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介绍三维导航下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及房颤复发患者二次消融时的电生理发现、消融策略及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采用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房颤共91例。术后4例患者因心动过速反复发作或无休止发作于2周内行二次消融术。随访3个月后,25例患者有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其中15例接受二次消融术。在所有接受二次消融的19例患者中,第一次消融前房颇为阵发性者11例,持续性2例,永久性6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例,年龄25~65(53±12)岁。所有患者术中均使用环状电极行肺静脉电位探查。结果5例患者发现窦律下左侧肺静脉延迟电位,1例出现右侧肺静脉延迟电位,2例患者双侧同时出现延迟肺静脉电位;此类患者于环状电极指导下标测原消融线径的传导“缺口”并再次隔离成功。3例患者左侧肺静脉内颤动样节律,递减传导至左心房出现不规则房性心动过速;此类患者再次于三维标测指导下行左侧环状消融隔离成功;1例患者左侧肺静脉心动过速并1:1传导至左心房,经终止心动过速后隔离成功。4例患者肺静脉探查未发现肺静脉电位,但诱发出其他心动过速,包括右房瘢痕性房性心动过速、隐匿性旁路介导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右后间隔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及三尖瓣峡部依赖的心房扑动。此4例患者在常规标测和三维标测指导下,心动过速均被成功消融。术中呈房颤节律者3例,再次于三维标测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获成功。平均随访4~26(11.5±8.5)个月,16例患者无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1例有频繁房性早搏,1例永久性房颤患者仍呈房颤节律,另1例永久性房颤患者转为阵发性房颤。结论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电传导恢复是消融术后出现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肺静脉以外的心动过速在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可以表现为独立的心动过速,也可以触发房颤;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不足以完全改良永久性房颤的维持基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外科消融术后复发的电生理特征和疗效。方法8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外科消融后复发患者,平均年龄(49.1±4.5)岁(男性3例),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后3例。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时间距外科手术(1.2±0.9)个月。根据复发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类型,消融方法主要包括消融线径补点消融、肺静脉补点隔离、消融局部折返和碎裂电位消融。消融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中5例复发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三尖瓣峡部依赖2例,二尖瓣峡部依赖1例,左肺静脉缝隙依赖1例,左心房前壁局部折返1例,导管消融均终止,并实现消融线阻滞(必要时)。3例复发房颤(2例阵发性,1例持续性)均存在至少1根肺静脉传导恢复,消融关闭缝隙达到肺静脉隔离,持续性房颤加碎裂电位消融,同时关闭原消融线缝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6.7±2.9)个月,共6例(75%)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5例房扑/房速中4例无复发,1例复发阵发性房颤。2例阵发性房颤无复发,1例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阵发性房颤。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外科消融术后主要复发房扑/房速,后者主要与原消融线或肺静脉消融环的缝隙有关,或为与初次消融无关的局部折返。少数复发为房颤,可能与肺静脉传导恢复、消融线缝隙有关。导管消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的房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28例房颤患者接受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平均年龄(54±11)岁,其中阵发性房颤10例,持续性房颤18例。采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及双Lasso标测导管技术,分别进行环左、右侧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位消失,左心房-肺静脉双向阻滞。复发患者再次消融术采用双Lasso导管指导在原环形消融线上标测“漏点”并消融封闭之,对不能终止心动过速者再行拖带标测、激动标测或结合Carto系统标测;对典型心房扑动(房扑)行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结果初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245±65)d,18例无复发;8例复发房性心律失常包括5例典型房扑、2例其他房性心动过速、1例阵发性房颤;2例左上肺静脉电位未完全隔离者仍持续房颤。除外1例持续性房颤,另外9例接受了再次消融术,证实所有复发患者均有左心房-肺静脉传导恢复;8例射频消融成功并随访(192±92)d无复发。结论左心房-肺静脉传导恢复是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初次手术附加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可能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电生理机制及早期再消融的可行性、疗效.方法 入选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1个月内复发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61.8±8.4岁,房颤复发距首次消融时间4.9±3.7 d.若肺静脉传导恢复,则补点消融再次隔离.肺静脉隔离后诱发房颤,标测并消融非肺静脉异位灶.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 14例患者首次消融后24.7±5.5 d再次消融.仅1例肺静脉传导无恢复,其余13例(92.9%)中均有至少一侧肺静脉传导恢复,补点消融后均再次隔离.3例(21.4%)为上腔静脉起源房颤,行上腔静脉隔离房颤终止.1例(7.1%)为界嵴上部起源,行局灶消融成功.3例诱发出典型心房扑动(房扑),1例诱发出左心房房扑,消融均成功.术后平均随访5.8±1.4个月,13例患者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有阵发性房速发作(服用维拉帕米).结论 肺静脉传导恢复是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非肺静脉(上腔静脉、界嵴)的异位灶,早期再消融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经导管消融治疗发生于肥厚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初步结果。方法6例HOCM患者,均伴有发作频繁、症状明显并且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3~66(53·8±8·8)岁。在三维电解剖标测和同侧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指导下行环绕两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的电学隔离。结果6例患者术中均达到消融终点。1例于术后第2个月时因复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而接受了第2次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随访4~14(9·2±3·4)个月后,6例患者均未再发作房颤,其中4例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2例需口服胺碘酮治疗。