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9月本院骨科收治的228髋部骨折患者相关资料,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周超声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变化特点,分析DVT相关因素。[结果]术前DVT总发生率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52.53%,股骨颈骨折患者为2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股骨粗隆间骨折者DVT总数增加1例,远端DVT减少5例,而近端DVT增加4例,混合DVT增加2例;股骨颈骨折者DVT总数减少6例,远端DVT减少8例,而近端DVT增加1例,混合DVT增加1例。发生DVT患者的体重指数、术前等待时间、术前D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手术时间以及内固定术比率显著大于未发生DVT的患者(P0.05)。术后12周进行超声随访检查,远端DVT完全再通率100%,而近端DVT患者完全再通率为60.71%,混合型DVT患者完全再通率为3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筛查老年髋部骨折DVT。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DVT发生率高于股骨颈骨折。体重指数大、术前等待时间长、术前D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高、手术时间长和内固定是发生DVT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531例髋部单发骨折患者,男242例,女289例;平均年龄59.2岁(28~93岁).股骨颈骨折3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83例,股骨转子下骨折12例.分析不同骨折类型、D-二聚体浓度、性别、年龄及术前制动时间与DVT发生率的关系.对于出现DVT的患者,给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同时行骨折内固定术. 结果所有531例髋部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患者中21例发生DVT,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34例发生DVT,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中无一例发生DVT.55例患者DVT均发生于术前,发生率为10.4%(55/531).髋部骨折患者年龄、性别对DVT的发生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47、0.376).D-二聚体浓度、骨折类型和术前制动时间对DVT的发生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17、0.037).55例发生DVT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结论对于髋部骨折患者,年龄、性别对DVT的发生不具有临床意义,D-二聚体浓度、骨折类型和术前制动时间对DVT的发生有临床意义.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确保骨折内固定手术及术后康复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571例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079例,女1492例;年龄为14~96岁,平均67.1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15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951例,股骨干骨折309例,股骨髁骨折153例。241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57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每周,非手术患者入院48 h内及住院期间每周均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DVT的发生情况。记录股骨不同部位骨折后DVT的发生率及发生位置。结果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为35.5%(913/2571),近端DVT发生率为5.3%(135/2571),远端DVT发生率为30.3%(778/2571)。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分别为28.8%(334/1158)、44.7%(425/951)、30.7%(95/309)、38.6%(59/153),近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7%(31/1158)、5.6%(53/951)、9.7%(30/309)、13.7%(21/153),远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6.2%(303/1158)、39.1%(372/951)、21.0%(65/309)、24.8%(38/153)。股骨骨折患者股静脉及以上部位、腘静脉、胫腓静脉、肌间静脉DVT发生率依次2.3%(60/2571)、2.9%(75/2571)、6.4%(165/2571)、23.8%(613/2571)。结论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较高,而且发生肺栓塞风险性大的近端DVT更易发生于股骨髁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是否为髋部人工关节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的患者,排除不适合纳入研究病例,其余为候选病例。候选病例均在术前经B超检查除外DVT,在围手术期接受了规范的预防DVT治疗。对术后出现DVT或肺栓塞(PE)症状、体征者,通过相应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选取术后发生症状性DVT的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年龄、性别、体重作为匹配条件选取对照组病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以股骨颈骨折为暴露因素,计算比值比(OR)并比较其暴露率,验证其关联强度。结果:在670例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的患者中,408例为候选病例。其中13例术后发生症状性DVT作为病例组,男4例,女9例,平均年龄77岁(57~91岁),全部为股骨颈骨折患者。对照组52例中男18例,女34例,平均年龄76.98岁(57~91岁);其中39例因股骨颈骨折接受手术。病例组中股骨颈骨折的暴露率为100%(13/13),对照组为75%(39/52),2组暴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尚不能认为股骨颈骨折是髋部人工关节术后症状性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股骨颈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决定了其患病人群既是DVT的高危人群,也是接受人工髋关节手术的主要人群。人工髋关节手术可以降低股骨颈骨折的DVT风险,与手术本身的DVT风险增加相平衡,故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DVT风险较非股骨颈骨折患者并未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前瞻性研究比较老年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经内固定和关节置换的预后情况.方法 1994年1月~2000年12月,对92例因意外导致新鲜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型)患者随机行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治疗,内固定组48例,关节置换组36例.随访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SF-36生活质量指数. 结果 5例失访,3例在随访中死亡,84例获得5~11年(平均6.2年)随访.内固定组(36例)和关节置换组(36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和19.4%.两组患者都拥有中等以上的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指数都处于相对自理的水平,关节置换组略高于内固定组.结论 老年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分别经内固定和关节置换治疗的虽然均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关节置换组在生活质量上略高于内固定组,因而关节置换治疗应为首选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血栓位置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南开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08例。入院后,对患者行常规超声多普勒扫描以评估患者双下肢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将有血栓者为病例组(112例),无血栓者为对照组(596例)。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合并病、受伤情况和入院时实验室结果,采用单因素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112例(15.8%)患者诊断为DVT,84例(75.0%)为远端型,21例(18.8%)为近端型,7例(6.2%)为混合型DVT。75.9%(85/112)的患者DVT发生在骨折侧肢体,12.5%(14/112)发生于双侧肢体,11.6%(13/112)发生于未骨折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D-二聚体升高(>0.5 mg/L、受伤至入院时间长、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35 g/L)和血小板计数(>262×109/L)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入院时DVT发生率较高,近端DVT达到6%。多个相关危险因素与DVT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相关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以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对DVT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12例65岁以上(包括65岁)髋部骨折患者,男47例,女65例;年龄65~90岁,平均75.5岁.以D-二聚体、FIB、PLT作为特异性纤溶过程标记物,采用实验室定量检测.