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按照监护人的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及配戴矫形器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在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分别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评定患侧下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下肢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12周后下肢CSS评分及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康复重建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4例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WOND2000F2型神经康复重建仪,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用关节量角器测量踝关节被动活动的角度变化,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D和E功能区进行站立与步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0.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神经康复重建治疗能降低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胫前肌肌力和踝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8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 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侧下肢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8 周后进行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平衡功能、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踝关节最大背屈时胫前肌等长收缩时的肌电积分值(iEMG)以及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的评定。结果治疗8 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胫前肌iEMG值、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比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康复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反馈治疗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控制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蜡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的作用,对187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蜡疗。187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两个疗程后肌张力评估(Ashworth评分法)和关节活动度测量两种方法进行评定,显效98例,有效8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7.3%,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果说明,蜡疗能降低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明显改善或消除患儿的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5.
蜡疗对187例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观察蜡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的作用,对187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蜡疗。187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两个疗程后肌张力评估(AshWorth评分法)和关节活动度测量两种方法进行评定,显效98例,有效8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7.3%,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果说明,蜡疗能降低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明显改善或消除患儿的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治疗脑性瘫痪有多种方法,已有研究表明电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现已经应用于脑性瘫痪的治疗,但尚缺乏关于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的系统评价发表。目的:评价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对粗大运动被动踝关节活动、足背角屈的作用。方法:根据所纳入文献必须是随机对照试验、基线具有可比性及诊断明确的标准,制定文献检索策略,分别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 ed、Ovid数据库,按照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评价文献质量的评价标准,在严格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采用RevM an5.1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电刺激治疗组对患者流涎情况的改善(OR=8.37,95%CI:2.86-24.51,P=0.000 1);对腓肠肌痉挛程度的改善(OR=-0.62,95%CI:-0.84至-0.41),P<0.000 01);对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D区(站立)功能评分(OR=9.86,95%CI:1.70-18.02,P=0.02);E区(走跑跳)功能评分(OR=9.54,95%CI:7.47-11.62,P<0.000 01);对步行能力的改善(OR=6.12,95%CI:3.65-8.58,P<0.000 01),均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的患者。结果证实,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在临床方面有效,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对粗大运动被动踝关节活动、足背角屈有改善作用,同时联合康复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远程家庭康复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出院的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随机分成常规家庭康复组(对照组)和远程家庭康复组(观察组),每组20例。常规家庭康复组患儿按照康复治疗团队制定的家庭康复方案,接受家庭康复训练;远程家庭康复组患儿按照康复治疗团队制定的个体化远程家庭康复方案,通过远程视频方式,定期通过视频随访问诊及指导,在家属帮助下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对2组患儿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muscular tension assessment scale,MAS)以及踝关节关节活动度测量(range of motion,ROM)予以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BBS、MAS以及踝关节ROM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为期12周的康复训练后,两组患儿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肌张力明显降低(P0.05);远程家庭康复组患儿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踝关节关节活动度、肌张力改善效果优于常规家庭康复组(P0.05)。结论:远程家庭康复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抑强扶弱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抑强扶弱推拿法,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法。两组均给予基本综合康复训练方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中药熏蒸等)。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儿总体疗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总百分比、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提高患儿GMFM总百分比、缓解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P0.05),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两种推拿方法均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但抑强扶弱推拿法较常规推拿法疗效更为显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中医康复法与上田法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肌张力、扩大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30例患儿采用中医康复法治疗,对照组30例患儿采用上田法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肌张力、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法降低肌张力、扩大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的效果优于上田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本院80例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和肌电生物反馈组(n=80)。常规治疗组接受运动疗法结合推拿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组加用生物反馈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PROM)、表面肌电评价结果和选择性控制评定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踝关节PROM较治疗前显著减小(t9.142,P0.001),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 EMG)、均方根值(RMS)及踝关节选择性运动控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t3.456,Z3.178,P0.01);且肌电生物反馈组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t3.737,Z=-2.748,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更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足背曲,改善其尖足步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常规组、肌电组和联合组,每组15例。常规组患者根据自身肢体功能障碍情况给予相应常规康复治疗,同时辅以假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假镜像治疗;肌电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假镜像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镜像治疗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runnstrom分期量表(下肢及足部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踝关节背伸活动度检查、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各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FAC分级、下肢FMA评分、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BB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肌电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肌电组及常规组(P<0.05)。 结论 镜像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2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的参数相同。治疗组将肌电生物反馈体表电极粘附于足三里、阳陵泉、解溪、上巨虚4个穴位;对照组将体表电极片沿着肌肉纤维方向粘附于胫前肌肌腹两端。2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FMA)下肢功能评分、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测量和踝关节最大背屈时胫前肌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积分值(i EMG)检测。结果:2组治疗8周后对FMA下肢功能评分、踝关节AROM及胫前肌i EMG等指标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肌电生物反馈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下垂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WanFang Data、VIP和CNKI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5月,将有关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收集整理.筛选文献、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针刺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进行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踝关节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踝关节背屈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3组患者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进行表面肌电图(iEMG)检测。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踝关节背屈AROM、下肢FMA评分、BBS评分、MBI、iEMG、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P<0.05);针刺组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足下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cA,BTX-A)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对45例痉挛型脑瘫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在下肢痉挛的肌肉内注射BTX-A,观察治疗前后的肌张力及体能评价分数量表(PhysicalRatingScale,PRS),疗效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肌张力、治疗后4周PRS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TX-A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系统治疗(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联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3月收治的40例双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与治疗组均采用神经发育疗法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神经发育疗法基础上配合悬吊运动系统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1、3个月时肌张力与ADL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时,治疗组患儿肌张力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时,治疗组肌张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ADL评分比较,治疗组ADL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系统治疗联合神经发育疗法可明显缓解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童肌张力,提高AD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以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设定为建库至2018年11月。全部文献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提取资料,并进行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检索到249篇相关文献,最终6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共计4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水疗联合常规康复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康复[OR=4.04,95%CI(2.11,7.7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水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症状,缓解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骶段限制性椎板切除显露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性瘫痪下肢痉挛。方法选择肌张力在Ⅲ级(Ashworth评定标准)以上的中重度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12例,限制性切除L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0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针刺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分别用关节量角器法测量内收肌角度,评定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 D区、E区分值。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并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减重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减重平板训练,肌电反馈组则辅以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及减重平板训练。于入选时、治疗6周后记录各组患者静息状态及主动踝背伸状态时胫前肌和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并计算拮抗肌协同收缩率;同时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MA)、通用量角器对各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 结果入选时各组患者胫前肌、腓肠肌iEMG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6周治疗后,发现与治疗前及常规康复组比较,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下肢FMA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均明显提高,协同收缩率则明显降低(P<0.05);并且联合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30.4±2.8)分]、踝关节活动度[(15.3±3.0)°]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114.0±27.0)mVs]、协同收缩率[(0.07±0.05)%]亦显著优于减重训练组及肌电反馈组(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增强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协同收缩率、提高康复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