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咽癌侵犯翼腭窝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对45例具完整的临床和CT资料并经病理活检证实的鼻咽癌翼腭窝受侵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中有51侧受侵,翼腭窝受侵的CT表现为:正常脂肪密度被病灶取代45例;翼腭窝扩大31例;翼腭窝周壁骨质破坏21例.邻近组织结构受累情况:19例合并海绵窦破坏,27例侵犯蝶窦,27例侵犯破裂孔,5例卵圆孔受累.结论:鼻咽癌侵犯翼腭窝具有特征的CT表现,CT能判断其侵犯和扩散的途径及邻近组织结构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的MRI表现——附180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鼻咽癌的磁共振表现及蔓延和转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患者,观察鼻咽癌及向周围结构侵犯和转移的MRI表现及规律。结果肿瘤位于侧壁及咽隐窝区共70例,顶后壁48例,侵犯两壁以上62例。对周围结构的侵犯:咽后间隙受侵137例,头长肌受侵97例,咽旁间隙受侵110例,侵及翼腭窝31例,翼内肌83例,翼外肌19例,翼板骨质43例,后鼻孔42例,鼻腔36例,口咽48例,副鼻窦受侵:其中蝶窦30例,筛窦22例,上颌窦11例,岩骨75例,斜坡89例,蝶窦底壁33例,海绵窦受侵28例,卵圆孔35例,舌下神经管22例,破裂孔57例。淋巴结转移:咽后外侧组淋巴结转移118例,颈上深组淋巴结转移140例。结论磁共振对显示鼻咽癌的侵犯范围、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分期有重大价值,是鼻咽癌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诊断鼻咽癌(NPC)颅底骨破坏的临床价值,分析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途径及CT表现。方法分别利用CT轴位扫描和冠状位扫描29例鼻咽癌患者。结果29例NPC患者,颅底侵犯14例,占48.3%,发生于蝶骨体、斜坡、蝶碟窦、蝶骨大翼、岩尖、筛窦、翼突板、枕骨和下颌窦等部位。结论轴位扫描可清楚显示NPC颅底破裂孔、卵圆孔、棘孔,枕骨斜坡及颞骨岩尖的结构的破坏情况,但对蝶窦底壁、海绵窦及圆孔显示不佳;冠状位扫描能清楚显示蝶窦底壁、海绵窦及圆孔等结构的破坏情况。只有将CT轴位扫描结合冠状位扫描方能较全面了解NPC颅底及颅内早期受侵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局部侵犯的CT与MRI对比研究:附283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CT与MRI在检测鼻咽癌局部病灶侵犯范围的差异.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同时有治疗前鼻咽部的增强螺旋CT与MRI资料的初诊鼻咽癌283例.由两名放射学专家分别进行CT与MRI的阅片,采用χ2检验比较CT与MRI检测各部位受侵的发生率.结果 MRI显示软组织超腔侵犯和咽后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95.1%和74.6%,均明显高于CT的90.5%和65.0%(P分别为0.035和0.013).MRI上颅底骨质及通颅孔道受侵的发生率分别为44.2%和39.6%, 均明显高于CT的29.0%和18.7%(P值均小于0.001).MRI上颅内及海绵窦的侵犯率为17.3%,明显高于CT的5.7%(P<0.001).结论 MRI对于鼻咽癌软组织超腔侵犯、颅底骨质及通颅孔道侵犯、海绵窦及颅内侵犯以及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均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鼻咽癌(NPC)侵犯肌肉的MRI表现,探讨MRI在诊断NPC侵犯肌肉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为NPC合并头颈部肌肉受侵的72例患者的MRI资料,分析其MRI表现及与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受侵最为多见,共67例,常见多肌肉受累,单发者少见。受侵肌肉肿胀增粗34例,变形移位23例,变性萎缩15例;其中38例呈长T1长T2信号,34例信号不均匀。32例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25例不均匀强化,环状强化6例,无强化9例。其他改变包括颅底骨质破坏40例,侵犯海绵窦21例,颈静脉孔破坏13例,舌下神经管破坏6例。