无任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发生于HOCM患者的阵发性房颤,如果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是一项可供选择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指引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总体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入选800例房颤患者,男性482例,女性318例,平均年龄62.1±15.6(18~82)岁。其中阵发性房颤611例,持续性房颤189例,平均左心房内径38.4±9.2(30~60)mm。采用EnSite-NavX系统260例,CARTO系统540例。对于阵发性房颤采取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对于持续性房颤采取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 心房碎裂电位消融 二尖瓣峡部消融。术后口服华法林及ⅠC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1~3个月,每月随访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一次。对于术后1个月的房颤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复发进行再次标测和消融。结果795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1±33(140~245)min,X线透视时间17±13(12~45)min。左肺静脉电隔离率为96.5%,右肺静脉电隔离率为98.6%。阵发性房颤术中发作98例,消融终止房颤90例。阵发性房颤术后2周内早期复发137例(22.5%),103例2周后不再发作,共57例接受再次消融(6例接受三次消融)。持续性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恢复窦性心律30例(16.1%),转变为房速/心房扑动(房扑)15例(8.1%)。心房碎裂电位消融恢复窦性心律20例(10.8%),转变为房速/房扑23例(12.4%)。持续性房颤术后早期复发78例(41.9%),14例随访中不再发作。65例再次消融(10例接受三次消融)。所有病例房颤消融术后房扑/房速104例(13.1%),68例随访中自愈,30例再次消融,23例消融成功。并发症:心脏压塞5例(0.6%,3例内科保守治疗成功,2例外科修补),肺静脉狭窄6例(0.7%),一过性脑缺血(TIA)1例,脑栓塞2例,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血胸1例,气胸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股动静脉瘘1例。术后平均随访16.2±5.7(3~27)个月,阵发性房颤550例(90.3%)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9.4%再次消融,11.5%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性房颤159例(85.5%)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34.9%再次消融,28.5%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指引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疗效较高,安全性好。对于阵发房颤采用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式即有良好效果;对于持续性房颤结合碎裂电位消融、二尖瓣峡部消融等方法,而且40%患者需要多次消融以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隔离术(CPVI)和以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为基础的分步隔离术(分步隔离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110例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PVI组(n=55)和分步隔离术组(n=55)。CPVI组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绕两侧肺静脉前庭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是肺静脉电学隔离。分步消融术组首先通过节段性消融隔离肺静脉,然后根据术中房颤诱发试验的结果决定是否进行左心房顶部或二尖瓣环峡部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房颤诱发试验阴性。结果:消融术后3个月内,两组的症状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VI组20例(36.4%)vs分步隔离术组23例(41.8%);P=0.69]。复发患者中,分步隔离术组7例,CPVI组5例患者接受了再次消融(P:0.76)。末次消融术后随访3~9个月,分步隔离术组和CPVI组分别有43例(7S.2%)和46例(83.6%)在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亦无症状性ATa发作。并发症见于3例患者(无症状性肺静脉狭窄和严重的皮下血肿)。结论:对于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以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为核心的分步隔离术式和CPVI策略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ENSITE-NAVX和双LASSO指导下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使肺静脉电活动与心房电活动分离,介绍这一手术方法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初步经验。方法2004年4月至11月,共收治2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3例,年龄25~67(48·5±11·4)岁,房颤病史0·5~13·0(4·3±3·3)年。3例有原发性高血压史,余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病史。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房直径为31~46(37·5±4·6)MM。所有患者在建立ENSITE-NAVX左心房几何构型后,于肺静脉开口外0·5~1·0CM处设置环右侧肺静脉和左侧肺静脉的环状消融线径。盐水灌注导管沿拟定消融线逐点消融,完成右侧消融环线至LASSO电极上肺静脉电位消失;再完成左侧消融环线至肺静脉电位消失。术后服用普罗帕酮450MG/D、培哚普利4MG/D,共3个月。结果22例患者,除1例术中因心包填塞未达消融终点外,余21例均达到消融终点;其中3例于房颤节律时消融,余18例于窦性节律下消融。手术时间5·0~10·0(6·6±1·3)H,X线时间为30~84(56·1±18·0)MIN。随访3~11(5·3±2·7)个月,10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HOLTER示偶见房性早搏。2例经再次手术后未再有房颤发作。3例术后1个月内有阵发性房颤发作,但1个月后未再有发作。2例术后仍有心悸症状,但无房颤发作,HOLTER示频繁房性早搏,少数组成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例仍有房颤发作;1例患者房颤发作更趋频繁。术中共2例发生心包填塞。本研究组总成功率为81%。结论ENSITE-NAVX和双LASSO指导下的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具有较高成功率,其长期结果有待于更多病例的积累和更长时间的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长期疗效。方法本中心共有17例房颤患者接受并完成了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的终点是肺静脉电位消失。随访成功的定义为经3个月洗脱期后无症状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对有效为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房颤或其它房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较术前明显减少,以及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后房颤不发作。结果 13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5.1±0.5年,其中4例术后未再发作房颤及其他房性心律失常,未服AADs;6例症状改善,其中3例患者服用AADs后房颤未发;3例经AADs治疗后仍有房颤发作,其中1例进行了第2次射频消融治疗。冷冻消融治疗房颤的长期治愈率30.8%,相对有效率46.2%,合计有效率为76.9%。结论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房颤长期有一定的疗效,但进一步的提高还需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10.
