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沈洁  胡熙  李达  罗浩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7):535-538
目的 研究昆明市儿童急诊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降低儿童创伤发生率以及合理制定医疗方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0年8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538例创伤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儿童年龄、性别、致伤原因、主要损伤部位及创伤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将致伤原因分为跌倒伤、道路交通伤、高处坠落伤、机械锐器伤、呼吸道异物致伤、烧烫伤、其他伤等,统计儿童年龄、性别、构成比及受伤部位;再根据致伤原因分析损伤严重度,制成直观统计表,按轻微创伤、严重创伤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和数据分析.结果 1538例创伤儿童中,男性1047例,女性491例,男女比例为2.13:1;致伤原因主要为跌倒伤(54.42%)、道路交通伤(15.54%)、高处坠落伤(9.82%)、烧烫伤(8.45%)、呼吸道异物致伤(6.96%)、机械锐器伤(2.47%)、其他伤(2.34%);6岁以下儿童损伤部位以头部为主,6岁以上以四肢为主;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的致伤原因主要为道路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头部损伤是导致严重损伤的主要原因(P<0.001).结论 昆明地区儿童创伤主要原因为跌倒伤和道路交通伤,道路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所致创伤严重.因此,应加强对儿童的防跌倒保护,提高交通安全意识,以降低创伤发生率;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为儿童严重创伤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重点防范.  相似文献   

2.
评估院前院内呼叫联动系统在救治严重创伤476例患者中的效果,实施该系统后,抢救室救治时间明显缩短,死亡率9.5%,亦明显降低。院前院内呼叫联动系统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可赢得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是对一体化救治模式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多发伤院内紧急救治规范探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院内紧急救治规范对于多发伤救治效果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6年来收治的17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制定院内紧急救治规范前2年内的46例为对照组,规范制定后的4年内的132例为绿色通道组。分析两组的年龄、致伤机制、ISS评分、院内各救治环节时间、死亡率。结果两组年龄、致伤机制、ISS评分无显著差异;绿色通道组在急诊科处理、放射影像科检查和入院至手术室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绿色通道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4.55%;对照组46例死亡5例,死亡率为10.70%(P0.05)。结论基于多学科外科医师组成的多发伤急救团队制定的多发伤院内救治规范可显著缩短院内救治时间,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提高严重多发创伤的救治成功率。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严重多发创伤69例。外伤原因为交通伤、高处坠落伤、斗殴刀刺伤等。按AIS90版与ISS标准评定均>16,最高89。损伤组织器官依次为颅脑、左心室、右上肺、左右胸腔、肝及血管、脾脏、左肾、膈肌、胰腺、小肠,脊柱及骨盆等。同时伤及2~3个部位54例,4~5个部位15例。急诊抗休克65例,急诊手术69例,抢救手术11例。结果存活66例(95.65%),入院时血压为零及心脏刀刺伤11例均抢救成功。死亡3例(4.35%),死于重度脑外伤。无一例并发症及MOF。结论严重多发创伤救治严禁按诊断程序救治,采取争分夺秒地边抗休克复苏边进行急诊手术。及时手术止血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开胸剖腹探查是急救患者的诊断与救治的首选方法。手术治疗应选择最佳时机与恰当术式,同时注意早期保护重要器官。处理器官伤仍坚持"保全生命第一,保全器官第二"的手术救治原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8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对2009-01~2010-08急诊抢救的80例严重多发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80例严重多发伤的患者中,抢救脱险78例,抢救成功率为97.5%,死亡2例,死亡率为2.5%。死亡患者中急诊抢救室死亡1例,院前死亡1例,1例送手术室途中死亡。结论:严重创伤死亡有三个高峰,第2个高峰在伤后数分钟至3 h内,为提高存活率,关键的一点是要抓紧伤后"黄金1 h"内的紧急救治。  相似文献   

6.
