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超声引导在肝外胆管结石内镜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45例肝外胆管结石进行超声引导EST,并将术后超声提示肝外胆管有无结石残留的结果与X线下内镜逆行性胆胰造影(ERCP)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①超声引导EST45例,取出结石44例,取石成功率为97.8%。②术后超声提示结石完全取出39例中,X线ERCP提示结石完全取出36例,结石残留3例,超声符合率为92.3%;术后超声提示结石残留5例中,X线ERCP提示结石残留4例,超声符合率为80.0%。超声总符合率为90.9%(40/44)。③取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09%(4/44)。结论 超声引导EST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并与X线引导EST比较有着同样的安全性,但对术后有无肝外胆管结石残留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B超诊断胆道疾病漏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超检查对胆道疾病的漏误诊原因。方法 对我院293例胆道疾患进行术前B超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总符合率为92.8%(272/293),漏误诊率为7.2%(21/293),漏误诊21例中肝外胆管结石占80.9%(17/21)。结论 明确B超检查的漏误诊原因,提高肝外胆管显示率对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胆管细胞癌超声分型与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癌(CCC)的超声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方法对169例胆管细胞癌行二维超声检查,其中76例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和记录肿瘤所在部位、边界、大小、内部回声、肝内扩张胆管内径、肿瘤周边和内部彩色多普勒血流的分布情况,并根据二维声像表现对胆管细胞癌进行超声分型。结果169例胆管细胞癌超声检出团块型108例,结节型20例,狭窄型13例,囊状型9例,栓塞型12例,复合型(兼有2种或2种以上声像表现)7例。诊断准确率达93.49%(158/169),误诊的11例中5例诊断为单纯肝内胆管结石,4例诊断为单纯肝脓疡,2例诊断为肝内胆管囊状扩张。169例中肝门型胆管细胞癌发生率最高为52.07%(88/169),其次为左肝33.14%(56/169)。肿瘤近端肝内胆管扩张159例(159/169,94.08%)。胆管细胞癌合并结石59例(59/169,34.91%),其声像表现为肿瘤内见强回声团聚集,后伴明显声影,胆管壁显像不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疡14例(14/169,8.28%),其声像表现为肿块内部或肿块旁见低回声液性区,液性区旁扩张的胆管内见实体回声。76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肿瘤内见丰富动静脉血流信号者仅占14.47%(11/76)。49例(49/76,64.47%)肿瘤包绕门静脉分支致血管内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消失或血流束变细,其中22例(22/49,44.90%)可见与门静脉并行的肝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束,27例(27/49,55.10%)肿瘤内门静脉与肝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均消失。结论肿瘤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楚,内部回声多样,肿瘤梗阻近端胆管扩张,肿瘤内部门静脉分支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消失是胆管细胞癌的特征性声像改变。充分认识胆管细胞癌的声像图特征可提高其术前超声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对132例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2例中肝叶切除46例(34.8%),优良率94.5%;胆肠吻合54例(40.9%),优良率87.8%;胆管探查T管引流32例(24.2%),优良率76.5%;本组无死亡。结论 对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手术方式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在肝外胆管癌腔内^125I粒子持续照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十二指肠镜行病变胆管扩张后置人支架和^125I粒子的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超声检查,确定病变部位、范围,观察支架及粒子的位置,评价疗效,及时发现并发症。结果:12例患者术前超声均可诊断肝外胆道梗阻,其中胆总管中段病变均能显示(4例),胆总管末端及胆肠吻合处的病变较难发现,仅发现50%(4/8);支架术后沿支架扫查,病变检出率达91.67%(11/12);术后检查,发现支架堵塞2例、放置粒子前瘤组织长人支架内1例、肝脓肿1例;肿块治疗后无明显增大,未见周围淋巴结转移。结论:超声在肝外胆管癌腔内持续照射治疗术前诊断、术后随访及疗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和超声造影在多发性肝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术中超声探头,在4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肝胆管结石手术中进行超声检查,并行经胆总管插管超声造影/或经肝内胆管穿刺超声造影,且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48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术中超声诊断35例为肝内胆管结石,其中5例术前超声未查出,13例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10例合并胆管炎症、胆管壁纤维化。