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UAP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PAC-1、CD40L、CD62p水平,分析UAP患者血清PAC-1、CD40L、CD62p水平与UAP严重程度分级(Braunwald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PAC-1、CD40L、CD62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unwald分级Ⅲ级患者血清PAC-1、CD40L、CD62p水平明显高于Ⅰ级、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unwald分级Ⅱ级患者血清PAC-1、CD40L、CD62p水平明显高于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AC-1、CD40L、CD62p水平与Braunwald分级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UAP患者血清PAC-1、CD40L、CD62p表达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CD62p的变化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用三色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42例老年慢性肺心痛急性加重期患者及42例缓解期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GpⅡb/Ⅲ a、CD62p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并与3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及30例非老年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 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GpⅡb/Ⅲa、CD62p、hs-CRP均明显高于缓解期组、老年健康对照组及非老年健康对照组(P均<0.001).老年缓解期组Gp Ⅱb/Ⅲa、CD62p阳性表达率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P均<0.05)及非老年健康对照组(P均<0.01),老年健康对照组GpⅡb/Ⅲa、CD62p阳性表达率亦高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P均<0.05).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GpⅡb/Ⅲa与hs-CRP呈正相关(r=0.59,P<0.01)、CD62p与hs-CRP呈正相关(r=0.54,P<0.01).结论 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小板明显活化,其活化程度与hs-CRP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膜糖蛋白GPⅡb/Ⅲa、CD62p的变化与PaO2、PaCO2的关系。方法用三色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42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及42例缓解期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GPⅡb/Ⅲa、CD62p的表达水平,检测患者PaO2、PaCO2,并与3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及30例非老年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GPⅡb/Ⅲa、CD62p的表达率分别为(84.17±9.21)%、(50.21±7.68)%,均明显高于缓解期组、老年健康对照组及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均P〈0.001)。老年肺心病缓解期组GPⅡb/Ⅲa、CD62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40±7.43)%、(35.83±6.08)%,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均P〈0.05)及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均P〈0.001),老年健康对照组GPⅡb/Ⅲa、CD62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80±6.37)%、(31.97±4.91)%,亦高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45.53±7.94)%、(27.87±4.82)%](均P〈0.05)。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GPⅡb/Ⅲa、CD62p与PaO2呈负相关、与PaCO2呈正相关。结论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小板明显活化,其活化程度与PaO2、PaCO2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 )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PⅡb/Ⅲa及CD62P表达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中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ITP患者及各对照组的PAIgG、GPⅡb/Ⅲa及CD62P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测定。 结果 ITP患者组GPⅡb/Ⅲa血小板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 ,CD62P血小板阳性表达率 4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在 53例ITP患者中 ,3 4例表现为PAIgG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增高 (64 2 % ) ,3 8例表现为平均荧光强度 (MFI)增高 (71 7% ) ,将PAIgG与MFI综合统计 ,对ITP患者阳性诊断率为 84 9% (45/53 ) ;无临床症状ITP患者的GPⅡb/Ⅲa活性表达明显高于有临床症状ITP患者 (P <0 0 1)。结论 PAIgG对ITP诊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 ,同时结合GPⅡb/Ⅲa ,可提高ITP的诊断正确率 ;GPⅡb/Ⅲa可作为ITP患者疗效监测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CD62P并非监测ITP患者血小板活化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血小板糖蛋白(platelet glycoprotein,GP)GPⅡb/Ⅲa,CD62 p在不同类型高血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长期小剂量口服阿斯匹林对CD62p,GPIIb/IIIa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和单克隆抗体标记法,检测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3例长期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的健康体检者,27例健康体检者和15例肾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表面分子CD62 p和膜糖蛋白GPⅡb/Ⅲa水平,观察药物对其的作用.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I级组、II级组、III级组、肾性高血压组在用药前及健康未服药组CD62 p,GPⅡb/Ⅲa的表达比率为(73%±8.5%,84%±4.3%),(76%±9.4%,86%±6.7%),(92%±5.1%,91%±7.0%),(81%±9.3%,89%±10.2%),(67%±7.6%,69%±9.3%);原发性高血压I级组、II级组、III级组、肾性高血压组用药后及健康服药组两指标的表达比率分别为(55%±8.5%,64%±6.3%),(56%±7.4%,61%±8.3%),(69%±8.1%,65%±10.0%),(59%±10.1%,66%±8.9%),(54%±7.6%,63±7.2%).结论 高血压与血小板糖蛋白CD62 p,GPⅡb/Ⅲa的表达存在一定的联系,阿司匹林可降低血小板CD62p,GPⅡb/Ⅲa表达水平,但这种作用在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中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GPⅡb/Ⅲa(PAC-1)、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血小板活化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35例正常对照者(D组)及114例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时期PAC-1、CD62P的表达。