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沈莹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589-591
目的调查分析住院心脏病病种和诊疗方法的变化特征,提出护理对策.方法以4年为一个时间段,回顾性调查近13年3 628例住院病人资料,比较病种和诊疗方法的变化.结果住院病人数量逐年上升,心脏病病种及其诊疗方法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论应重视病种和诊疗方法变化,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水平,主动适应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2.
上海综合性医院住院心脏病病种变化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住院心脏病病种变化趋势,方法:对1990-1999年上海的综合性医院中山医院内科住院心脏病患者病种构成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共11004例,并与1948-1989年4个年代的研究结果比较。结果:(1)20世纪50-90年代心脏病病例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在内科住院病例中所占的比例80年代最高,90年代较80年代轻微下降,5个年代依次为9.89%,15.69%,20.91%,29.40%和27.66%。(2)各种心脏病病种构成呈持续渐进变化,90年代各种心脏病病种构成比与过去个年代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冠心病继续增加,成为住院心脏病中的首位病因,占住院心脏病总数的33.57%;其次是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占19.95%;风湿性心脏病构成比顺位继续下降,列第三位,占11.76%。93)其它特点;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炎,原发性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变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呈上升趋势;先天性心脏病明显下降,(4)住院心脏病病死率呈明显下降趋势,5个年代依次为17.91%,11.51%,14.07%,6.14%和2.5%。结论:上世纪后50年,上海地区住院心脏病病种的构成显著改变,冠心病等与人口老龄化有关的心脏病增多,是本世纪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风湿科住院患者病种和医疗数据的分析,为优化临床诊疗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 2003和SPSS18.0对2008年至2011年某院风湿科住院患者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患者数逐年递增,平均住院日、均次费逐年下降,随着复杂病种收治、特殊药物应用以及药物成本的升高,药占比逐年上升.结论:明确住院目的、遵循诊疗常规、合理用药、加强医技部门之间合作可以缩短风湿科患者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相似文献   

4.
对我院加强病种质量管理、降低住院患者费用情况调查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所采用的病种资料来源于2005~2006年我院病案室统计室病案首页资料和住院结算处的出院患者费用表及统计报表,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加强病种质量管理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我院加强病种质量管理、降低住院患者费用情况调查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所采用的病种资料来源于2005~2006年我院病案室统计室病案首页资料和住院结算处的出院患者费用表及统计报表,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或家属之间信息传递、交流和理解过程以及与之发生相互联系的形式[1]。近年来,随着心脏病病种及其诊疗方法的不断变化,心内科由以药物治疗为主的非手术科室转变为药物和介入并重的半手术科室。由于经济压力和对疾病的恐惧,患者对护理的需求内容更广泛且多样[2-3],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心内科住院患者对心脏康复的认知和需求。方法自制心内科住院患者心脏康复需求调查问卷,对2013年3月~2013年9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40例心脏病患者(含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慢性心力衰竭、扩心病等)进行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心脏病患者期望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能得到持续的心脏康复治疗,并且希望能够获得心脏康复指导知识。结论临床开展心脏康复具有实践推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施康复临床路径在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控制方面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比较实施临床路径前(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后(2013年5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4个常见康复病种脑出血、脑梗死、脊髓损伤及痉挛型脑瘫患者各50例的住院费用、药物费用及住院时间。结果实施临床路径后,各病种患者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t5.226,P0.001),脑梗死患者住院费用显著下降(t=3.327,P0.001),其他疾病住院费用和药物费用均无显著性差异(t1.777,P0.05)。结论对常见病住院康复患者实施临床路径,能够对诊疗措施进行有效规范,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老年精神患者躯体健康状况。方法对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2012年7月231例住院老年精神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其身体健康情况。结果231例老年精神患者中,合并有躯体疾病者达216例(93.51%),平均每例合并病种数为2.51。常见合并的躯体疾病依次为高血压132例(57.14%)、心脏病121例(52.38%)、脑血管病87例(37.66%)、糖尿病69例(29.8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3例(14.29%)。结论老年精神住院患者躯体疾病共病现象相当普遍,且合并病种较多,应加强医务人员内科通科专业培训,与综合性医院建立紧密的会诊网络。  相似文献   

10.
10年间农村地区住院心脏病人动态分析安乡县人民医院(415600)王志英近年来心脏病人在内科住院病人中所占比例在逐年增长,病人的病种构成比及病死率也逐年发生变化[1]。为了观察农村地区心脏病的病种构成比及病死率变化情况,我们回顾了1987~1996年...  相似文献   

