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9),观察组采用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灸、电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症状及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评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00%vs 83.67%,P 0.05);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及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伤科门诊2012年2月~2015年9月所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分为观察组(单数号,n=42)与对照组(双数号,n=41)。对照组采取斜圆刃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椎2号方,比较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颈椎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化痰除湿、升清降浊,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利于眩晕症状的缓解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患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加味益气聪明汤治疗+针灸治疗)和对照组(针灸治疗),两组观察时间均为1个月。主要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眩晕评分变化、椎动脉血流速度、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及临床疗效,进行比对,判断疗效。结果血清总胆固醇及血清纤维蛋白原的值,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均升高,观察组的最大流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值均降低导致眩晕评分升高,观察组的眩晕评分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痊愈率为89%,对照组为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疗效比较好,能够有效改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老年人颈性眩晕的效果分析及对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9月我院门诊及住院老年颈性眩晕患者共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采用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血清Fib、TC水平及眩晕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5.45%)(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清Fib、T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眩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老年人颈性眩晕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减轻眩晕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液理化性质影响。方法 11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倍他司汀片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眩晕、颈肩痛及头痛积分变化,采用经颅多谱勒超声仪(TCD)测量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AMn)、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ELISA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D-二聚体(DD)及内皮素-1(ET-1)含量,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的有效率为93.2%,对照组为7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头痛及颈肩痛临床评分较治疗前、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PS,基底动脉TAMn较治疗前、对照组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GRP含量较治疗前、对照组上升,DD、ET-1含量较治疗前、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西药可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血液理化性质异常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9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眩晕评分及椎动脉血流参数。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眩晕评分(EEV量表评分、DHI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EEV量表评分、DHI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口服,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1次/d,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80. 0%和52. 5%,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均明显加快(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国际DHI眩晕障碍量表和欧洲眩晕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整颈三步九法配合圣愈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清远市中医院诊治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传统推拿手法配合盐酸氟桂利嗪片口服治疗,治疗组50例应用整颈三步九法配合中药圣愈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数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舒张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血流速度(Vs)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快(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s、Vd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搏动指数(P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PI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8/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8/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颈三步九法配合圣愈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安全、有效,临床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43例予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免煎颗粒治疗。2组均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变化情况,包括舒张末期流速(Vd)、收缩期峰流速(Vs)及平均流速(Vm);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包括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结果2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4%,对照组总有效率72.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各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且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左侧椎动脉Vm及右侧椎动脉Vd、V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天麻素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1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天麻素。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眩晕残碍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经颅多普勒(TCD)数值及ET-1与CGRP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眩晕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CD数值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参数数值增高的程度更明显,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CG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天麻素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可靠,并且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清ET-1水平,升高CGRP水平,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研究样本选自2018年5月-2019年5月,研究人员选取132名符合入组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分组应按照科学、合理、随机的标准,两组均有6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按照研究要求,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评估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如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数据、国际DHI眩晕障碍评分、欧洲晕眩评分。结果: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数据、国际DHI眩晕障碍评分、欧洲晕眩评分,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无差异;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患者,国际DHI眩晕障碍评分、欧洲晕眩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对其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具有改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晕眩症状,促进疾病的好转,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佛山市健翔医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3次/周针灸、局部按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1次/周的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均治疗3周。依照《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评分变化、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2组患者血清中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的含量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统计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眩晕症状缓解时间及生命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眩晕有效缓解时间明显缩短,眩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的平均血流、收缩期血流、舒张期血流速度、血清中NO及EDHF水平明显上升,血管搏动指数显著下降(P<0.05);生命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刀松解寰枕筋膜能够通过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有效治疗患者的颈源性眩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益气聪明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眩晕发作频率均降低,每次持续时间均缩短,且观察组低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淡白等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增加,PI减小,且观察组基底动脉Vm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左、右椎动脉Vm均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减轻患者眩晕程度,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益气聪明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电针结合头皮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我院中医门诊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60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每组80例。观察组女性52例,男性28例;年龄20~70岁。对照组女性41例,男性39例;年龄22~60岁。对照组施以普通的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电针结合头皮针治疗。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7.5%(78/8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1.3%(65/8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头皮针治疗颈性眩晕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风池穴不同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8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风池穴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s、Vm较治疗前明显减慢,且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且短刺法优于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贺氏三通法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疼痛缓解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6.7%,观察组总有效率93.3%.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评分均显著增加,观察组治疗后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性眩晕及功能恢复状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对照组随访半年后复发率20%;观察组随访半年后复发率6.7%.两组复发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贺氏三通针灸法联合推拿治疗疗效优于仅用贺氏针灸法治疗.观察组眩晕及功能评估状况优于对照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随访半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该方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问卷调查表评分(DHI)、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椎动脉血管相关指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HI评分为(50.97±3.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24±4.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眩晕、耳鸣、颈痛、视物模糊及旋颈试验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双侧椎动脉PI、RI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效果较明显,不仅可改善双椎动脉血流状态,缓解头痛、眩晕、耳鸣、颈痛及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还有利于颈部动力平衡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温针夹脊穴、风池、大椎、晕听区为治疗组计43例,与电针治疗的对照组24例作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均能增大椎动脉的血流量,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夹脊穴为主对颈源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而且能明显增大椎动脉的血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