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皮受损及血栓形成,极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有效的调脂治疗,能够防止或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抗血小板药物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激活聚集而引起的临床急性表现。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血栓形成是ACS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皮损伤和功能失调,使血小板激活黏附,在组织损伤释放的二磷酸腺苷(ADP)、胶原组织、肾上腺素或凝血  相似文献   

3.
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永平  任骞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2):1702-1703,1711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rocardial infarction,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与粘附增加,血栓形成,冠脉痉挛和管腔不全阻塞。内皮功能和血小板对这些因素起重要作用。前列地尔扩张血管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较好的抗心绞痛作用。本文就观察前列地尔(PGE1)对UAP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近年来,已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机制是不稳定斑块即易损斑块的破裂,由易损斑块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激活血凝系统形成血栓。ACS是近年提出的新概念,其包括了不稳定心绞痛、Q波心肌梗塞、非Q波心肌梗塞及心脏缺血性猝死,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在粥样斑块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慢性炎症反应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急剧变化可导致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能够促使稳定型心绞痛向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发展。因此,研究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状态与冠心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检测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探讨血清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提示冠状动脉疾病已发生了进展。狭窄进展主要是由于斑块破裂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这可导致间歇性血管闭塞。近来的研究也显示了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复合性血管狭窄预示着后期的不稳定性。然而,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当证实了严重的病变之后,通常快速地施行经皮透照血管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旁道手术(CABG)。所以,大多数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病变的自然病程进展就无法确定了。在这种情况下,血管造影形态学的应用价值仍是一种预测。特别是,对于复合狭窄的形态是否是常规内科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相似文献   

7.
<正>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一个综合征,包括初发型心绞痛、进行型心绞痛和自发型心绞痛。其病理生理改变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内皮损伤,斑块破裂,引发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不同心绞痛表现。灌注影像、运动心电图都属于评估心肌功能性的检查方式~([1])。且血流储备分数已有相关疾病预后的研究,在血流储备分数>0.75的患者中延缓血管重建,可以得到良好的临床结果。当前一些研究均涉及在明显的冠  相似文献   

8.
刘虹 《实用医技杂志》2014,(12):1306-1307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易破碎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导致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征象。ACS包括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3类。张鹏等[1]则将ACS归纳为急性心肌梗死(AMI)、UA和心性猝死。AC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病理基础上,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局部血栓形成,造成心肌的缺血损害和坏死。心肌细胞的坏死、炎症反应、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细  相似文献   

9.
目前研究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由于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血小板粘附性增强,凝血、纤溶及体内抗凝系统功能紊乱,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且这种高凝状态是心绞痛反复发作甚至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因此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极为重要。我们用疏血通注射液(含水蛭素和蚓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观察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液凝固状态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合称为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UCAD),二者在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方面基本相似,只是心肌缺血损伤的程度有所不同。血小板活化、粘附、聚集、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闭塞的中心病理环节,如何尽早、有效、合理地抗血小板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十分重要。氯吡格雷用于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中,对于其疗效和安全性报道不多,对此我们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绞痛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并有血栓形成及血管痉挛所致。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极其重要,而内皮素是缩血管最强烈的内皮收缩因子,一氧化氮对内皮素有拮抗作用。为此,我们观察1996~1997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8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含量在心绞痛发作期及缓解期的变化,以进一步阐明一氧化氮、内皮素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的作用。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初发劳累型心绞痛35例,稳定型心绞痛41例,恶化型心绞痛12例。男性51例,女性37例。年龄最大者…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型心绞痛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233000)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胡业梅苏咏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病情重,预后差,极易发展为AMI和猝死。近年通过紧急冠状动脉造影、血管镜检查等证实...  相似文献   

13.
谢磊 《基层医学论坛》2014,(16):2099-2100
不稳定型心绞痛为冠心病的急性事件,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导致内膜下出血,血液中的血小板在破损处与纤维蛋白凝集形成血栓,冠状动脉痉挛及远端小血管栓塞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减少,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皮受损及血栓形成,极易演变为AMI或猝死。阿托伐他汀(立普妥)不仅是当前他汀类中最有效的调脂药物之一,而且有研究表明:它同时具有直接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非调脂作用,我中心通过观察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UA患者前后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血栓形成与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和接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其血管损伤部位的血栓形成常常引起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往的研究和应用证实阿斯匹林对大多数缺血性冠脉事件产生有益作用,包括对心脏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作用,但它仅针对血小板激动剂之一的血栓素A2,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资料证实,早发而快速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糖尿病具有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也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分子机制、发病环节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很多,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靶点。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主要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存在不稳定型粥样斑块,由促发原因造成血管内斑块纤维帽破裂、出血、血小板激活聚集、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等),需积极防治[1].临床应用灯盏花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5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辛伐他汀组 1 0mg/d ,一组为对照组 ,两组各 30例 ,治疗 8W后 ,采用超声多普勒于治疗前后对其进行血管内皮功能的测定。结果 :治疗组血清TC、TG、LDL -C显著降低 ,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0 .0 1 ) ,治疗前后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一种。以往单用抗凝药物,但是效果不佳,近年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与不稳定斑块导致局部白色血栓形成有关。我们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阿托伐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0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主要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发作期及治疗出院后 4周的内皮细胞功能。1 材料和方法1.1 受试对象的选择 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 5例 ,男 16例 ,女 9例 ,年龄 (5 8.1± 6 .3)岁 ,无心肌酶谱改变 ,应用硝酸甘油后 2 0 min内缓解。急性发作患者 1h内进行超声检查 ;病情稳定出院后 4周再行超声检查 ,检查前停药 1周。健康对照 2 5人。所有受试对象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疾病。1.2 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 [2 ]  应用 HDI- 5 0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 7.0~ 12 .0 MH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