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安徽几种香茶菜属植物叶表面的毛茸和气孔的显微特征差异。方法 应用表面制片法对4种香茶菜属植物香茶菜、歧伞香茶菜、大萼香茶菜、显脉香茶菜的叶表面特征进行显微观察。结果 4种香茶菜属植物叶表面特征有显著差异:香茶菜具有长短两种腺毛,歧伞香茶菜和大萼香茶菜仅具短腺毛,显脉香茶菜仅具长腺毛且腺头较大;歧伞香茶菜的非腺毛最长,细胞数最多;大萼香茶菜气孔密度高且较大。结论 可从叶表面毛茸和气孔的特征鉴别4种香茶菜。  相似文献   

2.
<正>三叶香茶菜为唇形科植物牛尾草[Isodon ternifolia(D.Don)Kudo]的干燥全草,全年可采。在《中药大辞典》称为三叶香茶菜,在《中国植物志》称为牛尾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称为轮叶香茶菜,今参照《中药大辞典》以三叶香茶菜为正名,其别名为:牛尾草、虫芽药、三姐妹等。全草入药,用于治疗痢疾肠炎、黄疸性肝炎、咽喉炎、扁桃腺炎、尿道感染、膀胱炎、急性肾炎、肿胀疼痛、流感、毒蛇咬伤、牙痛等。为了更好地研究三叶香茶菜,笔者对其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种香茶菜植物茎叶表面细微结构差异。方法 取香茶菜、大萼香茶菜、显脉香茶菜3种新鲜香茶菜的茎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种香茶菜有共同特征,气孔椭圆形、腺鳞四细胞组成等,但每种香茶菜茎叶都有各自独特的细微构造,尤其在表皮细胞形状、非腺毛和气孔的形态及着生位置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结论 3种香茶菜茎叶表面细微结构的明显差异,为鉴别香茶菜属植物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丁兰  汪汉卿 《医学教育探索》2005,(2):190-191,223
香茶菜属植物是我国民间广泛使用的草药,供药用的约有30余种。主产于河南的冬凌草和毛叶香茶菜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已作为市售抗菌消炎、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总序香茶菜Rabdosiaracemosa(Hemsl.)Hara为唇形科香茶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甘肃省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当地民间以其茎叶用于清热解毒,治疗无明肿痛。刘晨江等[2]从河南产的总序香茶菜中提取到一种二萜化合物rubescensinD,另未见其他有关总序香茶菜化学成分的报道。为了寻找其活性成分,本实验对甘肃产总序香茶菜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嫩枝叶中分离得到多种结晶成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香茶菜及同属植物微性状鉴别特征.方法 采用500万像素电子摄像目镜,应用景深合成技术合成微性状鉴别图片,观察4种香茶菜属植物的新鲜及干燥叶片的微性状特征.结果 在叶尖突起程度、毛茸的长短与分布方面,4种香茶菜属植物叶片的微性状有明显不同:岐伞香茶菜和显脉香茶菜密被校长毛茸,叶尖极度突起或明显突起;香茶菜和大萼香茶菜稀被较短毛茸,毛茸多分布在叶脉、叶缘,叶尖微凹或突起.结论 微性状鉴别方法简便,可以区别香茶菜属不同植物.  相似文献   

6.