11.
心脏介入术后患者失眠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术后失眠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脏介入术后睡眠情况调查表,对124例行心脏介入术患者术后睡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2%的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失眠,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患者为主(96%)。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早醒伴再入睡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失眠的原因依次为:肢体制动、腰背酸痛、排尿困难、环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能提高心脏介入术患者术后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2.
心脏介入术后失眠原因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奚丹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4):319-320,322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术后失眠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脏介入术后睡眠情况问卷调查表,对156例行心脏介入术患者术后睡眠状况进行问卷筛查。结果93%的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失眠,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患者为主(96%)。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早醒伴再入睡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失眠的原因依次为:肢体制动、腰背酸痛、排尿困难、环境因素及精神心理因素。结论通过调查分析对心脏介入术后失眠有了进一步了解,有效的护理对策能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后更舒适、安全的弹力绷带包扎方法,以减少包扎致皮肤破损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睡眠时间。方法将88例心脏介入检查治疗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24 h后拆除弹力绷带,观察组采用改进方法术后8 h更换弹力绷带1次,24 h后拆除绷带。结果两组患者局部皮肤破损、睡眠时间、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夜间睡眠时间延长,皮肤破损、出血发生率较少。结论心脏介入术后弹力绷带术后8 h更换1次的方法安全可行,减少了患者皮肤破损、出血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睡眠,有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14.
心脏介入治疗术后约束带应用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心脏介入治疗术后约束带使用情况,提高心导管术后的护理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2004年1月至12月687例心脏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约束带,加压固定止血;对照组仅加压止血,未使用约束带。应用约束带固定24h后,分刖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失眠、皮下血肿、局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应用约束带患行的治疗组中失眠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局部感染率较对照组失眠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局部感染率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常规使用约束带,能提高心导管术后的护理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心脏康复治疗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CHD介入治疗术后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住院期间,观察组患者介入治疗后采取综合心脏康复治疗及护理,对照组患者介入治疗后只给予常规护理。随访1年,统计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1年内心功能情况以及心脏缺血性事件复发再入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因心脏缺血性事件复发再人院8例,占8.89%;而对照组患者因心脏缺血性事件复发再入院22例,占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心脏康复治疗及护理可明显改善CHD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从而促进康复,对减少心脏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AIM: This paper reports a study whose purpose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insomnia following hospitalization and, if so, to identify patients at risk. BACKGROUND: The consequences of difficulty sleeping in hospital have received scant attention from clinicians or researchers. Implicit in this lack of interest is the assumption that difficulty in sleeping is a transient reaction to hospitalization that will resolve on discharge, an assumption not empirically supported.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in susceptible people this type of temporary disruption to sleep can be the catalys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METHOD: Established sleep and depression rating instruments were used to monitor the sleep of 57 cardiac and 29 orthopaedic patients after elective surgery (n = 86), recruited through a hospital preadmission clinic. RESULTS: Preadmission chronic insomnia of 10% was consistent with general population prevalence estimates of 6-12%. Three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incidence had almost doubled to 19%. Sixty-one per cent of this variance could be explained by hyperarousal, sleep hygiene issues, and dysfunctional cognitions about sleep. Depression was found to be a salient predictor but not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Age, sex, and hospital-related data, such as score for difficulty sleeping in hospital, proved to be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role of hyperarousal and dysfunctional sleep attitudes and behaviours as stronger predictors of chronic insomnia than patient demographics or environmental issues. Given that most of the patients were ambivalent about how they slept in hospital, with high satisfaction (71%) in the presence of significant disruption (63%), preadmission sleep education given to these patients prior to admission potentially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realistic expectations of the quality of in-hospital slee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线失眠认知行为治疗(eCBT-I)对慢性失眠症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经过评估的慢性失眠患者78例入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CBT-I组(n=39)和对照组(n=39).入组后两组均进行基线评估并记录第1周的睡眠日记,eCBT-I组予以4周eCBT-I课程,对照组不开通课程,仅提供睡眠卫生教育.第4周两组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睡眠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响.方法 70例住院脑卒中失眠患者按住院号奇偶顺序分为两组,单号为教育组(n=35),双号为对照组(n=35).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康复训练及每晚口服酒石酸唑吡坦片10 mg,观察组同时实施规范的睡眠健康教育.在入院时及入院后2个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ly index,PSQI)、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WHOQOL)及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es of daity living,ADL)量表对睡眠质量、QOL及ADL进行评定.结果 入院2个月后,教育组PSQI 7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QOL评分高于入院时及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系统规范的睡眠健康教育可提高脑卒中失眠患者对治疗及康复的依从性,改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耳穴埋豆结合芳香疗法对老年失眠患者的睡眠改善作用。方法:90名老年人随机分成A组(耳穴压豆结合芳香疗法)30例、B组(芳香疗法)30例和C组(空白组)30例。3组被试在干预前、干预10周后评估患者睡眠质量,比较干预前后差异。结果:3组被试组间效果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相比,总均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在干预后睡眠质量比干预前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结合芳香疗法能有效改善老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使用脑磁生理仪治疗失眠症的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70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脑生理治疗组(观察组)35例和安定治疗组(对照组)35例。共治疗7 d,停止治疗后观察3 d。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睡眠状况和停止治疗后3 d的睡眠状况。 结果观察组失眠症缓解有效率为91%,对照组失眠症有效率为94%,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停止治疗后观察组失眠症缓解有效率为91%对照组为11%,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磁生理治疗失眠症安全有效,可作为失眠症的非药物代替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