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并手术治疗的16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1例子宫内膜患者中,22例(13.66%)发生卵巢转移,年龄≤44岁患者卵巢转移发生率20.69%,年龄>44岁患者卵巢转移发生率12.12%,非子宫内膜样癌卵巢转移率33.33%,宫颈受累及患者卵巢转移发生率36.84%。结论:病理分化程度低、深肌层浸润、浆膜受累及、宫颈受累及、淋巴结转移、大网膜转移是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9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9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17例(8.9%)发生卵巢转移。年轻患者有易发生卵巢转移的倾向。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子宫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和病理类型。结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预后不良,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病理类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年轻的早期患者是否保留卵巢应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3.
格央 《中外医疗》2012,31(9):1-2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1~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诊断并行手术治疗的5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54例子宫内膜患者中8例发生卵巢转移,年龄〉45岁患者卵巢发生率6.14%、年龄≤45岁患者卵巢发生率11%、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病理分化程度低、深肌层浸润、骶韧带浸润、腹水细胞学阳性是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卵巢转移病理特点及保留卵巢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0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2009年修订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标准,分析患者的年龄、CA125、病理类型、卵巢转移等情况;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大于45岁的患者有167例,卵巢转移发生率为7.78%(13/167);年龄小于等于45岁的患者有39例,卵巢转移发生率为7.69%(3/39)。属于特殊病理类型24例,卵巢转移发生率为16.67%(4/24);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182例,卵巢转移发生率为6.04%(11/182)。无宫颈受累患者171例,卵巢转移发生率为5.26%(9/171);有宫颈受累患者35例,卵巢转移发生率为17.14%(6/35)。在患者进行手术前临床Ⅳ期的有5例,发生卵巢转移的有3例;临床Ⅲ期的有13例,发生卵巢转移的有6例;临床Ⅱ期的有40例,发生卵巢转移的有3例;临床Ⅰ期的有128例,发生卵巢转移的有3例。其中病理类型、宫颈受累、临床分期与患者发生卵巢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CA125呈阳性及较低分化程度是发生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病型、宫旁转移、肿瘤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肌层侵蚀程度是子宫内膜癌症发生卵巢转移主要影响因素,患者术前需严格评估确定是否保留卵巢。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1例各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不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分级(P〈0.05)、肌层浸润深度(P〈0.01)、宫颈累及(P〈0.01)、腹腔冲洗液可见癌细胞(P〈0.01)、宫旁或附件累及(P〈0.01)均相关,与癌灶累及宫腔面积超过50%或有子宫腔下段及峡部受累者(P〉0.05)、年龄(P〉0.05)、病理类型(P〉0.05)均无相关;淋巴结没有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已有转移的患者(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以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均不是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病理分化程度低、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宫旁或附件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手术后复发的原因,并进行对比观察以了解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以2001年2月~2005年2月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复发98例为复发组,选取同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无复发病例90例为无复发组,观察两组高危因素(淋巴转移、宫旁转移、宫颈转移、腹水细胞学、输卵管转移、肌层浸润深度、韧带转移、阴道转移、肉眼分型、病理类型、细胞分级),并进行比较。结果:无复发组与复发组两组高危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危因素与临床期别、宫颈受累、肌层浸润、组织学分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和腹腔冲洗液中有癌细胞等有着密切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首次治疗应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孙瑞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26-2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44例子宫内膜癌复发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4例同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无复发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肌层浸润、腹腔细胞学检查、病理组织分级、淋巴转移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及肿瘤病理分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肌层浸润、腹腔细胞学检查、病理组织分级、淋巴转移等比较则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层浸润、腹腔细胞学检查、病理组织分级、淋巴转移等是导致子宫内膜癌复发的几种高危因素。因此,对伴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在给予其手术治疗的同时还要行针对性的术后综合放疗及化疗治疗,同时还要给予患者密切的术后随访,以便能及时发现术后复发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45岁以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卵巢的预后和卵巢功能,探讨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卵巢的可行性。方法 101例年龄≤45岁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所有入组患者术前均予以知情,根据患者自愿分为保留卵巢组25例(实验组)和切除卵巢组76例(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的无瘤生存期及健康指数评分(EQ-5D健康指数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术后性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性激素水平也明显优于对照组(FSH,LH以及E2为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保留卵巢具有可行性,能够保留其内分泌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并探讨其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手术后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患者和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患者的资料,比较其临床表现、FIGO分期、治疗情况、病理及预后生存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原发性双癌患者38例、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患者52例。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伴转移患者相比,原发性双癌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组织学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肌层浸润深度较浅、宫颈间质受累较少、输卵管受累较少、术后化疗比例较高(P均<0.05),预后更好;而转移组患者首发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子宫增大、合并糖尿病比例及术后联合放化疗比例均高于双癌组(P均<0.05)。结论原发性双癌患者预后较好,且其临床病理特征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患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09年10月共收治子宫内膜癌468例,因复发再次入院治疗18例进行总结分析。观察子宫内膜癌复发与年龄、病理类型、病理组织分级、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腹腔细胞学检查与复发关系。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年龄、肿瘤的病理分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病理组织分级、肌层浸润、腹腔淋巴结转移、腹腔细胞学检查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和腹腔冲洗液中有癌细胞等密切相关,在针对子宫内膜癌首次治疗中对有上述高危复发因素患者,应提高重视,积极进行术后综合放、化疗治疗,密切进行随访观察,以能够及早发现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更好地满足肿瘤患者治疗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对年轻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放疗前行腹腔镜下卵巢移位术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研究.