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脾瘅刍议     
探讨脾瘅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及其转归预后,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脾瘅相当于无"消渴"症状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瘅源于肥胖,转为消渴,其中中满内热为关键病机.积极防治脾瘅,对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减少其并发症的出现、延缓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脾瘅"一词作为疾病名称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脾瘅为数食甘美,脾胃蕴热而致之口干、消谷善饥的病名和症候名。此外,脾瘅还是消瘅的成因之一。禀赋薄弱的先天遗传因素是脾瘅发病的内在条件,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外邪侵袭等后天环境因素是发病的外在条件。脾虚内热与脾气郁遏为脾瘅的基本病机,核心病机是脾虚内热。清热益气法能调畅中焦气机,解除脾气郁遏,清除中焦湿热蕴结,恢复脾之健运功能,是治疗脾瘅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3.
脾瘅与血浊均是源于《内经》的重要概念,结合《内经》中相关篇章的论述,可推论脾瘅的形成、发展过程与代谢综合征基本一致.血浊则是指一切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中滞留过剩的代谢产物以及循行障碍等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血浊与脾瘅相互为病,其核心病机依旧是中满内热。进一步发展,则或瘀、或痰、或湿、或毒、或浊……相互交杂,波及全身,变证丛生。脾瘅与血浊关系的明确为代谢综合征的“治未病”提供了落脚点,实现了代谢综合征与其并发症治疗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4.
"脾瘅"证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瘅"始见于<素问·奇病论>."瘅"与疾病有关的涵义有三.从王冰、张景岳等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看其病因为"肥美之所发也",病机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口甘、中满"为其症状,治则为"除陈气",方药以兰治之.  相似文献   

5.
林轶群  逄冰 《北京中医药》2017,36(6):535-536
通过对古籍文献的全面疏理,补前人所未逮,完整地展现脾瘅演变的历史源流: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初指以口甘为主的一种病证,病机为中满内热,治以兰草除陈气。宋代开始对脾瘅临床表现的认识逐渐多样化,其方药也不局限于"治之以兰",至清代对其病机的认识则转向以痰湿内蕴为主。  相似文献   

6.
肥胖与中医"脾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脾瘅的发展过程中,肥胖作为脾瘅的早期阶段,是脾瘅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同时,脾瘅也是肥胖向相关并发症转化的关键阶段。基于脾瘅理论,探讨肥胖的病机和治疗。肥胖属于脾瘅病理过程中"郁"的阶段,其核心病机是中满。在治疗上应谨守病机,根据肥胖虚实的不同施以消膏降浊、行气开郁及补气健脾3种治法,同时注重态靶结合,配合具体的靶方靶药,提高中医治疗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仲景方药治疗消渴的脏腑辨证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虽然对消渴的症状未曾说明,但已概括了消渴的病因病机。《灵枢·五变篇》又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除“消渴”、“消瘅”之外,还有如“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  相似文献   

8.
脾瘅期属于糖尿病早期,脾瘅以先天不足,五脏柔弱、饮食所伤、五志过极、劳逸过度等为病因,以阴虚火旺为主要病机,脾中火旺则其他脏腑受累,通过对脾瘅在上消、中消和下消发病中的影响。确立了应以脾论治,清热养阴,消除中满内热之气的治疗思想。该文通过对脾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进行论述,说明了脾瘅对糖尿病的传变乃至后期的并发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消渴述源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相似文献   

10.
顾友谊  邹勇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1):698-698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 ,是以多饮多尿、消瘦 ,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我市名老中医田文主任医师认为脾气虚痰湿中阻为糖尿病的重要病机 ,以健脾温中化湿治疗收到很好疗效 ,现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糖尿病的发病与过食、肥胖有直接关系。“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过食伤脾”。长期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醇酒厚味 ,致脾胃运化失职故而发病。《素问·奇病论》有脾瘅之论 ,“夫无味入口 ,藏于胃 ,脾为之行其精气……此肥美之所发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即论及此意。胃主受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的语义类型,为中医药语义类型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基于中医术语学研究方法,依托中医基础理论,经文献梳理、提取、规范、分类《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术语的语义类型.结果:《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共1506个,语义类型包括哲学、物质、解剖部位...  相似文献   

