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发育性髋脱位术后再脱位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发育性髋脱位(DDH)手术治疗后再脱位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DDH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1例经过手术治疗后发生再脱位DDH患儿的术式、X线片资料和翻修手术中的发现进行回顾性总结,X线片资料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再脱位的术式:Salter骨盆截骨术12例,Pemberton骨盆截骨术26例,骨盆联合截骨术3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31例.术后应用下肢关节康复器(CPM)行功能训练开始时间:术后两周6例(2~2.5岁)、术后3~4周11例(大于3岁).翻修手术前髋臼指数25°~27°15例、28°~32°26例,股骨颈前倾角55°~75°41例,颈干角大于150°16例,髋臼缺损11例.翻修手术中发现髋臼前缘缺损6例,后缘缺损6例,髋臼浅短21例,髋臼后外缘缺损8例.股骨头嵌于外侧5例,髂胫束紧张35例,髂腰肌腱紧张25例,髋关节囊在假臼后上部19例,关节囊后缘向内腔突出15例,髋臼横韧带紧张15例,髋臼内有瘢痕组织充填41例.翻修手术行髂胫束松解35例,髂腰肌腱松解25例,髋臼横韧带切断15例,髋臼内瘢痕组织刮除41例,髋关节囊假臼部剥离19例.骨盆联合截骨术35例,Pem-berton骨盆截骨术6例.髋臼后缘植骨6例,髋臼后外缘植骨8例,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纠正前倾角41例.翻修手术后髋臼指数小于20°~25°37例、26°~28°4例,股骨颈前倾角15°~25°38例、30°~35°3例.经6个月至7年的随访,发生再脱位后缘缺损1例,股骨颈前倾角35°1例),髋关节功能活动小于90°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表现9例,双下肢不等长4例(后期行患肢胫骨延长2例,股骨延长2例).结论 DDH手术治疗后再脱位可能原因:①髋臼缘缺损和股骨颈前倾角和颈干角过大使髋关节不稳定,病理性组织阻碍复位;②术后髋关节固定不当及过早活动髋关节.再脱位预防措施:①根据患儿年龄、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复测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和注重手术细节,修补髋臼缘缺陷和纠正股骨颈前倾角和颈干角,充分处理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的继发病变;②骨盆联合截骨髋臼旋转和植骨修补髋臼缘缺损增加对股骨头的复盖,以及术后正确和适当固定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3DCT)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脱位方向,为其治疗提供帮助。方法1999年6月~2002年6月,手术治疗DDH156例(186髋)均行3DCT检查,采用三维Perkin’s方格确定脱位的类型;观察不同脱位类型与髋臼缺损类型、Dunn分型之间的关系;3DCT测量前倾角的改变。结果发现髋关节前脱位(ADH)32髋,外侧脱位(LDH)150髋,后脱位(PDH)4髋。ADH组与LDH组比较,髋臼缺损的类型分布不同(P<0.01),Dunn分型、前倾角、年龄及男女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DCT能直观、准确地确定髋关节脱位的方向具有其他影像检查所不具备的功能;不同类型的脱位其病理改变不同,而处理也不相同,术前确定髋关节脱位的类型非常重要;推测ADH的发生可能与胎儿的体位有关。  相似文献   

3.
幼儿发育性髋脱位髋臼病理形态的三维CT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利用3DCT影像,来探讨3岁以下幼儿DDH的骨性髋臼病理形态改变,以指导治疗。方法对44例3岁以下单侧DDH患儿的3D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测量髋臼前外侧缘倾斜角(ALAL)、侧面髋臼上缘倾斜度(LAI)、髋臼前倾角(AA);分析脱位程度与髋臼上缘形态的关系,年龄与髋臼上缘形态的关系。结果ALAL、LAI、AA在正常侧分别为(20.8±4.7)°、(-2.0±4.9)°、(10.0±4.7)°,在异常侧分别为(33.2±5.2)°、(6.6±5.1)°、(18.1±4.5)°,两侧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脱位程度与髋臼形态的关系:重型缺损的髋臼上缘,在Ⅰ°、Ⅱ°脱位组中占62.5%,在其他发育不良组中占16.7%(P<0.01);年龄与髋臼形态的关系:重型缺损髋臼上缘在18个月及以上组中占59.3%,在小于18个月组中占35.3%(P<0.01)。结论3DCT能清晰地显示幼儿DDH骨性髋关节的病理形态;脱位程度与髋臼上缘形态密切相关,Ⅰ°、Ⅱ°脱位时,髋臼外上缘严重受损,当独立行走后,这种破坏更为明显;脱位后,髋臼前倾角明显增加,且脱位时间越长,髋臼前倾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儿童髋臼前倾角的CT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正常儿童与髋脱位儿童髋臼前倾角的变化情况。方法 应用CT技术,测量正常组(105髋)和异常组(303髋)的髋臼前倾角。结果 儿童的髋臼前倾角较正常成年人小;0~6岁髋脱位患儿的髋臼前倾角较正常儿童的髋臼前倾角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髋臼前倾角的发育在儿童期较为缓慢。髋脱位患儿的髋臼前倾角增大.