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白癜风治验     
白癜风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为“白癜”或“白驳风”。《诸病源候论》云:“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又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曰:“此症自面及颈项,肉色忽然变白,状类斑点,并不痒痛。若因循日久,甚延及遍身。”1 发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复感风邪,搏于肌肤,致气血失和所致。风邪乘虚入侵,或者跌扑损伤,皆可导致气血不和,瘀血阻络,肌肤失之濡煦或滋养,酿成皮肤色素脱失而致白斑。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基本病变是表皮黑素细胞部分或完全丧失功能。因表皮黑素细胞亢…  相似文献   

2.
白驳风即现代医学所说的白癜风,是指以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皮肤变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局限性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又有“白癜”、“斑白”、“白驳”、“斑驳”等名称。最早记载“白癜”之名的是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白癜者,面及颈项身,皮肉色变白而肉色不同,也不痒痛,谓之自癜”。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但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本病的发病率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较高,据有关文献统计,在美国为1%,  相似文献   

3.
张作舟治疗白癜风经验介绍方平,刘瓦利北京市护国寺中医医院(100035)白癜风又称“自驳凤”、“斑驳”、“白癜”等。《诸病源侯论·白癜候》曰:“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鱼不同,亦不痛痒,谓之白癜。”张作舟以自拟消斑汤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的疗...  相似文献   

4.
银屑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中医对皮肤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外科证治全书》中有“白疮,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外科大成》中有白疮,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屑,俗呼蛇虱,……” 等著述。并认为“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我们认为银屑病属于中医“白疮”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历代医家对健忘的病因病机皆有论述。《内经》称之为“善忘”。《灵枢·大惑论》提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认为健忘是因营卫之气滞于下而不能上濡所致。北宋《圣济总录》中说:“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南宋严用和《济生方》强调本病与心脾密切相关:“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清,神官不职,使人健忘。”元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中认为本病除主心脾外,“亦有痰迷心窍者。”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认为本病因“心肾不交”而致。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发挥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之说,认  相似文献   

6.
黄天骄  郑入文 《中医学报》2020,35(5):980-982
有学者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在症状上与古医籍中的“精浊”“白淫”“劳淋”相似,病机可追溯到《素问·痿论》;“精浊”之名首见于《证治汇补》。对此,笔者提出两点商榷:第一,《素问·痿论》中虽然出现了“白淫”一词,但痿论篇主论“五脏使人痿”,所引文句当属“筋萎”病因,而非白淫;又,“白淫”在《黄帝内经素问》《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等书中并不特指男性病证。“白淫”的早期认识尚不统一,以《素问·痿论》作为本病文献记载的源头有待商榷。第二,“精浊”病名并非首见于《证治汇补》。明代《医灯续焰》中已有“精浊脉证”一节,详细论述了“精浊”的概念、病因、脉象、“精浊”与“便浊”的鉴别诊断以及“精浊”治法;《景岳全书·杂证谟·淋浊》对“精浊”病因与治法亦有论述,二书均早于《证治汇补》。王肯堂《证治准绳》中所论“赤白浊”与张景岳、李用粹的“精浊”在内涵上没有本质区别,作为病名的“精浊”二字已是呼之欲出,亦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
<正> 四、足太阴脾经隐白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足太阴脾经的“井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考“隐”《说文》:“蔽也”。有隐藏、隐蔽不显之义。《荀子·王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白”,《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一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藏,金隐土中,取之有生金荣肺之用,而主治气喘,且其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  相似文献   

8.
<正> “狐(?)”这一病名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的,关于“狐(?)”的“(?)”字,目前较多见的《金匮》版本以及后世医家的注释本中,大多取用从心的“惑”字,而近年来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几版《金匮》讲义均取用从虫的“(?)”。这可能是各自所据版本不同的缘故,但笔者认为恐怕也是对本病命名立意的不同见解使然。对于本病何以取名“狐(?)”,注家各有阐发,有从《金匮》原文“蚀于上为(?),蚀于下为狐”而  相似文献   

9.
银屑病西医称牛皮癣,中医称白疕或松皮癣。而中医称牛皮癣,西医则称神经性皮炎。白疕的“疕”字,《辞海》指“头疡”。早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疕”字记载,它泛指一切皮肤病。以后《医宗金鉴》、《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全书》等均有记载。本病发病率较高,以青壮年为  相似文献   

10.
叶亭梅 《医学文选》1995,16(3):226-227
肝硬化腹水属于祖国医学黄疸、积聚、水蛊、鼓胀等疾病范畴。由于病因、病理变化极为复杂。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因此一直来被列为中医风、痨、鼓、膈四大难治疾病之一。1 本病成因 历代医家论述各异。《内经》认为是“浊气在上。”《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水毒感染有关。朱丹溪、张景岳认为是“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或“饮酒过多”所引起。概而论之,本病病因为:  相似文献   

