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部分,对新冠肺炎的病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能为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临床思路。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期治疗,并参考其他相关论文和病例中新冠肺炎中医分期的不同病机,从多角度探析新冠肺炎中医分期病机特点,认为新冠肺炎医学观察期的病机特点为“正邪相争,正虚邪恋”;临床治疗期的病机特点为“湿毒侵袭肺脾,内生诸邪,正气虚损”;危重期的病机特点为“内闭外脱,阴阳失和”;恢复期的病机特点为“肺脾亏虚,气阴两伤”。  相似文献   

2.
几千年来中医药在与瘟疫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理论和经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无数中医人深入抗疫一线,为坚决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结合目前收集到的资料,从疫情概况、发病背景、中医病因病机、治疗四个方面对四川地区的中医药防疫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四川地区的新冠肺炎病因为感受湿毒疫疠之邪,湿性缠绵,致病易蒙上流下,病位主要在肺、脾、三焦,可涉及膜原、心包、肝肾,临床症候湿像明显,中医药防治方面遵循“治未病”、“扶助正气”、“三因制宜”、“芳香除湿贯穿始终”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为感受疫疠之毒,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邪盛正衰,毒邪贯穿其始终,病位在肺,日久可累及心、肾等脏腑,治疗宜"从寒""从湿"论治。例举透邪解毒法治疗新冠肺炎验案3则,强调用药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融解毒、清热、解表、利湿、益气于一炉,使邪有出路,正气得复,既能明显缩短发热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肺部炎症,又有助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  相似文献   

4.
针对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属于中医瘟疫范畴,病邪为湿,多为湿热夹杂,可命名“湿热疫”。本病为伏邪致病,病位在太阴肺,又因湿热为病,受之口鼻,直趋中道,故常肺胃同病。其传变单纯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都有失偏颇,推崇三种辨证体系融为一体的“三系一体”辨证模式。初期阶段,低热、全身酸痛明显时,可依据卫气营血辨证,从卫分、气分辨证,方药可选用羌活、藿香、苍术等芳香化湿的药物,亦可选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同时在辨证基础上加解毒凉血药物截断,防止病情进展;中期阶段,肺胃同病时,可以遵循三焦辨证,上中二焦同治,宣上清中,清上补中,重视脾气亏虚在病情转归中的作用;重症阶段,正气耗损,元阳不足,病入血络,此时可参考六经辨证中三阴辨证,从太阴、少阴、厥阴入手,重用温阳、凉血、解毒诸法救逆。  相似文献   

5.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具有流行性、症状相似性和共同性、时令性、地域性特征,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在相对密闭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本病基本符合中医学"温病""瘟疫""湿热疫"范畴,病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内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因为时令戾气;病机为疫毒由表及里、由轻转重的病理过程。辨证应遵循温病学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相似文献   

6.
张震  李浩 《北京中医药》2020,(2):104-108
老年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群体,其具有五脏皆虚、真邪相攻、情绪波动的体质特点。在本次疫情中,“湿”“毒”“虚”相互兼杂,中医辨治应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主体,兼顾少阳枢机。结合对住院老年患者的临证体会,将本病辨治分为四期七证加以论述。初期多毒伏膜原、中焦受困,或湿毒犯卫、游溢经络,或毒陷少阳、枢机不利;进展期多湿毒化热、熏灼气分,或湿毒化热、入营伤血;危重症期多邪盛正弱,甚或内闭外脱;恢复期可见气阴两虚、湿毒余留。治疗应“重视湿邪”“贯穿解毒”“兼顾体虚”。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相对其他患者既有病机病性的共性,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化差异,临床既有专病专方的论治,亦应区分进行个性化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邪伏膜原"为明代温病大家吴又可的学术理论,其在《温疫论》中明确提出了"邪伏膜原"学说,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丰富该学说。笔者从"邪伏膜原"角度出发,进一步总结"邪伏膜原"学说,从病因、病位、病性、传变等方面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出"邪伏膜原"的4个辨证模型:邪出膜原水平入侵三焦辨证模型、邪出膜原阶段入侵卫气营血辨证模型、邪出膜原表里入侵辨证模型、邪出膜原靶向入侵脏腑辨证模型,以此探讨基于膜原理论对本病的辨证施治,并据此提出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案。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疫病理论可见于《伤寒论·伤寒例》《伤寒论·辨脉法》及《温热经纬·仲景疫病篇》。宋代以前诸多医家从时行寒疫的角度归纳了张仲景疫病六经传变的思想。明清时期温病学家王孟英从"疫邪夹杂,清浊不分,三焦相溷"角度提出张仲景疫病理论的三焦传变。挖掘张仲景疫病理论,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角度浅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方证治法的认识,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性强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是急需控制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瘟疫"、"温疫"范畴,病因为感受"异气"、"疠气",即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病邪性质为疫疠毒邪夹湿,病位在肺、脾。清肺达原颗粒是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想,以达原饮、小柴胡汤、小陷胸汤加减化裁而成,在缓解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方面疗效明显,并能对疾病的发展转归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广大中医学者提出了诸多的观点。新冠肺炎依据其病性的寒热和兼杂之邪,分属于寒湿疫、湿温疫、湿毒疫、湿毒夹燥疫等,其病因以“湿邪”为主,常兼夹寒、热、燥之邪,分别有温湿疫邪、寒湿疫邪、疫邪夹燥等,其辨证多从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膜原理论辨证,并结合三因制宜等。新冠肺炎证候多变,但其病因病机符合中医“疫病”的规律,其病位主在肺,多累及脾胃,以湿邪为主的病理特点贯穿疾病的始终,以“湿、毒、寒、热、燥、瘀、虚”为证素要点,可按照预防、治疗、恢复3个阶段采取辨证论治。该文从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完善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笔者结合儿童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对此病因病机演变就辨证论治进行探讨,认为此次疫情以湿毒、寒毒、热毒三者胶着,以湿邪为主,互相影响,形成了天地之异气--疫戾之邪,作用于人而发病,此次疫病非伤寒非温病,治疗上既不能全按六经辨证,亦不能全按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应多重辨证组合论治,在不同病理阶段有所偏重,需要分寒热虚实、分阶段治疗,以截断疾病向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在气化或三焦气化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功能及人生气化以三焦为纲等基础上,从生命气化阶段性失常是老年期痴呆的基础,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津液病机是建立在人生阶段气化规律病机之上的,以及脏腑虚损、气血津液失常和痰饮水浊邪实归属于三焦气化失司等方面,阐发了生命气化阶段性失常是老年期痴呆的基本病机,提出生命气化阶段性失常是"衰老"病机之长,统帅着目前流行的先天说、后天说、脏腑虚损说、精气神虚损说、阴阳失调说、气虚血瘀说、津液不足说、邪实说、气运失常说等诸多衰老之说。  相似文献   

