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束维龙  黄学勤  程学仕 《安徽医药》2017,38(10):1298-1300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NLR)对慢性鼻窦炎(CRS)患者的诊断及术后复发判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在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CRS患者67例,作为CRS组。同时,严格筛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09例作为对照组。采集空腹外周血进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术后6个月再次对以上患者进行血细胞计数,并将患者分为术后复发组和术后非复发组,对CRS组、术后复发组、术后非复发组及对照组的上述血细胞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CRS组白细胞计数(7.59±2.4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5.91±2.14)×109/L及NLR水平(5.37±1.80)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1.13±0.37)×109/L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预测CRS的最佳诊断值为4.37(95%CI:0.931~0.977,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54。方差分析表明,术后未复发组、对照组及CRS组3组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NLR水平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组白细胞计数(8.14±2.9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6.60±2.57)×109/L及NLR水平(6.74±1.88)高于术后未复发组,淋巴细胞计数(1.00±0.36)×109/L低于术后未复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NLR在CRS患者的诊断及术后复发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唐先发  沈颂科  王红艳  李卉 《安徽医药》2019,40(12):1350-1352
目的 探讨药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药疹临床特征、肝酶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收治住院的60例药疹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管理体检中心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以0.5×109/L为界,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正常患者(23例)与升高患者(37例)。检测两组对象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评估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肝酶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在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升高的患者中,病程≥ 7 d、黏膜受累和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比例高于正常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升高患者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水平高于正常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药疹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水平呈正相关(R2=0.346、R2=0.295,P < 0.05)。结论 药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疾病临床病程较长、黏膜受累和肝功能损害相关,且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肥胖腹股沟疝患者(≥70岁)围手术期是否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在临床路径(CP)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CP中控制好合并症的76例非肥胖高龄腹股沟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试验组患者不使用抗菌药物,对照组患者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情况及相关指标。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7.89%,对照组为5.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白细胞计数[(5.52±1.28)×109/L vs(5.73±1.59)×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63.91±6.55)% vs(63.77±9.18)%]、C反应蛋白(CRP)[(3.35±0.80)mg/L vs(3.30±0.79)mg/L]及最高体温[(36.59±0.44)℃ vs(36.62±0.36)℃]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5.98±1.37)×109/L vs(6.11±1.66)×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65.22±6.49)% vs(64.98±9.09)%]、CRP[(7.47±0.85)mg/L vs(7.13±0.86)mg/L]及最高体温[(36.84±0.45)℃ vs(36.81±0.34)℃]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CRP及最高体温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CP中控制好合并症的非肥胖高龄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可以不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地佐辛与舒芬太尼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给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116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组(n=58)和舒芬太尼组(n=58),两组患者麻醉方法及麻醉药物使用均相同,术毕给予PCIA,地佐辛组药物为0.8 mg/kg地佐辛和6 mg托烷司琼用生理盐水配制成100 mL,舒芬太尼组药物为舒芬太尼2.5 μg/kg和托烷司琼6 mg用生理盐水配制成100 mL。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PCIA按压次数和镇痛药物累积消耗量,计算有效按压率;分别于术后6h (T2)、12 h (T3)、24 h (T4)和48 h (T5)评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别于术前(T0)、T1、T3、T4和T5时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地佐辛组患者术后48 h内按压次数和镇痛药物累积消耗量分别为(5.1±2.2)次和(60.6±11.2) mL,低于舒芬太尼组(7.2±2.6)次和(88.8±9.1) mL (P<0.05);地佐辛组患者T2~5时安静时VAS评分[(2.1±0.9)、(1.9±0.6)、(2.0±0.5)、(1.7±0.4)分]和活动时VAS评分[(2.6±1.1)、(2.2±0.8)、(2.3±0.7)、(1.9±0.8)分]均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与舒芬太尼组相比,地佐辛组患者T3~5时CD3+细胞[(57.8±9.2)%、(62.3±7.8)%、(66.3±9.5)%]均升高,T3时CD4+[(27.8 ±6.8)%]升高,T3~4时CD4+/CD8+比值[(1.15±0.62)、(1.24±0.52)]和NK细胞[(20.2±6.9)%、(21.3±4.9)%]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患者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2.4%,显著低于舒芬太尼组的39.7%(P<0.05)。