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方式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对283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再次剖宫产(A组)230例,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B组)53例;并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C组)230例,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D组)50例进行对照.结果:①B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D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A组较B组产后出血量高,严重粘连的发生率高,平均住院天数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产后出血率较C组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32,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不增加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方法比较阴道产和剖宫产孕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出血量及出现休克和子宫全切的例数.对比两组孕妇产后出血的原因.结果阴道分娩孕妇在PPH发病率、出血量、休克发生率、子宫全切发生率上优于剖宫产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PPH的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和胎盘因素.结论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阴道分娩接生技术,加强产程的观察和管理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阴道分娩对剖宫产术后再妊娠孕妇产后康复及产褥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周口市川汇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4例既往行剖宫产的产妇,按照分娩方式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剖宫产术终止妊娠,研究组为经阴道自然分娩方式终止妊娠。统计两组住院时间、产后出血量、母婴结局(产褥感染、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产后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新生儿窒息、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可减少剖宫产术后再妊娠孕妇产后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产褥感染、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并分析瘢痕子宫再生育阴道试产的可行性.方法:收集瘢痕子宫再生育孕妇共97例临床资料,按照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2例)和剖宫产组(55例),将两组产后24小时出血量、新生儿体重、产褥感染以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产后24小时出血量更低(P<0.05);但就新生儿体重、产褥感染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而言,两组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瘢痕子宫再生育孕妇必须经过临床严密监测和仔细筛选,能够进行阴道分娩,且有助于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剖宫产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我科2009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3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子宫(简称疤痕子宫)孕妇,分为阴娩(阴道分娩)试产组和再次剖宫产组,统计时阴娩试产失败孕妇纳入再次剖宫产组,将阴娩试产成功数与同期非疤痕子宫阴娩数就阴道出血量、产程时间、Apgar评分作对照比较;有手术指征的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必须行剖宫产组与同期第一次剖宫产(简称非疤痕子宫)组就术中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作对照比较。结果:阴娩试产64例,成功50例、占78.12%,与2029例同期非疤痕子宫阴娩组仅就阴道出血量、产程时间、Apgar评分对照比较(P0.05),均无显著性差异。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53例与第一次剖宫产68例对比术中术后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结论:在具备随时手术条件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只要把握好阴道试产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提倡阴道分娩是安全和可行的,阴道分娩不仅可减少产时、产后出血、缩短住院时间,还能方便产妇产后尽早哺乳、促进子宫收缩,增进母婴感情和家庭和谐。  相似文献   

6.
王瑞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5):810-811
目的观察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予术前补钙术后肛门置米索前列醇,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100例作为观察组,术前补钙术后肛门置米索前列醇;同时选择100例单用缩宫素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出血量、术后24 h总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出血量以及术后24 h总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剖宫产患者,术前补钙术后肛门置米索前列醇,可以很好地预防和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贾桂花   《中国医学工程》2013,(8):132-132,13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最佳分娩方式。方法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共168例剖宫产再次足月妊娠住院分娩孕妇,其中阴道试产95例,再次剖宫产73例,分别对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组、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组、再次剖宫产组母婴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组与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组在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平均住院天数、子宫破裂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组与再次剖宫产组在产后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组与首次剖宫产组在产后出血量、严重粘连、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史不再是再次剖宫产的绝对指征,符合阴道试产条件者,在严密监护下给予充分试产是安全的,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和防治措施,以期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提高孕产妇的健康水平。方法:以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的产妇4 927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研究我院剖宫产产后出血68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出血原因、出血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产后出血率为1.13%,其中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2.67%,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为0.29%,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妊娠并发症、妊娠合并症以及多次剖宫产和宫腔操作史使产后出血率增加。结论:剖宫产术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降低剖宫产率,预防子宫收缩乏力,避免胎盘因素特别是前置胎盘的术中出血是减少产后出血、使孕产妇健康、平安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分析剖宫产产后出血相关因素,探讨对它的处理和预防措施。方法对该院2003年1月 ̄2004年12月期间剖宫产产后出血5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娩总人数2778例,产后出血74例,发生率2.66%,其中剖宫产(A组)771例,产后出血51例,发生率为6.61%,阴道分娩(B组)2007例,产后出血23例,发生率为1.14%,A组明显高于B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A组产后出血51例,平均出血量为(1173±985)mL,B组产后出血23例,平均出血量为(682±333)mL,A组明显高于B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剖宫产产后出血51例中主要手术指征,前6项依次为瘢痕子宫、巨大儿、前置胎盘、胎方位异常、胎儿窘迫、社会因素。产后出血原因:宫缩乏力占54.9%,胎盘因素占25.9%,子宫下段切口裂伤占19.6%。结论剖宫产产后出血率及产后出血出血量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者,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及尽量减少无指征剖宫产手术,以达到降低产后出血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选取卫辉市华新医院于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经门诊以及病房收治的68例有剖宫产史的再次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阴道分娩,27例)以及B组(再次剖宫产,41例)。观察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新生儿评分、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窒息、产后发热、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A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子宫破裂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行阴道分娩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产妇和新生儿损伤,缩短住院时间,但是瘢痕子宫产妇选择阴道分娩应在严格适应证及严密监护下进行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1.
