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癫风又称“白驳风”。“白癫”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后《证治准绳》、《医林改错》称本病为“白癜风”。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风邪留于腠理,搏于皮肤,以致气滞血瘀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是表皮内黑色素细胞中缺  相似文献   

2.
张作舟治疗白癜风经验介绍方平,刘瓦利北京市护国寺中医医院(100035)白癜风又称“自驳凤”、“斑驳”、“白癜”等。《诸病源侯论·白癜候》曰:“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鱼不同,亦不痛痒,谓之白癜。”张作舟以自拟消斑汤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的疗...  相似文献   

3.
白驳风即现代医学所说的白癜风,是指以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皮肤变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局限性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又有“白癜”、“斑白”、“白驳”、“斑驳”等名称。最早记载“白癜”之名的是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白癜者,面及颈项身,皮肉色变白而肉色不同,也不痒痛,谓之自癜”。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但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本病的发病率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较高,据有关文献统计,在美国为1%,  相似文献   

4.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性皮肤病,症状为皮肤出现局限性或散发性色素脱失斑.本病是由皮肤和毛囊的黑色素脱失所引起,临床上易诊难疗,常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精神负担.中医所称"白驳"、"白驳风"、"白癜"等即指本病.中医认为系由风邪搏于肌肤,气血失和所致,随着现代中医药的发展,对该病治疗有了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白癜风中医称“癜风”或“白驳风”,是一种色素脱落的皮肤病。开始出现无自觉症状的局部皮肤变白,逐渐扩大,境界清楚,表面光滑,不脱屑。其病因多与化学污染、内外伤、精神创伤、恶性贫血、甲亢、糖尿病、过多服用镇静剂而致的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低下、气滞血瘀等有关。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表皮内色素细胞中缺乏酪氨酸酶所致。长期以来此病是一种易诊断难治愈的慢性皮肤病。15年前笔者到云南旅游时,有幸遇到一位老药农,传授一治疗白癜风验方,十多年来用此方治疗各类型“白癜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间出现与妊娠有关的皮肤瘙痒症状,称妊娠身痒。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妊娠合并荨麻疹、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引起的全身瘙痒。多因血热胎毒内蕴,复感风邪、虫毒,客于肌肤,气血不和,或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于濡养所致。选取临床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妊娠身痒患者100例中医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白癜风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癜风是指因皮肤色素脱失或色素减退而发生的局限性白色斑片,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颜色乳白。皮损界限清楚,皮损边缘及附近的皮肤颜色正常或色素加深,无自觉症状,为后天获得性疾病。中医所称的“白驳”“白驳风”“白钩”“白癜”等即指白癜风。古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从风邪相搏、气血失和立论。近几十年来,我国中医皮肤学科界的广大医务人员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对本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其病因病机。其中有风湿致病说、血热说、气血失和说、气血瘀滞说、肝郁气滞说、气血两亏说等。  相似文献   

8.
<正> 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也称粘连性关节囊炎,俗称肩凝、冻结肩或露肩风,又称“五十肩”。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痹证之一。痹即闭阻不通之意。由于年老体弱,气血虚损,感受风寒湿三邪袭虚而入,从而使气血循行受阻,产生“不通则痛”致成病症。用调理气血、祛风除湿、散寒通络等中药治疗,固然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没有针刺或穴封阳陵泉方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荨麻疹,中医称为“赤白游风”、“风疹”、“瘾疹”,是一种以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病。古人很早对此就有认识,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中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此病多为脾失健运,肠胃湿热,湿留肌肤,或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湿邪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现代医学认为与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动物及植物因素、精神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有关。李振华教授治疗本病多以补气养血活血,燥湿祛风透表,且尤为重视健脾和胃,以求标本兼治,预防复发。根据其多年治疗经验,自拟“补气消疹汤”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肾炎属祖国医学“水肿”之范畴,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可引起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涉及到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肾炎等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外感风邪、水湿、饮食不当或劳倦体虚等因素导致肺、肾、脾三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笔者近年来对慢性肾炎的病人施行中医辨证施护以配合药物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无原发性皮损,仅有皮肤瘙痒或继发性抓痕、结痂的皮肤病。中医称为”痒风”或“风瘙痒”。一般认为,本病系由风邪郁于皮肤腠理或湿热郁于肌肤不得疏泄透达;或因肝肾精亏,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多发于秋冬季节,遇冷加重,夜间较剧。研究表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多是由于激素水平生理性下降、皮肤老化萎缩、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功能的减退使皮肤含水量减少、缺乏皮脂滋润、易受周围环境因素刺激诱发等所致。目前,西医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抗组胺药物治疗,但停药后易复发,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护理方面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白癜风”这一病名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晋隋时期,命名为“白癜风”“白癞”“龙舐”“白定”“白癜”。唐宋金元时期 ,出现“白癜风”“癜风”“白驳”等称谓,并趋于固定。明清时期,除沿用上述名称外,又出现“白驳疯”“白癜疯”“白驳风”“白屑风”等相关病名 ;历代医家认为白癜风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六淫侵袭、气血失和、脏腑虚弱;治法以疏风活络、行气活血、益气扶正为主,另有关于外治法、灸法、食疗法应用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银屑病的中医辩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早有记载 ,根据外观形态也有命名 ,如“肤如疹疥 ,色白而痒 ,搔起白皮”称“白” ,或“状如沧松之皮 ,红白斑点相连”又称“松皮癣” ,还有称“风”、“蛇虱”的。在病因方面血热、血燥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从发病机制来说 ,虽有风、寒、热、燥邪外袭 ,但经络阻隔、气血淤滞是发病转归的一个重要环节。祖国医学在本病的治疗中有许多独特之处 ,特别是中医中药具有毒副作用小、复发率低、价廉、服用方便的特点。有内治和外治法 ,本文就各型银屑病的辨证施治内治法进行探讨。1 寻常型银屑病1 1 风热型 :又称风热郁肤型。本型是…  相似文献   

