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八珍汤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疗效,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精准治疗。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日照市中医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八珍汤治疗,均同时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血常规、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生命质量、免疫功能变化并比较,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和骨髓抑制程度情况。结果:1)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粒细胞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2)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jagl、notch2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观察组完成治疗后numb1、nubm2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 0. 05),对照组完成治疗后较治疗前numb1、nub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jagl、notch2显著低于对照组,numb1、nubm2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3)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疲劳、疼痛、恶心、呕吐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躯体、角色、认知、情绪、社会功能积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疲劳、疼痛、恶心、呕吐显著低于对照组,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4)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异常、黏膜损伤、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Ig E、Ig A、Ig M、NK细胞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CD8+显著下降(P 0. 05),而对照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比较,差异则不显著(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6)完成治疗后观察组骨髓抑制程度0级显著高于对照组,Ⅲ级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八珍汤能通过提高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免疫功能和血常规,从而改善生命质量,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大柴胡汤加减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效果,以期选择最佳方法治疗,提高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条件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8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大柴胡汤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变化情况并比较;观察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室舒张早期血流峰值与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比值(E/A)变化并比较;观察治疗前、完成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变化并比较;观察治疗前、完成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C)变化并比较;观察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结果:1) 2组患者治疗前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完成治疗后以上指标2组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 2组患者治疗前SV、LVEDD、LVEF、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完成治疗后SV、LVEF、E/A2组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LVEDD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3) 2组患者治疗前NO、E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完成治疗后NO 2组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ET-1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4) 2组患者治疗前SOD、LPO、MDA、T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完成治疗后SOD、TAC 2组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LPO、MD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5) 2组腹胀、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大柴胡汤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能改善心功能,抑制氧化应激,促进血管内皮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通督活血汤联合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疗效和血流动力学影响性,以期提高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CSA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予通督活血汤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均同时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X线检查指标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临床症状量化评分变化并比较。结果:1)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2)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椎体水平位移、椎体角度位移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椎体水平位移、椎体角度位移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3)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TNF-α、ET、NSE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4)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障碍、猝倒、颈椎不适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通督活血汤联合推拿手法能通过改善CSA血液流变学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颈椎活动范围,促进神经元恢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委中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镇痛效应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影响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委中穴刺络拔罐,均治疗1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各评分、TNF-α、CD62P、P物质(SP)、白细胞介素-6(IL-6)、前列腺素E2(PGE2)腰椎功能、血液流变学变化并比较;完成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TNF-α、CD62P、SP、IL-6、PGE2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于对照组(P 0. 05)。2)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显著升高(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VAS、ODI显著低于对照组,JOA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3)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腰椎最大活动度、腰椎肌力正常百分比的前屈、后伸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4)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刺络拔罐委中穴能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血液循环,抑制炎性反应,改善疼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清热止痛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湿热瘀结型痛经效果,以期丰富治疗方法,提高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湿热瘀结型痛经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止痛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同时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COX痛经症状评分量表(CMSS)疼痛持续时间、中医症状评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炎性反应、性激素变化并比较;完成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CMSS、疼痛持续时间、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组胺(HIS)、前列腺素2α(PGF2α)、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3)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收缩期/舒张期峰值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4)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雌二醇(E2)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孕酮(P)显著升高(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E2显著低于对照组,P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清热止痛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湿热瘀结型痛经可改善子宫动脉血液循环,抑制炎性反应,提高痛阈,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眼针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对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疗效,以期丰富治疗方法,提高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眼针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共治疗2周,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复视评分、瞳孔大小、睑裂高度的变化;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变化;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同视机变化;治疗过程中进行不良反应评价;完成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 