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2000年炮兵某部秋季驻训期间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炮兵部队每年秋季都要到野外驻训。为探索和提高秋季驻训的卫生防病能力 ,我们自 1997~ 2 0 0 0年对某炮兵部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对象为炮兵某部 1997~ 2 0 0 0年参加秋季野外驻训的官兵。以门诊登记和巡诊登记的初诊人员并有明确诊断结果构成发病人次。2 结果    (1)发病情况 :该部四年来秋季驻训期间共发病 4 97例 ,总发病率 131.62‰。主要疾病为腹泻、上感、扁桃腺炎、外伤 (表 1)。由表看出 ,秋季野外驻训期间官兵上感和腹泻的发病率较高 ,占发病表 1  1997~ 2 0 0 0年炮兵某部官兵秋季野外驻训…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2002年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掌握湖北省 2 0 0 2年疟疾流行情况 ,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 2 0 0 2年全省疟疾疫情 ,对重点地区进行居民带虫率及蚊媒种类和密度调查 ,分析全省疟疾流行现状和流行程度。结果 全省共报告疟疾 5 0 4 1例 ,发病率 0 .85 /万 ,比去年上升 1 .5 7倍 ;嗜人按蚊疟区 1 8个县 (市 )报告疟疾 4 795例 ,占全省病例的 95 .1 2 % ,发病率 2 .92 /万 ,比去年上升 1 .74倍 ;5个县市出现疟疾局部暴发流行 ,暴发点内中华按蚊密度高达 6 7只 /帐、居民带虫率平均为 4 .5 9%。中华按蚊疟区 6 3个县 (市 )发病 2 4 6例 ,占全省病例的4 .88% ,发病率 0 .0 4 /万 ,比去年上升 1 4 .95 %。结论 全省疟疾发病呈上升趋势 ,目前疟防工作的重点仍然是嗜人按蚊疟区的 1 2个重点县 (市 )。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阜阳市2001~2009年疟疾流行情况研究,评价现行疟防措施对控制疟疾流行所起的作用,指导今后疟防工作。方法系统收集2001~2009年阜阳市疟疾发病资料,分析疟疾流行状况;收集近年来各项疟防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2001~2007年疟疾疫情逐年上升,通过消除疟疾传染源、防蚊灭蚊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地落实,2007年8月份以后疟疾疫情快速上升趋势得到遏制,2009年疟疾发病明显降低。结论疟防措施有效落实是控制疟疾流行的关键,以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为原则切实做好各项疟防工作才能有效地控制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2003年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掌握湖北省2003年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2003年疟疾疫情,对重点地区进行居民带虫率及蚊媒种类和密度调查,分析全省疟疾流行现状。结果 全省共报告疟疾5344例,发病率0.89/万,比去年上升0.06%,嗜人按蚊疟区发病4785例,占全省病例的89.54%,发病率3.03/万,比去年下降4.53%;3个县市出现局部暴发流行。中华按蚊疟区发病559例,占全省病例的10.46%,发病率0.13/万,比去年上升69.91%。结论 全省疟疾疫情与2002年基本持平,但流行范围向鄂西北扩散。疟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老河口市和嗜人按蚊疟区的12个重点县(市、区)。  相似文献   

5.
老河口市地处江汉平原与南阳盆地结合部,系中华接蚊为唯一传疟媒介的非稳定性间日疟流行区。通过40余年的疟疾防治,全市疟疾发病率已达1/万以下。为探讨疟疾发病长期趋势,摸清疟疾流行规律,科学指导灭疟后期的疟防工作,现对全市1951~1994年疟疾发病时态变化的特征、规律作一分析。材料与方法1951~1994年疟疾发病资料来自市卫生防疫站疫情年(月)报表,人口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游程检验等统计方法按杨树勤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学》进行。结果一、长期趋势我市1951~1994年共发生疟疾774435例,年均发病率为522.529历…  相似文献   

