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湖等水利工程可能成为淡水螺的孳生地 ,增加人类及动物感染血吸虫的机会。作者在人工湖周围地区藁杆双脐螺的发生和分布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了藁杆双脐螺对曼氏血吸虫毛蚴的敏感性。根据最近两年来螺的种群研究结果 ,选择湖区周围曼氏血吸虫病主要流行的地区进行调查。实验所需的 1 9个藁杆双脐螺种群中 ,大部分在流行区获得 ,另外两个对照种群来自于其它地区。螺分别暴露于 5个曼氏血吸虫毛蚴 (从 3株曼氏血吸虫分离获得 ,分别为CM、EC和PB株 )。观察感染的阳性率和尾蚴前期发育时间。暴露 6 0d后 ,尾蚴未逸出但仍然存活的…  相似文献   

2.
Chernin和Dunavan(1962)证实约40%的小白鼠源曼氏血吸虫毛蚴能成功地使易感的扁卷螺Biomphataria glabrata获得感染。Shibb(1968)报道用人体源曼氏血吸虫毛蚴作实验感染也得到相似的结果。感染失败的原因或许由于毛蚴没能钻入或许钻入后即死亡。为了探究第一个可能性,作者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了解到未能钻入易感性螺的毛蚴的比例。全部实验均在25~27℃下进行,采用感染波多黎各株曼氏血吸虫的小白鼠的肝脏和大便经孵化30~60分钟的毛蚴。在5毫升的烧杯中盛水2毫升,放入一定数量的毛蚴和一只室内饲养的扁卷螺(B.gtabrata),经一定时间后,取出螺蛳,加一滴1%碘酒,计数毛蚴。结果证实,不同的毛蚴来源并无  相似文献   

3.
在非洲同时流行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人们常同时感染这两种血吸虫。本文作者采用一个毛蚴感染亚历山大双脐螺及热带小泡螺后逸出的尾蚴感染仓鼠,就这两种血吸虫的雌、雄成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血吸虫在宿主体内的发育及产卵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将仓鼠分成三组:第一组为单性感染组,即用单性毛蚴感染亚历山大双脐螺和热带小泡螺,用每种螺所选出的约200条尾蚴经皮下接种感染仓鼠;第二组为异种交叉配对感染组,即埃及血吸虫雄虫与曼氏血吸虫雌虫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观察了麻风树种子的提取物对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螺类宿主的作用以及对曼氏血吸虫感染期幼虫(毛蚴、尾蚴)和  相似文献   

5.
在巴西,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有B.tenagophila、藁杆双脐螺、光滑双脐螺三种双脐螺。本文比较研究了这三种螺的毛蚴感染水平及每天的尾蚴逸出数。 用实验室饲养的长度分别为8—10mm、8—10mm、4—7mm的上述三种双脐螺,进行曼氏血吸虫发育的比较研究。每种螺200只,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传统的血吸虫保种方法是将血吸虫毛蚴感染螺宿主,然后用螺宿主中逸出的尾蚴感染脊椎动物宿主来维持其生活史。本文作者介绍了一种不用脊椎动物而仅通过在螺蛳宿主中的无性繁殖的血吸虫移植法来维持血吸虫克隆的技术。将血吸虫幼虫从螺宿主分离出来,然后将其移植到另一健康螺蛳内从而不断获得具有正常感染性的尾蚴。本技术以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牛血吸虫、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一个体内标记血吸虫尾蚴的标准技术,作者用~(75)Se-甲硫氨酸分别标记感染曼氏血吸虫的扁卷螺(B.glabrata)和感染间插血吸虫的膀胱螺(B.forskalii),这个方法可以保证从螺蛳中连续逸出标记尾蚴,而且不影响标记尾蚴的产量和对动物宿主的感染力。作者同时探讨了影响标记的一系列因素。标记方法归纳如下: 以扁卷螺(壳的直径2~3毫米)为例,每螺感染曼氏血吸虫毛锄8条,约6周后,选择尾蚴逸出量特别高的螺蛳,分别放在含有  相似文献   

8.
以螺宿主或血吸虫幼虫为目标的血吸虫病防制措施,可从较多地了解毛蚴和尾蚴怎样发现和钻进宿主的复杂情况而得到提高。以往的研究证实了哺乳动物皮肤产生的化学物质能引起曼氏血吸虫尾蚴入侵反应。其他的研究提示了氨基酸和其他化合物是对毛蚴的吸引物质,但未说明此种物质是由螺体产生的。本文作者用曼氏血吸虫及扁卷螺Biomphalaria glabrata为材料进行了试验。“有螺水”的制备是将100只扁卷螺放在500毫升泉水中2~3小时,使螺在此期间排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因吡喹酮抗性产生而导致曼氏血吸虫抗性虫株繁殖力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方法 以抗性株与敏感株毛蚴和尾蚴定量感染光滑双脐螺和CD,小鼠,宿主体内观察比较曼氏虹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生物学特性:对螺感染率、感染性螺存活期、在螺体内产尾蚴量、尾蚴和虫卵开放前期及虫卵孵化率。结果单只螺暴露于单个毛蚴2h,抗性株与敏感株对螺感染率为19.8%和8.9%,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6);逸蚴期间,塞内加尔抗性株感染螺存活率高于敏感株;用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毛蚴感染所获阳性螺产尾蚴量(尾蚴/螺)为6875条和14611条;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尾蚴开放前期为32.2d和27.7d。抗性株与敏感株鼠体内虫卵开放前期为42.8d和45.5d;虫卵孵化率为80.9%和78.0%。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实验室传代的光滑双脐螺具有高感染性,此生物学改变似与吡喹酮抗性产生相关;塞内加尔抗性株与敏感株问存在其他变化则被认为是曼氏血吸虫不同地理株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血吸虫尾蚴的直接传播和中间宿主内无性繁殖是理解群体动力学和成虫在终末宿主内基因构成的关键因素。Minchella和Dabo分别用分子标记研究了曼氏血吸虫及埃及血吸虫在螺内遗传多态性的分布。RAPD标记也已用于描述螺体内单个血吸虫的基因型及估计自然感染螺内的毛蚴数量。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用已感染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扁卷螺B.pfeifferi浸泡在1.5%的葡萄糖溶液中,观察其吸收葡萄糖和转化为糖原的能力,以及用这种螺蛳逸出的尾蚴接种小鼠,观察曼氏血吸虫尾蚴在钻穿皮肤时是否经此处理后可减低其死亡数。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告了吡喹酮能不同程度地抑制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双脐螺和感染牛血吸虫的扁卷螺逸出尾蚴,并以组织学研究对此项结果加以分析。方法:分别用5个毛蚴个别感染每个螺蛳,待首次逸出尾蚴一周后,用相当于0.1%的吡喹酮混和饲料代替常规的螺饲料,喂养48小时后,仍以常规饲料饲养螺蛳。并连续10周,每天作尾蚴逸出量的计数。同时固定  相似文献   