2组患者治疗前复视评分、瞳孔大小、睑裂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后2组复视评分、瞳孔大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睑裂高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复视评分、瞳孔大小显著低于对照组、睑裂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 05)。2) 2组患者治疗前NGF、BDNF、GF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NGF、BDNF、GFAP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NGF、BDNF、GFAP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3) 2组患者同视觉三级指标治疗前Ⅰ级、Ⅱ级、Ⅲ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完成治疗后2组Ⅰ级、Ⅱ级、Ⅲ级比率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Ⅰ级、Ⅱ级、Ⅲ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4)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5) 2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眼针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能提高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神经传导速度,促进神经生长因子,从而缩小瞳孔,改善复视症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补脑息风止痉汤治疗帕金森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收治的帕金森患者6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给予左旋多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补脑息风止痉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2组UPDRS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统计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另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UPDRS-Ⅰ、UPDRS-Ⅱ、UPDRS-Ⅲ、UPDRS-Ⅳ评分及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8. 57%,较对照组的67. 65%显著升高(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MMSE、MoCA评分及观察组血清SOD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血清IL-6、IL-1β、MDA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补脑息风止痉汤可显著改善帕金森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并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患者认知功能,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电针改善脑小血管病患者(CSVD)步态及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CSV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和体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电针。治疗前后,采用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者;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中平衡能力测试部分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和站起测验(CRT)评价跌倒风险。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长、步速和步频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 0. 05,P 0. 01);两组患者的支撑相百分比较治疗前有所降低;而摆动相百分比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 0. 05)。两组患者的足廓清、足跟着地角度和脚尖离地角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有增加(P 0. 05,P 0. 01)。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P 0. 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和Tinett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 05,P 0. 01);完成TUGT和CRT测验所需时间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体针辅以头电针治疗CSVD步态障碍效果良好,并有维持患者躯体平衡、降低跌倒风险的作用,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参扩冠汤配合通补宗气法针刺对伴高尿酸血症的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心绞痛患者血尿酸、心率变异性(HRV)、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84例伴高尿酸血症CSFP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三参扩冠汤配合通补宗气法针刺治疗,疗程为8周。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血尿酸(UA)水平、运动平板试验、校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帧数(cTFC)、HRV参数及炎症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UA水平、高尿酸血症总例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 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治疗后平板运动总时间均明显延长(P均0. 05),ST段下移幅度、ST段下移 0. 1m V时间和心绞痛诱发例数均显著降低(P均0. 05),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 05)。2组治疗后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cTF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 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冠脉血管cTF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2组治疗后RMSSD、SDANN、SDNN、PNN50%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 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 05)。2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NO、ET-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 05),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三参扩冠汤配合通补宗气法针刺治疗伴高尿酸血症CSFP心绞痛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不仅可降低血清尿酸水平,还能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促进心肌细胞有效灌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HRV、抑制炎症、保护血管内皮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针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伸肌康复影响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予牵引、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推拿、运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刀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腰背伸肌指标峰力矩(PT)、力矩加速能(TAE)、最大单次作功量(TW)、平均功率(AP)、屈肌/伸肌峰力矩比值(F/E)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腰背伸肌疲劳程度和肌力表面肌电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和积分肌电(IEMG)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腰椎前屈后伸关节活动度变化并比较;总结完成治疗2组患者疗效情况。结果:1) 2组患者治疗前左侧MPF、IEMG,右侧MPF、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左侧MPF、IEMG,右侧MPF、IEMG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左侧MPF、IEMG,右侧MPF、IEMG均高于对照组(P 0. 05)。2) 2组患者治疗前30°、90°的PT、TAE、TW、AP、F/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30°和90°的PT、TAE、TW、A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F/E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30°和90°的PT、TAE、TW、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0°和90°的F/E均高于对照组(P 0. 05)。3) 2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JOA评分、Barthel指数、腰椎前屈后伸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JOA评分、Barthel指数、腰椎前屈后伸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Barthel指数、腰椎前屈后伸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则低于对照组(P 0. 05)。4)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针刀治疗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伸肌功能,能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冯思同  张毅 《中草药》2020,51(2):542-548
