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化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与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NSCLC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与临床疗效及化疗前后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与临床特点的关系,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化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和年龄(化疗前P=0.001;化疗后P=0.003)相关,与病理类型、分期、性别、吸烟史均无明显关系。纤维蛋白原下降水平和部分缓解(PR)、稳定(SD)显著相关(P=0.012,0.010)。生存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化疗前升高的患者预后较差,有统计学意义(P=0.000);化疗后纤维蛋白原减低的患者预后较好(P=0.000)。结论 NSCLC患者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可预测化疗疗效和总生存,其有望成为临床上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46例健康体验者(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病理类型、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治疗缓解组较初治组和复发难治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均有下降(P〈0.05)。结论检测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可用作判断其体内高凝和纤溶状态,预测其血栓发生的危险程度,估计病情发展状况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变化并探讨其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47例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及介入治疗后不同疗效的血浆FIB、D-D表达水平。结果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浆FIB、D-D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肺癌患者治疗效果为PD 9例、NC 11例、PR 15例和CR 12例,随疗效逐渐好转血浆FIB、D-D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浆FIB和D-D表达变化与介入疗效显著相关,可作为肺癌患者介入疗效评估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28例,分别测定并比较消融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天血浆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并对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与未复发患者间不同时间点的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房颤患者消融术后3天血浆hs-CRP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和术后即刻水平(P0.001)。6例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房颤患者术后3天血浆IL-6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0.57×10-12mmol/L比0.25×10-12mmol/L,P=0.014),而hs-CRP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血浆hs-CRP和IL-6水平术后3天和术前差值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4.11×10-3mmol/L比1.75×10-3mmol/L,P=0.044;0.38×10-12mmol/L比0.08×10-12mmol/L,P=0.004)。复发组血浆hs-CRP和IL-6术后3天水平较术前水平增加的倍数也显著高于未复发组(5.80比0.98,P=0.019;2.80比0.92,P=0.016)。结论房颤导管消融术后3天开始出现明显炎症反应,房颤早期复发患者术后3天血浆IL-6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且复发患者血浆hs-CRP和IL-6水平术后3天较术前上升的幅度及增加的倍数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这对消融术后早期房颤复发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前患者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100例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60例,持续性房颤40例。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患者随访1年后根据房颤复发情况再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术前检测血浆TGF-β1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等临床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房颤消融术后的复发率为30%(30/100),其中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率为21.6%(13/60),持续性房颤复发率为42.5%(17/40)。30例房颤术后复发患者术前血浆TGF-β1水平较70例术后无复发患者高[(35.49±8.47)ng/ml vs(27.00±8.61)ng/ml),P<0.05],其中阵发性房颤复发组术前血浆TGF-β1水平较无复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0±8.44)ng/ml vs(22.47±6.64)ng/ml,P<0.05];持续性房颤复发组亦高于无复发组[(40.52±3.37)ng/ml vs(36.26±2.66)ng/ml,P<0.05]。对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类型、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TGF-β1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前血浆TGF-β1水平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有关[OR=1.17,95%CI(1.05,1.31),P=0.004]。进一步分析显示,术前血浆TGF-β1水平与阵发性房颤的术后复发有关[OR=1.16,95%CI(1.05,1.52),P=0.01],与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也有关[OR=1.71,95%CI(1.12,2.62),P=0.013]。结论:房颤消融术前血浆TGF-β1水平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否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源性栓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对因心脏原因住院的98例NVAF患者进行评价,其中24例患者有缺血性卒中病史.分析空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与无缺血性病史者相比,具有缺血性卒中病史的NVAF患者的年龄显著更大(73.6岁±8.4岁对69.1岁±10.3岁,P=0.017),高血压患病率显著更高(83.3%对66.2%,P=0.011),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显著更高(63.1%对45.9%,P=0.006),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增高(365 mg/dL±108 mg/dL对12 mg/dL±82 mg/dL,P=0.008).结论:在因心脏原因住院的老年NVAF患者中,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病史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7.
