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找出氨基糖苷类 /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组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方法 以叠加含药纸片法和相邻纸片法与单片法 ,比较观察两种抗生素的协同累加作用。结果 奈替米星与替卡西林 /棒酸 ,叠加时 ,或与头孢唑肟相叠加时 ,抑菌圈明显增大。哌拉西林与头孢噻肟或与卡比西林相叠加时、抑菌圈也明显增大。用纸片相邻法也显示同样的结果。结论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不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间存在抗菌累加作用。利用这点可选用两种药物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以减少耐药性及减轻药物对机体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临床药理特点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霖 《中国医药情报》1999,5(4):244-24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为典型类和非典型类。典型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又分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的替卡西林、夫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的抗菌谱比青霉素G广、抗绿脓杆菌作用较强,但不耐酶。现开发了耐酶性能好,抗绿脓力作用强的福来西林;强效广谱的阿扑西林以及高效、广谱、耐酶性能好,可口服的新一代β-内酰胺类的sanfetrinem。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市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非常重要和常用的抗生素,在抗生素使用中所占比例很大。本文在概括β—内酰胺类中青霉素类、头孢类、碳青霉烯类和酶抑制剂类抗生素的基础上,运用SWOT理论对此类抗生素分别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从而得到此类抗生素发展的SWOT组合方案,为企业投资和β—内酰胺类类抗生素的生产企业以及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调整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华  张辉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3):191-192,F003
<正>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一个品种—青霉素的引入临床,对人类控制细菌性感染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开创了抗生素的新纪元。在抗生素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青霉素类药及和它同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头孢菌素类药由于杀菌力强、疗效高、剂量范围广等特点,在抗感染疾病治疗药中占有重要地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所有抗生素中毒性最低的,一般没有毒性反应,其最常见的副反应是过敏反应,其中青霉素类的发生率居各类药物首位,头孢菌素类发生率约为青霉素类的10~30%,在这些过敏反应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应用。现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反应中常见问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洋葱假单胞菌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它各种抗生素耐药现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临床标本中分离的68株洋葱假单胞菌对各种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并比较10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洋葱假单胞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青霉素类、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安曲南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97%耐药,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复合制剂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较单用相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所提高,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则无显著性变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敏感率最高,复方新诺明的体外抗菌活性低于喹诺酮类。结论洋葱假单胞菌感染治疗首选喹诺酮类抗生素,严重感染可选用B一内酰胺I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与喹诺酮类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6.
β—内酰胺抗生素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β-内酰胺酶(β酶)高度稳定的新β-内酰胺类(β-Lactam)抗生素,引进临床和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制剂的开发,克服了某些产β酶菌的耐药性,大大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为难治性感染的控制提供了实际可能性。本文主要就单胺菌素、硫霉素类抗生素、β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制剂的临床药理简述如下,并将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类作简要复习。(一)青霉素类主要进展在于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可分三类:氨基青霉素、羧基青霉素和脲基青霉素。常用的氨基青霉素有氨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严重威胁人类的绿脓杆菌感染的β-内酰胺类和氨基酸糖苷类抗生素联合用药呈协同效应,阐述了协同作用的三种机制,介绍了不同给药方式,同时给药或间隔给药产生的杀菌效率以及联合用药一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肾毒性降低的可能机制,临床实践表明,得联合用药既呈协同又有拮抗作用,为此寻求联合用药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大环内酯类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方法 参照近年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综合联合用药的理论基础探讨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合理性.结果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临床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是合理的,此外对于部分疾病实施上述两种药物的联合治疗也是非常必要的.结论 抗生素药物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药物的药物作用特点各不相同,两者联合应用是合理的,且面对某些混合感染时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以青霉素和头孢霉素等为代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现与使用,可以说对人类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在长期使用中,细菌逐渐对其产生抗药性,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抗生素中的内酰胺环结构,导致使用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发出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拉氧头孢及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0.
<正>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类等七大类抗生素组成,是目前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重要药物.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与新一代抗生素的不断  相似文献   

11.
魏龙 《九江医学》2009,24(3):81-83
目前,我国在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中,抗生素占主要地位,而抗生素的应用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主要地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由于有β-内酰胺环,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它们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免疫学特性。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氧青霉烷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品种多、抗菌活性强、副反应小,适应范围广,疗效好等特点,深受患者欢迎,也是全球医学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从四十年代开始使用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以来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近年来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一类称为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单内酰胺抗生素(monocyclic β-lactam antibiotics或monobactams),其中部分化合物不仅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且具有很强的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是一类很有希望的抗感染药物(图1)。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一个重要的原因,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解决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单独应用时抗菌活性较弱,但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则拓宽抗菌谱并增强抗菌活性。目前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等的临床应用主要价值在于抑制或灭活内酰胺酶的活性。保护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发挥其应有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治疗肺炎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社区获得性肺炎采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情况。方法我院于2005年10月~2008年4月期间收治58例肺炎,其中轻症肺炎选用β-内酰胺类静滴加大环内酯类口服,中-重症肺炎选用β-内酰胺类较强效的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静滴。结果58例肺炎经联合用药后总有效率为98%。结论传统观念认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不联合使用,两者可产生拈抗作用,而通过临床实践认为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应用作为临床治疗肺炎是合理的,也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对我们基层医院没有条件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建议早期联合使用,以控制感染,防止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后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发病情况及针对性处理措施。方法调查儿科住院患儿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AAD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AAD61例,其中由第三代头孢菌素40例(65.6%),第一代头孢菌素10例(16.4%)与广谱青霉素9例(14.7%)。各组ADD发病时间、腹泻次数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AAD较常见,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AA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第一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类;针对AAD患儿,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同时,补充益生菌、B族维生素可尽早控制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16.
刘洋  吴惠金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9):1548-154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但在临床应用时,经常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包括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等)的病例及医疗纠纷逐渐增多。因此,关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有着临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高效、低毒的快速杀菌剂,也是当今世界开放抗生素的中心。该类药物所致的过敏性休克虽不多见,但却是凶险致命的急症之一,临床各科及基层诊所均可遇到。现将1973年以来我们抢救的20例β-内酰胺类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临床常见分离菌的耐药性。方法:采用多种临床常见的β-内酰胺抗菌药物纸片,用K-B纸片扩散法监测临床常见分离菌的耐药性。结果:本院1999年7月-2001年7月共收集葡萄球菌110株,其中61株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其阳性率为54.9%;革兰氏阴性杆菌361株,发现产ESBLs菌93株,其阳性率为25.7%。结论:由药敏结果显示MRS和MSS(甲氧西林敏感株)除都表现出相似的高耐药率外,对头孢菌素的耐药率MRS明显高于MSS。产ESBLs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并且在产ESBLs菌中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因此常规检测MRS和ESBLs已成为临床必须。  相似文献   

19.
<正>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其中青霉素类包括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钠、氨苄青霉素钠、邻氯青霉素钠等。头孢菌素类包括头孢噻吩钠、头孢唑啉钠、头孢氨苄、头孢噻肟钠等。因为此二类抗生素在结构中均有β内酰胺环,故统称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些医院用青霉素皮试替代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皮试做为常规,而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不宜相互替代,报告如下。 例1:男,48岁,肺内感染,在使用青霉素过程中,加氨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及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状况。方法 用纸片法检测了92株肠杆菌科细菌的β-内酰胺酶,并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9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β-内酰胺酶总冰酶率为82.6%,产酶菌对β-内酰胺类抗和素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4.2%和72.4%,而对阿莫西林加棒酸及哌拉西林加塔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32.9%和11.8%。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有较高产酶率;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