13例肝内外胆管均有结石的患者中,4例合并胆总管下段癌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论术中超声检查可对术前超声检查的漏误诊予以纠正。术中肝胆管超声造影,可提高对胆道疾病的检出,同时伴有冲洗胆道结石的作用,可以减少胆道结石的残留。术中超声定位结合术中胆道超声造影,可作为肝胆管结石手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系结石术后肝胆管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观察肝、胆管及邻周表现,对137例胆系结石术后4d至11年的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并与手术方式对照。结果137例中超声诊断:(1)肝胆管正常57例;(2)肝外胆管扩张26例;(3)残留胆囊管扩张5例,其中1例并肝外胆管扩张,2例并胆管残留结石;(4)胆管积气11例;(5)胆管残留结石或再发结石39例;(6)胆管损伤2例。分别占41.6%,19.0%,3.6%,8.0%,28.5%,1.5%。结论术后超声检查对评价手术效果、发现并发症、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阻塞性黄疸87例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用超声诊断阻塞性黄疸的要点。方法:对87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根据各自的超声影像特点进行诊断。结果:诊断出胆系肝外结石59例,占67.8%。超声显示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肝内胆管扩张,呈“平行管征”,或呈“树枝状”扩张,管径〉3mm;肝外胆管扩张,呈“双筒猎枪征”,管径〉7mm,最大管径可达25mm;胆管壁增厚,连线完整,管腔内可见结石强光团填塞,后伴声影。其次是恶性梗阻性黄疸20例,占23.0%。结论:超声检查无损伤性、操作简便,能显示胆管的形态学变化,明确诊断阻塞性黄疸,在大部分病例中还可确定梗阻的病因,是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阻塞性黄疸超声诊断的特点。方法:对78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分析各疾病的超声影像特点。结果:发现胆系肝外结石56例.占71.8%。超声显示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肝内胆管扩张,呈“平行管征”,或呈“树枝状”扩张,管径大于3mm;肝外胆管扩张,呈“双筒猎枪征”,管径〉7mm,最大管径可达25mm;胆管壁增厚,连线完整,管腔内可见结石强光团填塞,后伴声影。其次是恶性梗阻性黄疸17例,占21.8%。结论:超声检查无损伤性、操作简便,能显示胆管的形态学变化,明确诊断阻塞性黄疸,在大部分病例中还可确定梗阻的病因,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超声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部彩超对肝外胆总管结石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胆总管分为上段、胰腺段及壶腹段,应用超声对168例胆总管结石分段进行定位诊断,并与胰胆管逆行造影(ERCP)取石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68例胆总管结石全部经ERCP取石证实诊断,其中梗阻性134例,占79.8%;非梗阻性34例,占20.2%.ERCP取石术前超声检出159例,占94.6%;未检出9例,占5.4%.超声定位诊断159例,与ERCP比较符合146例,符合率91.8%,其中超声检出胆总管上段结石119例,术后证实110例;胰腺段31例,术后证实36例;壶腹段9例,术后证实13例.结论:腹部彩超对胆总管结石定位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ERCP取石术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1.
超声诊断先天性胆管囊肿及其癌变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先天性胆管囊肿及其癌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先天性胆管囊肿22例,男10例,女12例。超声检查观察囊肿的部位、大小、形态、合并炎症、结石与癌变等情况,并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超声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胆管囊肿22例,其中肝外型胆管囊肿54.5%(12/22)、混合型胆管囊肿45.5%(10/22)。其中单纯囊肿22.7%(5/22),囊肿合并炎症77.3%(17/22),合并结石54.5%(12/22),癌变22.7%(5/22)。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除1例超声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而手术证实为肝总管囊肿,其部位略有差异外,其余全部符合。结论 超声检查不仅是诊断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可靠方法,而且对明确囊肿有无合并炎症、结石,特别是癌变,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超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部并发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超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腹部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1992年8月~2003年8月完成的5 536例LC术后患者进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观察有无并发症及其声像图特点.结果 LC术后腹部并发症74例:腹腔积液55例(74.3%),胆总管残余结石7例(9.5%),残余胆囊、切口脓肿各4例(5.4%),假性肝动脉瘤、切口血肿、切口疝、可疑胆总管狭窄各1例(1.4%).