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A三维重建技术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4月~2015年2月,对27例四肢不同程度皮肤缺损患者实施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术前将供区进行CT扫描,通过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获得供区动脉血供三维图像,明确股前外侧皮瓣血供的起源、走向、分型、血管蒂长度、管径以及穿支点位置。根据三维图像参数指导皮瓣设计和修复,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面积16cm×10 cm~27 cm×18 cm。[结果]27例皮瓣全部成活,均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经过6~17个月(平均10个月)的随访,成活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修复缺损外形不臃肿,色泽与正常皮肤基本一致,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术前利用CTA三维重建技术选择定位合适的穿支动脉进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是可靠、实用的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CTA三维重建技术诊断治疗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四肢不同程度皮肤缺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行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创面修复治疗,患者在术前完成供区的CT扫描,经由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获取供区的动脉血供三维成像,对骨前外侧皮瓣血供的具体走向、起源以及分型、血管蒂长度、穿支点具体位置以及管径情况。依照三维图像的有关参数,完成皮瓣设计及修复指导,之后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16cm×11cm~27cm×19cm面积。结果所有患者的皮瓣移植均成功,并且未出现血管危象情况。在患者行手术治疗之后10月左右时间随访,成活皮瓣的整体质地相对较为柔软、血运较为良好,且修复缺损的外形并不臃肿肤色也基本正常,与正常皮肤接近,且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也相对较为良好。结论通过对患者在术前行CTA三维重建,选择定位合适的穿支动脉完成股前外侧的穿支皮瓣移植治疗,取得了有效的治疗疗效,且此种方法较为可靠使用,可以在当前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修复前臂下段背侧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30侧尸体红色乳胶灌注进行解剖,研究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血供的起源、走行、分支、外径、分布及其吻合情况,在前臂后外侧设计切取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转移修复前臂下段背侧皮肤缺损8例.结果 8例前臂后外侧中段的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获2~28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接近正常,质地和外形良好.结论 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是一血管相对恒定,血供丰富的非主干血管为蒂的轴型皮瓣,是修复前臂下段背侧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股前外侧区皮瓣血管3D可视化研究与皮瓣设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血管3D可视化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6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股前外侧区动脉及皮肤穿支血管的基础情况,并拍摄X线片观测穿支血管的二维分布;对其中2侧下肢标本股部及其股前外侧区的皮肤、肌肉分别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并应用计算机软件分别进行动脉、穿支血管的三维重建及3D可视化处理。结果三维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股前外侧区动脉的解剖学结构特点,以及可直观准确地显示皮肤穿支血管的供血区域,股前外侧皮瓣各穿支血管各自进行的血管三维重建的形态和供血区域一致。结论皮瓣血管3D可视化研究能直观且准确显示股前外侧区皮瓣的血管三维形态和供血区域,并为术前皮瓣设计提供了直观的数字化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患者,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14cm×6cm~23cm×12cm,供区直接缝合或以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术后14例皮瓣全部存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溃疡发生,8例获保护性感觉,骨折愈合后下肢可负重行走。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腕部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蒂与前臂骨间后血管或尺动脉腕上支血管吻合移植修复腕部创面13例。结果术后皮辨全部成活,随访平均18月,外形和感觉恢复良好。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穿支较多,选择余地大,利用该血管吻接不牺牲前臂主干血管,供区无继发损伤,适合腕部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游离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前臂、手、足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先确定皮瓣穿支血管部位,以此为中心,设计皮瓣并切取,保留阔筋膜盘约4.0 cm × 3.0 cm~3.0 cm×2.5 cm:"沙丘样"削除阔筋膜、皮下脂肪,皮瓣四周可将皮下脂肪完全削去,仅保留真皮层.采用游离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前臂、手、足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15例.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有1例修复前臂创面皮瓣远端约2.0 cm×1.2 cm浅表坏死,经换药愈合.15例术后经3个月~2年随访,皮瓣外形、质地良好,两点辨别觉为8.0~10.0 mm.结论 游离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外形、质地优良,受区感觉恢复良好,对供区创伤小,不需二期整形,是修复手、足部创面优良供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股前外侧皮瓣个体化设计在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14例,其中舌癌9例,颊癌5例。