苏果  张美玲  张宁芝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8):1063-1066,106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晚期分娩孕妇614例为观察组,分4组:A组为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组;B组为具备阴道试产条件但选择重复剖宫产分娩组;C组为第二次剖宫产分娩组(包括B组);D组为第三次及四次剖宫产分娩组。选择无剖宫产史晚期分娩孕妇376例为对照组,分为2组:阴道分娩组(E组)和首次剖宫产组(F组)。将A组与B组,A组与E组,C、D组与F组配对比较,对母婴并发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产后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P<0.01),2组产褥病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E组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住院时间、新生儿窒息率及阴道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会阴切开率较E组明显升高(P<0.01);C组、D组与F组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住院时间及新生儿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手术时间和盆腹腔粘连率均明显少于C组(P<0.01),C组和F组手术时间和盆腹腔粘连率亦显著小于D组(P<0.01)。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过严格评估、筛选,对符合阴道分娩条件的孕妇实施阴道试产是安全的,与再次剖宫产相比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产分娩方式对≤孕 34周早产儿的近远期并发症影响及寻求早产的最佳分娩途径。方法  6 9例住院的≤孕 34周剖宫产病例与随机抽取同期同孕周的阴道分娩病例 9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比较两种分娩方式对孕妇的影响及早产儿近期并发症 (包括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和死亡 )和远期影响 (包括身高、综合学习能力 )。结果 妊高征组的窒息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发生率较前置胎盘组低(P <0 0 5 ) ;臀位分娩时剖宫产组的预后较阴道分娩好 (P <0 0 5 ) ;剖宫产组出生的早产儿重度窒息率 ,NRDS、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阴道分娩组 (P <0 0 5 ) ,但综合学习能力比率较高 ;轻度窒息率、缺血缺氧性脑病 (HIE)及目前身高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随着NICU发展及新生儿救治水平的提高 ,剖宫产不是低体重早产儿的禁忌证 ,在合并母儿病理产科的情况下 ,及时转运至有条件的医院 ,剖宫产分娩更有利于预防早产儿近远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足月妊娠阴道分娩适应症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入住阿尔及利亚SETIF省立医院的剖宫产术后足月妊娠再次阴道分娩孕妇982例,对剖宫产术后足月妊娠阴道试产成功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把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入住我院的进行阴道分娩的初次孕妇982例设为对照组。结果:将观察组中的孕妇术中出血量(115.1±28.1)m L、术后出血量(261.7±67.2)m L与对照组中的术中出血量(150.6±32.9)m L及术后出血量(255.7±63.3)m L比较,观察组上次臀位手术适应症的患者此次阴道分娩成功率最高,为91.76%,其次分别为前置胎盘80.72%、宫内窘迫52.37%及滞产26.67%。观察组产褥热(9.06%)、子宫内膜炎(19.76%)、新生儿湿肺情况(15.89%)低于对照组的12.32%、24.54%、1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剖宫产术后足月妊娠阴道分娩适应症,对符合阴道分娩适应症条件的剖宫产术后再次足月妊娠的孕妇,应对其先进行阴道分娩试产,使自然分娩率的成功率增加,降低对孕妇的剖腹产分娩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患者产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以分娩前是否有过无痛性阴道流血将我院收治的75例前置胎盘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对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年龄相当(P>0.05),但是孕产次数、流产以及宫腔操作次数差异显著(P<0.05或0.01)。出血组中央型前置胎盘所占比例明显较高(P<0.05)。出血组剖宫产率、早产率、产后出血率明显较未出血组高,终止妊娠时的孕周较短,住院总天数较长,和未出血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或0.01)。结论:前置胎盘患者孕产次、流产以及宫腔操作次数与产前出血有一定的关系,而产前出血对前置胎盘患者的妊娠结局影响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次剖宫产对再次妊娠分娩结局的影响,以期合理控制初次剖宫产率.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6月在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正规建卡产检并分娩二胎的所有单胎孕妇资料共计1610例. 按照其初次分娩方式的不同将所有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初次剖宫产再次妊娠分娩者,即前次剖宫产分娩组,共746例,另一组为初次阴道分娩(包括顺产及产钳助产)再次妊娠分娩者,即前次阴道分娩组共864例. 统计比较两组对象再次妊娠时的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并探讨初次分娩方式对再次妊娠的影响. 结果:前次阴道分娩组的分娩方式中,剖宫产率为11.93%,而前次剖宫产分娩组的分娩方式中,剖宫产率高达96.75%,有统计学差异( P<0.01) ,表明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再次妊娠时的分娩方式选择;而前次剖宫产分娩组的产后出血率( 4. 20%)、产褥感染率( 2. 17%)、新生儿窒息率(3.66%)及胎盘前置或植入的发生率(3.79%)均高于前次阴道分娩组,且有统计差异( P<0.05). 表明疤痕子宫者再次妊娠时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妊娠结局较差. 