复位手术前后应增加CT检查以明确前倾角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手术失败及术后再脱位原因.方法 1998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了32例(37髋,男11髋,女26髋,首次切开复位平均年龄4.6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后未复位或再脱位患儿,包括:单纯切开复位者4髋, 切开复位加Salter截骨手术者18髋, 切开复位加Pemberton截骨手术者4髋,切开复位加Chiarii截骨者6髋, 切开复位加臼盖成形术者3髋, 术式不明者2髋.经X线片明确诊断后再次进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 依据病史、影像学资料及再手术时的发现,综合分析复位失败和再脱位原因.结果 32例(37髋)再手术复位成功率100%,经6个月至10年随访(平均4.3年), 显示中心性复位30例35髋,残留髋臼发育不良2例2髋,依据周氏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功能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优27髋,良6髋,差4髋,优良率89.2%.结论 髋关节切开复位手术失败或术后再脱位原因包括:术中误将假臼当真臼进行复位、手术指征及术式掌握不当、手术操作不规范、技术不娴熟或髋臼因素(如后缘缺乏)等.只有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熟练掌握各种手术的技巧,并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才能有效减少再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髋外翻(coxa valga)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儿术后并发症之一,术中大转子骨骺受损被推测是可能因素,但尚无实验证实,本研究拟证实股骨大转子骨骺损伤与髋外翻的关系。方法在建立大鼠DDH模型后,通过切开复位左侧髋关节同时损伤大转子骨骺的方法,探讨DDH术中骨骺损伤因素对预后颈干角、前倾角的影响。将43只新生SD大鼠下肢伸直襁褓位固定10 d,待出生1个月时行骨盆正位X线片,确诊其中41个左侧髋关节发生脱位(41/43)。将41只DDH大鼠随机分为骨骺损伤组(21只)和对照组(20只)。对照组于大鼠出生1个月时切开复位左侧髋关节,骨骺损伤组在切开复位左髋的同时用1 mm克氏针钻孔损伤左股骨大转子骨骺。术后1个月处死并取得左股骨标本,使用超微立体扫描仪(Epson)测取颈干角及前倾角。结果骨骺损伤组颈干角为130.56°±3.44°,前倾角为28.57°±9.25°;对照组颈干角为126.57°±6.04°,前倾角为28.83°±7.85°。骨骺损伤组颈干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5),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5)。结论术中大转子骨骺受损的DDH大鼠颈干角更大,提示该损伤可能是发生DDH术后髋外翻的因素之一。手术中减少对大转子骨骺的干扰和损伤,或可改善术后颈干角的变化,减少髋外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术后髋臼的发育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并采用闭合复位加石膏固定且获得4年以上随访的DDH患儿62例(74髋).骨盆正位X线片上测量复位前、复位后6个月及1、2、3、4年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并记录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的发生.根据年龄,所有患儿分为3组:A组(0~12个月,14例18髋)、B组(13~18个月,22例24髋)、C组(>18个月,26例32髋).根据术后4年的AI值将所有患儿分成2组,正常组(29髋)和异常组(45髋).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分析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方法探讨年龄、性别、复位前AI、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 of wiberg, CE)、股骨头中心头距离差(center-head distance discrepancy,CHDD)、单/双侧、AVN等因子与最终AI之间的关系.结果 复位前,各组AI无明显差别;复位后各组患儿AI均显著降低.术后4年时,A组AI值(21.9±4.4)°显著小于B组(24.2±3.4)°和C组(26.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AI值显著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的AI平均改善率为28.6%,A组改善率34.6%±11.2%显著高于C组24.9%±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复位前的年龄和AI和术后4年的AI值呈正相关(Re =0.617,F=15.031,P<0.000 1),治疗前AI值(β1=0.432,P<0.000 1)的回归系数大于年龄(β2=0.197,P=0.023).其它因素,如性别、单双侧受累、CE角、AVN等均与术后4年的AI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DDH闭合复位后AI值均能获得显著的降低,并于术后3年趋于稳定.复位时的年龄和治疗前的AI值是影响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的重要因素,复位时的年龄和AI与AI的改善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关节镜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10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男2例,女8例;年龄8~26个月,平均13个月,单侧6例,双侧4例,共14侧髋。