻咽癌OS、LRFS和DMFS的预后因素,但伴鼻窦侵犯的T3期OS、LRFS与T2、T3期相似,预后较T4期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成组配对分析早期鼻咽癌单纯IMRT与IMRT同期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9—2010年共98例T1-2N1M0期鼻咽癌患者行单纯放疗或同期放化疗,筛选出39对患者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且Logrank法检验。结果 3年随访率为95%。单纯IMRT组和同期放化疗组3年OS率分别为97%、95%(P=0.411),PFS率分别为97%、92%(P=0.301),LRFS率分别为97%、97%(P=0.606),DMFS率分别为100%、92%(P=0.082)。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同期放化疗组大于单纯IMRT组(P=0.000、0.000、0.000),单纯IMRT组与同期放化疗组3级口腔口咽黏膜炎发生率分别为26%和36%(P=0.093),听力下降发生率分别为41%、62%(P=0.100)。结论 同期化疗联合IMRT未能提高早期鼻咽癌T1-2N1期患者OS、PFS、LRFS率,亦未能降低DMFS率;且血液毒性、3级黏膜炎、听力下降发生率较单纯IMRT组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坏死的临床特征与鼻咽癌预后关系。方法 收集2009—2013年间粤北人民医院 477例初治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疗前影像学鼻咽部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坏死情况、MRI及CT检查,分析疗前鼻咽部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坏死的临床特征及与3DRT预后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及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疗前有肿瘤坏死者 219例(45.9%),无肿瘤坏死者 258例(54.1%)。有肿瘤坏死与无坏死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7个月与40个月,3年OS、PFS、LRFS及DMFS率分别为78.2%与93.7%、63.8%与86.7%、87.0%与96.3%及79.7%与93.4%(P均=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坏死是影响患者OS、PFS、LRFS、DMFS的重要影响因素(P均=0.000),而T分期、N分期及临床分期与患者OS、PFS、DMFS相关(P=0.000~0.004)。多因素分析显示疗前肿瘤坏死是影响4种生存的预测因子(P=0.001~0.022),T分期是影响LRFS、DMFS的预测因子(P=0.016、0.006),N分期是影响PFS的预测因子(P=0.000)。结论 疗前存在肿瘤坏死患者易出现复发或转移,生存期更短。在T分期、N分期基础上参考肿瘤坏死状态有利于临床医师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IMRT同期化疗对Ⅲ期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和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08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单纯IMRT和IMRT同期铂类药物化疗的 251例Ⅲ期鼻咽癌患者,分析相关预后因子和探讨IMRT同期化疗作用。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模型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 10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88.6%、81.1%、68.8%和75.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和鼻咽肿瘤体积是最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同期化疗有助于改善患者PFS和OS (均 P<0.05)。T3N0-1期患者单纯放疗组和同期放化疗组各生存指标均相近(10年LRFS为93.8%∶93.2%,P=0.933;10年DMFS为80.9%∶86.8%,P=0.385;10年PFS为70.6%∶77.7%,P=0.513;10年OS为71.8%∶83.6%,P=0.207);T1-3N2期患者同期放化疗的LRFS、PFS和OS优于单纯放疗(10年LRFS为87.3%∶66.7%,P=0.016;10年PFS为70.2%∶41.0%,P=0.003;10年OS为78.5%∶51.7%,P=0.008),DMFS有提高趋势(10年DMFS为80.3%∶66.4%,P=0.103)。结论 IMRT中同期化疗的加入有助于改善Ⅲ期鼻咽癌患者预后,在N2期组获益较为明显,需要根据患者治疗失败风险予以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以IMRT为基础的不同治疗模式对Ⅱ期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23例Ⅱ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放疗81例,同期放化疗42例。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结果 全组5年OS、LRFS、DMFS、PFS分别为96.7%、94.7%、93.1%、87.8%。单纯放疗组与同期放化疗组相比,5年OS (98.7%:92.9%,P=0.569)、LRFS (94.8%:94.5%,P=0.770)、DMFS (94.5%:90.2%,P=0.408)、PFS (90.6%:82.2%,P=0.340)均无明显差异。T2N1期患者两组5年各项生存率仍无明显差异(P=0.929、0.967、0.917、0.492)。急性不良反应方面同期放化疗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放射性黏膜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P=0.000、0.000、0.012、0.010),而两组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823、0.622、0.113)。结论 对Ⅱ期患者同期化疗的加入并未改善患者预后,但急性不良反应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验证第7版 UICC或AJCC 鼻咽癌分期系统在以MR为分期手段、IMRT为基础综合治疗策略下的合理性及适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1年间在本院经MRI分期和IMRT治疗的 720例初诊M0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及失败情况,评价T、N分期对预测患者生存及失败的可靠性。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差异,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第7版 UICC或AJCC 鼻咽癌T分期是OS、CSS、DFS和DMFS的影响因素(P=0.013、0.025、0.001、0.002),但T1、T2、T3期间相近(P=0.054~0.626)。从局部复发和远转风险来看,T3与T2期非常接近(P=0.796)。N分期是DFS、DMFS的影响因素(P=0.005,0.000)。但N0和N1期间相近(P=0.549、0.707)。在N0—N1期中也未发现单纯咽后淋巴结转移对OS、DFS和DMFS有影响(P=0.360、0.083、0.062)。结论 第7版UICC或AJCC鼻咽癌分期系统对经MRI分期和IMRT的鼻咽癌患者预后仍有较好预测价值,但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FDG PET-CT显像对复发鼻咽癌疗效监测及其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2008—2013年经病理或影像学确诊的92例复发鼻咽癌,按中国2008鼻咽癌临床分期标准再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11、39、34例,其中复发T分期(rT1)、rT2、rT3、rT4期患者分别为10、11、38、33例。