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实时B超定位垂直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阻滞麻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介绍在超声定位下行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麻醉的安全性和阻滞范围。方法对40例手术的患者,应用B超在患侧喙突内下处探到腋动脉第2段,将超声探头置于腋动脉的正上方(前胸壁的点),测量该点与喙突的距离、腋动脉的深度及其同胸膜的位置关系。其中20例上肢手术患者在B超引导下进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结果B超不能清楚地显示锁骨下臂丛的结构,但选择喙突内下2cm作为锁骨下臂丛阻滞的穿刺点是合理的。在该点腋动脉第2段的深度,左侧是2.84cm,右侧是2.78cm。穿刺点到胸膜的水平距离,左侧为8.1mm,右侧为7.7mm。腋动脉的深度和穿刺点到胸膜的距离均同病人的体重呈正相关。20例B超实时定位下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达95%,臂丛发出7根神经的阻滞率为40%,但其中5根神经(肌皮、正中、尺、桡、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率为85%。结论在B超定位的帮助下,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麻醉可以达到上肢广泛区域的阻滞并可避免气胸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腋动脉各分支起点常有变异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 ,发现其左腋动脉 4分支共干情况 ,为积累国人体调资料 ,现报道如下。左腋动脉在第一肋外侧缘续接于左锁骨下动脉 ,胸肩峰动脉在其第一段发出。左腋动脉在正中神经内外侧根合并处延续为左肱动脉 ,另向后下发出一粗大分支 ,外径为 3 4 8mm。在距分支点13 80mm处发出胸外侧动脉 ,外径为0 70mm。在距分支点 38 6 2mm处分别发出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肱深动脉及其肌支 ,外径分别为3 12、0 94、2 12、2 5 2mm。肩胛下动脉随即发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 ,…  相似文献   

3.
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血管外科疾病53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血管外科疾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8年间行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锁骨下动脉闭塞46例;锁骨下动脉瘤3例,锁骨下动脉创伤4例,仅有肢体缺血症状的33例;同时伴有锁骨下动脉窃血症状的18例,2例真性动脉瘤患者无缺血和窃血症状。结果:53例患者术后上肢缺血及锁骨下动脉窃血症状消失,动脉瘤得以根治,患肢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双侧肱动脉压力差均小于或等于10mm Hg,无任何手术并发症发生,治愈率为100%,39例得到术后随访,随访率为74%,平均随访时间3年3个月,所有转流人工血管均通畅良好。结论: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是一种方法简单易行,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术式,特别适合于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年老,体弱或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难以显露,分离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入路与锁骨中点下入路在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择期手术患者7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36例,分别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入路(A组)或锁骨中点下入路(B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将远端运动反应(手腕或手指屈曲或伸展)作为目标运动反应。记录患者前臂痛觉阻滞情况、穿刺成功率、试穿次数、上肢运动阻滞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 A组有3例因5次调整穿刺针位置均未引出目标运动反应,改为腋路阻滞,被排除出本研究。与A组比较,B组1次、2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增加,进针深度明显加深,环指状包绕腋动脉明显增多,腋路追加局麻药明显减少,所有肌皮神经阻滞明显增多(P0.05)。两组上肢运动阻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无一例气胸、穿刺部位血肿、局麻药中毒等。结论喙突入路或锁骨中点下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可安全地用于区域阻滞,而锁骨中点下入路更容易定位到目标神经,麻醉阻滞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Zhu Q  Zheng C  Qi J  Gu L  Fu G  Qin B  Wang D  Li P  Li Z  Xiang J  Liu X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26(2):231-234