闭合复位外固定后再脱位4例5侧髋;闭合复位后安全角度小、不稳定4例6侧髋;闭合复位困难2例3侧髋。关节镜下观察妨碍复位的因素并清理髋臼。结果关节镜下观察到妨碍复位的主要因素有:盂唇增厚内翻5侧髋;圆韧带肥大4侧髋;髋臼横韧带增粗突出2侧髋;盂唇增厚内翻,圆韧带肥大与髋臼横韧带增粗突出同时存在3侧髋。所有病例髋臼内都有纤维脂肪组织充填。10例患儿复位外固定后髋关节位置好,CE角15.5°~18°(平均16.5°)。经平均随访38个月(29~54个月)无再脱位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发生。结论关节镜可直视下观察妨碍股骨头复位的因素,彻底清理髋臼,提高了复位的成功率,降低了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发生率,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DDH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出坐骨重叠征(ischium overlap sign,IOS)的概念,并分析其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手术后再脱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7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治疗的88例(105髋)DDH患儿病例资料,其中男童16例、女童72例;平均年龄12(5~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4(15~59)个月;双侧17例,左侧63髋,右侧42髋;1髋为髋臼发育不良,11髋半脱位,93髋全脱位。术中行髋关节造影检查,按照Bowen标准选择闭合或切开复位石膏固定术。IOS是指在人类位髋关节造影平片上股骨头软骨内缘与坐骨外缘的重叠关系,二者重叠为Ⅰ度,相接为Ⅱ度,分离为Ⅲ度。将93髋全脱位按照IOS分度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再脱位发生率。结果 1髋髋臼发育不良和11髋半脱位者IOS均为Ⅰ度。93髋全脱位中IOSⅠ度14髋,Ⅱ度39髋,此两组均行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无再脱位病例;Ⅲ度40髋中,闭合复位石膏固定17髋,6髋再脱位;切开复位石膏固定23髋,1髋再脱位。本研究发现Ⅲ度组的再脱位发生率(7/40,17.5%)高于其他两组(P=0.006)。IOS为Ⅲ度的40髋中,闭合复位的再脱位发生率(6/17,35.3%)高于切开复位(1/2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18,P=0.034)。结论 IOS与DDH术后再脱位有一定的关系,IOS为Ⅲ度的髋关节如行闭合复位,再脱位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0.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6岁及以上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39例(48髋),平均手术年龄8.5岁,有8例(11髋)为手术后再脱位的患儿.手术方式有Salter骨盆截骨术4例(6髋),Pemberton髋周截骨术19例(22髋),Dega截骨术12例(16髋);Westin截骨术4例(4髋).其中髋臼软骨有明显缺损,软骨下松质骨部分裸露23例(28髋),取自体股骨近端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全部病例均行股骨粗隆下去旋转短缩截骨,短缩2~4.5 cm(平均2.8 cm);去旋转25°~45°(平均32°),保留股骨颈前倾角10°~15°,股骨截骨处以鹅头钉或四孔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获得随访36例(45髋).随访时间5~10年(平均7.2年).随访结果按Mckay临床疗效标准,优17髋(37.8%)、良18髋(40.0%)、可6髋(13.3%)、差4髋(8.9%),优良率达77.8%;按Severin X线评定标准,优19髋(42.2%)、良17髋(37.8%)、可7髋(15.6%)、差2髋(4.4%),优良率达80.0%.术后髋臼指数平均降至18°;CE角平均30°;髋臼覆盖率达平均95%.术后半脱位2例(4.4%),股骨头缺血坏死4例(8.9%),髋关节功能障碍(屈曲<60°)6例(13.3%).结论 大龄儿童DDH病理改变复杂,术前应根据X线片、CT等检查予以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松解内收肌和髂腰肌,联合股骨短缩去旋转截骨术,力争达到头臼中心性复位,并在此基础上重建髋臼;对关节软骨面缺损明显者,可移植自体游离骨膜予以修复;术后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持续被动活动等,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再脱位、关节僵硬、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原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原因。 方法 分析18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临床资料,其中髋臼造顶术7例,Salter骨盆截骨术6例,Pemberton关节囊周围截骨术4例,Staheli髋臼延伸术1例。 结果 再脱位的原因中,前倾角>60°未矫正6例,髋臼造顶位置过高5例,手术适应证选择相对不合理3例,植骨被吸收2例,假臼误认为真臼1例,术后过早下地1例。