COPD患者血氧分压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与血氧分压相关性。方法 对30例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血浆纤维蛋白原及30例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进行测定。结果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COPD加重期患者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氧分压PaO2 呈负相关(r=0 .68,P <0 .0 1 )。结论 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并易导致肺小动脉血栓形成,低氧血症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后血浆心钠素(ANP)、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的临床意义,以及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3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入选,分别用放射免疫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免疫比浊法测定术前、术后24h和术后3个月的ANP、NT-ProBNP和hs-CRP水平。结果:①房颤组基线血浆NT-ProBN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296.79±272.13):(80.81±69.13)μg/L,P=0.000],而血浆ANP和hs-CRP水平正常。术后房颤复发组的基线血浆NT-ProBNP水平较维持窦律组显著升高[(572.72±234.21):(176.82±188.73)μg/L,P=0.000]。②对13个变量如年龄、房颤史、超声参数、血浆ANP、NT-ProBNP和hs-CRP水平等进行Cox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仅高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是阵发性房颤患者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χ2=20.986,P=0.000)。通过Kaplan-Meier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423.20μg/L是房颤复发的重要危险因子(P=0.002)。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升高的NT-ProBNP水平不仅可预测发生房颤的风险,还是早期预测房颤复发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并评价不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肺栓塞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初次肺栓塞患者治疗缓解后及24例肺栓塞再发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再发肺栓塞患者及未再发肺栓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比较肺栓塞再发患者初次发病治疗缓解后及肺栓塞再发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之间的差异,同时分析肺栓塞再发患者栓塞灶分布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再次发作肺栓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未再次发作肺栓塞患者(P<0.05),肺栓塞再发组冶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初次肺栓塞患者治疗缓解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P<0.05),再次肺栓塞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水平与患者的肺栓塞病灶分布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与肺栓塞再发相关,纤维蛋白原升高是肺栓塞再发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对肺栓塞再发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miR-122水平与CT灌注参数间及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收治的行TACE术治疗的78例HCC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70例肝良性病变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miR-122水平,采用CT灌注成像技术计算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观察HC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miR-122水平和CT灌注参数的变化,分析miR-122与CT灌注参数及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HCC患者术前、术后血清miR-12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患者血清miR-122水平低于术前(P0.05);HCC患者术前、术后患者HBF、HAP、HPI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低于术前(P0.05);术前、术后患者PVP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高于术前(P0.05);HCC患者血清miR-122与HBF、HAP、HPI呈正相关,与PVP呈负相关;HCC术后2年复发率为74.36%,复发组患者血清miR-122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 HCC患者TACE术后血清miR-122水平降低,与CT灌注参数间相关,TACE术后高水平miR-122患者易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患者肾上腺腺瘤手术前后胰岛B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2004—2006年收治的17例原醛症患者,接受肾上腺腺瘤摘除术前后均进行标准的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分析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分泌功能指数、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NSAUC)胰岛素和血糖增量之比(ΔI30/ΔG30)等指标的变化以及和血钾、血浆醛固酮的相关关系。结果ΔI30/ΔG30在术后明显升高(P=0.01),按体重指数(BMI)≥25分层后肥胖或超重组术后ΔI30/ΔG30增加不明显(P=0.08);术前低血钾的患者术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明显改善,而术前血钾正常者改善不明显。手术前后INSAUC变化和空腹血钾正相关(r=0.71,P=0.01),和醛固酮水平的变化以及随访时间无明显相关。结论原醛症患者肾上腺腺瘤摘除术后低血钾纠正,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改善,其改善程度受术前血钾和体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102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内房颤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维持窦律组(83例)和房颤复发组(19例),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检测血浆MMP-2及其抑制剂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2)浓度。结果:与维持窦律组相比较,房颤复发组患者术前血浆MMP-2水平明显增高[(856.6±115.6)ng/ml:(748.0±109.3)ng/ml,P0.05],而TIMP-2的血浆水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P-2与TIMP-2水平也无相关性(r=0.182,P=0.27)。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预测消融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MMP-2浓度(OR=4.82,95%CI 1.1~18.0,P=0.002)、左房内径(OR=2.441,95%CI1.27~5.81,P=0.019)。结论:术前血浆MMP-2浓度对预测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在预测非M3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生存预后和诱导化疗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初治非M3型AML患者的血浆Fg水平和化疗疗效,根据ROC曲线确定Fg阈值,比较不同Fg水平的非M3型AML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差异,并确定影响非M3型AML患者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ROC曲线确定AML患者Fg水平高低分组临界值为3.8 g/L,共有114例患者Fg3.8 g/L,101例患者Fg≥3.8 g/L。与Fg3.8 g/L患者相比,Fg≥3.8 g/L患者的诱导化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更低(70.3%vs 86.0%,P=0.005),但复发率更高(44.6%vs 29.8%,P=0.025)。而CR患者的血浆Fg水平显著低于未达到CR患者的血浆Fg水平[(3.6±1.1) g/L vs (4.1±1.2) g/L,P=0.009]。复发患者的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的血浆Fg水平[(4.3±1.5) g/L vs (3.7±1.2) g/L,P=0.001]。