分析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和分布;分析D-二聚体、FIB、PLT与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的相关性,以及性别和骨折类型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 结果通过下肢超声检查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其中18例被证实有DVT,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的发生率为16.1%(18/112).DVT发生时间集中分布于伤后2~6 d,平均(5.4±0.8)d,明显短于手术时间[(11.6±1.3)d)].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组FIB、PLT浓度与DV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髋部骨折DVT发生率较高,且发生时间明显短于手术时间,存在急诊手术指征.D-二聚体浓度正常对排除老年人髋部骨折DVT具有临床意义,但 D-二聚体浓度升高对诊断老年人髋部骨折DVT不具有临床意义.FIB、PLT浓度对诊断老年人髋部骨折DVT不具有临床意义.骨折类型对D-二聚体浓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高龄(≥8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4年3月93例行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年龄80~96岁,平均84.5岁。关节置换方法有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对住院期间合并症、并发症和其它相关重要指标进行记录。结果本组术前77例(82.8%)有合并症,其中心脑血管系统疾患最常见。术后1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神经精神系统(5例)和心血管系统(5例)为高发。住院期间死亡1例。结论积极的围手术期评估和处理是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术和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193例,符合入选标准者共60例,27例行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33例行THA.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肢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1年患髋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进行比较. 结果 6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平均32.5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患髋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内固定组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5.2%,THA组为93.9%.空心钉内固定组患者中股骨头坏死3例(11.1%),骨折不愈合1例(3.7%).THA组患者中因假体松动行二次手术者2例(6.1%),另有髋关节脱位1例(3.0%). 结论对于无移位股骨颈骨折均采取内固定治疗;年龄小于70岁、活动能力好、骨质量好的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首选闭合或切开空心钉内固定术,保留股骨头是首选;有严重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可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年龄大于70岁的移位骨折及粉碎性骨折患者、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或有其他老年病不宜长期卧床者、髋关节本身有骨关节炎的患者首选THA.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E、FDP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维生素E、1,6-二磷酸果糖(FDP)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围手术期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防治作用。方法9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于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THR术,随机分为未用药组(A组,46例)和用药组(B组,51例)即术前应用维生素E联合术中应用FDP组。两组分别在手术开始前、术后1、3、5、7d抽取血样,测定红细胞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同时所有病例于术后第7天行患肢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了解DVT形成情况及两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THR术可引起患者机体术后红细胞中MDA的含量明显增高;术前应用维生素E联合术中应用FDP可有效地预防围手术期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未用药组DVT发生率为32.6%,用药组DVT发生率为13.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维生素E联合术中应用FDP可显著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及规范化预防性抗凝治疗下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363例,年龄(66±5)岁,男性114例(31.4%),女性249例(68.6%)。将患者分为股骨颈骨折组(n=187)和非股骨颈骨折组(n=176)。按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规范化血栓预防,对围手术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结果骨折组患者中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2例并发肺栓塞;非骨折组中6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1例并发肺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05)。骨折组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于术前,3例发生于术后;非骨折组6例患者均发生于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和术后均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这类特殊的群体,术前血栓防治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对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预防策略。方法对2003年7月-2006年5月收治的65岁以上符合筛选条件的157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综合防治组82例,男34例,女48例;年龄65~97岁。股骨颈骨折3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对照组75例,男33例,女42例;年龄65~94岁。股骨颈骨折2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7例。两组二维彩色超声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检查,均无DVT形成。患者均牵引后行相应手术治疗,对照组不进行抗凝处理;综合防治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纤溶酶静脉滴注、踝关节“环转”运动、CPM机等组成的综合防治。术后7、14d行下肢CDFI检查进行比较。结果综合防治组术后7、14d下肢CDFI检查示各有2例DvT形成,中央型3例,周围型1例,DVT发生率为4.9%;1例术后3d出现黑便,停用阿司匹林及纤溶酶对症治疗后好转。对照组术后7、14d下肢CDFI检查示分别有21例和15例DVT形成,中央型21例,周围型6例,混合型9例,DVT发生率为48.0%;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8、11d猝死,尸检证实为急性肺栓塞。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围手术期综合防治对于预防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围手术期DVT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e optimal treatment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in the elderly patient is still under debate. In patients aged 60–80 years, the decision between internal fixation and arthroplasty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e primary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al outcome of patients aged 60–80 year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treated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 or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he secondary aim is to evaluate the incidence of nonunion and avascular necrosis in femoral neck fracture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studied 100 patients affected by displaced fracture of the femoral neck from May 2007 through June 2010. There were 60 men and 40 women with mean age of 66 years. Fifty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cannulated screws (group A), and the other 50 patients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 (group B). Mean surgical time, blood loss,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Harris hip score, complications, and need for reoperation were recorded.

