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范华侨 《重庆医学》2013,(22):2607-261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后路腰椎植骨融合固定术和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3及6个月采用VAS评分评价腰痛和腿痛减轻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手术后6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1)。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腰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是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Mac-Nab标准评价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腰椎植骨融合固定术相比,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损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并且两种手术方法的长期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方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于眉山市人民医院骨科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8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A组(22例)、B组(26例)和C组(34例),分别采用单纯椎体间植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或双枚Cage结合椎体间植骨三种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门诊随访1年.统计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 d采用视觉疼痛量表(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植骨融合情况、Oswestur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疗效.结果 C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3 d 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三组患者的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融合率、JOA评分改善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椎体间植骨和Cage结合椎体间植骨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应该对症选择治疗方案.与双Cage相比,单Cage方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特点,而二者疗效相当,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单Cage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行不同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1日~2017年11月20日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患者64例,行后入路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为后路组,行前入路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为前路组。观察治疗的效果。结果行前入路手术治疗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并发症发生率均下降(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和Cobb角均低于手术前(P0.05),伤椎前缘平均高度高于手术前(P0.05),且前路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和Cobb角低于后路组术后水平(P0.05),伤椎前缘平均高度高于后路组术后水平(P0.05)。结论前路手术方案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较轻,Cobb角和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较好,是一种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6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经MIS-TLIF治疗28例(MIS-TLIF组),PLIF治疗28例(PLIF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住院时间、椎体融合率和滑脱回复率。结果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1、6个月VAS、ODI优于PLIF组(P<0.05),PLIF组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滑脱回复率优于MIS-TLIF组(P<0.05)。两组术后1年VAS、ODI、椎间融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发生2例置钉位置不佳,PLIF组1例硬膜囊破裂、1例术后短期感觉障碍,两组均未发生节段错误、手术部位感染、内固定松脱等并发症。结论MIS-TLIF组较对照组围手术期疗效更佳,术后短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中期疗效相仿,对术后患者快速康复有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D打印椎间融合器应用于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优势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脊柱外科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73例,分为3D打印钛合金椎间融合器(3D cage)组(n=37)和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PEEK cage)组(n=36)。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腰椎功能及术后改善程度,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BMD)、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同种异体骨植入量、术后引流量、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腰椎前凸角(LL)、椎间隙高度(DH)、LL丢失值、DH丢失值及椎间融合情况等数据。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 cage组同种异体骨植入量少于PEEK 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LL和DH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6.
刘丹  黄建国  陈潜妙  陈静 《疑难病杂志》2014,(2):162-163,168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与不稳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与不稳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经椎间孑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9.3±22.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3.1±19.8)min(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76.4±89.7)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1.1±65.7)ml(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9±1.7)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6±2.4)d(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25%)明显低于对照组(15.63%)(P<0.05)。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而术后2组间比较,VAS评分及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孑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与不稳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前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的优点,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进行随访。比较分析腰椎后路椎间打压植骨融合与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PEEK)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在腰椎不稳治疗上的疗效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腰椎不稳症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36例,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38~79岁,平均54.2岁。随机分A、B两组,两组术前、术后随访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对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率、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椎体活动度、椎体矢状面移位进行比较。结果:①两组在术前、术后临床缓解率、椎体活动度、椎体矢状面移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在术后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术前、术后及两组之间在椎间隙高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EK组椎间隙高度从术前(5.79±1.48)mm到术后随访(11.18±0.78)mm,植骨组椎间隙高度从术前(5.84±1.54)mm到术后随访(9.90±0.88)mm,植骨组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较多。结论:两种方式均能有效的治疗腰椎不稳,在临床症状缓解率、椎体矢状面移位、椎体活动度、椎体融合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EK同自体骨作为腰椎不稳椎间融合植骨材料,PEEK术后很好地恢复椎间隙高度,但费用贵。自体骨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多,但无免疫排斥,费用便宜。无论我们选择采用自体骨或者PEEK,都尽可能提高植骨量,都要选择合适内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术单侧或双侧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月9月在我院就诊的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6例。根据椎间融合器数目进行分组,即单侧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纳入至单侧组(n=46),将双侧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纳入至双侧组(n=40)。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术后3月、6月VAS评分、ODI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比较,P<0.05,两组术前、术后3月及术后6月VAS评分、ODI评分及SF-36评分比较,P>0.05。两组术后3月、6月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比较,P<0.05,两组术前、术后3月及术后6月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比较,P>0.05。单侧组手术时间(187.35±11.23)min、住院时间(14.06±1.56)d均短于双侧组,单侧组手术出血量(306.31±114.95)mL均少于双侧组,P<0.05。单侧组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双侧组仅发生1例脑脊液漏。结论PLIF术单侧或双侧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单侧椎间融合器应用后可显著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在椎弓根螺钉固定基础上后路椎体间自体骨融合与Cage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48例下腰椎不稳的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24例在椎弓根螺钉固定基础上行后路椎体间自体骨融合,对照组24例在椎弓根螺钉固定基础上行后路椎体间Cage融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腰背痛手术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椎间隙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体间自体骨融合与Cage融合一样可作为下腰椎不稳的治疗措施,但缺点是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较Cage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用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最佳方法。