结论 MRI对显示NPC伴头颈部肌肉受侵的部位、范围、浸润深度和信号改变及其准确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侵犯相邻结构的MRI与CT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鼻咽癌侵犯周围结构进行MRI与CT比较分析,评价MRI相对于CT对1992福州分期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初诊鼻咽癌42例,在CT和MRI上分别评价各个解剖部位的受侵情况;并按照RTOG推荐的分区标准,将颈部分为Ⅰ-Ⅵ个区进行评判;按照1992福州分期,作CT与MRI的对比。结果MRI对于口咽、颅底骨质、海绵窦、鼻窦、颞下窝等侵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MRI使47.6%的T期发生了改变,23.8%的N分期发生了改变,26.2%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结论MRI在显示鼻咽癌对周围结构的侵犯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它能为临床准确地勾画出放疗靶区,指导合理的治疗。为了让MRI在鼻咽癌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必要尽早出台MRI的临床分期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颅底侵犯的MRI表现特征,评价MRI检查对其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并有明确颅底或颅神经受损临床症状的40例鼻咽癌患者的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侵犯翼突(包括翼腭窝)16例,斜坡11例,卵圆孔(包括蝶骨大翼)13例,岩骨尖4例,枕骨2例。19例有2处及以上联合侵犯病变。表现形式有:正常低信号的颅底骨皮质不完整;骨髓内T1高信号脂肪影消失,被肿瘤信号代替;骨内被侵犯病灶异常强化;穿过颅底神经孔的条索状强化影。有颅内侵犯者19例。结论:MRI检查对鼻咽癌颅底侵犯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海绵窦病变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海绵窦病变的MRI影像表现,材料和方法;51例经临床证实的海绵窦病变患者行MRI检查,选择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病变包括海绵窦区炎症6例,颈内动脉(ICA)海绵窦瘘5例。侵袭性垂体瘤10例,鼻咽部肿瘤11例,鞍旁脑膜瘤3例,颞叶间变性胶质瘤3例,三叉神经瘤5例,海绵窦转移瘤3例。结果:(1)全部51例病变侧海绵窦均可见异常信号影,病变侧海绵窦扩大,两侧不对称,(2)10例血管性疾病海绵窦内均可见异常血管流空影。(3)在6例海绵窦炎症及25例肿瘤性病变中,共有18例双侧海绵窦受累,23例单侧海绵窦受累;其中双侧ICA完全被病变组织包绕者14例,单侧ICA完全被包绕者2例,单侧ICA大部或部分被饶者14例。结论:MRI能清楚显示海绵窦区的病变,表现为海绵窦双侧不对称,病变侧海绵窦扩大,形态及信号异常,ICA受压变形移位,部分或完全被病变组织包绕。  相似文献   

9.
目的:着重探讨鼻咽癌侵犯动脉间隙的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鼻咽癌侵犯颈动脉间隙MRI资料28例。采用Elscient GyrexV型MR机。自旋回波序列,横断位,T1WI(440/25ms),PDWI(2200/20ms)和T2WI(2200/90ms)计28例,冠状位,T1WI(440/25ms)计8例,磁显葡胺MR增扫4例。结果:(1)颈动脉间隙不对称,右侧17例,左侧8例,双侧3例。(2)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受压移位16例,包裹缩窄8例,不清4例,(3)沿颈动脉间隙侵犯海绵窦8例,侵犯口咽部9例;(4)咽后淋巴结肿大,单侧8例,双侧4例;(5)颅底骨质破坏中,颈静脉孔受累6例,蝶骨受累5例,斜坡受累3例;(6)病变信号表现中,T1加权呈等信号15例,低7例,不均信号6例;T2加权呈高信号23例,不均信号5例;(7)MR增扫呈斑片状强化4例;(8)腮腺向前推移7例,头长肌不清8例。结论:鼻咽癌侵犯颈动脉间隙的部位、范围和类型等MRI表现特征,对临床放射治疗方案的实施,可提供重要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CT和MRI在鼻咽癌局部侵犯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到2019年8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鼻咽癌局部侵犯患者60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对鼻咽癌侵犯颅底和鼻咽部的检出率。结果:MRI对鼻咽癌侵犯颅底的检出率(55.0%)高于CT(20.0%)(P<0.05),对鼻咽癌侵犯翼腭窝、副鼻窦、咽旁间隙、头长肌、海绵窦的检出率高于CT(P<0.05)。结论:CT和MRI在鼻咽癌局部侵犯诊断中均有一定价值,但MRI在鼻咽癌侵犯颅底和鼻咽部的检出率上优于CT。  相似文献   

11.
