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花化瘀汤联合针刺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肩关节疼痛度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0月收治的中风后SHS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予针刺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红花化瘀汤熏洗疗法,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结果经治疗,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佳,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肩关节外展角度、肩关节上举角度、Fugl-Meyer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SHS患者采取红花化瘀汤联合针刺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肩关节疼痛程度,恢复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应用红花化瘀汤结合针刺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中风后SHS患者96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加用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加用康复治疗及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以红花化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的肩关节活动度(ROM)测量角度及简化Fugl-Meyer评分以及上肢水肿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是72.92%,总有效率是95.83%,均分别较对照组的39.58%及81.25%显著升高;治疗后观察组的肩关节外展、肩关节上举以及简化Fugl-Meyer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肢水肿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更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方法对中风后SHS患者的疗效较好,且能更好地改善其肩部及上肢的功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金翊思  袁波  张桂珍 《河南中医》2015,35(1):142-144
目的:观察肩部针刺结合上肢运动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8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A组采用Bobath疗法进行上肢康复功能锻炼,每日30 min,每日1次。B组在A组康复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患侧肩髃穴、臑会穴针刺治疗,每次30 min,每天1次。治疗20 d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手和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和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手、B组患者的手和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07、0.000、0.000);且B组患者的手和上肢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组(P=0.003、0.004);治疗后,A组的Fugl-Meyer评分为(25.00±6.32),B组的Fugl-Meyer评分为(33.06±6.00),B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04);A组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为61.11%,B组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为5.56%,B组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01)。结论:肩部针刺结合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减少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火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纳入的62例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以火针点刺所选穴位,隔日1次;对照组为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研究时间为2个疗程。对治疗前后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肿胀程度进行评价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Fugl-Meyer数据、VAS评分及偏瘫侧肿胀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前后各项差值比较显示治疗组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偏瘫侧手部肿胀的效果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和常规针刺对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都有效果,且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针刺抽添法与常规针刺法对中风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收集59例中风后上肢偏瘫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常规针刺+抽添法30例)和B组(常规针刺法29例)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其中A组治疗前后分别为22.4±2.83和32.97±2.92,B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9.89±3.13和26.62±3.3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评分,其中A组治疗前后分别为60.67±4.65和73.00±3.82,B组治疗前后50.52±5.15和60.17±4.89,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抽添法联合常规针刺可以更有效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陈谋 《陕西中医》2013,34(7):891-892
目的:探讨平衡针刺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取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行平衡针刺治疗;B组30例采用中药熏蒸治疗;C组30例按A、B组方案综合治疗。结果:治疗前3组的Fugl—Meyer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3组这两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3组比较差异显著,C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A、B组(P?0.05).结论:平衡针刺结合中药熏蒸可提高脑卒中后SHS的治疗效果,加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92例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均用化瘀通络汤治疗,观察组联合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SHSS量表中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通络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药配合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以针药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予以功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手部肿胀程度测量、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肩关节活动度量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量表对患者的手部肿胀、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手肿及疼痛,扩大肩关节活动度和改善上肢运动功能(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配合功能训练综合疗法可提高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纯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八邪透刺配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89例,对照组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八邪透刺法治疗,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上肢肿胀、疼痛及患肢损伤程度评分、上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相关生活能力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上肢肿胀程度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上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7.5%,低于研究组的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邪透刺配合系统康复训练能够减轻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减轻患肢损伤,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系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冲击波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三组均采用一般康复疗法,A组加入悬吊运动疗法,B组加入冲击波治疗,C组加入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冲击波治疗,三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法和Fugl-Meyer评测法(FMA)对三组患者的疼痛、肩关节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比较各组疗效。结果:C组总有效率96.55%,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C组各项评分均优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VAS评分低于A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冲击波对脑卒中后SHS I期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从络病理论论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从络病理论论治予刺络拔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手肿、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疼痛、手肿、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从络病理论论治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对疼痛、手肿、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均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化瘀涤痰汤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德州市陵城区中医院收治12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使用化瘀涤痰汤治疗,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50/60)(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身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9.55±3.41)分、(4.70±1.66)分、(4.92±1.14)分、(11.88±2.94)分、(4.71±1.46)分,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后遗症患者使用化瘀涤痰汤结合针灸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4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95例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结合中医针灸及推拿,对照组69例患者,仅采用康复训练,研究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以及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的评分(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中医针灸、推拿可以有效提高脑死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减少焦虑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巨刺中平、三间穴缓解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组加刺健侧中平、三间穴,对照组加常规肩禺髃、肩髎、肩贞穴.治疗前和治疗后即刻,分别采用VAS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针刺中平、三间穴对缓解中风后肩痛即刻有效,有助于上肢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视觉反馈训练(MV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选择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靳三针疗法,选取病灶侧头部行颞三针,患侧上肢行肩三针、手三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MVF。治疗6周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疗效等级判定,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评估手部精细运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1.25%)明显高于对照组(59.38%),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FMA(上肢部分)、UEFT、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FMA(上肢部分)、UEFT、MB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联合MVF相较单一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顶颞前斜线中2/5和顶颞后斜线中2/5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即刻效应,并应用多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e, fMRI)技术观察其中枢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取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加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电针头穴治疗。评价两组即刻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治疗前、针刺后10 min、电针后10 min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VAS疼痛指数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变化情况。并在观察组中按编号随机选取5例患者行fMRI检查。结果 (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0%(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头针对上肢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疼痛症状的改善,而电针对疼痛症状的改善优于对上肢功能的改善;(3)fMRI扫描分析显示观察组激活的脑功能区以中央前回中部、中央后回中部、颞叶、小脑为主;电针后激活强度进一步增强。结论头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上肢疼痛症状即刻疗效更加显著,并能即刻改善肩部功能,电针疗效更加明显,提示机理可能与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小脑等区域在疼痛接受、处理、加工、反馈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7.
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灸康复组46例,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进行治疗,针灸组41例、康复组42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单纯康复进行治疗,评测3组在治疗前、后NRS疼痛数字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NRS疼痛数字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治疗后各组组内比较(P<0.05),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各组组间比较(P<0.05),针灸康复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肩痛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火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凯  华兰英  叶晓娟 《新中医》2012,(10):99-101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火针治疗,隔天治疗1次,15天为1疗程;对照组31例给予现代康复治疗,每天1次,每次20min,15天为1疗程一观察,瞄床疗效、疼病情况及上肢功能。结果:经1疗程治疗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简化Fugl—Mever量表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VAS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火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开关通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开关通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中风合并有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开关通脉针法和手三阳经穴位针刺,采用Fugl-M eyer评定上肢功能活动,并对肢体疼痛、肿胀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上肢运动积分评分平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对疼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对肿胀的疗效,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开关通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肯定的疗效,在改善肢体疼痛方面优于手三阳经穴位针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