28例同时伴有颈淋巴结复发。所有患者均于疗前行全身或头颈部FDG PET-CT并接受放疗±化疗,分别分析SUVmax及临床各因素与临床预后关系。Kaplan-Meier法计算OS、DFS、LRFS、RRFS、DMFS,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3年OS、DFS、LRFS、RRFS、DMFS分别为33.6%、32.1%、32.8%、31.8%、33.7%。肿瘤SUVmax中位数为8.35(2.70~21.50)。与3年OS相关最佳截断点SUVmax为7.0,SUVmax≤7.0、>7.0患者3年OS分别为42.0%、28.3%(P=0.01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SUVmax、rN分期与OS相关(P=0.023、0.019、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SUVmax和rN分期是OS、DFS、DMFS影响因素(HR=1.68,P=0.045和HR=2.23,P=0.003;HR=1.67,P=0.042和HR=2.39,P=0.001;HR=1.77,P=0.025和HR=2.40,P=0.001)。结论 SUVmax可能是影响复发鼻咽癌OS、DFS、DMFS的有效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分析IMRT治疗鼻咽癌的10年生存结果及失败模式,为鼻咽癌的优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1-2008年间865例采用IMRT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132.0个月,全组患者10年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无进展生存(PFS)、肿瘤特异生存(DSS)分别为92.0%、83.4%、75.7%、78.6%。共210例死亡,其中124例(124/210,59.0%)死于远处转移, 47例(41/210,22.3%)死于局部区域复发。DS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包括年龄>50岁(P=0.00)、LDH≥245 IU/L (P=0.00)、Hb<120 g/L (P=0.01)、T2-T4期(P=0.00)、N1-N3期(P=0.00)和GTV-nx>20 cm3(P=0.00)。Ⅱ期鼻咽癌患者单纯放疗组与联合化疗组10年LRFS、DMFS、DSS均相近(P=0.83、0.22、0.23),Ⅲ期鼻咽癌患者联合化疗组10年LRFS、DSS均优于单纯放疗组(P=0.01、0.01)但10年DMFS相近(P=0.14),Ⅳ a+Ⅳ b期患者总体预后较差。结论 IMRT改善了鼻咽癌患者的远期生存,远处转移成为最主要的失败模式;而Ⅰ-Ⅱ期患者采用单纯IMRT可取得满意生存结果,联合化疗可进一步提高Ⅲ期患者LRFS及DSS,而Ⅳ a+Ⅳ b期患者治疗模式仍需更多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MRI评价鼻咽癌椎前间隙受侵对放、化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07年间经病理证实的初治及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333例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行鼻咽部和颈部MRI扫描并经二维、三维放疗或加化疗。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95.2%。鼻咽癌椎前间隙受侵139例(41.7%),椎前间隙受侵组较未受侵组T分期、临床分期明显增加(χ2=90.41、54.03,P=0.000、0.000)。鼻咽癌椎前间隙受侵组与未侵犯组5年总生存率(O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及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FS)分别为58.8%与77.5%(χ2=11.95,P=0.000),77.8%与85.0%(χ2=2.56,P=0.110)及88.3%与91.8%(χ2=1.51,P=0.220)。经N分期调整后两组5年OS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χ2=9.93,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椎前间隙受侵不是影响鼻咽癌OS、DMFS、LRFS的预后因素(χ2=0.43、0.08、0.00,P=0.512、0.783、0.971)。结论 鼻咽癌椎前间隙受侵发生率较高且比未受侵者的OS低,但椎前间隙受侵不是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is a common malignancy in Southeast Asia, however, a full consensus has not yet been reached as to the value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for NPC.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PC and their prognostic value, as well as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NPC treatment. Patient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248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tages of NPC,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s for patients in stages I, II, lII and IV were 90.48%, 76.71%, 76.89% and 33.87%, respectively (P=0.000), while the respective 5-yea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rates were 85.15%, 72.36%, 63.88% and 26.26% (P=0.000). The respective 5-year OS rates, according to stage, for the group that received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and for the group that received radiotherapy only were as follows: stages I and II, 81.67% and 79.59% (P=0.753); stage III, 79.91% and 70.38% (P=0.143); stage IV,, 35.22% and 0% (P=0.000). The respective 5-year PFS rates in these groups were as follows: stages I and II, 75.83% and 74.98% (P=0.814); stage III, 74.08% and 42.25% (P=0.027); stage IV,, 27.31% and 0% (P=0.000). Conclusions: Clinical staging appears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NPC. As the stage number increases, both the 5-year OS and PFS significantly decrease. Adding chemotherapy to radiotherapy was not advantageous for patients with stage I or II NPC, however the addition of chemotherapy to radiotherap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S and PFS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V NPC. The addition of chemotherapy improved PFS, but not OS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 NP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为主直肠癌单纯放化疗疗效与预后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10年收治的47例放化疗为主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3例单纯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DMFS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3、5年OS率分别为53%和33%,PFS率分别为37%和31%。