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整体救治方法对严重创伤急诊救治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991年1月-2005年11月收治的1019例严重创伤患者,分别按2002年12月前后的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和救治组,观察两组之间的急诊救治疗效差异。结果:救治组死亡率为7.19%(35/487),对照组死亡率15.23%(81/532),救治组早期救治时间、确诊时间及急救手术时间无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采取综合急诊救治措施,加强院前救治力量,充分发挥医院整体实力,可以显著提高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探讨(附284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6月采用绿色通道救治程序救治的284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情况,以2004年前采用非绿色通道程序急救的4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在救治时间和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组急救部处理时间(16.4&#177;3.7min)、特殊检查时间(17.5&#177;2.6min)、急诊至手术室时间(6.3&#177;1.3min)较对照组(分别为22.5&#177;4.8、25.8&#177;3.2、8.2&#177;1.6min)均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121例(42.6%)患者采用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171例应用了损害控制外科策略;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分别为3.52%(10例)和13.0%(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早期一体化救治,限制性液体复苏、损害控制外科策略的应用,缩短了患者的救治空间和时间,可显著降低伤死率,提高救治成功率,保证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可视化信息交互系统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陕西省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科未使用可视化信息系统的1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男性78例,女性34例;年龄18~74岁,平均43.1岁;道路交通伤81例,高处坠落伤16例,刀砍伤12例,爆炸伤3例。2021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的10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可视化信息交互系统,该系统包含院前急诊可视化、救护车版、急诊室版、医护版、实现信息共享及数据沉淀,完成质控数据上报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观察组应用该系统进行院前院内患者信息传输、病情评估衔接及院前病历书写,男性75例,女性32例;年龄18~74岁,平均44.9岁;道路交通伤79例,高处坠落伤15例,刀砍伤10例,爆炸伤3例。比较两组患者院前院内衔接相关指标、抢救效率相关指标、院前病历完成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院前诊断时间、院内预警准备时间、院内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5.0±1.7)min vs.(7.9±1.8)min、11(8,14)min vs.18(16,19)min、(3.3...  相似文献   

9.
急救绿色通道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1月以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救治60例创伤患者的效果,并与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6例非绿色通道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机制、ISS及失血量等指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通道组60例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为3%,对照组46例患者死亡5例,死亡率为11%(P<0.05).绿色通道组在急诊室处理时间、特殊检查时问、入院至手术室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 绿色通道急救模式缩短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空间和时间,显著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保证了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延长(≥14d)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ICU、最终生存的834例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影响或延长患者入住ICU时间的11个变量[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创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感染、院前急救、手术、致伤类型、急诊室处理时间、昏迷、机械通气]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入住ICU时间延长(≥14d)的关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6例被确定为入住ICU时间延长病例,在各种相关因素中,ISS评分、致伤类型、急诊室处理或滞留时间、机械通气4个变量是导致患者入住ICU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创伤救治链中,应高度关注ISS≥16分、高能量损伤的严重创伤患者;同时,加快严重创伤患者在院内各个环节的处理速度,优化急救流程,简化入院手续,在最短时间内使严重创伤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努力缩短严重创伤患者入住ICU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BC时间管理在腹部挤压伤合并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24例腹部挤压伤合并创伤性休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腹部挤压伤合并创伤性休克的患者29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ABC时间管理方法,比较两组在院前急救时间、住院天数及治愈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院前急救时间、住院天数、治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BC时间管理帮助护士将急救工作程序化,系统化,抢抓重点,有效提高了腹部挤压伤合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腹部创伤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腹部创伤病例,分组对比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年龄、性别、受伤到急诊就诊时间、受伤主要机制、开放或闭合性损伤、受累器官数目、检查阳性率、平均出血量、院前休克例数、损伤严重程度、手术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存活组患者比较,死亡组患者在交通事故受伤比例高(P〈0.001)、腹外器官损伤数多(P〈0.001)、平均出血量多(P〈0.01)、院前休克例数多(P〈0.001)、损伤严重程度高。