与Fg3.8 g/L患者相比,Fg≥3.8 g/L患者的DFS和OS均明显缩短(均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HR=1.239,95%CI 1.113~1.496,P=0.005)、TT16 s(HR=1.288,95%CI 1.139~1.871,P=0.046)和Fg≥3.8 g/L(HR=1.763,95%CI 1.399~2.984,P=0.003)是影响非M3型AML患者DF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60岁(HR=1.223,95%CI 1.074~1.532,P=0.026)、血红蛋白100 g/L(HR=1.654,95%CI 1.234~2.273,P=0.025)和Fg≥3.8 g/L(HR=2.134,95%CI 1.238~3.943,P=0.010)是影响非M3型AML患者O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治非M3型AML患者治疗前血浆Fg水平可作为预测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可有效预测诱导化疗疗效和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4.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脉病变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蛋原水平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凝血酶法测定118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结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冠心病患者较冠脉造影正常者升高更显著(P<0.01),冠脉多支病变和狭窄>70%者升高显著(P<0.05),>65岁、高脂血症和有多个危险因素者升高亦显著(P<0.05~<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冠心病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其它危险因素越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素原(NT-proBNP)的变化及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3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半个月、术后6个月血浆NT-proBNP浓度,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所有患儿左室射血分数(LVEF),另择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2天和术后半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VEF水平高于术前(P<0.05)。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1.12,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心脏合成与释放NT-proBNP增多,术后高血流动力学负荷逐渐恢复,恢复至正常需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6.
肺癌患者凝血常规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肺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浆PT、APTT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肺癌组中除PT值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指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有无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明显关系。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生存期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32,P〈0.01)。结论肺癌患者存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抗凝治疗对改善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非糖尿病老年人群中,血浆钙离子浓度在正常范围内的轻度波动对纤维蛋白原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 030例年龄大于65岁老年患者,根据血浆校正钙离子浓度(Ca_c)分为Q1、Q2、Q3、Q4四组,比较血浆Ca_c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Hcy之间的关系。结果:(1)血浆纤维蛋白原(P=0.010)及Hcy(P0.001)水平随血浆Ca_c增高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血浆Ca_c与高纤维蛋白原血症(OR=1.75,P=0.019)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82,P=0.026)的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3)血浆Ca_c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标准回归系数β=0.15,P0.001)及Hcy水平(标准回归系数β=0.08,P=0.009)均呈正相关。结论:在非糖尿病老年人群中,血浆钙离子浓度在正常范围内轻度升高,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Hcy水平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同一大肠癌患者微血管密度(MVD)有否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大肠癌的患者28例为观察组,分别检测同一患者经动脉新辅助化疗前后MVD。同期设未行治疗的大肠癌患者25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MVD有明显变化,统计学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患者其MVD无明显变化。新辅助化疗后患者3年内复发6例,对照组3年内复发13例。复发者其MVD明显高于未复发者,经统计学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新辅助化疗前后同一大肠癌患者MVD有明显变化,提示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MVD;新辅助化疗后患者3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未行术前化疗的同期大肠癌患者。提示新辅助化疗后降低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率与MVD减少有关,对于估计肿瘤患者的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方法 检测124例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前组)患者、30例治疗后吸收好转期(治疗后组)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FIB和D-D水平,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前组)患者血浆FIB和D-D水平升高,与治疗后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治疗后组血浆FIB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浆D-D仍较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浆FIB和D-D水平变化与病情相关,可作为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监测疗效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0.
经皮PDA封堵术对心脏内分泌功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对血浆心房钠尿肽(ANP)、脑钠尿肽(BNP)、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PDA经导管封堵术的患者16例,年龄相当的健康人16名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与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二组术前及术后10min,2d,3月血浆ANP和BNP的水平。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主动脉瓣血流速度峰值(Vp)等,并将PDA封堵术前后血浆ANP和BNP的变化与LVEDD和LVESD等指标的变化作相关性分析。结果:PDA患者术前血浆ANP和BNP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术后10min,2d患者血浆ANP和BNP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术后3月血浆ANP和BNP水平均恢复到正常范围。PDA封堵前左房内径,LVEDD,LVESD,LVFS,LVEF,Vp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术后2d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3月恢复到正常范围内,PDA封堵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D)未见明显改变。PDA封堵术后血浆ANP和BNP水平的变化与LVEDD和LVEF的变化呈负相关。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后PDA患者血浆ANP和BNP水平短期内均显著升高,术后3月恢复正常。短期内血浆ANP和BNP水平的变化与LVEDD和LVEF的变化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