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心律失常风暴现象的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阵发心房颤动(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早期房颤频繁复发并加重的病例,研讨此现象发生的机制和治疗对策。方法对连续5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观察术后两周内的房颤复发情况。结果消融术后两周内10例(18.5%)有房颤早期复发或合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其中4例(7.4%)出现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心律失常风暴现象。此4例患者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两周左右心律逐渐恢复正常,继续服药至3个月,停药后房性心律失常风暴患者仅有1例仍有房颤发作,行二次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术后无房颤发作。结论消融术后早期房颤发作较常见,少数患者短期内房颤发作更加频繁,表现为房性心律失常风暴现象。其可能为多种因素联合作用所致,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效,不必急于短时间内二次消融。  相似文献   

11.
12.
13.
Eight patients with atrial flutter (AF) and rapid atrial tachycardia (AT) (5 common AF, 1 uncommon AF and 2 AT) were treated with 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 (TEAP). In 5 patients no antiarrhythmic agent was used during this study, and in 3 patients procainamide was administrated intravenously. Conversion to sinus rhythm was successfully achieved in 7 patients (5 common AF and 2 AT). Two patients were converted to sinus rhythm immediately after pacing, and transient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induced before conversion to sinus rhythm in 5 patients. TEAP failed to terminate the arrhythmia in 1 patient with uncommon AF. Administration of procainamide reduced the atrial rate in 2 common AF and 1 AT, which were successfully converted to sinus rhythm by TEAP, but induced a rapid ventricular response in 2 patients, one of whom also developed hypotension before conversion. No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 due to TEAP was observed in this study. In conclusion, TEAP is a noninvasive method with fewer complications and has nearly the same high efficacy for converting AF and rapid AT to sinus rhythm as DC cardioversion or transvenous atrial pacing.  相似文献   

14.
房颤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心房的重构(包括电学重构、解剖重构和自主神经系统重构)密切相关.房颤可诱导离子通道蛋白表达和(或)功能异常,进而反馈性地促进心房功能性折返基质的形成,发生电学重构;循环往复的电学重构造成心房基质的改变,失活的心房肌细胞被纤维组织替代,心房逐渐纤维化,出现解剖重构;与此同时,心房广泛的纤维化进一步阻碍电冲动的传导,反过来加重电学重构;自主神经系统重构可通过正向反馈环机制促进房颤的维持和复发.早期治疗心房重构可延迟甚至预防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桂Kui 《心电学杂志》1996,15(1):14-15
为探讨心房粘液瘤对心房激动过程的影响,对19例左心房粘液瘤和2例右心房粘液瘤的VCG高倍P环(1mV=360mm)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不同部位粘液瘤对心房激动的影响不同,VCGP环亦不同.左心房粘液瘤P环时限延长,除左心房肥大外,较容易判断出双侧心有肥大、房内传导阻滞.右心房粘液瘤P环时限正常,仅表现右心房肥大.VCG上放大的P环能比ECG上P波更敏感地反映出心房异常活动的电变化.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目的评价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Carto系统标测指导下行左心房线性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消融术前1~3d、术后3个月静息时窦性心律下左心房容积指标、二尖瓣口A波速度峰值(VA)及左心房射血力,分析消融术前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结果消融术后反应左心房辅泵功能的指标左心房射血力、VA、左心房主动排空容积、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左心房总排空分数显著下降,反应左心房管道功能的左心房管道容积增加,反应左心房储存功能的指标左心房总排空容积、左心房最大容积无明显变化。结论Carto系统标测下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左心房辅泵功能下降,管道功能增强,而储存功能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