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估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区常住居民血吸虫病防治(简称血防)健康教育效果。方法 2016-2018年,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昌市新建区5个行政村(南矶乡的向阳村、朝阳村、红卫村,昌邑乡的昌邑村、曹会村)的常住居民为干预对象,连续3年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册,张贴宣传画,建立血防健康教育微信群,播放血防微电影,定期查病、义诊等方式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干预。在干预前(2016年)和干预后(2018年)对干预对象进行血防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分析干预前后其血防知识、态度、行为的变化情况。结果共对202名常住居民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干预和调查。2016年干预前回收问卷182份,血防知识、态度及行为的正确率分别为86.3%(157/182)、 98.4%(179/182)、 28.0%(51/182); 2018年干预后回收问卷199份,血防知识、态度及行为的正确率分别为100%(199/199)、 100%(199/199)、 24.1%(48/199);其中干预前后血防知识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防态度及行为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中各问题回答情况分析结果显示,血防知识方面,干预对象对血吸虫病的易感季节、临床表现及儿童血吸虫病患者不治疗的后果三方面知识的正确率由干预前的43.4%(79/182)、 91.8%(167/182)、 86.3%(157/182)提高至干预后的99.5%(198/199)、 100%(199/199)、 100%(199/199);对患血吸虫病的原因、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和治疗药物三方面知识正确率在干预前、后均为100%。干预后干预对象的血防态度正确率均在99.0%以上。血防行为方面,干预后干预对象对是否会去有感染血吸虫病风险的地带放牧、从事生活活动及生产活动的正确率分别为100%(199/199)、 64.8%(129/199)、 46.2%(92/199),均高于干预前的28.0%(51/182)、1.6%(3/182)、 40.7%(74/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实施血防健康教育后,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了鄱阳湖区216名渔民血防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结果鄱阳湖区渔民血防知识知晓率为74.07%,血防态度正确率为86.57%,血防价值观正确率为58.33%。不同年龄组间血防知识知晓率、血防态度正确率和血防价值观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以40~年龄组最高,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鄱阳湖区渔民血防知识知晓率、血防态度正确率和血防价值观正确率均不高,加大血防知识宣传力度、提高渔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应是鄱阳湖区血防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皖江地区农村居民血防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开展针对性血防健教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皖江地区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其血防知识、态度、行为现状。结果皖江地区农村居民血防知识总知晓率为47.92%;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医疗机构工作的亲友和健康教育对居民知识知晓率均有显著影响(χ2=12.76、89.19、18.19、50.83、92.60,P均0.05);血防态度和行为正确率分别为62.89%和52.37%。结论皖江地区农村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态度正确率和价值观正确率均不高,应加强健康教育,降低当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流动人口血防知识 态度 信念 行为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东省流动人口血防知识、态度、信念、行为(KABP)的状况,为制定预防血吸虫病再流行的干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07年选择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粤中4区,每区按经济发展程度高、中、低随机抽取22个县(市、区)作为调查点,每点选择来自疫区〉10岁的流动人口500人,调查龙门县来自非疫区的人群作为对照。采用血防KABP问卷调查,统计流动人口血防知识知晓率、血防态度、信念及行为的正确率。结果调查22个县(市、区)来自疫区人群7047人和非疫区人群233人,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2.32%、1.72%,血防态度正确率分别为79.09%、79.83%,血防信念正确率分别为2.24%、0,血防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为45.55%、47.21%。另外,在流动人口中知道如何感染血吸虫的占30.07%;认识钉螺的人数来自疫区的占50.73%,来自非疫区的仅占8.15%。认为自己患血吸虫病后对其他人没有影响的占67.63%。有在野外大便史的占59.41%,7.14%的人有经常野外大便的习惯。88.29%的人不知向何部门报螺。27.95%会到明知可能感染血吸虫的区域接触水体,34.11%的人不愿意接受血防部门进行血吸虫病检查。结论广东省流动人口血防KABP是消极因素占主导地位,应重视对流动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血防健康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区血吸虫易感地带村民血防认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鄱阳湖区血吸虫易感地带村民血防健康教育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南昌县五星农场村民的血防知识、血防态度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易感地带村民血防教育现状总体上不容乐观,村民接触疫水的频率较高,且具有以下特征:①村民血防知识及格率较低,仅为39.6%,不同文化水平者血防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防态度整体水平较差,仅37.7%的村民血防态度较好,不同职业和年龄者血防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73.5%的村民接触过疫水,且不同人群接触疫水方式不同,67.5%的男性因游泳、捕鱼虾而接触疫水,63.7%的女性因洗衣服接触疫水。结论需加强易感地带村民血防教育干预活动,深入探究不同人口学特征村民的血防认知水平不同的原因,寻求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教育干预活动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湖沼型疫区成年居民和中小学生血防健康教育现状。方法采用现场随机问卷方式调查荆州区疫区居民和中小学学生,计算问卷应答正确率,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血防行为正确率。结果 369名成年居民的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血防行为正确率分别为98.10%和95.12%,男女之间、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文盲知晓率和正确率分别为86.21%和82.76%,低于小学至高中文化程度者。262名学生血防知识和血防行为问卷应答正确率分别为93.98%和99.39%;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血防行为正确率分别为99.62%和97.33%。结论成年居民和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血防行为正确率均达到现行目标要求,成年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血防行为正确率与受教育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安庆市居民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安庆市3个流行县(区),通过Credamo调研平台发放问卷,调查当地居民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安庆市居民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84.33%,态度正确率为91.54%,行为正确率为76.25%。不同性别、职业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9、57.459,P均<0.05);不同流行区类型、年龄组、文化程度人群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流行区类型、年龄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人群的血防态度正确率、行为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安庆市居民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较高,对血吸虫病防治态度总体较为积极,但行为正确率有待提高。在今后血防工作中需加强对居民行为上的引导,对经常接触疫水的居民进行针对性教育,同时提高在校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8.
