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0例消化不良患者症状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化不良患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和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的临床特点。方法:以病史采集的方式询问160例经胃镜证实的OD和FD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并分析各组症状与进餐之间的关系。结果:OD和FD分别占45%和55%。FD病例多见于〈50岁的患者(P〈0.05),FD病例表现的上腹饱胀、暖气等症状计分明显高于OD(P〈0.05),OD病例表现的上腹痛症状则明显高于FD组(P〈0.05)。OD病例出现临床症状以空腹为主,而FD病例出现临床症状以餐后为主。结论:根据消化不良的临床特征可判断FD和OD,FD病例的消化不良症状可能主要与动力障碍相关。而OD病例的消化不良症状则可能主要与胃酸相关。  相似文献   

2.
苏少慧  骆华 《河北医药》2010,32(2):206-207
消化不良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 dyspepsia,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 dyspepsia,FD)。随着罗马系列标准的陆续出台,尤其是2006年罗马Ⅲ标准的公布,FD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FD的分类及诊治日臻规范与完善,但是国内外有关器质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无明确结构或生化异常可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且症状持续〉6个月的临床综合征[1]。由于目前FD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且疗效不太满意,本文就FD的诊疗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复方消化酶治疗不同病因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方消化酶胶囊(美尼)病因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不同原因的消化不良随机分为两组,治疗住组27例,服用复方消化酶1—2粒,3次/d。对照组104例,服用多酶片3片,3次/d。疗程2周。于治疗前后观察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睛况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无不良反应。结论复方消化酶(美尼)治疗不同病因消化不良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上消化道症状群,发病率高,在普通门诊中约占20%~40%,在消化专科门诊约占60%~70%,其病因及发病机理是多方面的,根据罗马Ⅱ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有较明确的病理生理或微生物异常,但与临床症状存在着不确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与精神心理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以上腹不适、腹痛、早饱、恶心、呕吐、嗳气及反酸等症状为主,但无法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功能性疾病。FD的病因现仍未明确,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由单一生物学基础的简单生物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综合模式的转变,使人们认识到FD症状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笔者对57例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0分的FD患者胃动力及精神心理状态进行研究,以探讨精神心理因素与胃动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rlal dyspepsia 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上消化道症状群,为胃肠道非器质性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据估计人群中约25%~30%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曾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且发病率逐年增加。其病因及发病机理是多方面的,除了动力障碍以外,目前认为FD患者往往与精神因素(焦虑与忧郁)  相似文献   

8.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30%人群在一生中均出现过消化不良的症状[1]。FD的发病率约为30%~50%[2],其病因十分复杂,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知异常、胃酸分泌异常及消化不良等有关,其中胃肠动力障碍是FD的重要病因[3]。促动力药物(依托必利)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  相似文献   

9.
消化不良是一组症状的综合,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一组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在经济、科技、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  相似文献   

10.
葛欣 《河北医药》2011,33(5):742-74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根据其临床特点,最新的罗马Ⅲ标准将FD分为两个临床亚型: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和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两型可有重叠[2].我们通过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的FD患者采取有效的社区干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也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紧张、焦虑、抑郁、疑病等表现。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1个月或在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与胃动力下降、胃/十二指肠内脏神经过于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一组无器质性原因的慢性或间歇性上消化道症状。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治疗主要使用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西沙比利等。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临床常见病征之一,约20~30%的人群长期或反复发生该症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应引起全世界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本文旨在观察分析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择了于2014年1~12月在我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100mg/次,3次/d;对照组给予健胃消食片处理,连续服用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消化不良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周治疗后,观察组消化系统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各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对缓解消化系统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现又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FD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性症状包括腹胀、早饱、上腹疼痛、反酸及烧心,同时病人没有器质性病变或代谢性、精神性疾病。1 定义和分类1.1 定义 凡病人有间歇性上腹疼痛、饱胀、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通过胃镜、钡餐胃肠造影、肝、胆、胰、B型超声波和各项化验检查均无特殊异常;经定期随诊一个时期后,患者仍无新的异常发现。  相似文献   

16.
消化不良是一组表现为上腹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部饱胀和早饱感的症候群。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笔者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采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FD,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组以上腹胀痛不适、餐后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应用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80例,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永  丁宪群  张建 《贵州医药》2005,29(11):1048-104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既往又称非溃疡消化不良,是指以反复或持续上腹不适或疼痛、饱胀、呃逆、反酸、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症状,而实验检查未发现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病征。其发病率高,病因还不十分明了,目前主要以西药治疗为主。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予以治疗,不仅提高了疗效,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9.
雒芳  刘纯伦 《现代医药卫生》2014,(11):1662-166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根据2006年罗马委员会制定的罗马Ⅲ标准,FD定义为来源于胃及十二指肠区域的症状(包括餐后上腹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疼痛及烧灼感等),同时排除可以引起以上症状的器质性及代谢性疾病,在诊断前上述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有上述症状反复发作。依据罗马Ⅲ标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具有发病率高、慢性及复发性等特点。患者不断求医,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及医疗费用增加。目前, FD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近年来有关FD发病机制的报道越来越多,取得了重大进展。多数学者认为,FD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不同患者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与胃肠运动异常、胃感觉异常、胃酸分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胃肠运动及感觉异常可直接导致FD患者出现症状,而其他各种因素可通过调节胃肠道运动及感觉而起作用,这些因素可以独立存在,也可相互影响而导致上述症状出现。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占消化专科门诊就医的20%~40%,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出现的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烧心、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通常多采用胃动力药、抑酸药治疗,但往往有一部分患者疗效差。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精神心理因素与F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