结果冠心病组患者PAC-1、CD62P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冠心病组治疗后,各时期不稳定型心绞痛组(B组)、急性心肌梗死组(C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A组)对比:B、C组PAC-1、CD62P的表达均较A组高(P<0.05),而B、C组之间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A、B、C)组PCI术后的CD62P、PAC-1的表达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而术后24 h下降至术前水平,和术前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明显增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时血小板表面蛋白PAC-1,CD62P的表达进一步的升高,两者的表达可作为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敏感指标,在冠心病的诊断及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威  任娜  刘桐言  解放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1076-1077,107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口服治疗,观察血小板活化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对PCI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血小板GPⅡb/Ⅲa进行检测,同时观察PCI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入选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组入选时GPⅡb/Ⅲa的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7d后其GPⅡb/Ⅲa水平较入选时明显下降,两组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康对照组与实验组用药7d后进行比较,两组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后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大部分都有明显下降,但仍有少部分患者没有明显下降,推测可能与血小板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CD 11b/CD 18的表达率与冠脉病变特点两者的关系。方法 正常对照组 4 6例 ,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34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4 5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36例 ,分别于冠状动脉造影 (CAG)前抽取外周静脉血 ,以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表面CD 11b/CD 18双阳性率表达程度 ;根据Braunwald心绞痛分级方法和定量CAG分析UAP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 ,分别将UAP组分成ⅠB、ⅡB、ⅢB级 ,并将病变长度、类型、累及血管数量和狭窄程度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AMI、UAP组CD11b/CD18双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 (89.5 3± 13.4 5 ) %、(86 .4 9± 9.89) %与 (71.4 4± 14 .6 7) %、(6 9.75± 18.6 8) % (P <0 .0 1) ;ⅢB级UAP患者的CD11b/CD18双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91.78± 5 .6 7) %与 (77.82± 9.6 5 ) % ,(76 .91± 8.15 ) % (P均 <0 .0 1) ;UAP组内长病变患者外周血粘附分子的阳性率虽高于非长病变患者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病变类型严重程度加重 ,其炎性指标也逐渐增加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病变累及血管数量和病变狭窄程度在UAP亚组之间亦未见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白细胞活化状态与冠脉病变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介入术前、术后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latelet glycoproteinⅡb/Ⅲa,GPⅡb/Ⅲa)、血小板膜糖蛋白Ⅵ(platelet glycoprotein Ⅵ,GPⅥ)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9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心电图、血生化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阳性ACS组(TnT+ACS组,n=35)、TnT阴性ACS组(TnT-ACS组,n=38)和冠状动脉正常组(n=2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3组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即刻、术后6 h和术后24 h时间点的GPⅡb/Ⅲa和GPⅥ的浓度。结果:TnT+ACS组与TnT-ACS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比较,各个时间点的GPⅡb/Ⅲa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TnT-ACS组中术后6 h的GPⅡb/Ⅲa的浓度显著高于术前和术后24 h(P<0.05)。TnT+ACS组术前、术后6 h及术后24 h的GPⅥ浓度均比冠状动脉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TnT+ACS组术后6 h及术后24 h的GPⅥ浓度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动态检测血浆中GPⅡb/Ⅲa、GPⅥ浓度的变化能反映ACS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情况,GPⅡb/Ⅲa和GPⅥ的检测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临床上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心源性猝死(SD)的一组危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与血小板的活化和内皮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血小板的活化与其膜糖蛋白(GP)有着密切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GP可评价血小板功能,判断其活化状态 11-3].