13.
温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卫气营血理论、伏邪理论、三焦辨证是温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单纯的瘀血痰浊或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的理论,从一个动态的、更加全面的角度理解探讨银屑病性关节发病机制及其辨治.银屑病性关节炎主要表现有皮损和关节症状,根据其皮损的性质可以从卫气营血辨证以了解病位指导治疗.其病机...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21,(5):519-522
彭顺林教授将鼻渊病机归纳为“湿热痰瘀,上焦痹阻”,治疗以清热化湿为大法,根据鼻渊病机及鼻窦自身生理特点,在处方用药中强调:“清热化湿,三焦分消”“轻可去实,上焦宣痹”“痰瘀互结,随症加减”。并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存在虚实转化,临证应当灵活辨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虚劳”、“温病”等病证范畴。其病机变化虽多,但不外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心、肝、脾、肾机能受损,其中脾肾两虚为其发病关键,虚、热、瘀、湿为其主要病理表现。依据临床证候,四诊合参,结合八纲、脏腑辨证,分为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毒瘀互结四型辨证论治,气血两虚、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为本,正虚不固,六淫外袭而反复发热、感染为标,其中脾肾两虚为其发病关键,故治疗当以扶正兼祛外邪为基本法则。治疗上以补气养血、健脾补肾为本,以虚、热、瘀、湿为标,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中西医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病是指临床上出现肾脏损害指征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间超过3个月的临床证候群,皮持衡教授擅长治疗本病。认为慢性肾脏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主要从"虚、湿、瘀、毒"着手。认为虚是慢性肾脏病的始动因素,瘀、湿是慢性肾脏病形成物质基础,毒在其加重和复发不可忽视。在慢性肾脏病的发展发展过程中,"虚、湿、瘀、毒"并非单独致病,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治疗需标本兼顾,病证结合,中西合参,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慢性肾脏病临床症状。故文章从"虚、湿、瘀、毒"等方面进行阐述皮持衡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思路,并结合病案进一步佐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论中医诊治非典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非典是全新的疾病,对病毒性疾病的攻克如流脑、流行性出血热等,中医自有优势。中医辨证论治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温病的发生是因气候环境、致病物质活跃、正气不足以拒邪所致。故中医的治疗不单与病毒对抗,而是祛邪、扶正,使邪有出路。非典属中医春温病伏湿之证,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中医治疗分早、中、极和恢复期,辨证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情况,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分型的统一提供参考,更好地协助临床诊疗。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临床医家诊治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结果: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实证为水饮型、湿浊型、湿热型、血瘀型、浊毒型。结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为虚实夹杂之证,多从气虚、阴虚、阳虚、湿浊、瘀血、毒邪等方面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9.
探讨“常法与变法”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具体临床应用。GERD致病原因复杂,其基本病机为脾虚失运为本,肝郁气逆为标,二者互相影响,治疗时常需兼顾常法与变法。常法有四,即辨证为湿热蕴结证时,选用温胆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以清热化湿开窍; 辨为脾虚气滞证时,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以健脾燥湿行气; 邪气弥漫,辨为湿阻三焦证时,则用三仁汤加减以宣通三焦利湿; 中年女性,辨为肝郁气逆证时,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疏肝和胃降逆。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有是症,用是药。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故以通心阳、清心火、调肺气、滋肾阴为治疗之变法,且注重患者自身调护,以减少复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