香茶菜是唇形科植物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Benth.) Hara]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破瘀、抗菌消炎、抗肿瘤等功效。本文主要从地理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香茶菜属植物体外抗肿瘤成分及作用的差异,初步阐明其抗肿瘤药效物质。[方法]制备香茶菜属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乙酸乙酯提取物,以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分析研究香茶菜属植物及其不同入药部位的成分差异;MTT法研究不同样品对人源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作用,筛选出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的香茶菜属植物种类及入药部位;以有效乙酸乙酯提取物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共同孵育,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分析孵育前后成分的变化,推测其可能的抗肿瘤药效物质的化学结构类别。[结果]TLC分析显示,浙江香茶菜属不同种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之间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其中香茶菜[Isodon amethystoides(Bentham)H.Hara]、大萼香茶菜[Isodon macrocalyx(Miquel)Kud觝]与本属其他植物对比成分明显不同;对MCF-7细胞抑制作用最好的是大萼香茶菜的地上部分,半数抑制浓度(50%inhibiting concentration,IC50)为8.29μg·m L-1;UPLC分析显示,该样品中存在能够与GSH结合的成分,可能为迈克尔受体分子型二萜类成分。[结论]浙江产大萼香茶菜的地上部分具有较强抗肿瘤作用,初步确定其抗肿瘤药效物质为迈克尔受体分子型二萜类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香茶菜属不同产地,同一种不同的器官在紫外光谱上的差异情况,明确基于紫外光谱的除趋势对应分析在药材比较上的应用前景,测定了香茶菜属中的香茶菜Isodon amethystoides、显脉香茶菜I.nervosa和大萼香茶菜I.macrocalyx不同产地和器官15个样品的紫外光谱,以波数-吸光度为指标,以紫外光谱为对象,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spondence Analysis,简称DCA)比较15个样品在紫外光谱上的差异程度。结果:(1)来自不同产地的香茶菜,其紫外光谱图有较大的差异,(2)来自同一产地的同批大萼香茶菜(或显脉香茶菜)样品,它们紫外光谱图非常接近;(3)大萼香茶菜和显脉香茶菜与香茶菜的紫外光谱差异不很大;(4)3种香茶菜的茎和叶的紫外光谱差异明显,表明不同地理源的香茶菜属植物,它们的药效会有较大差异,在香茶菜属植物入药时,应该注意区分茎和叶药效上的差异,大萼香茶菜,显脉香茶菜可以考虑作为香茶菜的代用品,结论:基于紫外光谱的DCA在反映不同的样品植物化学组成差异程度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蓝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和纯化化合物,用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蓝萼香茶菜叶中分离鉴定4个已知化合物。其中3个为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蓝萼香茶菜甲素(1),蓝萼香茶菜乙素(2),蓝萼香茶菜丙素(3);1个为黄酮甙类:藿香甙(4)。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蓝萼香茶菜叶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对蓝萼香茶菜叶进行分离和纯化其化合物,用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并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对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从蓝萼香茶菜叶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是蓝萼香茶菜庚素(1)、蓝萼香茶菜辛素(2)、蓝萼香茶菜壬素(3)、蓝萼香茶菜甲素(4)、蓝萼香茶菜乙素(5)、毛叶醇(6)、entkaurane-3β,16β-diol(7)、木犀草素-7-甲醚(8)、胡麻素(9)、水杨酸(10)。其中化合物1、4、5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结论化合物1、2、3、6、7、9、10首次从蓝萼香茶菜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1、4、5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蓝萼香茶菜中二萜类物质的含量测定,筛选并确定最佳提取方式。方法:以冬凌草甲素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蓝萼香茶菜中二萜类物质的含量,进而选择最佳提取工艺,并研究不同产地二萜类成分的含量。结果:通过乙醇加热回流法提取所得的蓝萼香茶菜总二萜含量最高;辽宁新宾、千山、凤凰山产的蓝萼香茶菜每克生药中总二萜含量分别为1.710 mg/g、2.010 mg/g、2.144 mg/g;山西吕梁产的蓝萼香茶菜每克生药中总二萜含量为4.535 mg/g。结论:蓝萼香茶菜二萜类物质的最佳提取方法是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法;山西吕梁所产的蓝萼香茶菜的二萜类物质含量较高,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2.