目的报告临时血管转流术(temporary intravascular shunts,TIVS)用于快速重建肢体血供的初步体会。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3月,对6例8条肢体大血管因外伤(4例5条)或肿瘤切除(2例3条)需行血管移植且预期肢体缺血时间较长者,术中采用TIVS重建肢体远端血供,转流方式包括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腋动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肱动脉-肱动脉、肱静脉-肱静脉、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然后行彻底清创、骨折复位固定或肿瘤切除,再移除转流管,其中6条血管取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1条血管直接无张力吻合,1条血管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结果患者均成功置入转流管,建立血管转流时间为5~10 min,平均8.2 min;转流时间67~210 min。建立转流后,肢体远端血循环改善。移除转流管时,除1条转流管内有血栓形成、部分堵塞外,其余均保持通畅。术中未发生转流管松脱、大出血等相关并发症。1例因术后软组织坏死、感染,行肘上截肢术,其余5例均保肢成功,术后随访2~15个月,受累肢体血供良好。结论 TIVS操作简便、快捷,可快速重建血管损伤肢体的血供,缩短肢体缺血时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2015年12月1例长时间曲肘使用电脑鼠标所致右侧肱动脉血栓形成,行右上肢动脉造影示右侧锁骨下动脉、腋动脉正常,肱动脉下段100%闭塞。送入溶栓导管给予尿激酶溶栓,共溶栓72 h,患者右侧肱动脉可触及,尺动脉及桡动脉搏动恢复,右前臂颜色及皮温恢复正常。右上肢动脉造影:肱动脉通畅,可见尺动脉和桡动脉显影,远端动脉显影良好。6个月后右上肢动脉彩超示肱动脉通畅,管壁光滑。  相似文献   

7.
12例开放性腋动脉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放性腋动脉损伤的诊治体会。方法1996年-2002年,共诊治12例开放性腋动脉损伤的患者,从受伤到入院时间为3~14h,入院时均处于不同程度的休克状态,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在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同时,急诊进行清创、血管神经探查和修复术。其中行腋动脉修补5例,腋动脉直接吻合6例,自体静脉移植修复1例。结果伤后8h内腋动脉再通8例,8~16h内腋动脉再通4例,无病例发生截肢或死亡。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桡动脉搏动良好。结论对开放性腋动脉损伤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探查是控制休克、获取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肩上方悬吊复合体是由Goss于1993年首先提出,包括锁骨远端、肩锁关节、肩峰、肩胛盂上部、喙突、喙锁韧带及周围连接所组成的骨-韧带环形结构。其作用主要有维持上肢和中轴骨骼的稳定关系、肩锁关节和喙锁韧带的微动、是多个软组织结构的止点。肩上方悬吊复合体损伤多由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等外伤所致,其合并伤发生率较高。喙肩韧带和喙锁韧带在维持肩胛颈骨折近端稳定性上分别起40%和60%的作用。肩上方悬吊复合体两部分及以上损伤可导致肩关节不稳,需手术治疗。喙突是喙锁韧带、喙肩韧带、喙肱韧带以及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胸小肌的附着点,喙突与肌腱之间有滑液囊组织。其内侧为臂丛神经、腋动脉及静脉,是手术危险区。喙突骨折多由交通伤、外伤引起,基底部骨折多由直接撞击造成,喙突尖部骨折多由喙锁韧带、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牵拉所致。喙突骨折手术指征包括影像显示1 cm以上的骨折移位、肩上方悬吊复合体多处大于1 cm的撕脱、运动员及重体力劳动者、骨折不愈合等。手术入路多采用Langer氏入路或Judet入路,置顶时入钉方向为内倾15°、后倾30°。从事体育运动的年轻人或重体力劳动者喙突发生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时,应修复肩锁关节,肩锁关节分离合并喙突基底骨折时(特别是骨折移位明显),两处均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同侧喙突骨折合并肩峰突骨折患者,首先对肩峰突骨折进行内固定,如此时喙突自动复位可选择保守治疗,如喙突仍有移位,需同时对喙突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喙突骨折合并同侧锁骨远端骨折时,如果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喙突不能自行复位,则喙突也需要同时进行内固定。喙突基底骨折合并肩胛颈骨折时,如肩胛颈明显移位(侧方移位≥1 cm,或成角≥45°)必须采取手术治疗,喙突损伤通常无须手术治疗。喙突骨折合并锁骨远端、肩峰或肩胛盂骨折时,首先固定关节稳定结构:肩峰、锁骨远端及关节盂,喙突是否固定视上述结构固定后喙突是否稳定来决定。  相似文献   

9.