结论 与舒芬太尼相比,地佐辛应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可提高镇痛效果、改善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24小时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及意义,分析NLR与急性脑出血早期功能恶化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出血患者157例,分为恶化组和非恶化组,分析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等指标,评估NLR对急性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157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恶化组45例,未恶化组112组。恶化组白细胞计数(11.11±4.5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04±10.7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9.47±4.41)×109/L及NLR中位数均较未恶化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入院时血肿体积中位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1.68±5.45)分、破入脑室比例(37.8%)较非恶化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淋巴细胞百分比(12.14±7.91)%,较未恶化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二分项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HISS评分及出血破入脑室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NLR不是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NLR不是脑出血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施保利通与利可君治疗小儿感染继发粒细胞缺少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 2017年3月80例感染继发粒细胞缺少症的患儿,根据服用升白细胞药物种类不同分为对照组(n=20)、施保利通组(n=20)、利可君组(n=20)和联用组(n=20),均给予抗感染和对症治疗。治疗前后3~7 d,比较4组患儿白细胞、粒细胞升高的比例、感染控制率和住院天数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利可君组和联用组患者白细胞、粒细胞比值显著升高(P<0.05),住院天数显著缩短(P<0.05);与施保利通组比较,联用组白细胞、粒细胞比值显著升高(P<0.05)。各组退热天数、CRP正常天数、咳嗽气喘天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利可君组、施保利通与利可君联用组可明显促进患者的白细胞、粒细胞恢复,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天数,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多形疹患者进行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6例妊娠多形疹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确诊后即检测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在产科门诊正常孕妇人群中,随机选取与观察组患者孕周相同的70例孕妇为对照组,并检测其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差异。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初期给予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治疗2周后皮损或瘙痒无明显改善的患者进一步给予口服泼尼松龙,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19.7±86.2)×106/L比(114.3±68.5)×106/L;(581.9±144.2)U/mL比(89.4±23.6)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后,51例有效患者和15例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泼尼松龙治疗后,15例外用药治疗无效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其与51例外用药有效患者相比,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多形疹患者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高于正常孕妇,经系统治疗后症状改善且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较治疗前下降。  相似文献   

8.
刘平  刘伟  秦际逵 《安徽医药》2020,41(5):530-533
目的 探讨非布司他治疗肾移植后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确诊的肾移植术后高尿酸血症患者164例。根据非布司他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达标患者(n=118)与未达标患者(n=46)。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基本临床资料,并分析影响非布司他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非布司他治疗后,患者血尿酸水平为(382.43±81.90)μmol/L、白细胞计数(WBC)为(6.36±2.10)×109/L、尿尿酸水平为(3.36±0.80)μmol/L,血红蛋白(Hb)为(123.64±18.73) 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患者高血压(19.49%)、糖尿病(8.47%)、转换用药(2.54%)和用药间隔[(2.72±0.75)个月]与未达标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和转换用药是影响非布司他治疗肾移植术后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用药间隔为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非布司他可显著降低肾移植术后的高尿酸水平,高血压和转换用药是影响非布司他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用药间隔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胆外科肿瘤患者发生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为患者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应用利奈唑胺进行抗感染治疗的肿瘤患者,根据给予利奈唑胺后是否出现血小板减少,将患者分为血小板减少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共纳入104例患者,其中接受外科手术患者84例,未接受外科手术患者20例。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24.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利奈唑胺使用时长、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0岁(OR=7.093;P=0.017)、利奈唑胺使用时长≥12 d(OR=4.399;P=0.035)、基础血小板计数≤200×109/L(OR=8.470;P=0.004)、基础AST≥50 U/L(OR=15.465;P<0.001)、基础白细胞计数≥11×109/L(OR=11.436;P=0.001)是肿瘤患者发生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 给肝胆外科肿瘤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时,医师需关注患者是否发生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年老、长疗程、基础血小板低、基础肝功能差及基础白细胞计数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益血生胶囊联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妇科肿瘤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了其临床使用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4月-2015年8月周口市中医院治疗的妇科肿瘤化疗后白细胞下降患者124例,使用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d,皮下注射,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血生胶囊,4粒/次,口服,3次/d,4周为1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细胞计数、Spitzer生存质量指数评分量表(Spitzer评分)和癌症康复评价简表(Cares-SF评分)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前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0.01),但观察组对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升高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Spitzer和Cares-SF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Spitzer评分均出现显著升高和Cares-SF评分均出现显著减低(P<0.05、0.01),但观察组对Spitzer评分的升高作用以及Cares-SF评分的减低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22.6%(14/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7%(24/62)(P<0.05)。