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基于西松烷型二萜天然产物新巴豆瑞士松酸进行结构修饰,并对得到的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以新巴豆瑞士松酸为起始原料,通过缩合反应、点击化学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HeLa、K562和K562A/02肿瘤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结果合成了11个文献未报道的新巴豆瑞士松酸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确定。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衍生物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2f对HeLa细胞表现出良好活性,化合物2e对K562和耐药的K562A/02细胞表现出良好活性。结论部分衍生物对耐药的K562A/02细胞表现出抗肿瘤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该文根据药物设计拼合原理,以鬼臼毒素和5-羧酸吲哚为起始原料,在鬼臼毒素母核的基础上,在其C-4位引入了不同的吲哚取代基,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吲哚鬼臼毒素衍生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以期提高该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6个目标化合物4a~4f,均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1H-NMR,~(13)C-NMR,HRESI-MS及熔点测定分析确证。以依托泊苷为阳性对照药,采用MTT法测试所有的目标化合物对He La细胞,K562细胞,K562/A02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4b,4e,4f对He La细胞和K562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均比阳性对照药VP-16强。此路线操作简单,结构设计合理,对进一步开展鬼臼毒素的结构改造和抗肿瘤活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合成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薯蓣皂苷元为原料,选择性地合成一系列运用AutoDock4.2对接设计的薯蓣皂苷元衍生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了目标化合物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肝癌细胞HepG-2以及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合成12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和13C-NMR确定,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结论大部分化合物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而对正常细胞无毒或低毒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设计并合成甘草次酸C3、C30衍生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甘草次酸为先导化合物,对其C3位羟基、C30位羧基进行结构修饰,并采用SRB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设计合成了12个新型甘草次酸衍生物,并利用MS、1H-NMR及元素分析确证了结构;体外实验中,目标化合物对MCF-7和A549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均明显强于甘草次酸,其中化合物GA-I1、GA-I2和GA-II1对MCF-7和A549两种细胞表现出很好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药吉非替尼。结论甘草次酸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希  许旭东  田瑜  尚海 《中草药》2020,51(4):937-942
目的设计并合成天然产物绿原酸的酰胺类衍生物,并对该系列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绿原酸为起始原料,经保护、缩合、脱保护3步反应制得目标产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盲肠腺癌HCT-8细胞3种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设计并合成了10个绿原酸取代的苯甲酰胺及苯乙酰胺类衍生物B1~B5、C1~C5,其结构均经1H-NMR、13C-NMR及HR-ESI-MS确定。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10个绿原酸衍生物对3株肿瘤细胞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衍生物B2对HeLa细胞表现出良好的活性,且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顺铂,所有的衍生物均对HCT-8细胞表现出抑制作用,且均优于阳性对照药顺铂。结论10个绿原酸衍生物均为新化合物,部分衍生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并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及逆肿瘤耐药作用的蛇葡萄素与5-氟尿嘧啶拼合物。方法以氯乙酸为连接基团,将蛇葡萄素与5-氟尿嘧啶进行酯化拼合,采用MTT法检测拼合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及其耐药株K562/ADR的抑制作用。结果经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获得了两个新的蛇葡萄素与5-氟尿嘧啶拼合物,其对K562细胞的IC50分别为(11.62±2.20)和(10.34±0.60)μmol/L,并能部分逆转K562/ADR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结论新拼合物在体外初步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及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14-O-取代冬凌草甲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将二酸酐与冬凌草甲素14位羟基缩合,再与氨基酸酯进行酰胺化反应,合成14-O-取代冬凌草甲素衍生物;采用MTT法测试所有目标化合物体外对肿瘤细胞株(BGC-7901,SW-480,HL-60,BEL-7402,A549和B16)的细胞毒性以及化合物2c和2d对小鼠H22肝癌在体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了10个新的目标化合物,其结构均经IR,MS及1HNMR确证;生物活性初筛结果显示,化合物2c,2d和3e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2c和2d在体抗肿瘤活性大于环磷酰胺和冬凌草甲素。结论:14-O-取代冬凌草甲素衍生物2c,2d和3e作为潜在的抗肿瘤候选化合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冯亚莉  李珂  刘金海  翟广玉 《中草药》2020,51(16):4133-4141
目的设计并合成槲皮素酰胺类衍生物,并对该系列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廉价的芦丁为原料,经苄基选择性保护、Williamson成醚反应,再经Pd/C催化加氢脱苄基得到目标产物,采用DPPH法考察目标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MTT法考察目标化合物对人食管鳞癌细胞EC109、人食管鳞癌细胞EC9706、人胃癌细胞SGC7901及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合成的15个槲皮素酰胺类衍生物结构均经~1H-NMR、~(13)C-NMR、ESI-MS确证。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大部分目标化合物的半数清除率(SC_(50))小于槲皮素或与槲皮素相当,这提示3-OH不是槲皮素抗氧化活性的必需基团。抗肿瘤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化学方法对槲皮素进行结构修饰后,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显著增强。其中,化合物7-6对EC109细胞的抑制作用(IC_(50)=10.25μmol/L)明显优于母药槲皮素(IC_(50)=31.884μmol/L)和5-FU(IC_(50)=41.738μmol/L),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新型抗肿瘤候选化合物。结论 15个槲皮素-3-O-酰胺衍生物均为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7-6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合成芦荟大黄素-吲哚偶联物,并对偶联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以芦荟大黄素为起始原料,通过溴代、叠氮化、click反应等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胃腺癌AGS细胞等多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合成了17个芦荟大黄素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确定。