6.
苏、鲁、豫、皖、鄂5省疟疾防治与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掌握苏、鲁、豫、皖、鄂5省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5省2004-2005年疟疾疫情、检查结果和抗疟措施执行情况,分析当前疟疾流行态势。结果2004年5省共报告疟疾14536例,发病率0.37/万,比2003年下降11.94%,2005年5省共报告疟疾20325例,发病率0.52/万,比2004年上升39.83%;2004-2005年共报告输入疟疾523例,其中恶性疟39例,死亡3例。2年中发病回升的有95个县(市),高疟区有28个县(市)。结论嗜人按蚊疟区发病下降,中华按蚊疟区发病上升,高发疟区由南向北蔓延,输入疟疾增多。  相似文献   

7.
休宁县地处皖南山区,是以中华按蚊为唯一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自1976年起,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1986年疟疾年带虫发病率下降到0.77/万,连续3年年带虫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经省级考核达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了巩固疟疾防治成果,我们坚持做好灭症后期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加强领导。为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能落实到实处,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由县卫生防疫站负责全县疟防工作技术指导和检查,各区乡卫生院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楚雄市疟疾流行趋势,为实施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连续对楚雄市本地居民、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进行病原监测,计算疟疾血片阳性率和疟疾发病率。结果 2010—2012年对发热病人血检共6 783例,血片阳性4例,阳性率0.59‰,本地居民检出率0(0/4 035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检出率1.46‰(4/2 748),4例阳性者3例为间日疟,1例为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感染。2010年务工返乡者阳检率3.67‰(2/545),2011年1.54‰(2/1 301),2012年未检出阳性病例。2010和2011年疟疾年均发病率均为0.039/万,2012年为0。结论楚雄市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4例均为到国外虐区务工的输入型病例,无输入继发病例,说明采取的疟疾防控措施有效,2014年基本消除疟疾目标有望实现。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于1997年部分试用杀飞克进行疟防浸帐或直接喷洒,取得良好效果.葵涌镇1996年疟疾发病20例,发病率为6.7/万,故此1998~1999年深圳全面推广杀飞克开展灭蚊防疟工作.  相似文献   

10.
1998年镇江市献血员发生间日疟流行,占全市总病例的62.3%。最重的乡(镇)献血员疟疾年发病率达189.0/万,献血员患疟疾的相对危险度为同乡村非献血员的25.4(X~2=174.2),病因分数为0.829。献血员疟疾平均发病高峰为4月5日,20~岁年龄和女性发病较高。献血员疟疾与血型有非常显著关联,A/O相对危险度为382.2。病因分数为0.997。献血员A型血者是间日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1.
胡雪娇 《浙江预防医学》1998,10(10):587-587
温岭市原为非稳定性间日疟流行区,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曾于1951年和1972年二次发生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高达547.06/万和409.84/万。经多年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后,至1983年全市平均发病率下降为0.04/万,进入防疟后期阶段。为探讨此期的疟疾发病动态,将1983~1997年疟疾病例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成都市疟疾由50年代年均发病率25.14‰降到90年代的0.17‰。其间在1952、1966、1971年前后发生三次暴发流行,以1966年流行最严重,发病37073人,发病率122.42‰。建国后先后采取化学药物、生物等方法灭蚊、根治现症病人、预防服药、血检监测、献血源疟疾调查与防治等抗疟对策,至90年代发病率降至1‰以下,传播已基本阻断,疫情已基本稳定,防疟工作已转入基本消灭后的后期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百色水利枢纽建设工地及周围居民区疟疾流行的现状,为开展《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对疟疾传播影响及其防制措施研究》和实施全球基金广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控制项目评估提供基线数据。方法调查大坝工地施工队及民工的来源、人数和卫生状况;对工地周围3个乡(镇)3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部分居民和学生进行疟史、使用蚊帐和疟防知识知晓情况调查,查阅所调查的3个乡(镇)卫生院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登记、医生开具抗疟药处方和疟疾疫情上报记录,统计走访调查查出的疟疾病人数与卫生院疟疾疫情报告数的符合率。结果2002年右江区疫情报告疟疾发病率为0.15‰0,居民蚊帐使用率98.05%,疟防知识知晓率,中、小学生和居民分别为72.40%、67.22%和27.32%。结论水利枢纽建设工地及周围地区疟疾发病率低,存在疟疾病例漏查漏报和输入疟疾病例的情况。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加强疟疾监测,控制输入疟疾病例传播扩散,是防止工地疟疾暴发流行和巩固防治成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模型在疟疾发病预测中的应用,并预测疟疾在中国未来的发病趋势。[方法]采用灰色(1∶1)模型、自回归模型、ARIMA模型对1984—2006年中国疟疾的发病率资料进行数据拟合及未来几年发病率预测。[结果]3种预测模型对疟疾发病率的拟合均良好。1984—2006年疟疾发病率总体呈急速下降趋势,但自2001年,疟疾发病率出现低水平上升。经预测2008、2010及2012年疟疾的发病率分别为5.70/10万、7.40/10万和10.11/10万。[结论]3种模型均可较好地拟合疟疾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我国以往的防疟措施正确有效,目前疟疾发病率出现低水平波动并小幅度上升的新特点,需大力加强监测和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连云港市的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疟疾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对疟疾疫情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全市共发生疟疾105例,其中恶性疟91例、卵形疟6例、间日疟4例及三日疟4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5~50岁之间。发病人群主要为青壮年男性农民工,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东海及赣榆县。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变化。结论输入性疟疾已经成为连云港市疟疾防控重点,为了做好疟疾防控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出、回国人员信息交流,开展流动人员疟防知识宣传,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及时治疗和监测疟疾病例,防止二代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输入性疟疾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以2010年至2013年上升态势更严峻。输入性疟疾流行以恶性疟为主;输入性疟疾种类分布中,第一位是恶性疟、第二位是间日疟、第三位是卵形疟、第四位是混合疟。输入来源地,主要是非洲和东南亚疟疾高流行国家和地区,其次是南美洲。输入性疟疾传入无季节性差异,全年各口岸均有输入性恶性疟检出;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输入性疟疾以间日疟为主,集中在5、6月份。职业分布,劳务输出为第一位,占86.7%;商务活动为第二位,占8.3%;其余为散在旅游观光。疟疾感染原因主要是在非洲野外长时间从事劳务作业,且有被蚊虫叮咬史等。口岸检验检疫机关应依法采取相关措施,对劳务输出人员实施出国旅行卫生的健康干预;加强对于归国劳务人员的疟疾监控。  相似文献   