对照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17.24±3.52)支,显著高于观察组的(12.14±2.73)支(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为8.1%(5/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13/62)(P<0.05)。结论 益血生胶囊联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显著升高妇科肿瘤化疗后白细胞下降患者的血细胞,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蒙药扎冲十三味丸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阳性对照,0.02 g·kg-1)组和扎冲十三味丸高、中、低剂量(0.24、0.12、0.06 g·kg-1)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大鼠采用ip硝普钠2 mL·kg-1合并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备脑缺血模型,于术前2 h给药1次,术后连续给药5 d。术后24、72、120 h进行神经病学症状评分、平衡木行走实验、肌力评定实验和旷场实验。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在术后24 h,扎冲十三味丸高、中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神经病学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5);在术后72、120 h,扎冲十三味丸高、中、低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神经病学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扎冲十三味丸高、中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在术后72和120 h平衡木行走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术后72、120 h,扎冲十三味丸高剂量组大鼠肌力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扎冲十三味丸高、中、低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各时相大鼠跨格次数显著减少(P<0.05);扎冲十三味丸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各时相大鼠站立次数显著减少(P<0.05),扎冲十三味丸中剂量术后24、120 h以及低剂量组术后120 h大鼠站立次数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 扎冲十三味丸可改善脑缺血神经功能障碍,改善受损大鼠运动失调、偏瘫和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吉西他滨联合卡铂(GC)或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CIT)二级预防的优化方案。方法 2019年3月—2020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河南大学肿瘤医院共招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60例,此60例患者行GP/GC方案化疗,前1个化疗周期中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0×109·L-1,且经治疗已恢复正常,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在下1个化疗周期第2、4、6、9天预防性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试验组患者在下1个化疗周期第3、4、6天预防性给予rhTPO,监测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3度以上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0%、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血小板最低值为(38±13)×109·L-1,对照组为(45±17)×109·L-1,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化疗后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1的持续时间分别为(9±3)、(7±4)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化疗后血小板低于50×109·L-1的持续时间分别为(4±3)、(3±2)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防用药结束后,试验组有14例患者继续给予rhTPO治疗,rhTPO中位使用支数为3支(1~7支);对照组有13例患者继续给予rhTPO治疗,rhTPO中位使用支数为3支(1~6支),两组非参数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患者血小板过低或伴有明显出血倾向,给予输注血小板。结论 rhTPO在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化疗方案的第3、4、6天3 d用药方案相较传统4 d方案,疗效及安全性无明显差异,但能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氯雷他定联合法莫替丁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餐前口服法莫替丁片,20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Ig E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95%和95.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Ig E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Ig 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雷他定联合法莫替丁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光泽汀小鼠体内的遗传毒性。方法 C57BL/6J小鼠分为溶剂对照(0.5% CMC-Na)组、茜草素(200 mg·kg-1,结构对照)组、乙酰基亚硝基脲(ENU,40 mg·kg-1,阳性对照)组、甲基磺酸乙酯(EMS,200 mg·kg-1,阳性对照)组和光泽汀低、中、高剂量(100、200、300 mg·kg-1)组,溶剂、光泽汀和茜草素连续7 d ig给予,给药第1天记为D1,阳性对照ENU和EMS分别连续3 d给予,均每天给药1次。于D7、D56采集约0.5 mL外周血用于血清生化检测;于D14、D28、D42、D56采集外周血开展Pig-a基因突变试验;末次给药后采集肝、肾细胞开展彗星试验,分析每只动物至少100个细胞的尾DNA百分含量;末次给药后制备骨髓细胞样本,计算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发生率。解剖后取心、肝、脾、肺以及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试验期间所有动物一般症状未见明显异常,各组动物体质量未见明显差异,未见与给予受试物有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光泽汀低、中、高剂量组及EMS组肾脏尾DNA百分率均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0.001),光泽汀高剂量组及EMS组肝脏尾DNA百分率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0.001)。光泽汀与茜草素的小鼠骨髓微核试验、Pig-a基因突变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100~300 mg·kg-1光泽汀未见对小鼠整体产生明显毒性。光泽汀可导致小鼠肝、肾细胞DNA损伤,肾细胞DNA损伤程度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百部发挥止咳作用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探究百部止咳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取并筛选百部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将作用靶点标准化,利用Cytoscape构建百部"成分–靶点"网络;利用GeneCards获取...  相似文献   

16.