结论 病理改变了解不充分和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等因素是造成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比较二维CT与三维CT对发育性髋脱位髋臼前倾的测量结果,来选择更准确的测量方法,明确髋臼前倾的程度,以指导治疗.方法 应用二维CT和三维CT对66例(132髋)发育性髋脱位患儿的髋臼前倾进行测量.男13例,女53例;平均年龄35.4个月(4~132个月).左侧脱位24例,右侧25例,17例为双侧脱位.单侧发病患儿的49个未受累髋作为对照.结果 全部132髋,二维CT测量结果为16.69°±4.55°,三维CT为15.91°±5.24°,P<0.05;两种测量方法间有明显的相关性,γ=0.720,P<0.001.正常髋臼前倾的三维CT测量为1 1.43°±3.82°,脱位侧为18.55°±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脱位髋中,年龄与髋臼前倾呈显著的正相关,γ=0.597,P<0.01.结论 三维CT对髋臼前倾的测量更为准确;脱位侧的髋臼前倾较正常平均增加约7.12°,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变异范围较宽;在行髋臼矫形术或术前手术模拟时,应利用3D-CT对髋臼前倾进行个性化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下肢牵引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闭合复位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国南方7家医院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治疗的DDH患儿的临床资料.共有302例(333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40例,女262例;单侧271例,双侧31例.平均年龄(16.5±5.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8.0±18.0)个月.牵引组227例,非牵引组75例.比较两组患儿Tonnis分度、再脱位发生率、股骨头坏死(AVN)、末次随访髋臼指数(AI)、中心边缘角(CE角)和Severin影像学分级.结果 非牵引组平均住院时间(5.1±2.6)d,显著短于牵引组(16.2±7.5)d(P<0.001).术前牵引组的平均Tonnis分度显著高于非牵引组(P=0.021).333髋中有23髋(6.9%)出现再脱位,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为8.7%,非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为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在Tonnis Ⅱ度的患儿中,牵引组和非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onnis Ⅲ~Ⅳ度的患儿中,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牵引组(P=0.027).牵引组AVN发生率为17.4%,非牵引组AVN发生率为26.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3).同样,根据Tonnis分型分别比较牵引和非牵引组之间的AVN发生率,结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牵引和非牵引组之间AVN的分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76).牵引组和非牵引组之间的AI值和CE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Severin影像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59).结论 牵引不能降低DDH闭合复位术后再脱位的发生率,不能减少AVN的发生率,也不能改善DDH闭合复位的最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I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髋臼发育情况的分析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治的单侧DDH患儿共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侧为病例组,健侧为对照组;根据年龄分为三组:婴儿组(<1岁)14例、幼儿组(1~3岁)38例及儿童组(4~13岁)24例.比较各组间髋臼深度、骨性髋臼指数(BAI)、软骨性髋臼指数(CAI)的差异,并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同时分别测量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髋臼软骨在前上、顶上、后上三个方向的分布情况.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髋臼深度为(5.54±2.32) mm和(9.32±2.91) mm、BAI为(33.65±5.08)°和(23.12±5.28)°,CAI为(20.86±6.38)°和(12.81±4.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6、14.82、9.56,P均<0.05),BAI、CAI呈线性正相关(r=0.88、0.74,P<0.05);病例组中婴儿组、幼儿组及儿童组髋臼深度分别为(4.31±0.42)mm、(4.69±1.74)mm及(7.31±2.7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8,P<0.05),BAI分别为(29.16±5.03)°、(34.95±4.50)°及(33.12±5.69)°,CAI分别为(16.80±5.21)°、(21.53±6.49)°及(20.91±6.40).,BAI、CAI在幼儿组及儿童组呈线性正相关(r=0.70、0.66,P<0.05).