14.
银屑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中医对皮肤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外科证治全书》中有“白疮,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外科大成》中有白疮,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屑,俗呼蛇虱,……” 等著述。并认为“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我们认为银屑病属于中医“白疮”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面部黄褐斑是经产期妇女多见病 ,多起于颧部、唇周 ,重者可波及整个面部 ,病虽小 ,但对患者精神压力较大。从医以来 ,治验几例 ,现经验介绍如下。女子以血为本 ,月经以血为用 ,气血调和 ,上荣于面 ,面色润泽。妊娠后 ,血以养胎 ,不能上荣于面 ,气血失和 ,故面部可生黑斑。苔冲任失调 ,气滞血瘀 ,阳明蕴热 ,或汗出当风 ,风邪客于营卫 ,肌肤气血失和 ,可致面部起黑斑。本病主要与肝、肾、肺、胃冲任有关。肝主疏泄、藏血 ,肝气条达 ,血脉流畅 ,月经正常 ;肝失疏泄 ,气滞血瘀 ,经水不畅 ,肌肤气血失和 ,面生黑斑。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为血…  相似文献   

16.
紫白二癜俗名“汗斑”,此症无痒痛。紫癜风因血凝所致,白癜风因气滞而形。两种病发病共同点是:由于热体、风湿邪搏于皮肤,侵入毛孔,使气血凝滞,毛窍闭塞,以致气血失和血不荣肤,或因遗传所得。  相似文献   

17.
急性扁桃体炎为现代医学病名,属于祖国医学“喉痹”、“喉蛾”范畴,如《喉科心法》记载“凡红肿无形为痹,有形为蛾”,《张氏医通》记载“乳蛾缠喉两种不同,肿于喉两旁者为双蛾,肿于一边者为单蛾”。中医称扁桃体为喉蛾,病名最初的含义是咽喉内突出两块象蕈状物(即扁桃体);发炎后其上附有黄白色分泌物为乳色称乳蛾。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热毒内蕴,外受风邪或阴虚火旺风袭咽喉,正邪相搏,气血壅滞,邪火熏灼,以致咽喉作痛,脓点斑斑,舌质红或苔黄,脉象多为滑数或浮数。  相似文献   

18.
痛经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祖国医学认为痛经乃因“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冲任淤阻,寒凝血脉或湿热蕴结,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不通则痛;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冲任胞宫失于濡养故不荣则痛。  相似文献   

19.
邓仕英 《中外医疗》2010,29(11):130-130
褥疮在祖国医学中又称之为"席疮",因长期卧床着席褥至疮生而命名,常见于半身不遂或下肢瘫痪等病人,久病而产生,好发于易受压迫及摩擦之处,如背脊、尾间、肘踝等处。祖国医学《外科启玄》说:"席疮及久病着之人挨擦磨破而成。"它说明本病是由于久病气血大亏,长期卧床不起,以致气血运行失常,不能营养肌肤复因挨擦磨破染毒而成。  相似文献   

20.
宋文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66-2267
产后身痛为妇女产褥期常见病证。患者多表现为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称为“产后身痛”或“产后关节痛”,其发生与产后营血亏虚或风寒湿邪稽留有关。本病始载于宋代《当归堂医丛&#183;产育保庆集方》,提出“产后遍身疼痛,……乃因产后百节开张血瘀流走,遇气弱则经络分肉之间,血多留滞,累日不散,则骨节不利,筋脉引急,故腰背转侧不得,手脚不动摇,不能伸屈”。亦可伴有身热头痛,并立“趁痛散”以疗之。又《叶天士女科》早有论述:“产后遍身疼痛,因气血走动,升降失常,留滞肢体间,筋脉引急,或手足拘挛不能屈伸,故遍身走痛,宜‘趁痛散’,若瘀血不尽,流于遍身,则肢体疼痛”。《普济方》载:“夫中风筋脉挛急者,由产后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日月未满而起早劳役,动伤脏腑,虚损未复,为风邪冷气初客肌肤经络,则令人顽痛不仁羸乏少气,风气入于筋脉,挟寒则挛急也”。《调经论》中指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给本病的治疗提出必以温散、温通之法而奏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