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DTIH)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荧光分析法(ELFA)测定病例组伤后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病例组105例中38例行急诊手术,余67例行保守治疗,其中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21例,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6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结果 病例组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0.01).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截断点(cut-off point)的D-二聚体值为4013.5 ng/ml.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变化以及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并发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23例单纯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于入院时检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imer),根据病人的GCS评分、受伤类型、治疗6个月后格拉斯预后评分、及外伤1周内有无继发外伤性脑梗死和迟发性颅内出血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凝血功能及D—dimer值。结果D—dimer值在不同GCS评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功能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颅脑损伤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组与无梗死组相比胛缩短(P〈0.05)、Fbg值低(P〈0.05)、D—dimer值明显升高(P〈0.01),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颅内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相比Pr明显延长(P〈0.01)、APTr延长(P〈0.05),Fbg值低(P〈0.05)、D.dimer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凝血指标对颅脑损伤的伤情、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有一定的关联,但不稳定。D—dimer是早期判断颅脑损伤预后的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方法 8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HbAlc)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即HbAlc≤6%的单纯糖尿病组46例和HbAlc>6%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43例,对C反应蛋白、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HbAlc>6%组C反应蛋白、D-二聚体与HbAlc≤6%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微血管病变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 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急性时相蛋白(CRP) 的动态变化,研究血浆Fib、D-二聚体和CRP 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CAL) 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按要求完成完整复查的43 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定期血浆Fib、D-二聚体和CRP 水平的检测,选择同期同年龄段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体检的30 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项目及方法同KD 组,分析两组儿童血浆Fib、D-二聚体和CRP 水平是否存在差别;根据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将43 例KD 患儿分为有冠状动脉损伤组(CAL 组)12 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 组)31例,分析其Fib、D-二聚体和CRP 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KD 组患儿的血浆Fib 水平、D-二聚体及CRP 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 CAL 组患儿的血浆Fib、D-二聚体及CRP 水平均高于NCAL 组(P〈0.05);Fib、D-二聚体水平与CRP 呈正相关(r=1.231,0.876,P〈0.05).结论 Fib 及D-二聚体与KD 血管损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Fib 和D-二聚体水平同时升高反映了KD 患儿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冠状动脉损伤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稽留流产的相关性,为稽留流产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稽留流产患者80例为病例组,根据早孕期子宫实际大小与孕周的不同,将稽留流产患者分为早期稽留流产组和晚期稽留流产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门诊进行常规检查的正常妊娠妇女8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稽留流产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早期稽留流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对稽留流产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早孕期妇女应常规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该文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笔者对30例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D-二聚体及30例对照组的D-二聚体分别进行测定。结果显示,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增高,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血浆D-二聚体增高密切相关。认为D-二聚体可作为COPD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胶体金法检测132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992;P<0.05)。随着肿瘤的扩散转移,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肺癌转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对未转移组有明显差异(t=1.192;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肺癌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凝血、纤溶激活状态。D-二聚体浓度异常升高的肺癌患者容易发生癌转移。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异。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肺癌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苏敏 《现代保健》2010,(18):75-76
目的了解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的含量水平。方法患者于入院后立即采取静脉血2ml,以后分别于第3天、第7天清晨空腹采血;对照组均空腹采血。血标本应用1:9的枸橼酸钠抗凝处理,用ELISA法测定D-二聚体。结果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h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变化,有可能导致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9.
刘亚杰  马晓波 《现代养生》2023,(10):745-748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性质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于医院就诊的7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诊断情况分为恶性肿瘤组245例、良性肿瘤组230例、非肿瘤患组即对照组240例。通过STAGO全自动血凝仪进行FIB和D-二聚体水平测定,比较三组的FIB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恶性肿瘤及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对照组D-二聚体、FI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恶性肿瘤组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转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恶性肿瘤有关系(P<0.05),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升与肿瘤转移有关系(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与肺腺癌患者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152例肺腺癌初治患者。按肺癌的国际TNM分期,分为肿瘤早期组43例,局部晚期组59例,晚期组(远处转移组)50例,选择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各组D-二聚体的水平情况,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早期患者组、局部晚期组、晚期组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早期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腺癌恶性程度越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提示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预防DIC和血栓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进展型脑梗死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中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与进展型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有无进展分为进展型脑梗死组、非进展型脑梗死组。并入选46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进展型脑梗死组和非进展型脑梗死组的血浆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比较,进展型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和CRP含量明显高于非进展型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含量显著增高,对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90例不同病情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选择同期我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儿童30例,D-二聚体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结果:急性期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D-二聚体含量在轻症组与重症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情越重D-D升高越明显,D-D升高与病情呈正相关(P<0.01)。