幼儿组及儿童组中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髋臼软骨分布在前上、顶上、后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可运用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DDH的髋臼深度、BAI、CAI、多方向髋臼软骨的测量,为临床评估髋臼发育情况提供更多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股骨是否截骨对1 8个月~3岁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有无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国内8家单位行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18个月~3岁的67例DDH患儿中,股骨截骨组(41例)与股骨不截骨组(26例)的近期疗效有无差异,评估术后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变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率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有无差异.结果 股骨截骨组41例,平均年龄(2.27±0.46)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 5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3例.股骨不截骨组26例,平均年龄(1.99±0.38)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 3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1例.其他并发症有医源性骨折1例,为截骨组患儿;髋关节僵硬1例,为股骨不截骨组患儿;跛行6例,股骨截骨组3例、不截骨组3例.两组间术前AI、年龄、性别构成及脱位程度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截骨组开放复位术后复查AI平均(20.57±6.89)度,股骨不截骨组为(24.21±7.20)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年及2年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顾性研究提示18个月~3岁DDH患儿行开放复位手术时股骨是否截骨对于术后AI的改善情况、近期AVN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18个月~3岁DDH儿童行开放复位手术时推荐不常规应用股骨截骨术以减少手术创伤,但应综合术中复位难易情况考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髋关节三线测量在婴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传统的体检方法,对180例疑诊者,摄双髋正位X线片,除众所周知的Shenton氏线、CE角等指标外,以股骨干骺端中点为起点,分别至髋臼外上缘、下缘、中心做连线,然后对此三线进行测量比较.结果 本组180例,单侧髋关节脱位122例(122髋),两侧髋脱位58例(116髋),总计238髋.通过髋关节三线测量,238髋此三线均不等长,确诊为DDH.对122例单侧髋脱位者的正常侧测量,120髋(98.3%)显示三线等长.同时对闭合复位欠佳者,此关节三线显示也不等长.结论 髋关节三线的定位都是骨性标志,清晰可鉴,定位准确,操作简单.髋关节三线测量,是婴儿时期诊断DDH一种比较准确的方法,特别在股骨头骨骺未出现前的小婴儿,更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是诊断DDH的可靠依据.另外对治疗中的婴儿,髋关节三线测量也是确定髋关节是否达到同心圆复位的一种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幼儿发育性髋脱位髋臼形态学的MRI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测量MRI三维髋臼指数,探讨幼儿发育性髋脱位髋臼病理形态改变的特点。方法。本文对1993年2月-1998年4月我院治疗的28例单侧发育性髋脱位幼儿采用MRI扫描系统,在经过正常侧股骨头中心的MRI冠状面上测量双髋的骨性和软骨性髋臼指数,横断面上测量骨性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软骨性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结果:脱位则骨性三维髋臼指数软正常侧增大,但脱位侧冠状而软骨性髋臼指数较正常侧增大,横断面上软骨性前、后髋臼指数减小。正常侧骨性与软骨性三维髋臼指数间存在较大相关性。脱位侧髋关节在Dunn分型后,骨性与软骨性三维髋臼指数亦存在较大相关性。三维髋臼指数随Dunn脱位呈规律性改变。从DunnⅠ-Ⅲ型脱位,随着脱位股骨头位置的增高,骨性三维髋臼指数呈增大趋势;软骨性三维髋臼指数中冠状面软骨性髋臼指数逐渐增大,横断面软骨性前、后髋臼指数均逐渐减小,结论:(1)幼儿发育性髋脱位髋臼的开口是椭圆形改变趋势,即骨性髋臼开口增大改变,冠状面上改变的幅度明显大于横断面;软骨性髋臼开口的改变是冠状面上开口变大,横断面上开口变小。(2)股骨头在髋臼内的存在是髋臼软骨保持正常形态的决定因素,髋臼软骨的病理增生改变与脱位后股骨头的位置密切相关,尽早恢复头臼的解剖关系是保持髋臼形态和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