13.
吡喹酮对各期曼氏血吸虫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文介绍了不同浓度的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的毛蚴、子胞蚴、尾蚴和成虫的作用。浓度为3×10~(-6)M的吡喹酮能改变毛蚴游泳的路线,使呈螺旋状。经上述浓度的药物处理的毛蚴不能感染扁卷螺。逸出尾蚴的感染螺分别用3×10~(-6)M与3×10~(-5)M的吡喹酮处理24小时后放回清水中。3×10~(-6)M处理的螺蛳在7天内仅逸出少量尾蚴,3×10~(-5)M处理的螺蛳均无尾蚴逸出,但所有螺体内  相似文献   

14.
1917年Narabayashi曾叙述了实验动物接种日本血吸虫尾蚴后发生的先天性血吸虫病,1969年Bittencourt和Mott曾在人的胎盘里发现了曼氏血吸虫。本文作者企图获得先天性感染而进行了实验。用从扁卷螺逸出的大量LE株曼氏血吸虫昆蚴,经皮肤接种妊娠的小白鼠,每鼠分笼饲养,每天进行观察,记录生产日期和幼鼠数。因为有些雌鼠接种了5,000条尾蚴,在感染后20天左右即将鼠杀死,将幼鼠与未感染的雌鼠放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的虫卵孵化、毛蚴和尾蚴的作用。将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小鼠粪便内的虫卵用沉淀法进行分离,并放在有光刺激和27℃的条件下孵出毛蚴,然后将毛蚴和从感染的扁卷螺内逸出的尾蚴培育在含有吡喹酮的药液中。实验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实验用雌性 CFI/W74株小鼠,在感染后7天或8周解剖动物,计数童虫和成虫数,与对照组相比较来评价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作者等应用电子显微镜及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了感染曼氏血吸虫后小白鼠肾小球的病理变化。实验用体重为18~20克的小白鼠,每鼠由尾部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150条。两组动物先后于感染后47及67天剖杀。均系重度感染,肝脏由于大量虫卵肉芽肿而变成结节  相似文献   

17.
当抗性株螺感染曼氏血吸虫时,血吸虫的毛蚴被循环的血细胞包裹,在感染后的24—48h被消灭,而其它易感株螺对毛蚴感染几乎没有细胞反应,使血吸虫能在宿主螺中定居。螺宿主对血吸虫毛蚴易感性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1)易感螺缺乏引起有效的抗血吸虫应答的特异性识别分子;2)毛蚴通过逃避螺体内的防御反应而存活。而不能识别异己的机制可能是血吸虫产物与螺血淋巴成分的特异性结合所介导。以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非易感的双脐螺体内曼氏血吸虫胞蚴最终将被血细胞包围和破坏,已有资料表明,双脐螺对血吸虫的不易感性主要源于血细胞介导的抗性。 为获得进一步证据,作者在非易感的13-16-R1螺体内植入琼脂糖微球包裹的曼氏血吸虫毛蚴,并将其与钻入双脐螺体的毛蚴转化而成的胞蚴进行比较。取8只螺,按下述方法植入毛蚴:将巴斯德管在火焰上拉出一尖细端,加入Chernin等渗盐溶液(CBSS)内的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弄清阿曼南方地区曼氏血吸虫病和埃及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及其媒介螺,作者在阿曼西南部佐法尔省的6个地区进行了现场调查。在取样的16个调查点中有15个点水体中都发现有密度不等的阿拉伯双脐螺(Biomphalaria arabica)。经实验观察,其中13个点的螺均有曼氏血吸虫尾蚴逸出,另2个点的螺逸出的为非血吸虫尾蚴。用自一个最大水体取得的78只阿拉伯双脐螺进行实  相似文献   

20.
用某些植物的香精油涂敷皮肤,对动物可防止曼氏血吸虫尾蝴的感染。Gilbert等曾证明其有效化合物为倍半萜烯和双萜。本文作者对巴西的Eremanthus elaeagnus、Van-illosmopsis erythropappa及Moquinea velu—tina三种树木的油进行了化学提取和预防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动物实验。每一实验用11只小白鼠,在其尾部涂以试剂,24小时后将小白鼠尾部浸入含有200条曼氏血吸虫尾蚴的水中45分钟,过7周后将小白鼠杀死,用灌注法收集血吸虫。每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