1986年6月~1991年7月共治疗肢体大血管损伤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16~39岁。受损伤血管:锁骨下动脉1例,腋动、静脉2例,腋静脉1例,肱动、静脉1例,肱动脉2例,尺、桡动脉2例,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将上肢动脉损伤分为上臂和前臂损伤两种,上臂动脉包括锁骨下动脉、腋动脉和肱动脉,前臂动脉包括桡动脉、尺动脉及骨间动脉。作者总结了1971~1981年约翰霍布金斯医学院102例从胸廓入口至腕部109处动脉损  相似文献   

11.
自1 997年7月~2 0 0 2年7月采用锁骨与喙突间钢丝固定治疗肩锁关节Ⅲ度脱位1 7例,取得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 4例,女3例。年龄1 9~6 2岁,平均34 8岁。左侧6例,右侧1 1例,均为新鲜损伤。损伤原因:车祸伤9例,坠落伤5例,运动伤1例,其它2例。1 2 治疗方法 臂丛麻醉或全麻下,取锁骨外端1 / 4至喙突间“T”形切口,显露锁骨外端及肩锁关节,探查肩锁关节软骨盘是否破裂,若破裂无法修复就将其切除,若无破裂,将肩锁关节复位,在喙突至锁骨垂点锁骨上前后钻孔,用双股直径1 0mm钢丝自锁骨所钻孔穿过在胸小肌喙突止点后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锁骨上窝进针在超声引导下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实施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18~60岁,BMI 18.5~28.0kg/m2,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锁骨下进针组(A组)和锁骨上窝组(B组),每组30例,实施超声引导下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从锁骨下进针(A组)和锁骨上窝进针(B组),在腋动脉周围注射0.5%罗哌卡因20ml。记录操作时间、调针次数、起效时间、注药后15min感觉阻滞评分、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A组比较,B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调整针次数、起效时间、注药后15min感觉阻滞评分、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锁骨上窝进针实施超声引导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期间更短,效果确切,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侯树义 《中国骨伤》2000,13(7):434-434
我科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无痛手法松解术治疗肩周炎,效果显著,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87例中,男39例,女48例;年龄42~87岁;病程半个月~1年半;大部分病例经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等治疗后效果不佳来就诊。2 治疗方法21 痛点注射 镇痛复合液:2%利多卡因3~5ml、强的松龙25mg、氟美松5mg、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5mg,加注射用水10~15ml,用于肩部痛点注射,如喙突下滑囊、肩峰下滑囊、肱骨大小结节及结节间沟、冈上肌、冈下肌、大小圆肌附着点、腋神经、桡骨粗隆、三角肌下滑囊等。每点3~4ml,每次3~4个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切口喙突成形术治疗喙突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11年9月,收治喙突下撞击综合征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龄20~56岁,平均36岁。病程6~22个月,平均11.2个月。先天性喙突发育异常3例,盂肱关节前方不稳1例。患者均有肩关节前方慢性疼痛和弹响史,内收、内旋和前屈时加重。Neer撞击征试验和Hawkins-Kennedy改良试验呈阳性。内收轴位CT示喙肱间距变小,喙突指数增大。术中截除喙突颈0.5~1.5 cm,游离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联合肌腱止点,重叠缝合于截骨面近端。术后支具固定肩关节6周。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5年。患者肩关节疼痛和弹响均消失。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定标准评分、Constant评分表评分及简单肩关节测试(SST)评分平均分别为0.25、34.25、91.25、0.25分,均较术前7.75、10.25、65.50、9.75分明显改善。内收轴位CT及三维重建和MRI显示,过长喙突已切除,喙肱间距从术前平均4.16 mm增至13.38 mm,喙突指数从术前平均13.08 mm降至0.28 mm。