邢浩  黄录茂  袁荣强 《安徽医药》2016,37(5):543-546
目的 探究单核细胞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30 d病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通过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41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从发病至手术的时间均在12 h以内,收集其性别、年龄、GCS、血肿体积、血肿部位、血红蛋白含量、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等。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外周血细胞计数与血肿体积的关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术后30 d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341例患者中;基底节出血209例,脑叶出血132例,其中出血破入脑室99例;出血量40~95 mL,平均(60.68±12.46)mL;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6~15分。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体积呈线性关系,而单核细胞数与血肿体积无关。与术前相比,术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数量持续升高,在术后3 d左右达到峰值,7 d左右降至正常水平。回归分析发现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数与30 d病死率密切相关(OR=6.27,95% CI:1.07~36.89,P=0.04)。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炎症反应仍然持续存在,单核细胞计数升高是患者30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之一,干预单核细胞致伤途径可能成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辅助局部麻醉在老年外伤性颈胸段脊髓损伤减压手术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外伤性颈胸段脊髓损伤老年患者78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两组都给予减压手术治疗,对照组选择全身麻醉,观察组选择利多卡因辅助局部麻醉,观察两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未出现明显变化,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神经损伤、术后呼吸道不适等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分别为2.6%和(7.11±0.45d),而对照组分别为23.1%和(9.33±0.51d),观察组的两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麻醉满意度分别为100.0%和84.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分别为(12.94±2.84)分和(10.49±2.44)分,都明显高于术前的(5.37±1.49)分和(5.42±1.33)分,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辅助局部麻醉在老年外伤性颈胸段脊髓损伤减压手术的应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种输血方式对高危产妇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高危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输血方式,分为自体组、混合组(同时输自体和异体血)和异体组,每组40例。比较3组产妇一般情况以及手术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的差异。结果 自体组产妇手术前后CD4+/CD8+差值为(0.18±0.08),混合组为(0.43±0.16),异体组为(0.78±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组产妇手术前后免疫球蛋白G水平差值为(0.42±0.13)g/L,混合组为(3.52±0.96)g/L,异体组为(6.14±1.7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组产妇手术前后免疫球蛋白A水平差值为(0.17±0.08)g/L,混合组为(1.02±0.28)g/L,异体组为(1.32±0.3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组产妇手术前后C3水平差值为(0.49±0.23)g/L,混合组为(0.22±0.14)g/L,异体组为(0.04±0.0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3种输血方式中,自体输血对高危产妇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最小,建议临床采用此输血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对病情活动及功能活动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片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脊柱活动度分别为(51.34±11.94)°和(43.14±9.34)°,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0.42±13.98)°和(30.45±12.87)°,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脊柱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腰椎骨密度T值分别为-0.59±0.32和-0.89±0.13,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21±0.11和1.29±0.1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腰椎骨密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很好的应用安全性,能促进腰椎骨密度的恢复,改善脊柱活动度,从而提高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