传播阻断地区人群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传播阻断地区人群血防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为制定预防血吸虫病再流行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统一设计调查表,采用问卷法调查江西省上高县传播阻断地区608名居民血防KAP。结果居民各项血防知识知晓率均<25.00%,拒绝血吸虫病检查者、从未查螺者、从未报螺者分别占52.30%、95.23%、97.86%。结论传播阻断地区居民血防意识大多淡漠,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提高居民血吸虫病检查和查螺报螺的依从性,预防血吸虫病再度流行。  相似文献   

9.
对江西省南昌市3所小学留守和非留守学生就血防知识、 态度和行为 (KAP) 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KAP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湖沼型重疫区“无血吸虫感染者学校”健康促进干预模式,并观察其推广应用效果。 方法 试点研究阶段,选择江西省新建县恒湖小学(实验组)和板山小学(对照组)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基线调查内容包括血防知识与血防态度和接触疫水行为(问卷调查), 及血吸虫感染情况(用Kato-Katz法, 一粪三检)。在恒湖小学应用“信息传播+防护技能培训+奖惩激励”(模式A, 1993-1999)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和“信息传播+行为参与+行为激励”(模式B, 2000-2007)健康促进干预模式,干预后每年调查血吸虫感染情况,比较2个模式的干预效果。应用推广阶段,2005-2007年选择新建县、南昌县和进贤县等3县8所学校的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B模式进行干预。基线调查、干预后的考核方法和指标均同上。 结果 试点研究阶段,基线调查(干预前)的结果显示, 恒湖小学(实验组)和板山小学(对照组)的血防知识知晓率、血防态度正确率、接触疫水频率和血吸虫感染率等,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恒湖小学A模式干预后1年,血防知识知晓率(94.4%)和血防态度正确率(98.9%)分别与干预前(9.0%和55.1%)相比均有较大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疫水频率(1.9%)和血吸虫感染率(2.3%)分别与干预前(14.6%和13.5%)相比均有较大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2~7年内,每年血吸虫感染者均为1~2例;改用B模式干预后,每年血吸虫感染者均为0。推广应用研究阶段,用模式B在 8所学校实施干预2年,目标人群连续2年均未检出血吸虫感染者。 结论 B模式可推广应用于重度疫区创建“无血吸虫感染者学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评价南昌市已达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乡镇近年来的血防效果。 方法 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在南昌 市南昌、 新建和进贤等3个县的血吸虫病疫情控制乡镇开展人畜查病、 螺情调查和血防资料审核。 结果 结果 被调查的14 个乡 (镇、 场) 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2.58%, 未发现粪检阳性者; 家畜查病未查到粪检阳性的牛或羊; 捕获钉螺1 635 只, 其中活螺1 278只, 活螺平均密度为0.051只/0.1 m2 ,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各行政村已建立了完整的, 能反映当地病情、 螺情变化的血防档案资料。 结论 结论 南昌市14个血吸虫病疫情控制乡镇已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血防新策略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中的作用,为实施血防"十三五"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6年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及疫情资料,分析和评估血防新策略在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中的作用。结果鄱阳湖区实施血防新策略11年后,全区域1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实现传播控制目标。2016年,区域内血吸虫病人数和人群感染率分别为10 301人和0.03%,较2005年下降了89.64%和99.45%,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和渔船民感染率明显下降;存栏耕牛数和病牛数分别为68 152头和5头,较2005年下降了50.84%和99.83%。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61.52%,2014年以后连续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血防新策略精准定位了血吸虫病传播链的关键点和靶点,控制了人畜粪便虫卵污染草洲,切断了传播链,降低了鄱阳湖区人畜感染率和再感染风险,推动鄱阳湖区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分析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及其原因,为进一步推进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鄱阳湖区新建、南昌、都昌、星子、余干和鄱阳等6县2005—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国家级监测点资料及传染源控制措施实施情况,分析疫情变化趋势及与传染源控制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005~2008年鄱阳湖区人畜感染率持续下降,但钉螺感染率呈升高趋势,且感染螺环境出现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感染螺环境出现率、钉螺感染率、感染螺面积均与当年及上一年的当地牛存栏数呈正相关关系,且后者相关系数高于前者;牛感染率与居民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较高。