11.
四足太阴脾经1.隐白:藏者曰隐。穴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甲乙经》有:“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是处皮肤常隐而肉色白,因名隐白。2.大都:都者盛也。穴当足大趾本节之后内侧陷中,《甲乙经》有:“在足大指本节后陷者中。”是处皮肤丰盛,因名大都。3.太白:穴属足太阴,位于足内侧,核骨下陷中。《全鉴》有:“足大指后内侧,内踝核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是处皮肤较足底  相似文献   

12.
奔豚病辨析     
“奔豚病”是祖国医学较古老的病名。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颇有分歧。兹将个人学习见解阐述于后,以就正于同道。一、关于“奔豚”病名: 历代对“奔豚”病名的解释,不外有三: 1.认为奔豚亦作贲(犭屯),即江(犭屯)。我国很早就有了关于江(犭屯)的记载。《博雅》云:“鯸,(鱼臣)、(犭屯)也,背青腹白,触物即恐”。因其平时隐伏于江河湖海之中,性善嗔,遇狂风暴雨即奔突而出,故名奔豚。古代医家借其平时潜伏不见,伺机奔突而出的性质,用以说明本病系发作性疾病;借其在水中波动起伏之状来描述本病发作时气始上冲继而复降的情形。后世医家大多数持次看法,如尤在泾云:“肾伤于恐,而奔豚为肾病也。豚,水畜也,肾,水脏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下称出血热)为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据推断,早在距今两千年前的《皇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之记载。清代温病学家余师慧的《疫疹一得》似为研究本病之专著。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温病范畴。米伯让称其温毒夹斑,乔富渠取名为“方土伤肾疫斑”。“方土”示其有一定的自然疫源地,“疫斑”指其属温疫中的发斑病,此观点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4.
中医院校《内经》课程的设置,建国以来,经历了一个几兴几废的过程,即使现在是否应设置《内经》课,在少数同志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同的见解。个人认为,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内经》本身的因素在起作用,这种因素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内容丰富,问题不少。”内经这部书创始于战国时代,成书于秦汉之际,这已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除王冰所增的七篇《大论》及后人伪造的《刺法》、《本病》两“遗篇”外,其余各篇都是二千  相似文献   

15.
中医对银屑病早有记载,认为多属于“白疕”、“蛇虱”、“松皮癣”的范畴,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白疕》中记载:“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面痒,搔起白皮,由风气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此段文字生动地记载了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6.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疾病之一 ,近年来 ,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一般西药的疗效欠佳 ,而中医药疗法有一定优势 ,笔者治疗男科疾病多年 ,在临床中总结出一些辨证治疗规律 ,介绍如下。1 湿邪为主因 ,肾虚是本质 ,痰瘀最关键《素问·太阴阳明篇》 :“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从症状上看 ,本病多出现小便余沥不尽 ,或尿后滴白 ,小腹坠胀 ,阴囊潮湿等一派湿邪侵淫之象 ,所以本病与湿邪密不可分。湿邪致病有外感内伤 ,外感湿邪易夹湿携寒而成湿热蕴结或寒湿凝聚之候 ,笔者认为湿热蕴结乃前列腺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由于本病病程较长 ,加上病人长期服…  相似文献   

17.
丹毒——一般认为是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炎症,多见发于下肢。中医对本病早有著述,并对本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而后世阐发认为本病“诸丹总属心火,三焦风邪而成”。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对丹毒病已立有专论,“丹者,人身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  相似文献   

18.
中医认为前列腺肥大的发病原因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说:“膀胱病,小便闭”;《灵枢·本输》篇说:“三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游”,阐明了本病病住在膀胱,膀胱和三焦的气化不利,导致本病发生。  相似文献   

19.
非感染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病 ,病程在 2个月以下为急性 ,2个月以上为慢性。急性者较易痊愈 ,而慢性者病情缠绵。本病包括胃源性腹泻、肠源性腹泻、内分泌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及化疗相关腹泻 ,属中医“泄泻”范围。笔者从寒湿论治本病 ,每获良效 ,临证体会总结如下。1 病因病机临床上非感染性腹泻大多由于腹部受凉 ,过食生冷或油腻引起 ,此与寒湿两因相符。中医认为“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本病之本在脾胃 ,复因感受寒湿二邪 ,“寒邪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 ,故后泻腹痛矣”《素问·举痛论篇》,“…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对血瘀与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高血压的病名虽不见于中医古籍,但根据本病的临床主要症状、转归及并发症,多数学者认为隶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素问·全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