术前对供区行CTA检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获得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血管解剖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评估、挑选、定位优势穿支血管,结合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具体形状和范围,以穿支穿出点为中心进行皮瓣个体化设计。术中扩大切除原发灶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6.0 cm×4.5 cm~8.0 cm×6.0 cm,股前外侧皮瓣面积为7.5 cm×5.5 cm~10.0 cm×6.0 cm。结果 14例患者术前CTA定位的优势穿支血管的走行、起源和穿出点位置等,与术中所见一致,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及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个月,皮瓣血运良好,外形不臃肿,患者咀嚼、吞咽及发音功能均获得良好恢复;供区未出现感觉异常及运动障碍。结论术前通过CTA三维重建技术评估,定位优势穿支血管,辅助股前外侧皮瓣个体化设计,制定精确的皮瓣切取手术方案,能有效提高皮瓣切取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获得理想的口腔颌面部形态及功能修复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头面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优点及研究皮瓣切取时的注意事项。方法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头面部2例,前臂、手部创面21例,小腿创面10例,足踝部创面27例,创面缺损范围6 cm×10 cm~28 cm×16 cm。结果术后58例存活,其中有2例皮瓣发生感染经治疗后愈合,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外形满意。另2例发生血管危象,1例部分坏死,1例坏死。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薄,切取面积大,穿支血管解剖位置恒定,不牺牲主干血管,对供区、受区功能影响小,可广泛应用于大面积缺损的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1年11月,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各类软组织缺损34例。结果34例患者创面均一期愈合,未出现皮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年疗效满意。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带有股前外侧皮神经,用来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高的皮瓣成活率和良好的手术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皮瓣供区创面的闭合方式,以减少供区并发症。方法闭合创面方式包括:皮下潜行分离后直接拉拢缝合、皮下潜行分离后植皮修复、带蒂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转移修复以及带蒂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缺损部位包括前臂及手背5例、小腿5例和足部8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4.0 cm×9.0 cm~10.0 cm×29.0 cm。斜支穿支皮瓣切取范围5.0 cm×11.0 cm~11.0 cm×33.5 cm。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6个月,皮瓣、皮片均完全成活,切口一期愈合。植皮患者残留1.5 cm瘢痕,直接缝合和穿支皮瓣修复者供区术后为线状瘢痕。髋膝关节活动自如,行走未见肌力减退。供瓣区留下不同程度感觉障碍区,植皮和穿支皮瓣修复者供区感觉麻木较明显,供区直接缝合者感觉障碍范围较小。结论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可降低皮瓣感觉障碍,对于面积较大供区可采用邻近区域穿支皮瓣修复,以达到最佳外观。  相似文献   

12.
应用穿支皮瓣治疗下肢远端慢性骨髓炎并皮肤缺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游离或带蒂穿支皮瓣在治疗下肢远端慢性骨髓炎并皮肤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穿支皮瓣游离或带蒂移位修复胫前及足踝部慢性骨髓炎并皮肤缺损28例.游离移植13例: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胫前2例,踝前3例,足背2例,足跟2例;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4例.带蒂移位15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前4例,修复内踝2例;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跟6例,外踝及足背各1例;第1跖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近节(足母)趾背侧1例.抗生素液灌流伤口7例,万古霉素明胶海绵残腔填塞8例.结果 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出现静脉回流不足,表浅坏死,自行愈合,其余皮瓣无坏死.随访6个月~2年,2例复发,分别经1次和2次手术后愈合,其余均一期愈合,皮瓣外形满意.3例行二期骨移植.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可行走,患肢完全负重,按足部疾患治疗效果标准评定平均为84.5分.结论 游离或带蒂穿支皮瓣血供良好,可用于治疗残腔不大的慢性骨髓炎并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薄皮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2月-2018年6月对16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急诊Ⅰ期予VSD覆盖创面,Ⅱ期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薄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10 cm×7 cm~25 cm×12 cm,供区创面予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植皮。结果术后16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创面不愈合,经清创及换药等处理后愈合。术后1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恢复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应用股前外侧穿支薄皮瓣联合VSD技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以髂腹股沟皮瓣为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继发性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采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继发性缺损的16例病例资料。创面缺损面积:8.0 cm×13.0 cm~12.0 cm×19.0 cm,且均为不规则创面。结果 16例髂腹股沟转移皮瓣均成活,伤口一期愈合。随访1年,股前外侧区创面平整,仅留线性瘢痕,皮肤质地柔软,与相邻皮肤颜色无明显差异。患肢膝关节活动正常,股外侧区无麻木症状。