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5h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人卵巢癌SKOV3细胞2种肿瘤细胞表现出明显的抗增殖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分别为1.73、3.09μmol/L,且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依托泊苷。结论部分芦荟大黄素-吲哚偶联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5h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喹唑啉为母核设计发现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方法 以邻氨基苯甲酰胺和三氟乙酸酐为起始原料采用缩合、环化、氯代和偶联反应等合成了一系列4-氨基-2-三氟甲基喹唑啉衍生物(5a~5u)。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评价所得目标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白血病细胞K562、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这5种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结果 化合物5c在5 μmol·L-1时对PC-3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为49.3%,化合物6a对LNCaP和K562、以及6b对PC-3的抑制率超过了50.0%。结论 本实验设计合成的4-氨基-2-三氟甲基喹唑啉类化合物多数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特别是4-氨基的N-甲基化产物6a、6b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较原型化合物(5n与5u)显著增强,为该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合成槐果碱肉桂酸酯衍生物,并对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以槐果碱为起始原料,通过氧化、酯化、N-烷基化、还原、缩合、水解、成盐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HeLa、Hep G2和A-549 3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合成了11个槐果碱肉桂酸酯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确定,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5g对3种肿瘤细胞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顺铂。结论部分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5g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厉恩振    宋明玉  向卓    张学辉  韦林毅  史宁  吴久鸿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1):924-929
 目的 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毛叶假鹰爪素C的B环衍生物。方法 以2,4,6-三羟基苯乙酮为原料,经甲基化、O-甲基化、羟醛缩合3步反应制得目标产物,并以6个人肿瘤细胞株进行抗增殖活性评价。结果 制备了14个目标化合物,其中9个为新化合物。经1H-NMR、13C-NMR,MS确证结构。结论 初步活性研究表明,除1i的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肿瘤活性,1h和1n活性优于毛叶假鹰爪素C,B环引入两个F原子对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具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合成2,3,3a,4-四氢硫色烯并[4,3-c]吡唑类化合物,并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取代苯硫酚为起始原料,首先合成中间体3-次苄基硫色满酮;然后利用水合肼和3-次苄基硫色满酮在醋酸中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采用二倍稀释法对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进行测试。结果共合成了8个新的2,3,3a,4-四氢硫色烯并[4,3-c]吡唑类化合物,并经过H-核磁共振、质谱和元素分析等确认了其结构。抗真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大部分供试真菌具有好的活性。结论2,3,3a,4-四氢硫色烯并[4,3-c]吡唑类化合物在体外具有抗真菌活性,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synthesize 5-substituted indole-3-deoxypodophyllotoxin derivatives and study their antitumor activity. METHODS The target compounds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a series of reactions and their anti-tumor activity in vitro were evaluated against Hela, K562 and K562/A02 cell lines by MTT as assay. RESULTS Ten target compounds were synthesized and confirmed by 1H-NMR, 13C-NMR, and HR-ESI-MS. All the target compounds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cytotoxic activity in vitro. Most of the compounds had significant anti-MDR activity in vitro. CONCLUSION 5-Substituted indole-3-deoxypodophyllotoxin derivatives have good antitumor activity and worth of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15.
任虹  曹学丽  顾谦群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2):1720-1723
 目的 阐明海洋真菌链孢粘帚菌(Gliocladium catenulatum T31)的抗肿瘤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摇床发酵培养生产菌T31,活性跟踪分离纯化T31发酵液中的活性单体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ESI MS、UV、IR、NMR等)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采用细胞形态镜检、MTT方法评价单体化合物对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链孢粘帚菌(Gliocladium catenulatum T31)发酵液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3个甾醇类化合物ergosta-5,7,22-triene-3β-ol(1)、ergosta-6,22-diene-3β-ol(2)、ergosterol peroxide(3)和四个蒽醌类化合物emodin(4)、citreorosein(5)、isorhodoptilometrin(6)和lunatin(7),化合物1~7对K562细胞显示不同程度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4~7对K562细胞的IC50分别为1.09、1.24、13.6和8.92 μmol·L-1。结论 海洋真菌链孢粘帚菌(Gliocladium catenulatum T31)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次级代谢物是甾醇类和蒽醌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含吡啶噻二唑噁二唑多杂环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及抗癌活性。方法吡啶噻二唑硫醇与噁二唑氯甲烷缩合得相应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研究了目标化合物体外抑制L1210和B16癌细胞的活性。结果合成了5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NMR、MS确证化合物4a,4c,4d,4e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体外抗癌活性。结论含吡啶噻二唑噁二唑的衍生物有可能成为新型结构的抗癌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季宇彬  王宝琪  许旭东  郭鹏  田瑜  尚海 《中草药》2018,49(19):4507-4512
目的设计并合成天然产物咖啡酸的酰胺类衍生物,并对该系列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脂质代谢紊乱活性评价。方法以咖啡酸为起始原料,卡特缩合剂(BOP)为缩合剂,与十四种胺依次反应制得目标产物,利用人肝癌HepG2细胞评价该类衍生物的调脂活性。结果设计并合成14个咖啡酸酰胺类化合物CA1~CA14,均经波谱技术确证结构。药理实验结果表明,14个化合物对HepG2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调血脂活性,其中衍生物CA6的调血脂活性优于先导物咖啡酸和阳性药辛伐他汀。结论化合物CA6、CA7和CA11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咖啡酸酰胺类新化合物,其中CA6和C11具有潜在的调脂生物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