结论受伤机制、受累器官数目、休克、损伤严重程度、手术方法的选择等都是腹部创伤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内急救初始阶段进行时效管理时对护理的要求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了2006年3月~2011年12月374例(研究组)和2005年i月~2006年3月26例(对照组)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情况,对两组的护理策略、救治时间和其它临床资料予以对照研究。结果两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组374例死亡20例,死亡率为5.35%,对照组26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11.54%(P〈0.05)。研究组在急诊室处理时间、特殊检查时间、人院至手术室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缩短了救治空间和时间,对护理急诊意识、急诊相应技术和多部门间(比如急诊科与手术室)组织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胸部穿透性损伤解剖评分重伤值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穿透性胸部损伤(PTT)创伤评分指标预测生死结局的效果,界定损伤严重度评分(ISS)、穿透伤指数(PTI)的重伤值,对PTI和ISS进行比较。 方法 295例PTT分为生存组286例和死亡组9例,以胸AIS、ISS和PTI作为评分指标进行创伤评分,比较两组创伤评分和院前时间的差别。对全组ISS、PTI与死亡率的关系分组段分析,将PTI和ISS进行比较。 结果 生存组与死亡组创伤评分和院前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SS值在20~25组段死亡率为14.81%,PTI值在16~19组段死亡率为7.14%,两者分别与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I与ISS有线性正相关关系(r=0.74,P<0.001),PTI的区别度明显大于ISS,PTI的死亡误判率低于ISS。 结论 建议增加院前时间作为创伤评分指标,ISS和PTI重伤值界定分别为≥20和≥16,评价PTT以PTI优于IS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对创伤救治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进入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的病例资料,记录院内救治的急诊科处理时间及检查时间、路途消耗时间及手术室准备时间等,计算出患者入院至手术室的时间和入院到确定性治疗时间,比较各年度的差异.结果 伤后平均入院时间为207分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0"院前急救—急诊室救治—ICU及专科病房救治"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196例,根据来院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经"120"现场救护并送来本院就诊的100例作为研究组,自行就诊的患者96例作为对照组。患者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治效果、住院前和住院第7天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治疗3个月时病死率和并发症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发病到入院时间、窒息、抽搐和病死率对照组较研究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院前脑疝的发生率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影像学诊断时间、入住专科时间、延续病死率和住院第7天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都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个月内,两组比较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住院期间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病死率和再卒中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广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是目前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Imaging of acute traumatic injuries of the thoracic aort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lunt traumatic aortic injuries are a major concern in the settings of high-speed deceleration accidents, since they are associated with a very high mortality rate; however, with prompt diagnosis and surgery, 70% of the patients with a blunt aortic lesion who reach the hospital alive will survive. This statement challenges the emergency radiologist in charge to evaluate the admission radiological survey in a severe chest trauma patient. With a 95%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blunt traumatic aortic lesions, plain chest film represents an adequate screening test. If aortography remains the gold standard, it tends, at least in hemodynamically stable trauma patients, to be replaced by spiral-CT angiography (SCTA), which demonstrates a 96.2% sensitivity, a 99.8% specificity, and a 99.7% accuracy. In unstable patients, trans-esophageal echography (TEE) plays a major diagnostic role. Knowledge of advantages and pitfalls of these imaging techniques, a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will help the emergency radiologist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algorithm in the diagnosis of traumatic aortic injury, for each trauma patien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Ⅰ型与Ⅱb型浮膝损伤术后膝关节功能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浮漆损伤患者,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18~56岁,平均(38.5±2.5)岁。其中道路交通伤20例,高处坠落伤12例,压砸伤18例。合并腹部脏器伤7例,胸部损伤10例;颅脑损伤5例及其它部位骨折1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3例,半月板损伤5例。其中左侧38例、右侧12例。FraserⅠ型组30例、Ⅱb型组20例,采用Karlstrom和Olerud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50例平均随访(20.5±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8个月。Ⅰ型组与Ⅱb型组的功能评价优良率分别为86.6%和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型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Ⅱb型组股骨侧采用接骨板,胫骨侧采用交锁髓内钉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Ⅰ型疗效优于Ⅱb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