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消化系统疾病,已经逐渐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成为临床上难治性疾病之一。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此疾病时不断发挥其优势,得到较好的临床反馈,有望突破治疗瓶颈。中医诊治疾病的两大特征就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其中“辨”是中医诊断的基本过程,也是中医临床思维的灵魂。“五辨”,即包括辨病、辨症、辨证、辨人、辨机。将“五辨”诊断思维灵活运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中,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内在机制的掌握、发展趋势的判断、特定阶段病理状态的识别、变化规律的把握和矛盾主次的剖析,进而在传统诊治的基础上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基础和思路,最终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高脂血症是一种慢性、长期、隐匿的脂质代谢异常疾病,能引起多种高危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早期防治对于高脂血症十分重要,能降低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及并发高危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辨体-辨病"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进行预判。本文就高脂血症的体质、疾病特性和"治未病"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临床诊断、防治高脂血症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分析证和体质的区别与联系,提出在临床应用中,对疾病的诊治应分清辨证与辨质的不同,在区别的基础上注意将辨证与辨体质相结合,建立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共同防治疾病。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在恶性肿瘤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中,疾病往往被多种因素所影响,传统的思维模式存在局限.中医"五辨"思维则是突破局限,将辨证、辨症、辨病、辨机、辨人结合运用,为把握妇科恶性肿瘤动态性质、矛盾特点、变化规律、发展趋势及内在机理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介绍张士舜主任医师治疗乳腺癌的经验。认为包括乳腺癌在内的癌症治疗应以辨证论治、辨病理论治、辨病位论治为原则,并根据三辨治癌原则提出治疗乳腺癌的常用方剂及处方用药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五辨”思维是体现了中医整体、动态、个性化把握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在瘿病的诊治中运用“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的“五辨”思维,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的特点与优势。辨症有利于准确地辨识瘿病患者的病理特点,判断治疗的效果;辨证有利于把握患者当前的疾病主次矛盾,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辨病有利于认识瘿病发展全过程的特点,判断病情的变化及预后情况;辨人有利于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辨识疾病状态,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辨机则有利于根据瘿病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趋势确定治疗方法,预防疾病进展,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辨"的主要方法有辨病、辨证、辨治、辨药和辨效。其中辨效法在明确诊断、加强诊疗、判断预后、治愈疾病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就辨效法的运用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探析伤科病中病邪在经与在络的辨证方法及其治疗手段。即通过辨疾病初久、辨疼痛性质、辨病情发展、辨局部血管色泽的方法诊断疾病在经与在络的情况,并分别运用针刺留针与刺络放血之法驱除在经与在络之邪。  相似文献   

9.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35-236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小儿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总结论述王有鹏教授运用辨病-辨证-辨体论治小儿CVA的经验:明确辨病,规范防治,指导全局;辨证分期治疗,精准用药;辨体论治贯穿治疗始末,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个体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因而治疗法则也有着一定规律。本文以素体脾阳虚人为例,揭示其易感病邪性质、发病、病机、病性及其治则都具有一致性和对应性。中医临床学若在确定病名的基础上进行辨质论治,将辨质论治和辨证论治有机结合在一起,便能更准确地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诊疗水平。同时,在未发病前,辨质防治,也将赋予中医预防学以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介绍房定亚教授辨病治疗风湿病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模式。强调运用毒热痹理论认识风湿病的发病特点、病理特点、疾病特点。临床运用有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与专方的应用、无证从病等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发病率居第1位的肿瘤,乳腺癌区别于其他病种,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具有较好的预后和较长的生存时间。如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各种治疗手段带来的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动态辨治"理论是贾英杰教授基于大量中医临证实践经验,围绕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创立的用来指导中医肿瘤临床实践的思维方法,贯穿于贾英杰教授临床诊疗遣方用药的全过程。文章论述了贾英杰教授运用"动态辨治"理论诊治乳腺癌的临床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王琦教授在传统中医学辨病、辨证基础上,提出以辨体为核心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从体-病-证多维角度来反映疾病的本质、阐释人与病证之间的关系、指导疾病的临床诊疗。文章以失眠为例,从辨体、辨病、辨证3个维度和层次,对以辨体为核心的思维贯穿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诊疗模式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钟华  钟柏亭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2):688-689
王力宁教授从医20余年,治学严谨,医术精湛,临证思路开阔,善用中医辨病辨证的理论,重视小儿体质的辨证,并指导儿科临证,在运用中医药防治小儿肺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对小儿咳嗽的辨治方面有独到的心得。笔者随师临诊,获益匪浅。现将其因质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以"辨体-辨病-辨证"模式为指导,结合临床具体案例,探讨王琦运用血府逐瘀汤的临床经验,从体质、疾病、证候多层次综合分析,来治疗血瘀体质患者或血瘀病证的失眠、郁证、脱发、黄褐斑、足部溃裂及阳痿等疾病,探讨其对于病机的认识以及遣方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琦教授基于“辨体论治”的三辨诊疗模式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教授是中医体质学说的创始人,其创建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广泛应用于多种临床复杂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发挥着中医治疗优势。其"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理论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谈中医辨证与辨质的区别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和辨质对于中医预防和治疗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意义。笔者通过对于证和质的辨析,指出证与质的区别和联系,提出在临床应用中,对疾病的诊治以辨证为主,但需要立足于辨质;对未病的防治中体质辨析是关键和核心工作。分清辨证与辨质的不同,掌握各自适用范畴,才能不厚此薄彼,使体质学说更好地应用于中医学的预防治疗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缓解期患者多无典型的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导致在诊疗过程中出现无证可辨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诊治工作。“五辨”思维是一种融合辨病、辨症、辨证、辨机和辨人为一体的辨证论治体系。通过辨病掌握疾病特点,以实现辨病论治,提倡使用专病专方;通过辨症剖析病理表现,以制定用药原则;通过辨人推断缓解期病机,以实现因人施治;通过辨机明确缓解期内在机理,以指导临床用药;通过辨证了解缓解期动态性质,以随证治之。“五辨”之间相辅相成,临床治疗UC缓解期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疗效确切。本文旨在以“五辨”思维为基础,全方面、多角度地阐释UC缓解期疾病状态及治疗策略,希望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 朝医学是我国朝鲜族在固有文化基础上,吸收中医药学的理论,结合本民族防治疾病的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象医学是朝医学当中最具特色的理论,其中辨象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关键,但辨象不是很容易的。笔者现对太阴人体质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的主要方法。随着医学的日益发展,中医学亦需要与时俱进应用深层次的强化思维将辨证辨病的运用现代化。临床上将辨证辨病巧妙结合运用,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现代化的辨病辨证相结合,既不失中医特色,又能更好指导临床,达到相得益彰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