结论小切口喙突成形术是治疗喙突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四肢闭合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就作者诊治的26例闭合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6例中男23例,女3例;年龄8~43岁,平均26岁。骨折部位及血管损伤类型:锁骨骨折致锁骨下动脉部分破裂2例,肱骨髁上骨折致肱动脉痉挛2例、受压1例,股骨髁上骨折致动脉挫伤9例、部分破裂2例、痉挛1例,胫腓骨上段骨折致胫前动脉受压5例、挫伤4例。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4例血管破裂,骨折部迅速出现进行性增大的搏动性血肿,肢体剧痛、麻木,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弱或消失,伤肢末端颜色苍白,毛细血管反应不良,血肿区可闻及与心率一致的搏动性杂音;肱动脉受压表现为骨折后尺桡…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上常用的阻滞臂丛神经的径路包括肌间沟、锁骨上、喙突旁和腋路等。我们根据Winnie的介绍,采用沿前、中斜角肌间沟穿刺锁骨下血管神经鞘的方法进行“锁骨下血管周围法臂丛神经阻滞”(作者称此为“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应用的107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术前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评价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乳腺癌病例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经皮股动脉穿刺 ,将导管置于锁骨下动脉与胸廓内动脉开口交界处的近侧 ,用充气止血带高于患者收缩压阻断患侧肱动脉血流后 ,注入化疗药物 ,根据患者情况 3~ 4周重复灌注化疗。化疗方案 :环磷酰胺 (CTX ) 2 0 0~ 40 0mg/m2 、阿霉素 (ADR )或表阿霉素 (EADR ) 5 0~ 70mg/m2 、5 氟尿嘧啶(5 FU ) 75 0~ 10 0 0mg/m2 、甲酰四氢叶酸钙 (CF) 10 0~ 2 0 0mg。 结果 本组 65例 ,随访 8个月~ 11年 (平均 5 0个月 ) ,CR 4例 ,PR 47例 ,MR 14例 ,总缓解率 (CR PR) 78.5 % ;11例曾接受全身化疗者 ,PR 8例、MR 3例 ;5例曾行局部放疗者均为PR。结论 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对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有积极意义 ,且对全身化疗或局部放疗无效果者仍有可能通过动脉灌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锁骨下及腋动脉损伤合并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0例锁骨下动脉及腋动脉损伤合并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结果。结果:10例均存活,也未出现患肢坏死,但有6例仍存在锁骨下动脉、腋动脉主干闭塞其中2例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臂丛损伤可二期修复。结论:在抢救生命的原则下,迅速探查血管神经,尽可能地修复血管损伤,重建上肢血供,是保留患肢功能的基础。二期探查修复臂丛损伤应审慎进行。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9岁,因骑摩托车摔伤致左肩疼痛、肿胀5d伴左上肢麻木、无力4d于2005年2月24日入院。伤后在当地私人诊所以“8”字绷带固定。给予输液等治疗(具体不详)无效。第2天开始自觉左上肢麻木、无力,并呈持续加重。查体:左肩部、左胸部、左颈部软组织肿胀,皮下淤血,左锁骨前区可扪及一约5cm×6cm大小肿块,随心跳搏动,壁张力大,可闻及血管杂音。左上肢肌力Ⅰ级,左手垂腕垂指,夹纸试验(+),左上肢痛觉减弱。患侧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搏动消失,皮温较健侧低,末梢循环较健侧差。辅助检查:左肩正位X线片示:左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骨碎片向下移位…  相似文献   

20.
<正> 患者男,40岁,2002年4月1日上午左上胸部被人用刀刺伤20min入院。测T36℃,P112次/min,R26次/min,BP测不到。查体:神志清醒,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左锁骨中段下有一约3cm长的裂口,大量鲜血外溢,左肱动脉搏动消失。立即给予伤口填塞敷料压迫止血。入院诊断:①失血性休克;②左锁骨下血管损伤。迅速左大隐静脉切开,建立三路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输血抗休克治疗,同时见伤口仍有明显渗血,指压锁骨上窝及腋窝腋动脉走行处止血后,渗血减轻。在局麻下迅速扩创探查,切开皮下筋膜及胸大肌锁骨附着处,分离拉开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