12.
北宋官方校勘整理《黄帝内经》情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官方对《黄帝内经》进行了5次整理校勘,分别为天圣校正本《素问》、景祐丁度校正本《素问》、嘉祐至治平年间林亿等校定本《素问》、哲宗年间整理《黄帝针经》、徽宗年间校定《黄帝内经》。其中,林亿等校正本用力最劳,今广为传习的《黄帝内经素问》版本即是林亿等校定本。北宋官方整理《黄帝内经》大多是以医学为目的进行整理,但徽宗年间校定《黄帝内经》是为培养道士而作的整理。  相似文献   

13.
《内经》所言规矩衡权应四时脉象,和《淮南子》、《汉书》中夏应衡、秋应矩的观点正好相反。如果从取象比类、阳气及脉象在四季中的变化三个方面来解读《内经》,会发现《内经》之言,以阳气为主线,存在很强的内在逻辑联系,并无纰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构建《黄帝内经·素问》脾藏象理论相关咳类疾病知识本体,探索中医经典古籍知识传承新方法.方法:提取《素问》中涵盖脾藏象理论的相关语段并抽提与咳疾病相关部分,在语段中获取元知识,简化并归纳形成领域概念,结合本体构建及扎根理论方法,构建领域概念间语义关系.结果:获取脾藏象理论咳类相关疾病术语49个,建立术语关系63...  相似文献   

15.
很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据《黄帝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简称为《伤寒》),因而以《黄帝内经》的六经、脏腑经络释《伤寒》,其结果是不能正确理解张仲景医学。笔者据考证资料证实,张仲景不是根据《黄帝内经》撰写的《伤寒》,它的主要内容方证,来自于《汤液经法》等经方医学。《伤寒》主要继承八纲辨证。并加入半表半里理念而形成了六经辨证。这样以六经为纲,以方证为目,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的六经与《黄帝内经》的六经是不同的理论概念,在解读《伤寒》时,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6.
"天人相应"解释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人体活动变化之间的某种联系,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思想之一.文章以妇人月事的生理、病理、治疗及调护等作为纵向层面,以月之盈亏、四时气侯、昼仪晨昏等作为横向层面,对<黄帝内经>有关妇科方面的论述进行剖析,探讨<黄帝内经>之"天人相应"观在妇科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内经》首提胃肠寒热错杂证,结合后世论述与临床运用,对胃肠寒热错杂证治开展研究。《内经》胃肠寒热错杂证有胃寒肠热、胃热肠寒、胃寒胃热3种类型,在"调于三里"原则指导下,可选择相应治法方药灵活运用。《内经》胃肠寒热错杂证的认识对今天脾胃病临床辨证论治仍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之"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中具有诸多与“火”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从《黄帝内经》来看,全文中“火”出现约240余次,所述之火包括阴阳之火、五行之火、六气之火、君火相火、少火壮火等,为中医学“火”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黄帝内经》中极少直接将“火”比附于人体,因而无今人广泛讨论之心火、肝火、胃火等人体之火的概念,这些概念均为后世所创。今人称为人体两种生理之火的“君火”、“相火”,在《黄帝内经》中实为运气之术语。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认为营卫失和、阴阳失调是失眠的主要病机,临床上运用桂枝汤合酸枣仁汤治疗营卫不和、肝血亏虚之失眠,既能外调营卫又可补虚养肝,使血虚得养,阴阳和合,经络大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切中失眠病证的主要病机特点,契合“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之法,与《黄帝内经》提出的以半夏秫米汤通调营卫、内达阴阳的治法有异曲同工之处,符合营卫生化理论对失眠病机的认识。笔者结合《黄帝内经》论述失眠的相关理论,从营卫生会的观点出发,试述失眠病机及运用桂枝汤合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病证的证治机理,并附验案一则以佐证,以期在临床上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成书融合了当时先进的哲学内容,试从哲学渊源、天人、人本身和阴阳平衡几方面初步探讨书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以期用于指导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