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1995~ 2 0 0 2年对 6 2例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 ,仔细分型 ,采用 3种方法 ,a)开窗潜行扩大椎板减压术 ;b)扩大的半椎板切除减压术 ;c)全椎板切除加椎间融合术。结果 随访 1~ 6a ,按Nakal分级评定优 4 3例 ,良 16例 ,可 3例 ,优良率 96 .5 %。结论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主要以充分彻底的减压、解除神经根的致压因素为主 ,但要兼顾减压的彻底性与腰椎的稳定性。单节段病变选择开窗潜行减压术或扩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 ,多节段病变选择全椎板减压术同时行椎间融合术以保证腰椎稳定。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退变性下腰疾患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退变性下腰疾患的手术适应症、内固定及融合节段的选择、围手术期等问题。方法回顾2001年~2005年手术治疗105例退变性下腰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退变性腰椎不稳,退变性腰椎滑脱,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3~24月,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法评定,术前平均3.8分,术后平均13.6分。术后平均改善率89%,全组优良率91%.结论老年人退变性下腰疾病的外科治疗中,术前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掌握好手术的适应症,合理有效的手术减压、融合、内固定,可提高融合率,缓解症状,使病人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选择性减压和减压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10月81例行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男37例,女44例,年龄39~72岁,平均(59.4±6.3)岁;单节段狭窄48例,双节段狭窄25例,三个及其以上节段狭窄8例;7例伴L4椎体I°滑脱,5例伴腰椎退变性侧弯,26例存在节段性不稳。根据无或有不稳行减压(A组)或减压融合(B组)。A组43例,行经后路常规椎板开窗减压或后路椎间盘椎管探查减压;B组38例,行后路减压椎体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采用JOA评分、ODI量表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8年,总体临床优良率82.1%,A组82.1%,B组82.2%。结论在仔细分析病情的基础上,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18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病例。其中神经根管狭窄6例,中央管狭窄179例。单节段狭窄者96例,双节段狭窄者55例,3个节段狭窄者34例。采用单纯开窗减压者6例,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70例,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109例。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腰腿痛评分系统(15分)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 185例患者获得8~7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5个月。三种手术方法术后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7.9%、78.8%和79.5%,优45例,良120例,可20例,优良率为89.2%。术后并发脑脊液漏6例。结论根据DLSS患者病情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狭窄的部位和节段,对神经根管狭窄者,采用单纯开窗减压;对中央管狭窄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尤其是对于合并腰椎节段性不稳定、退变性滑脱、侧弯和后凸者,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应用内固定和不应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1995年6月~2001年7月手术治疗10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患者,按行内固定与否把患者分为两组,Ⅰ组,仅行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融合,不行内固定治疗,共77例;Ⅱ组,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外,同时行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共31例。采用Stauffer-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评定,并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5~8年,平均3.4年。Ⅰ组临床优良率为87%,Ⅱ组为8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行内固定的31例术后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滑脱加重,椎间融合器无明显移位,均达骨性愈合;未行内固定的患者中术后没有滑移加重的病例,有4例腰椎滑脱处假关节形成。两组神经损伤发生率、再手术返修率无显著性差异,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出血量内固定组明显高于非内固定组。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行减压、植骨的同时行内固定可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提高骨融合率,但并不一定能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减压后原位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减压后原位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利用后路椎管狭窄节段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原位固定,自体髂骨椎间植骨治疗5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结果 术后随访48例,下肢症状完全缓解者46例(95.83%),腰痛完全缓解者41例(85.42%).随机抽取10例术后1年以上患者行CT三维重建,示椎间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后原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既可以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又可解决因关节突关节退变而引发的腰痛.  相似文献   

7.
双侧多节段开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双侧多节段开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7例。结果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年8月,优良率89.5%.结论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不需要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只需行双侧多节段开窗减压即可获得满意疗效,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不需加用内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的原因、之前的手术方式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240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诊断的不同分为三组,组1为1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组2为31例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组3为27例腰椎滑脱症术后。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后症状复发时间、之前的手术方式和手术节段、入院诊断。总结分析FBSS的原因及其和之前的手术方式的关系。结果患者共240例,男136例,女104例。三组原因比例最高的分别是:腰椎间盘突出复发、腰椎管狭窄、内固定失败。三组之前的手术中比例最高的术式分别是:单纯髓核摘除术、椎板切除减压术、腰椎后路侧方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论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原因复杂,包括腰椎间盘突出复发、腰椎管狭窄、手术并发症、相邻节段退变性疾病、内固定失败等,而合理运用手术方式或可减少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腰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2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伴腰椎管狭窄的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观察手术疗效,同时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退变性狭窄的病因.对减压和固定融合范围,融合方式等进行了探索.结果 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临床疗效采用Otani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无神经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 采用腰椎管彻底减压,相应节段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腰椎退行性病变引发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韧带松弛,关节突增生,同时进一步导致运动节段失稳的临床症侯群,包括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及退变性腰椎滑脱[1].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患的一项基本技术,是以病损部位为中心,自病损区上位正常椎体至下位正常椎体做植骨术,使多个节段发生骨性连接,使之在力学上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治疗脊柱病损,消除疼痛,防止畸形,重建稳定性和保护脊髓神经的目的,常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不稳、椎体滑脱等疾病.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后椎弓根螺钉器械和椎间融合器的不断改进,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器(Cage)逐渐取代了单纯的植骨融合技术和单纯钉板固定系统,使得腰椎融合率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腰椎板减压术后对脊柱稳定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2月至1994年5月,作者采用椎板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48例,对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随访时间3年2月。4例原有滑脱范围增加,5例发生滑脱,但术后症状均有改善,手术效果同无滑脱组相比无明显差别。因此认为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做充分后路减压的同时应尽量保留外侧半小关节,常规植骨融合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2.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附12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传统的的临床手术治疗方式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因为全椎板切除破坏了脊柱后柱结构,存在术后腰椎不稳定和硬膜外瘢痕形成等缺点,影响术后效果。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临床应用能减少椎板切除术后腰椎不稳的发生,提高了融合率,但也存在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脱落和移位等内固定并发症,同时内固定又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故应严格掌握内固定应用的指征。自1996年12月~2 0 0 1年12月本研究对13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病变特点,采用三种术式,即保留腰椎棘突韧带复合体的腰椎管扩大术,经椎板间隙开窗神经根管潜行扩大术及…  相似文献   

13.