方法:将近两年我院收治的50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为实验组患者进行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锥间高度和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00ml,平均手术时间为155min,术后的平均锥间高度为9.2mm,其中有3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腹胀(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12%)。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20ml,平均手术时间为220min,术后的平均锥间高度为9.0mm,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神经根牵拉症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20%)。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症状均好转。结论:用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疗效均较好,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改良术式组(A组)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23±9.75)岁;传统术式组56例,其中男2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02±10.25)岁。比较两组手术ODI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等多项指标。结果两组术式术后短期ODI、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变化无明显差异。改良术式组较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少(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腰椎融合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和医疗费用少的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次全椎板切除减压、斜向植入单枚椎体融合器(cage)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采用次全椎板减压、单枚cage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的腰椎不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均为单节段病变,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术前、术后相对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中、后部高度之和与下椎体前后径的比值)。按SUK标准观察椎体间融合情况,采用JOA评分及ODI评分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估。结果:相对椎间隙高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随访时椎体间融合率为92.31%。JOA评分优17例、良7例、中2例,优良率为92.31%;半年随访ODI评分由术前(52.61±6.75)分降至(6.42±2.39)分。结论:次全椎板减压、单枚cage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1):43-45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内固定术(MIS-TLIF)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其中微创组采取MIS-TLIF术,对照组采取TLIF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观察指标以及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ODI、VAS评分、融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微创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少、切口小、术中出血少,且患者可以早期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P0.05)。且微创组患者的ODI、VAS评分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术后12个月的融合率为92.1%(35/38),对照组为81.6%(31/38),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较传统后路开放手术具有出血少、疼痛轻、术后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许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半椎板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半椎板切除、间盘摘除、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8例,按JOA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影像学观察术后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同全椎板切除组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8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1个月,优6例(75%),良2例(25%),优良率100%;全椎板切除术后9例获随访,优3例(33.3%),良2例(22.2%),可2例(22.2%),差2例(22.2%),优良率55.6%;采用Wilconxon秩和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半椎板切除、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前路与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永城市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前路组与后路组,各48例。前路组患者实施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患者实施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院观察时间及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术后,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术后,前路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与后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留院观察时间与后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及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均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可根据患者意愿及自身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传统全椎板减压、腰椎椎间融合术和单侧椎旁肌剥离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A组28例,采用全椎板减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椎间融合术,即经典PLIF组;B组24例,采用单侧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椎间融合术,即单侧经后路腰椎间融和术(PLIF)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效果,采用suk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24个月。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B组腰痛VAS评分低于A组(P<0.05),ODI评分两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PLIF和经典PLIF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均可达到满意疗效,单侧PLIF术创伤相对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好,腰痛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腰椎不稳症患者45例,并实施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椎间高度、JOA评分、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80.86±28.33)mL,平均手术时间为(151.61±27.24)min,术后经X线复查显示内固定效果良好,定期复查结果显示治疗优良率为88.89%;术后1年椎间高度及JOA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例(11.11%)有明显腹胀症状,采取禁食和胃肠减压等对症处理后明显好转,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或腰椎再次滑脱等不良情况。结论采取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临床疗效显著,但需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和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新型同种异体骨解剖形腰椎融合器(Bio融合器)应用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使用腰椎融合器的腰 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患者分为Bio组(23例)和PEEK组(26例)从椎间隙融合、椎间隙高度、VAS和ODI功能评价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第6个 月时,Bio组有87%、PEEK组有73%获得了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椎间骨性融合.术后椎间隙高度显著增加(P <0.05),术后5d、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 无显著性差异.模拟视觉评分(VAS)和Oswr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改善(P <0.05),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两组均未发现严重并发 症.结论 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适用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初步使用具有临床效果满意的优点,并可能在早期促进椎体融合上优于PEEK 材料,但远期疗效尚 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学创新》2015,(29):73-76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3年5月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的65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ODI功能障碍指数、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而TLIF组患者术后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LF组患者(P<0.05)。(2)TLIF组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达100%,明显高于PLF组的8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的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TLIF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较PLF组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患者其术后腰腿疼痛的缓解程度、融合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的调整均优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因此可将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优选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多米诺连接头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椎病中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椎病需要手术治疗的33例患者,其中18例采用多米诺连接头固定技术治疗(观察组),15例采用传统棒替换翻修术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估两组术前及随访时腰痛、下肢痛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评估两组手术前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有所改善(P<0.05),且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腰痛VAS评分和ODI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对照组为13.3%(P<0.05)。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椎间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多米诺连接头内固定技术与传统棒替换手术治疗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椎病疗效相似,但多米诺连接头内固定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短期随访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