结论 选取该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操作简单,成活率高且修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应用彩色多普勒在术前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进行精准定位后, 切取不携带主干血管的短蒂单穿支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 我科对15例四肢中小面积皮肤缺损患者应用短蒂股前外侧单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 皮瓣供养动脉与受区动脉端侧吻合, 皮瓣静脉与受区静脉端端吻合。皮瓣切取面积6 cm×5 cm~11 cm×7 cm, 所有皮肤缺损创面均伴有肌腱或骨外露, 皮瓣均为单穿支皮瓣, 皮瓣的游离时间为30~40 min, 平均切取时间为35 min。皮瓣供区一期缝合。结果术后15例皮瓣全部存活, 随访时间3~12个月, 平均7.2个月, 皮瓣外形满意, 供区创面Ⅰ期愈合。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在股前外侧的近中段对皮瓣穿支入皮点及穿支血管在皮下和肌肉内的行径进行精确定位, 选择合适的穿支作为皮瓣的供养血管, 应用"Free-style"理念切取短蒂股前外侧皮瓣, 对供区损伤小, 切取较传统方式简便, 手术时间短, 供区能直接缝合, 是一种理想的应对血管变异的手术方法。对显微外科技术和彩色多普勒操作技术和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胸脐皮瓣及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外伤后和瘢痕切除后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方法沿胸脐支设计皮瓣,逆行切取,皮瓣转移修复外伤后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3例;解剖游离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前臂瘢痕切除后创面8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5个月,前臂外形满意。皮肤质地柔软。弹性良好。结论胸脐皮瓣及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臂软组织缺损创面,方法可靠,解剖容易,是一种简单、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PIAP)、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DAP)、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RCAP)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创面5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1.5 cm~ 10.0 cm×24.0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0 cm~ 11.0 cm×25.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关闭。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创面愈合情况,定期随访皮瓣外观、质地、肢体功能恢复及皮瓣供区外形及功能。结果 1例DIEP移植术后第3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重新吻合静脉后成活,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愈合;其余5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受区与供区创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 18个月随访,皮瓣颜色正常,质地柔软,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皮瓣供区仅残留线形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 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疗效可靠,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及前臂大面积热压伤创面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2月,对8例手和前臂热压伤患者急诊行前臂清创,切开焦痂减压,VSD治疗;待创面清洁后,择期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修复断裂肌腱后,行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术后定期复查,指导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感觉,前臂和手功能及供区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8例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1例皮瓣覆盖创面因前臂肌腱坏死、创缘渗出,经换药后愈合。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皮瓣外形美观,不臃肿,质地良好,与受区相似,两点辨别觉12~20 mm;手功能恢复良好,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结论手和前臂热压伤损伤组织层次深浅不一,常累及多种组织,修复难度大;股前外侧皮瓣解剖恒定,皮肤质地良好,可同时修复不同组织,是修复手及前臂热压伤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腿穿支皮瓣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均伴有胫骨开放性骨折.采用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8例,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例,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例,供区直接缝合,不能缝合的采用全厚皮片植皮. 结果 15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一期成活.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骨折愈合,骨折线消失,可正常行走,恢复体力劳动.皮瓣质地良好,无臃肿,无磨损,颜色与正常皮肤一致.结论 根据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和面积,选择合适的小腿穿支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的优点,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缺损的疗效。方法 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12例四肢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缺损,病灶大小为2.5 cm×2.0 cm~10.0 cm×7.0 cm;术中切取穿支皮瓣范围7.0 cm×6.0 cm~13.0 cm×8.0 cm。结果 12例患者的皮瓣均顺利成活,原发灶创面及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2~27个月,其患肢外形良好,活动正常,肿瘤无复发;皮瓣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 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缺损,是较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