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期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下降,接近对照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定量测定有助于早期、准确地判断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I)与D-二聚体(D-Dimer)和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于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经确诊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48 h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32例和未感染组43例。通过对两组患者入院时(T1)、入院72 h(T2)、出院时(T3)的血液中TnI、D-二聚体、PA结果评估,探讨肺部感染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TnI、D-二聚体、PA的影响。结果感染组肺部感染时间为入院后(88.15±23.47)h,入院时两组患者TnI、D-二聚体、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感染组TnI、D-二聚体分别为(61.54±10.63)ng/L、(8.28±1.05)mg/L高于未感染组(P<0.05),而PA为(156.00±18.64)mg/L低于未感染组(P<0.05);T3时感染组患者感染得到控制,TnI和D-二聚体下降,分别为(40.78±8.32)ng/L、(6.71±0.55)mg/L,PA升高,但未感染组TnI、D-二聚体下降和PA升高与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I异常升高时,感染组心超声异常、心电图异常、心衰指数异常发生率均升高,且高于非感染组(P<0.05)。D-二聚体及PA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组死亡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优于非感染组。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时TnI、D-二聚体明显升高,而PA明显降低,感染控制后TnI、D-二聚体仍高于非感染组,且感染组发生心血管事件概率升高,D-二聚体和PA预测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肺部感染死亡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曹健民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6):1093-109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氯吡格雷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人40例,冠心病患者125例,其中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8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45例,ACS患者随机分成氯吡格雷组(40例);常规治疗组(40例),分别检测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UA、AMI、ACS组血浆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血浆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氯吡格雷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Fib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且氯吡格雷组下降水平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血浆Fib及D-二聚体指标水平高低与ACS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氯吡格雷可以有效降低血浆Fib及D-二聚体指标水平,抑制血栓形成,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比值的价值。方法选取鞍山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间段收治的50例陈旧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患者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计算D-二聚体/FDP比值,并对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FDP水平以及D-二聚体/FDP比值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684.12±55.03)μg/L,对照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663.35±52.65)μg/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血浆FDP水平为(9.78±0.91)μg/L,对照组患者血浆FDP水平为(10.11±1.01)μg/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FDP比值为69.07±6.01,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FDP比值为64.40±5.12,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FDP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FDP比值较陈旧性脑梗死患者高;D-二聚体/FDP比值在临床诊断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中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2例ICVD患者血D-二聚体和Fg水平,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并与21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CVD组D-二聚体、Fg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与Fg水平呈正相关(P<0.01);TIA伴有梗塞灶者D-二聚体和Fg水平均高于无梗塞灶者(P<0.05).结论ICVD患者与D-二聚体及Fg水平关系密切,这可能与其凝血功能增强并高发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及CEA变化水平,探讨其对判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65例晚期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与CEA水平变化。结果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与CEA水平均高于Ⅲ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肺癌化疗后CR、PR、SD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化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肺癌化疗后病情进展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t=2.16,P<0.05);肺癌化疗后CR、PR组患者的CEA水平明显降低,PD组患者的CEA显著升高。结论晚期NSCLC患者化疗前后CEA含量的变化可有助于评价疗效,联合D-二聚体检测可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进展,对评估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香港VNIONHONEST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测试盒,测定103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转移组与非转移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经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手术、化疗后D-二聚体值经配对t检验显示,与手术、化疗前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病理学组织分化程度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预测肿瘤临床分期、转移、放疗及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新生儿常见疾病中早期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常见新生儿疾病300例(实验组),健康新生儿50例(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检测D-二聚体含量。结果 新生儿轻度窒息组D-二聚体的水平(1 167.5±683.7)及重度窒息组D-二聚体的水平(5 399.5±3 123.3)与健康对照组(320.4±145.5)相比均明显升高,其中重度窒息组D-二聚体水平升高更加显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组D-二聚体的水平(2 406.8±1 559.5)与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20.4±1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组D-二聚体的水平( 1 975.6±1 205.6)与健康对照组(320.4±145.5)相比明显升高。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组(401.1±229.1)与对照组(320.4±145.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湿肺D-二聚体的水平(316.9±174.2)与对照组(320.4±145.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新生儿可能发生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郑琳  程涛  郁玲 《中国妇幼保健》2023,(21):4084-4087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联合检测最初的纤维蛋白的形成时间(R值)、血凝块最大强度(MA值)及D-二聚体水平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6例产后出血产妇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根据出血量不同分为B组(119例)、C组(47例)和D组(10例)。选取同时期正常分娩的产妇120例作为健康对照,为A组。对4组受试者进行血栓弹力图(TEG)、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4组受试者的R值、MA值、D-二聚体水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以上指标的相关性及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 4组R值、MA值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值与D-二聚体水平随产后出血量增多而增大,MA值随产后出血量增多而减少。4组PT、TT、APTT及FI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TT及APTT随产后出血量增多而增大,FIB随产后出血量增多而减少。PT、TT及APTT与R值、D-二聚体水平均呈正相关,与MA值呈负相关(均P<0.05);FIB与R值、D-二聚体水平均呈负相关,与MA值呈正相关(均P<0.05)。当诊断界值达最佳临界点时,R值对产后出血的灵敏度为77.30%,特异度为62.50%,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7;MA值对产后出血的灵敏度为61.40%,特异度为78.30%,AUC为0.730;D-二聚体水平对产后出血的灵敏度为82.40%,特异度为88.30%,AUC为0.885;三者联合诊断对产后出血的灵敏度为86.90%,特异度为87.50%,AUC为0.937。R值、MA值及D-二聚体三者联合诊断产后出血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高于三者单独诊断。结论 联合检测R值、MA值及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产后出血患者的产后出血量有一定临床意义,可用于指导临床产后出血患者的救治,判断病情变化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