17.
襄樊市疟疾防治工作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1 现状1.1 发病 90年代以来,对全市疟疾执行突出重点,分类防治的策略,狠抓以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措施的落实,疟疾发病持续下降,保康、谷城、南漳3县相继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至1996年疟疾发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发病率为0.88‰,1997、1998年发病略有上升,发病率为1.21‰和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龙岗镇位于深圳东部,现有常、暂住人口239647人,流动人口十多万,一直列为深圳的重点疟防镇。现将该镇1992~1999年疟疾疫情及防治措施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龙岗镇1992~1999年疟疾月报表、血检阳性名单、个案调查表。2 结果21 流行概况1992~1999年共发病1020例,年发病率417~25696/十万,年均5789/十万。发病高峰在1993年,为25696/十万,此后发病率逐年大幅下降,至1999年已降到417/十万。疟疾绝大多数为散发,临床类型均为间日疟。 表1 龙岗镇1992~1999年疟疾流行概况年份人口数发病数常住暂住流动合计发病率(1/十万)1…  相似文献   

19.
余姚市疟疾防治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曾是疟疾高发地区.但经全社会参与及疟防工作人员的努力.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手段.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到1986年已降至1/10万以下.有效控制了疟疾的流行。1988年经省卫生厅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达标后,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对人群开展一系列的监测防治工作.疟疾发病一直处于较稳定状态.平均年发病率在0.16/10万左右。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员的流动性加大,大量高疟区人员的流人,造成我市疟疾疫情的回升,发病率大于1/10万.现将2005年我市疟疾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十堰市疟疾流行现状,探讨防治对策。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十堰市1995-2005年疟疾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1年间十堰市疟疾发病237人,年均发病率在0.32/10万~0.92/10万之间;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患病年龄主要为15~44岁,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以农民、民工为主,以输入性病例为主,本地发病较少。结论发病率保持了稳定下降趋势;发病率受外来流动人口的影响较大,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效果显著;加强流动人员的管理,做好疫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疟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