方法 对27例45岁以下ⅡB~ⅢB期宫颈鳞癌患者在放疗前实行腹腔镜下卵巢移位术,术后恢复日常活动即开始放化疗.治疗后监测患者围绝经期症状情况,卵巢激素情况及肿瘤情况.结果 27例患者均无发生严重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开始放化疗时间平均4.9(3 ~8)天.治疗后在对最终入组的26例实验对象定期随访中,18例(69.2%)患者未出现FSH的升高,另外8例(30.8%)患者出现了FSH的升高,其中5例年龄>40岁患者中4例出现了FSH的升高.随访期间无病例发生卵巢转移.结论 年轻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特别是年龄< 40岁的患者,放疗前行腹腔镜下卵巢移位术是安全、有效的,其可能为临床保留卵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妇科恶性肿瘤中的淋巴解剖对于妇科癌症的重要意义,并且通过对其进行研究了解妇科恶性肿瘤的一些发展情况。方法选择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进行淋巴解剖,了解其淋巴解剖情况,并进行研究,比较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淋巴结数目与淋巴结转移阳性率的关系。结果淋巴结数目与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呈明显正相关(r=2.354)。结论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恶性肿瘤是危害妇女健康与生命的恶性肿瘤,而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血清CA125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岚  徐文生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6):20-22,25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CA125检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近10年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收治的166例术前有血清CA125检测结果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6例患者术前血清CA125阳性率为26.5%(44/166),Ⅰ、Ⅱ、Ⅲ、Ⅳ期患者的血清CA125阳性率分别是15.7%(16/102)、22.2%(4/18)、51.1%(23/45)、100.0%(1/1),CA125阳性率随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增加而升高(P=0.001)。有深肌层浸润或附件转移或腹腔细胞学阳性的患者血清CA125阳性率增加(P=0.020,P=0.000,P=0.000)。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阳性率与附件转移、腹腔细胞学阳性密切相关(P=0.000,P=0.005)。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与血清CA125水平无相关性(P=0.095,P=0.664,P=0.538)。结论:术前血清CA125检测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没有意义,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判断临床分期、附件转移、腹腔细胞学阳性与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1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与预后的关系,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预后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有9例为卵巢畸胎瘤恶变,7例为卵巢未成熟畸胎瘤,6例患者为卵巢无性细胞瘤,5例患者为卵黄囊瘤,3例患者为胚胎癌,1例患者为卵巢混合性卵黄囊瘤和胚胎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手术病理分期及病理类型是影响患者总的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8及P=0.021)。各种不同病理类型的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结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手术病理分期越晚,患者生存率越低。不同病理类型的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15.
施佳伟 《医学综述》2013,19(18):3312-3314
激素补充治疗(HRT)可确切缓解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因雌激素缺乏引起的相关症状,但许多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女性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密切相关,必须保证HRT在获益的同时不增加肿瘤的复发风险.目前认为,Ⅱ型子宫内膜癌、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宫颈癌、外阴癌等为非性激素依赖肿瘤,应用HRT是安全的;虽然Ⅰ型子宫内膜癌和卵巢上皮性癌等为性激素依赖肿瘤,但至少目前没有证据支持HRT会影响患者的复发和预后.临床应用前要充分知情同意,并根据患者意愿和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16.
张丽敦 《广西医学》2004,26(8):1099-1101
目的 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从 198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共收治子宫内膜癌患者 32 3例 ,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 ,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 ,手术病理期别、病理分级、组织类型、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洗液细胞学情况、附件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子宫范围、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 ,手术病理期别、病理分化、肌层浸润 ,淋巴结转移 ,手术切除子宫范围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高危因素有关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才能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叶昀亮  项颖颖  陈恩东  瞿金妙 《浙江医学》2013,(21):1872-1874,1885
目的:探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首次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的PTMC患者392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各种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总结节最大径(TTD)>10mm的多灶性癌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也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的PTMC患者更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建议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上皮性卵巢癌、卵巢交界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P34cdc2激酶)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上皮性卵巢癌、14例交界性肿瘤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P34cdc2激酶的表达,应用BioMias图像分析系统计算阳性指数(positive in-dex,PI)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P34c+2激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P34cdc2激酶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交界性肿瘤及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PI呈递增趋势,每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4cdc2在分期晚、组织分化差或伴有淋巴结转移时表达强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组、不同病理类型间的P34cdc2激酶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34cdc2激酶过度表达可能促进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高表达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卵巢转移的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分析2004年1月- 2010年1月625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宫颈鳞癌和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鳞癌355例,平均年龄50.5岁;腺癌270例,平均年龄49.5岁.比较宫颈鳞癌和腺癌卵巢转移发生率及患者年龄、肥胖、月经情况、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宫旁浸润、子宫内膜受侵、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卵巢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625例患者中22例(3.5%)有卵巢转移,宫颈腺癌卵巢转移发生率( 17/270,6.3%)显著高于宫颈鳞癌(5/355,1.4%,P< 0.01).41~50岁、绝经前、Ⅱb、肿瘤直径>4 cm的宫颈腺癌患者卵巢转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宫颈鳞癌.宫颈低分化腺癌卵巢转移率高于宫颈低分化鳞癌(P<0.05).子宫内膜浸润、淋巴结转移与宫颈鳞癌及腺癌卵巢转移均相关,而宫旁浸润与宫颈腺癌卵巢转移相关.临床分期Ⅱb期是宫颈鳞癌卵巢转移的独立显著变量,肿瘤超过4cm是宫颈腺癌卵巢转移的独立显著变量.[结论]宫颈腺癌卵巢转移发生率高于宫颈鳞癌,宫颈鳞癌卵巢转移发生率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而宫颈腺癌卵巢转移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