蓝萼香茶菜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萼香茶菜是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具有健胃、清热解毒、活血、抗菌消炎和抗癌活性,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各国学者对其药理及化学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从2004年至今,主要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理学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药材溪黄草来源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收载品种。但历史上溪黄草的应用较为混乱,各家对其来源植物意见相左。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对溪黄草的基源植物(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纤花线纹香茶菜及同属植物溪黄草)及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溪黄草主要含有萜类、酚酸类、黄酮类、甾醇类等化学成分,具有保肝、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尾叶香茶菜中提取的总二萜类化合物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抑瘤率观察总二萜类成分灌胃给药对S180、HepA、U14和EAC移植性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观察总二萜类成分体外对11种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尾叶香茶菜总二萜2,1,0.5 g/kg对S180、HepA、U14和EAC肿瘤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也显示尾叶香茶菜总二萜对11种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结论尾叶香茶菜总二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为尾叶香茶菜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测定拟缺香茶菜药材中二萜类成分Kamebacetal-A、Kamebacetal-B、肾形香茶菜丙素的方法。方法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SPE-HPLC)测定3个二萜类成分的含量。使用Venusil C18(4.6 mm×250 mm,5μm)反相色谱柱;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流速:1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0 nm。结果拟缺香茶菜中Kamebacetal-A、Kamebacetal-B、肾形香茶菜丙素分别在0.056~0.448 g/L(r=0.999 2),0.002 6~0.020 8 g/L(r=0.999 4),0.016~0.128 g/L(r=0.999 7)内与峰面积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53%(RSD=2.16%),96.02%(RSD=2.01%),98.23%(RSD=2.10%)。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准确、稳定,可用于拟缺香茶菜中Kamebacetal-A、Kamebacetal-B、肾形香茶菜丙素的含量测定,为拟缺香茶菜抗肿瘤谱效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河南栾川老君山冬凌草、毛叶香茶菜、显脉香茶菜中的氨基酸含量。方法:用氨基酸自动分析法测定氨基酸含量。结果:测得冬凌草、毛叶香茶菜、显脉香茶菜所含氨基酸的含量。结论:在以上植物中谷氨酸含量最高,而胱氨酸含量最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显脉香茶菜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现代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显脉香茶菜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分别为开展香茶菜戊素( effusanin E,1)、8β,13β-oxidoeperu-14-en-1 8-oic-acid (2)、香草酸(van...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蓝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提供依据。方法蓝萼香茶菜叶的70%丙酮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应用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用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评价了其中7个二萜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化合物1对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影响。结果从蓝萼香茶菜叶中分离鉴定了12个已知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为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蓝萼香茶菜甲素(1)、蓝萼香茶菜乙素(2)、蓝萼香茶菜丁素(3)、蓝萼香茶菜戊素(4)、毛叶醇(5)、对映-贝壳杉-3β,16β-二醇(6)和16R-甲基-3α,7α,14β-三羟基-对映-贝壳杉-15-酮(7);2个化合物为三萜:2α-羟基乌苏酸(8)和齐墩果酸(9);1个黄酮类化合物:胡麻素(10);2个有机酸:正十四烷酸(11)和正十六烷酸(12)。MTT法检测结果发现,化合物1、2和3对人肝癌Hep G2细胞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显示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化合物1处理Hep G2细胞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凋亡现象。结论河南辉县产药用植物蓝萼香茶菜富含有抗肿瘤活性的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是一类具有前景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化合物1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岐伞香茶菜(Rabdosia macrophylla(Migo)C.Y.Wu et H.W.Li)和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Benth.)Hara)中二萜化合物大叶香茶菜庚素(Rabdophyllin G C_(22)H_(30)O_7)和香茶菜甲素(Am-thystoidin A C_(20)H_(28)O_5)在不同生长过程中植物体内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大叶香茶菜庚素以五月份含量最高,香茶菜甲素在整个生长期中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从河南省嵩县产内折香茶菜Rabdosiainflexus(Thunb.)叶中分得二种成分,一种是新的二萜,根据各种光谱数据推断其化学结构为Ⅰ,命名为内折香茶菜乙素(inflexusinB);另一种成分鉴定为齐墩果酸。内折香茶菜乙素有明显的细胞毒和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