新影像诊断(CT和MRI)在鼻咽癌诊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根据鼻咽和咽旁结构受侵对预后的影响,阐述咽旁及有关结构受侵的 CT 表现。从572例初诊 CT 所见统计了各部位受侵的频度。把鼻咽腔病变分为局限和广泛,分析了它们与颈动脉鞘区及颅神经受损的关系;它们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再一次证明颈动脉鞘区受累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通过颅内侵犯 CT 征象分析:包括海绵窦、脑池、颅窝底部、脑内及蝶鞍等异常改变,分析了颅内侵犯的入颅途径。据本组病例,经颈动脉管(或破裂孔)入颅者最多,占66%。通过572例随诊3年以上的病例,用 Cox 模型分析各部位受侵与预后的关系。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对预后影响有显著性的几个因素依次排列为:颈动脉鞘区受侵,颅神经损害,颅底骨质破坏[包括上部或(和)下部],和远隔部位(如眼眶,下咽,颅内)受侵,为修订临床分期提供参考。文中讨论了 MRI 对放疗后局部纤维化与局部复发的鉴别作用,提出 T_2加权图象在鉴别诊断上起主要作用。此外还研究了放射性脑病的 CT 征象。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侵犯副鼻窦的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侵犯副鼻突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4例经病理证实NPC,其中69例侵犯副鼻窦。CT轴位平扫鼻咽部及副鼻窦,层厚及层距为5mm。结论:254例NPC侵犯副鼻窦69例(27%)。侵犯蝶窦、筛窦、上颌窦124例次,其中蝶窦52例次,筛窦46例次,上颌窦26例次,额窦未见。侵犯蝶窦有2个途径,侵犯筛窦有3个途径,侵犯上颌窦有4个途径。CT表现为窦腔内软组织肿块影并窦壁骨质破坏。结论:CT可明确NPC侵犯副鼻窦的表现、范围及途径,对指导治疗及分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海绵窦侵袭的MRI表现与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和Galectin-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34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行MRI检查,术后收集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垂体腺瘤标本中EMMPRIN和Galectin-3表达,分析MRI表现与EMMPRIN和Galectin-3之间的关系。结果-垂体腺瘤海绵窦侵袭的MRI表现中,Knosp评分、Cottier评分、肿瘤形态不规则及双侧海绵窦段颈内动脉不对称性与EMMPRIN和Galectin-3表达有关(P〈0.05)。结论:垂体腺瘤海绵窦侵袭MRI特征与EMMPRIN和Galectin-3相关,MRI可对垂体腺瘤海绵窦侵袭程度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海绵窦肿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9例经病理证实的海绵窦肿瘤的CT和MRI资料,包括垂体瘤25例、鼻咽鼻窦肿瘤29例、鞍旁脑膜瘤14例、鞍旁胆脂瘤3例、三叉神经鞘瘤6例、海绵窦转移瘤4例、鞍区脊索瘤5例、鞍旁软骨肉瘤2例和鞍旁骨软骨瘤1例.[结果]双侧海绵窦受累26例,单侧受累63例.肿瘤表现为病变侧海绵窦扩大和外缘膨隆(89例)、海绵窦CT密度异常并不同程度强化(62例)、海绵窦MR信号异常并不同程度强化(68例)、颈内动脉受累(76例)和颅底骨质破坏(47例).[结论]海绵窦肿瘤主要表现为海绵窦形态、密度或信号异常、颈内动脉及邻近结构受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咽癌侵犯咽旁间隙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35例经活检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肿物与咽旁间隙的关系,并与MRI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5例鼻咽癌患者70个咽旁间隙中超声检出受侵犯35个(50%),MRI检出受侵犯37个(52.8%),超声对咽旁间隙受侵犯的检出能力与MRI比较,具有一致性(Kappa值=0.543,P<0.01).结论 超声能判断出鼻咽部肿物是否侵犯咽旁间隙及受侵范围,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3D-CEMRV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程度、肿瘤相关静脉及侧支静脉循环通路的显示能力。方法:10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患者进行3D-CEMRV和DSA检查。