在超声引导下对腹腔积液和切口下积脓、积血诊断性穿刺54例(73.0%),介入治疗42例(56.8%).结论合理应用超声检查及其引导下诊断性穿刺、介入治疗,对LC术后腹部并发症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亚毫米CT扫描速度极快,有效减少了运动伪影,分辨力极高,可以观察到内径在1mm以下的小动脉。目的:采用亚毫米CT观察肝外胆管的供血小动脉。方法:纳入因各种原因需行上腹部亚毫米CT血管造影患者54例,利用连续薄层源图像观察,辅以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观察小动脉起源、支数、分布优势,同时测量胆总管直径。结果与结论:54例图像中胆总管均为1支,走行无特殊,其中51例能观察到胰十二指肠上动脉,伴行于胆总管下段;其中7例胰十二指肠上动脉与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吻合成动脉弓,亦伴行下段胆总管;上段供血小动脉中11例为胆囊动脉近段,14例发自右肝动脉,2例发自肝固有动脉,1例发自肝总动脉,1例发自左肝动脉。下段胆管供血小动脉占优势者39例,上段供血小动脉占优势者10例,其余5例较为均衡。54例胆总管内径4-24(11.0±5.8)mm。表明胆总管上段供血脆弱,因此该区术中不宜盲目分离、结扎小血管;对于胆石症与肝胰良恶性占位的中老年患者,术前行上腹部CT血管造影检查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ERCP后CT及MPR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病因(附2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ERCP后加做肝胆胰CT对肝外胆道梗阻病因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24例肝外胆道梗阻病人,经ERCP造影后立即进行CT扫描,应用MPR技术充分显示胆道及其周围情况。结果:24例中,胆管癌5例,胰头癌7例,壶腹癌1例,胆总管下端结石9例,胆总管炎2例,均经手术证实,无假阳性及假阴性。结论:ERCP后加做肝胆胰CT及MPR是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对胆总管下段梗阻的病因诊断。方法:用全身CT扫描机对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胆总管下段梗阻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45例胆总管下段梗阻均有胆总管梗阻端以上扩张,8例伴有胰管扩张,其中胆总管下段结石28例,壶腹癌8例,胆总管癌4例,十二脂肠乳头癌2例,胆总管囊肿2例,慢性胆管炎1例。CT图象各有其特征性表现,定性准确率86.67%。结论:CT对胆总管下段梗阻定位准确,定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肌注维生素K3,654—2对提高胆道疾病超声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正常人40例、胆道疾患47例施行肌注维生素K3或654-2后超声观察肝外胆管内径变化及下段病变显示率。结果表明,正常人40例无明显变化。胆道疾患23例肌注维生素K316mg后肝外胆管内径均值从11.6mm增宽达13.1mm,平均增宽1.5mm;24例肌注654-210mg后肝外胆管内径均值从12.6mm增宽达13.9mm,平均增宽1.3mm;同时肝外胆管内透声均改善,下段病变显示率从57%提高至85%。本方法为提高胆道疾病的诊断率提供了无创伤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经电子胆道镜U100双频激光治疗胆系结石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电子胆道镜下双频激光碎石对胆道术后残留结石的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对2003年1月~2005年3月,经T管窦道采用电子胆道镜双频激光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留结石54例(肝外胆管结石16例,肝内胆管结石23例,肝内合并肝外胆管结石15例),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53例治愈,治愈率98.15%,1例为远端肝内胆管结石,胆管过于狭窄,胆道镜无法进入而取石失败。结论电子胆道镜下双频激光碎石能有效治疗肝内外胆管残留结石。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B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B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作用,利用腹腔镜B超,对肝胆系统进行探查,代替术中胆道造影,以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减少漏诊及胆道损伤。方法收集并分析2002年6月-2003年6月间69例LC中应用腹腔镜B超进行检查的病例。结果手术过程均顺利,轻易找到胆总管位置及其病变,其中1例发现胆总管变异,1例胆总管癌变,2例胆总管结石,无中转开腹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腹腔镜B超对肝外主胆管能作出准确的术中定位,避免术中胆道损伤,也可判断胆总管内有无结石,对指导LC手术和提高诊断准确率有实用价值,可代替术中胆道造影。  相似文献   

19.
超声和CT联合检查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肝外胆管癌超声(US)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探讨联合应用US、CT对肝外胆管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病例,其中US检查96例,CT检查59例,US CT检者57例。根据不同检查方法显示的影像学表现、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肿瘤显示率US76%,CT72.9%,联合应用组89.5%。定位诊断准确率US84.4%,CT78%,联合应用组93%;定性诊断准确率US80.2%,CT78%,联合应用组91.2%。【结论】联合应用US、CT能明显提高肝外胆管癌的肿瘤显示率和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