知母宁是一种具有C-糖苷和氧杂蒽酮成分的天然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性损伤、提高线粒体生物能量和改善认知缺陷等多种生物活性,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对知母宁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此探究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将100例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在原有治疗方案上,治疗组加服止颤汤颗粒剂,对照组加服止颤汤颗粒安慰剂,疗程12周,每4周随访1次,比较两组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IV(UPDRS IV)、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AIM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评价患者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随时间改善,UPDRSIV、UPDRSIV-A、中医证候评分从第8周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AIMS肢体部分评分在12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明显改善(P < 0.01)。结论 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有效。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病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临床多选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但长期服用疗效欠佳,甚至出现异动症、“开-关”现象等不良反应。而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其中熟地黄作为治疗帕金森病常用中药,具有补益肝肾、填精益髓的功效,其药用历史悠久及药理作用广泛。通过多项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及名老中医用药规律总结发现,熟地黄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高频单味中药之一,而且熟地黄中含有梓醇、地黄苷、熟地黄多糖、毛蕊花糖苷等多种活性药理成分。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归纳总结熟地黄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从抗氧化应激反应、抑制单胺氧化酶表达、降低兴奋性毒性、抑制细胞凋亡、调节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抑制促炎因子释放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明确熟地黄治疗本病的高效化学成分及相关信号通路、受体分子,为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世界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PD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全球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PD患者大多为老年人且合并有基础疾病,体质普遍较弱,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一旦染病则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很高。中医艾灸疗法在治疗PD及防治疫病方面发挥了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通督扶阳灸法联合强壮穴艾灸治疗,既可以帮助PD患者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又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而防治新冠肺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四关穴对帕金森病(PD)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宝安区中医院收治的PD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药物治疗联合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四关穴治疗,治疗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帕金森综合量表评分(UPDRS评分)、生命质量测定简式量表(WHO-QOL-2)、肌电图震颤的差异及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精神、行为、情绪积分,日常活动积分、运动功能积分、运动并发症积分、UPDRS总评分、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固定姿势震颤的频率、强度和坐位静止震颤强度较治疗降低,生理、环境、独立性、社会关系、心理、WHO-QOL-2总评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巴胺(DA)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为46.67%、86.67%,优于对照组的30%、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四关穴可改善PD病情,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PDD)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针刺治疗PD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11月。由2名经过Meta分析的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1 1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能降低PDD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加权均数差(WMD)=-3.38,95%置信区间(CI)为-4.79~-1.98,P<0.000 01]、综合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WMD=-6.67,95%CI为-7.50~-5.84,P<0.000 01)、UPDRS Ⅱ评分(WMD=-2.19,95%CI为-2.61~-1.78,P<0.000 01)、UPDRS Ⅲ评分(WMD=-3.32,95%CI为-3.99~-2.65,P<0.000 01),提高总有效率(RR=1.25,95%CI为1.17~1.33,P<0.000 01)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WMD=2.47,95%CI为1.03~3.91,P=0.000 8)。结论:当前有限证据表明,针刺治疗PDD比较对照组在改善抑郁症状、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联合应用止颤颗粒和美多芭,观察止颤颗粒是否具有增强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PD)的作用。方法 采用经典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发小鼠亚急性PD模型,105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5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止颤颗粒低剂量(3.5 g/kg)+美多芭(50 mg/kg)组、止颤颗粒中剂量(9.0 g/kg)+美多芭(50 mg/kg)组、止颤颗粒高剂量(22 g/kg)+美多芭(50 mg/kg)组、止颤颗粒(22 g/kg)组、美多芭(50 mg/kg)组。采用转棍法和爬杆法检测各组小鼠的行为学指标,采用HPLC法测定纹状体中多巴胺(DA)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数量。结果 止颤颗粒低剂量+美多芭组与美多芭组相比,纹状体内DA的水平、TH阳性神经元数目均明显提高,而且PD模型小鼠行为学障碍改善作用较明显。与模型组相比,止颤颗粒组小鼠的行为学障碍改善作用较明显。结论 止颤颗粒可增强美多芭的疗效,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止颤颗粒低剂量与美多芭合用可适当减少美多芭的用量。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髙、姿势步态异常等症状,以及便秘、夜尿症等非运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针灸对于PD的非运动症状,尤其是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所造成的一系列症状如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泌尿系统功能障碍、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但尚无综述对此类研究加以整理。因此,现总结归纳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针灸治疗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分析针灸治疗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症状的优势,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目前尚无有效疗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整理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田金洲教授诊治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经验,发现升清降浊法对便秘、乏力、失眠等非运动症状有效。现将升清降浊法及其用药规律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帕金森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在临床上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也逐渐增多。通过临床观察,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多见于老年人,而肝肾亏虚是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重要病机。临床实践表明,从肝肾论治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探讨了帕金森病、抑郁症与肝肾的关系,并结合临床验案讲述从肝肾论治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