当地敞放的牛仍为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是造成钉螺感染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鄱阳湖区急性血吸虫病流行规律,为制定科学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江西省1960~2007年急性血吸虫病(急血)报表数据以及1982~1984年和1987~1989年开展的2次鄱阳湖区急血专题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60~2007年,鄱阳湖区沿湖1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共发生急血29 864例,占全省急血总数的85.5%,其中以余干县为最多,占18.7%.1987年最高达2 088例.1990年代后期急血发病出现明显下降,并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2次专题调查发生急血的人群以<30岁为主,分别占86.1%和82.9%;职业以农民、学生为多,分别占57.4%和21.2%、61.7%和21.8%;主要感染方式为捕鱼,分别占43.0%和44.9%;感染高峰季节为4~10月.结论 鄱阳湖沿湖洲滩是江西省急血的主要感染地带,春秋季节为主要感染季节,农民、学生和渔民是高发人群.加强对这些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综合防治力度,是控制该地区急血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并解析未来气候变化后鄱阳湖区钉螺时空分布动态特征。 方法 选取鄱阳湖血吸虫病疫区8县实测气温、 降水量、 螺情调查数据以及防治等资料, 选取日降雨量、 月平均温度?血吸虫生长发育的基础温度、 潜在蒸散率等因子, 构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模型, 分析鄱阳湖区各区域内血吸虫病传播指数的变化。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指数分布趋势图, 预测血吸虫病传播; 利用泰尔系数分析鄱阳湖区有螺洲滩空间格局的分布区域总体差异、 区域间差异及其对区域总体差异的影响。 结果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在时间尺度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同时在湖区各县域内空间变化也较大。 结论 鄱阳湖区适宜钉螺、 血吸虫的生境已向北移动, 存在血吸虫病疫情传播向北偏移的可能性, 进一步影响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疫情流行态势的蔓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了解沿江船民血吸虫病预防相关知识和行为, 为制定船民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在常州市新北区沿江船民聚集地,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船民进行血防知识和行为调查, 分析比较不同性别、 年龄和文化程度人群间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的差异。结果 结果 共调查船只231条, 船民702名。人群总的血防知识知晓率为 84.19%,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4.42, P < 0.05)。人群总的血防正确行为形成率为 43.16%, 其中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人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性别 = 21.95,χ2 年龄 = 15.00, P均 < 0.05)。粪便直排水中的船只占94.81%。结论 结论 沿江船民的血防正确行为形成率较低, 应加强对船民的血防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血吸虫病疫情分布特征,为今后开展血吸虫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村为单位,收集并整理2009-2014年南昌市新建区血吸虫病疫情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aTScan软件进行分析,确定该地区人群、钉螺及耕牛感染血吸虫的时空聚集区域。结果 新建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2009年的0.10%下降至2014年的0.000 68%。钉螺血吸虫感染率波动较大,2012年最高为1.04%,2014年下降至0。耕牛感染率2012年最高,达1.98%;2014年下降至0。时空聚集探测显示,新建区3个人群血吸虫感染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昌邑乡、联圩乡及松湖镇的20个自然村,2个钉螺感染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昌邑乡和南矶乡的5个自然村,1个耕牛感染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昌邑乡的3个自然村。结论 2009-2014年南昌市新建区血吸虫病疫情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疫情反弹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6个聚集区域所覆盖的自然村是该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8.
2005-2010年新建县曹会村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显示,监测区居民和家畜感染率已分别降至3%和5%以下,但疫情仍处于不稳定状态,需因地制宜地采取传染源控制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导致南昌市鄱阳湖区2011年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的因素。方法 根据草洲高程, 选择涵盖密螺带的高程 (14~17 m) 草洲5块, 收集、 比较近3年的螺情资料和近5年的水文资料。进行现场螺情调查及渔船民访谈。结果 2011年进贤县泥洲钉螺密度比2009年下降了91.2%, 新建县水湖洲下降了95.9% (P均<0.01), 2010年鄱阳湖区4、 5月降雨量分别为312 mm和356 mm, 星子站水位分别为13.90 m和16.07 m, 均超近5年同期; 2011年4、 5月降雨量分别为90 mm 和145 mm, 星子站水位分别为8.73 m和10.31 m, 均较近5年同期偏低。未发现其他明显异常现象。结论 2011年鄱阳湖区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可能与2010年草洲浸水时间长和2011年上半年降雨量偏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