Results

Harris hip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B at 3-, 6-, 12-, and 18-month follow-up evaluation. The overall complication rate was 28 % in group A and 32 % in group B, which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regarding patients who required reoperation in group A (20 %) compared with group B (no one). The average Harris hip score in the internal fixation group was 90.6 and in th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group was 93.7,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Our study showed an increased risk for intracapsular hip fracture developing nonunion with older age.

Conclusions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appears to be a reasonably safe method of treating displaced fracture of femoral neck in elderly patients. We also concluded that outcome regarding hip function is generally better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Level of evidence

Level II-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非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行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组、非骨水泥组,每组各56例。骨水泥组患者给予骨水泥型人工半髋置换手术治疗,男26例,女30例,年龄(72±4)岁。非骨水泥组给予非骨水泥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男31例,女25例,年龄(73±4)岁。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对患者在随访期间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对比。 结果11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5)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引流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水泥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4±3)d]、开始负重时间[(41±9)d]均低于非骨水泥组[(17±3)d、(46±10)d](t=4.353,2.856,P<0.05)。骨水泥组手术优良率为87.50%(49/56),高于非骨水泥组71.43%(40/56)(χ2=4.432,P<0.05)。骨水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4%(4/56),低于非骨水泥组的21.43%(12/56)(χ2=4.667,P<0.05)。骨水泥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在术后6个月[(82±14)分]、12个月[(86±8)分]、24个月[(91±7)分]、36个月[(95±4)分]均优于非骨水泥组[(76±11、81±9、87±8、91±6)分]。骨水泥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93%(5/56),低于非骨水泥组的23.21%(13/56)(χ2=4.236,P<0.05)。 结论相较于非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效果更好,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采用多模式血栓预防措施后,老年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和转归情况。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行初次单侧髋、膝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375例(年龄≥6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凝药物、足底小腿静脉气压泵、加强踝泵和早期下地等康复预防以及减少围手术期脱水等多模式血栓预防措施,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情况,对有症状患者行肺动脉CT造影排查肺动脉栓塞(PE)。 结果共349名患者获完整随访,随访率92.5%。随访期间无症状性PE,DVT共38例,总发生率为10.9%,均为远端DVT。手术同侧DVT 38例,双侧3例。症状性DVT共27例(27/38,71.1%),无症状性DVT 11例(11/38,29.0%)。单纯腓肠肌间静脉血栓29例,单条小腿静脉血栓3例,混合静脉血栓6例。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DVT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01),其中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DVT的发生率为16.3%,显著高于单髁关节置换手术组的4.7%。单纯腓肠肌间静脉血栓未予药物治疗,其他DVT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4 w。术后8 w,有26例(26/38,68.4%)血栓完全消融,12例(12/38,31.6%)血栓未完全消融,但所有DVT相关临床表现均消失,无残留血栓后遗症,且无血栓进展或新发PE。 结论采取多模式预防措施后,老年关节置换术后VTE发生率低,且均为远端DVT,经观察或短程抗凝治疗,症状消失并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Guan ZP  Lü HS  Chen YZ  Song YN  Qin XL  Ji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17-1320
目的 分析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4月至8月95例128个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60岁(23~78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43例48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52例80膝。术前及术后7~10d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9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后发生DVT的患者有45人,DVT发生率为47.4%(45/95),其中无症状DVT患者占57.8%(26/4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4个,其中女性、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分别增加到10.008、3.094、8.887倍(P〈0.05);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使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0.194倍(P〈0.05)。结论女性、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是人工关节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而类风湿关节炎(RA)则是减少术后发生DVT的保护因素;关节置换术后无症状DVT的大量存在,提示我们术后最好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或造影检查,一旦有DVT发生,及时治疗,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