结论:鉴于初次剖宫产对后续妊娠分娩的不良影响,临床上亟需采取相应措施来有效控制首次剖宫产率,以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断脐时间对阴道分娩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经阴道分娩的早产儿及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120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各30例.A组:产后10 s内立即断脐;B组:产后30 s断脐;C组:产后60 s断脐;D组:产后90 s断脐.收集各组产妇、新生儿基本资料,记录各组新生儿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值、贫血发生率、输血率、经皮胆红素高峰值、光疗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B、C、D组早产儿生后24 h Hb和HCT值均高于A组(P<0.01),B、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早产儿出生后1周Hb和HCT值均高于A组(P<0.01),且D组高于B、C组(P<0.01),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早产儿贫血率、输血率均低于A组(P<0.05),B、C、D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早产儿之间经皮胆红素高峰值、光疗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经阴道分娩的早产儿延迟断脐30~90 s,可以改善新生儿血供,降低贫血发生率和输血率,且并不增加胆红素升高风险和光疗的风险.如果条件允许,延迟结扎脐带90 s能更好地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介入治疗后剖宫产手术的配合与护理方法。方法将30例中央性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的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产妇采取传统剖宫产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观察组产妇术前先行子宫动脉介入治疗,立即实施剖宫产术,并积极采取有效快捷的措施进行手术配合与护理,观察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率、胎儿死亡率、产妇死亡率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胎儿死亡率及产妇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率及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经子宫动脉介入治疗中央性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的产妇,立即实施剖宫产术,并积极采取有效快捷的措施进行手术配合与护理,可有效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增强产妇及胎儿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8.
黄杨 《海南医学》2016,(6):940-941
目的:观察凶险型前置胎盘应用髂内动脉预置球囊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凶险型前置胎盘42例孕妇资料,其中22例剖宫产前髂内动脉预置球囊,胎儿娩出后球囊立即充盈暂时止血;20例剖宫产前未作任何处置,前置胎盘于剖宫产术中处置,观察两组预后。结果预置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平均输血量均少于常规组[(862.4±126.5) ml vs (1913.2±362.8) ml,(714.2±102.5) ml vs (1513.2±313.4) ml],平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81.4±20.4) min vs (112.3±28.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置组术后24 h阴道出血量≥500 ml发生率和子宫切除率为18.18%(4/22)、4.55%(1/22);常规组为75.00%(15/20)、20.00%(4/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置组预置球囊平均照射剂量(31.6±7.2) mGy,明显低于安全剂量上限200 mGy标准。拔管后有1例发生穿刺点血肿,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髂内动脉预置球囊的作用是胎儿娩出后可暂时阻断髂内动脉血流,减少产后出血,为下一步救治赢得时间,可降低子宫切除率,而且安全性好,是切实可行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导乐镇痛仪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拟阴道分娩足月妊娠者240例,随机分为导乐仪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导乐护理,未给予任何镇痛办法;导乐仪组给予GT-4A导乐镇痛仪分娩。比较2组镇痛效果与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时限、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率及产后2 h出血量发生情况等。结果:导乐仪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限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率(7.5%)低于对照组(16.7%)(P<0.05)。2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和第三产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乐镇痛仪在分娩镇痛中能够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加快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7例产妇进行产后盆底肌力和阴道压力检查,根据产妇不同分娩方式随机分成阴道顺产组62例和剖宫产组35例。观察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结果:阴道顺产组盆底肌力总正常率为58.06%,剖宫产组总正常率为6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发生SUI率为19.35%,剖宫产组为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阴道压力正常率为72.58%,剖宫产组阴道压力正常率为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发生阴道前壁脱垂率为93.55%,发生阴道后壁脱垂率为32.26%,剖宫产组发生阴道前壁脱垂率为57.14%,发生阴道后壁脱垂率为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发生子宫脱垂率为14.52%,剖宫产组发生子宫脱垂率为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于产后盆底肌均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产后应尽早进行盆底功能康复锻炼,以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