局部进展15例(32%),PFS期1~60个月(中位数14个月);远处转移23例(49%),DMFS期2~60个月(中位数17个月)。中剂量和高剂量放疗的3、5年局部进展率分别为54%和11%、57%和11%(P=0.004)。放化疗后pCR 9例(19%),其3、5年OS和PFS均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距肛门距离(P=0.026)和是否cCR (P=0.000)均是影响预后因素,但多因素分析仅cCR是影响生存的因素(HR=12.24,95%CI=1.64~91.29,P=0.015)。结论 因各种原因放弃手术治疗或未能行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放化疗或单纯放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高剂量放疗可提高直肠癌LC率,放化疗的获得CR预示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前放疗后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31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前放疗患者资料,要求有详细临床、病理、放疗和手术记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6.5%,随访满3、5年者分别为123、86例。放疗后原发部位无肿瘤(106例)与有肿瘤(205例)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43.2%、23.2%(χ2=11.53,P=0.001。129例原发部位有肿瘤但无淋巴结转移的T1+T2、T3、T4期 5年生存率分别为42%、30%、16%(χ2=20.20,P=0.000)。211例无淋巴结转移与 95例淋巴结转移 1~3、≥4个的生存率分别为38.3%(5年)与13%(5年)、14%(3年,5年为0)(χ2=42.13,P=0.000)。多因素分析先显示术前放疗后局部有无肿瘤残存、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状态、淋巴结转移个数以及性别是影响预后的因素(χ2=32.20、36.33、18.24、4.60、6.21,P=0.000、0.000、0.000、0.032、0.013)。结论 食管癌术前放疗后病理T、N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个数能预测其预后,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蒋朝阳  张涛  高辉  张伶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20):1019-102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鼻咽癌患者伴有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预后情况,为颈部淋巴结分区及鼻咽癌N分期的进一步修订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6年6月成都军区总医院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406例,分析伴有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406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lapse-free survival,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分别是75.0%、63.4%、87.2%和81.8%。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OS、PFS、LRFS、DMFS分别是51.5%、22.7%、90.0%和41.3%。N3期患者伴或不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3年OS、PFS、LRFS、DMFS分别是43.9%和84.7%(P=0.002)、12.9%和55.4%(P=0.006)、88.9%和80.3%(P=0.649)、33.0%和85.9%(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是影响OS、PFS、DMFS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是影响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  结论  鼻咽癌患者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预后差,且该区淋巴结转移预示患者远处转移的风险增加。建议将Ⅴ区后缘间隙作为头颈部肿瘤一个新的颈部分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4周期新辅助化疗(NACT)对N2-N3期鼻咽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0年间915例T1-4N2-3M0期鼻咽癌患者资料。以行3~4周期NACT者为观察组(NACT≥3组),行2周期NACT (NACT=2组)和未行NACT (NACT=0组,即同期放化疗组)作为对照组。按1:2:1比例以年龄、N分期、病理类型、NACT方案配对后,NACT≥3组、NACT=2组、NACT=0组分别有179、358、179例纳入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OS、DFS、RFS、DMFS,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NACT≥3组、NACT=2组、NACT=0组5年OS分别为89.4%、81.6%、73.7%(P=0.000),5年DFS分别为83.2%、69.8%、64.2%(P=0.000),5年RFS分别为86.0%、76.0%、69.3%(P=0.001),5年DMFS分别为86.6%、76.0%、68.3%(P=0.000)。3~4周期NACT是N2-N3期鼻咽癌OS、DFS、RFS、DMFS的保护因素(P=0.000、0.001、0.001、0.000)。结论 3~4周期NACT能显著改善N2-N3期鼻咽癌预后。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已发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可预测鼻咽癌的临床结果。然而,先前关于PLR与鼻咽癌预后的报道不一致。根据Meta分析提供更准确的预后评估。方法:检索了PubMed、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确定评估治疗前PLR在鼻咽癌中的预后作用的研究。终点是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疾病特异性生存率(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提取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根据异质性检验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每个终点的合并HR。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涉及4 655例鼻咽癌患者。Meta分析汇总结果显示,升高的治疗前PLR与鼻咽癌患者较差的OS(HR=1.92,95% CI:1.73~2.14,P<0.01)、PFS(HR=1.56,95% CI:1.19~2.06,P=0.002)及DSS(HR=1.65,95% CI:1.19~2.27,P=0.002)相关,但与DMFS无显著相关性(HR=1.69,95% CI:0.97~2.96,P=0.06)。结论:升高的治疗前PLR可以预测鼻咽癌患者更差的OS、PFS和DSS,而对DMFS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