参照国际相关标准 [4-5],我们用FCM定量检测UAP和AMI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小板膜表面GPⅠ b、GPⅢa、GPⅡb/Ⅲa及颗粒膜堡白(GMP-140)表达数量的变化,以探讨其在ACS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和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临床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并选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STA-R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测定上述项目的血浆含量和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MI组较UAP组、SAP组及对照组,血浆AT-Ⅲ、PC 、PS活性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Fg、FDP、D-D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UAP组较SAP组及对照组,血浆AT-Ⅲ、PC 、PS活性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Fg、FDP、D-D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SA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AT-Ⅲ、PC 、PS活性和Fg、FDP、D-D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纤溶系统失衡,其中AMI和UAP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其发病机制可能有血栓因素的参与,联合测定上述标志物,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心肌缺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桥(MB)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冠脉造影中检出的88例MB患者,把其中36例孤立性MB分为两组(A组:NobleI级;B组:NobleⅡ~Ⅲ级),卡方检验分析:(1)壁冠状动脉及其前后冠脉的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异;(2)A、B组的动态心电图的ST—T段改变发生率、运动平板阳性率、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率、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率的差异。结果:MB检出率4.1%,B组与A组相比,运动平板阳性率、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率、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MB近段冠脉的AS发生率高于壁冠状动脉及MB远段冠脉(P〈0.01)。结论:MB的狭窄程度越严重,引起的心肌缺血越重;MB促进近段冠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刘丽军  信栓力  常超  赵秀峰  韩丽英 《临床荟萃》2010,25(12):1029-1031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单核趋化蛋白1(MCP-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心绞痛患者130例,分为UAP组6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66例;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浆hs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浆MCP-1.结果 UAP 组血浆 hsCRP、MCP-1 水平为(2.03±0.55) μg/L、(27.04±6.44)pg/L,显著高于SAP组的(1.69±0.42) μg/L、(17.07±5.10)pg/L(P<0.01),两组hsCRP、MCP-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CRP、MCP-1的(1.18±0.37) μg/L、(9.90±2.54)pg/L(P<0.01或<0.05).相关分析表明hsCRP与MCp-1正相关(r=0.818,P<0.01).结论 炎性因子hsCRP与MCP-1是 UAP 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王滨和 《临床医学》2009,29(4):27-28
目的通过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心绞痛入院时血清尿酸(UA)水平,并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健康者比较,探讨尿酸与心绞痛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19例于本院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时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UA水平。在门诊体检者中选取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75例和健康对照组87例。结果各组间UA水平:UAP组(357±63)μmol/L,SAP组(259±42)μmol/L,健康对照组(207±35)μmol/L。UAP组与SAP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尿酸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故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尿酸水平,有助于了解和评价病情,早期干预可能会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抑素C(Cys-C)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稳定情况以及血清HCY与Cys-C的相关性。方法对128例CHD患者和50例健康人进行了血清HCY和Cys-C水平检测。结果 (1)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及健康对照(NC)组之间血清HCY和Cys-C水平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SAP组血清HCY和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P<0.01);UAP组血清HCY和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P<0.01)。(2)CHD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多支病变组血清HCY和Cys-C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多支病变组均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P<0.01),双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3)CHD患者血清HCY与Cys-C呈正相关(r=0.830,P<0.01),病变支数与血清HCY和Cys-C呈正相关(r=0.702、0.581,P均小于0.01)。结论血清HCY和Cys-C水平与CHD冠状动脉病变、病变稳定性及病变支数有关,血清HCY与Cys-C也具有相关一致性,联合检测血清HCY和Cys-C水平,可更好地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心绞痛患者90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4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免疫浊度法检测hs-CRP浓度.结果 UAP组血浆TNF-α、hs-CRP水平为(34.87±9.59)ng/L、(2.34±0.81) mg/L,显著高于SAP组的(25.39±7.68) ng/L和(1.79±0.59) mg/L(P均<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3.87±5.24) ng/L、(1.15±0.35) mg/L(P均<0.01).结论 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血浆TNF-α与hs-CRP对预测冠心病心绞痛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16例冠心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38例),UAP并高血压病(UH组,42例),并选取48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按心绞痛发作情况将冠心病患者再分成有事件组(56例)和无事件组(60例)。测定各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GP、及PAgT水平,并对有事件组患者PAgT水平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四组间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MDA、GP、及PAg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事件组GP、PAgT及MDA水平均较无事件组明显升高(P均〈0.05),且有事件组患者PA卵水平与GP及MDA水平相关性分析发现均呈明显正相关(P均〈0.05)。结论GP、PagT升高以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在冠心病患者心绞痛事件发生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高血压病可以加重这一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