背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如何有效使用脊柱内镜技术优势进行椎板减压治疗是目前研究的方向。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行椎板减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8例,其中32例行传统半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为开放组,46例行脊柱内镜下椎板减压手术为内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内镜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切口长度、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和ODI评分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术后1个月的JOA和ODI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椎板减压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相比于传统半椎板切开减压术具有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能够满足减压要求基础上,对腰椎稳定性破坏较少,更有效的保留了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4.
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明确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44例患者,其中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和RF内固定术,36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不稳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原有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40例达到骨性融合标准,2例植骨块部分吸收,2例融合欠佳,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CT、MRI等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彻底充分地减压及长期的骨性融合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手术后短期内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干预方法。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238例,手术方式包括髓核摘除、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等。术后7例因腰腿痛及神经根性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在短期内进行再次手术,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47~67岁。再手术原因包括神经根管减压不充分伴髓核组织残留2例,椎弓根螺钉误置2例,椎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2例,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后椎间不稳1例。结果 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有效随访6~12个月,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有改善,腰腿痛及神经根性症状有所缓解,疗效满意。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容易发生髓核组织残留致神经根管减压不充分、椎弓根螺钉误置;要重视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相关因素,有效预防和延缓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腰椎管狭窄症的针对性减压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腰椎管狭窄的因素、形式、范围和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减压术式 :全椎板切除治疗单纯中央管狭窄 8例 ;全椎板切除 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严重的退变性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2例 ;椎板间隙潜行扩大减压治疗椎板间水平的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7例 ;半椎板切除 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中央管一侧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3例 ;椎板间开窗减压治疗单纯侧隐窝狭窄 46例。同时行间盘突出髓核摘除 63例 ,腰椎不稳侧后方植骨融合 9例 (内固定 6例 )。结果 :本组 96例 ,平均随访 2年 8个月。疗效评定优良率 82 3 %。术后继发腰椎不稳 6例 (其中全椎板切除组 2例 ) ,发生率 6 2 5 %。再狭窄 4例 ,发生率 4 17%。腰椎融合失败 1例。结论 :针对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满意 ,并可减少继发性腰椎不稳和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板节段开窗减压治疗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中远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8例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术治疗的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0例,女18例,年龄45~75岁,平均62岁,病程4个月~14年,平均18个月;滑脱节段L4 25例,L3 2例,L5 1例.评估患者术后平均2年与6.8年时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平均2年和6.8年的JOA评估优良率分别为89.8%和76%;术前腰痛VAS评分平均7.6分,术后2年及6.8年分别为3.8和5.6分(P<0.05),腿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8.2分下降至2.4和2.7分(P<0.01).影像学检查示滑脱节段椎间高度降低,滑脱轻度增加,椎体间活动度减少,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3例,二次手术3例.结论:椎板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是治疗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远期疗效与手术方法、自然病程进展、相邻节段退变及腰椎不稳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单节段或多节段椎板间隙开窗潜行减压加神经根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0例。结果疗效参照JOA分级标准评定,术后对45例获得随访,平均3.1年,优27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手术优良率88.8%。结论该术式保留了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部分椎板,关节突,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腰椎稳定性,避免了因手术瘢痕粘连和骨化造成的医源性的椎管狭窄,术后疗效确实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有限减压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疗效。方法9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病理改变情况,分别采用三种手术方法(腰椎间盘镜下减压术、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术与椎管环形减压术)进行有限减压。其中腰椎间盘镜下减压术29例,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术22例,椎管环形减压术47例。所有患者未做融合及内固定术。采用Nakai分级结合腰椎正侧+动力位X线片所见,制定手术疗效判定标准。结果随访18个月~66个月,平均36.4个月。优86例(87%),良12例(13%),差0例(0%)。随访未发现手术节段失稳者。结论有限减压手术方式治疗不合并腰椎不稳及腰椎滑脱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及其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本院1998年10月~2006年7月间81例行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男37例,女44例,年龄39~72岁,平均(59.4±6.3)岁;单节段狭窄48例,二节段狭窄25例,三个及以上节段狭窄8例;7例伴有L4 I度退行性滑脱,5例伴有腰椎退变性侧弯,26例存在病变节段的动力性不稳.根据是否辅以内固定分为两组:A组:43例,行后路减压后外侧融合;B组:38例,行后路减压后外侧融合加椎弓根钉内固定.临床疗效评估采用医生测评(Fischgrund JS标准)和患者自评(SF-36问卷)两项指标,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平均术后随访4.8年,总体临床优良率71.6%,其中内固定组优良率71.0%,无内固定组72.1%,内固定组与无内固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358,P>0.05);SF-36各项指标术后均有明显提高(P<0.01),内固定组与无内固定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t=1.67,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可望获得良好的疗效,辅以内固定并不一定能提高临床疗效,是否辅以内固定应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