两位放射学医师共同阅片取得一致意见,在原始图像、MPR像和MIP像上记录肿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程度、肿瘤相关静脉及侧支静脉循环通路并和DSA及术中记录进行比较。结果:术中见上矢状窦壁侵犯1例、部分闭塞2例、完全闭塞7例。10例窦旁脑膜瘤静脉窦受侵部位3D-CEMRV所见与DSA和术中所见一致。对上矢状窦受侵犯程度的显示,3D-CEMRV和DSA所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u=0.0000,P=1.0000),而且MIP联合MPR及原始图像优于单独应用MIP(u=-1.8796,P=0.0301)。3D-CEMRV多种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肿瘤相关静脉和侧支循环通路的总体显示率为78.26%(36/46),DSA的总体显示率为97.83%(45/46,P=0.0016)。结论:3D-CEMRV可以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程度在术前做出准确评价,但是对肿瘤相关静脉及侧支静脉循环通路的总体显示能力仍低于DSA。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影像分析探讨鼻咽癌咽周间隙的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及与远处转移的关系,为临床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方法:回顾性研究59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CT及MR表现,将影像检查结果按咽周间隙有无浸润分为浸润组和无浸润组,通过卡方检验法对两组病人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进行分析对照。结果:茎突后间隙受侵及咽后间隙受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1),茎突前间隙受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鼻咽癌原发灶中,侧壁受侵时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最高,为83.3%,其次是顶后壁,为71.9%;鼻咽癌周围组织侵犯病例中,口咽、喉咽、后组颅神经受侵时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比例与阴性比例差别显著。远处转移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鼻咽癌咽周间隙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CT表现与肿瘤分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了115例经病理证实鼻咽癌,基于CT表现,发现该病可分为二型:常见型(伴粘膜病变)及少见型(不伴粘膜病变)。本文将常见型肿瘤分为4期:T1局限鼻咽粘膜间隙病变;T2局限咽周浅层间隙病变;T3侵犯咽旁深层间隙病变;T4邻近器官受侵病变,其中T4a侵犯颅内以外器官,T4b破坏颅底侵入颅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CT特点。材料与方法:搜集病理确诊的鼻咽癌伴有前组颅神经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的CT资料25例。使用GE Lightspeed GX/i双层螺旋CT;18例进行CT增强扫描。结果:(1)两侧海绵窦不对称侵犯,左12例,右9例,双侧4例;(2)受累海绵窦呈局限或弥漫性增厚17例;(3)颈内动脉受累8例,颅神经受累21例,视神经受累3例;(4)海绵窦异常强化17例,脑膜异常强化3例;(5)骨质破坏:蝶窦7例,筛窦3例,颅底17例。结论:CT可精确显示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部位、途径、范围和程度,是优良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伴有出血、坏死等的侵袭性垂体瘤磁共振成像的MRI影像特征,同时评估其向外周侵犯的方式和范围以评价MRI在侵袭性垂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9例侵袭性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29例侵袭性垂体瘤,肿瘤平均大小2.8cm,范围1.0~7.0cm。其中,8例有坏死和(或)囊变,3例有出血。蔓延和(或)包绕是最常见的侵犯方式。海绵窦是最容易受累的结构(29.4%),其次是视交叉(21.8%)和斜坡(14.1%)。结论:常规MRI可诊断侵袭性垂体瘤及明确对邻近结构侵犯的方式和范围,从而有助于手术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