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 ADAM 33 基因 S1、 S2 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患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 217 例 COPD 患者 (病例组) 和 218 例健康对照者 (对照组) 外周血标本, 提取标本 DNA, 采用美国生物应用系统公司(ABI)SNaPshot SNP 分型技术检测 ADAM 33 基因 S1、 S2 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 S1 位点 CC、 CT、 TT 3 种基因型分布和 C、 T 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2 位点 CC、 CG、 GG 3 种基因型分布和 C、 G 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 S1、 S2 位点基因型与肺功能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显示: S1、 S2 位点 3 种基因型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预计值(%)比较、 FEV1/用力肺活量 (FV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 3 种单体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AM 33 基因 S1、 S2 位点 SNPs 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COPD 患者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王莎莎  关键  王珊  成芳娟  任侠  许西琳  高岩 《天津医药》2015,43(12):1349-1353
目的探究整合素-金属蛋白酶33(ADAM33)基因F+1、S2、T1、ST+5 位点多态性与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193 例对照组及197 例COPD 病例组,提取外周血标本DNA,运用SNaPshot SNP 分型技术检测ADAM33 基因各位点多态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F+1 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F+1 位点CC、CT、TT 3 种基因型肺功能相关指标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预计值(%)、FEV1/用力肺活量(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S2、ST+5、T1 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S2 位点进行单体型分析显示Hap1(CC)在对照组和病例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OR < 1,表明此单体型可能降低发生COPD 的风险;Hap3(TC)在对照组和病例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OR > 1,表明此单体型可能增加了COPD 发病的风险;Hap2(TG)、 Hap4(CG)单体型在2 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及对照组T1、ST+5 位点3 种单体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AM33 基因F+1 位点多态性可能与新疆哈萨克族人群COPD 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DAM33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尘螨过敏性哮喘间的关联性。方法取哮喘病、健康人各100例,通过AS-PCR、DNA测序法等,分别测定ADAM33基因F+1、S2、T2及V4位点。结果两组在S2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过敏性哮喘易感性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 S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过敏性哮喘显著相关,与病情严重性及肺功能指标关联甚微。  相似文献   

4.
赵艳茹  刘波  齐曦明  尹福在 《天津医药》2012,40(12):1245-1246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L5基因启动子-156位点G/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210例,对照组171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趋化因子CXCL5基因启动子-156位点G/C多态性。结果:趋化因子CXCL5启动子-156G/C多态性(各基因型频率、C等位基因频率)在T2DM组与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XCL5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袁菲  陈慧  朱丹  陈芙蓉  余岚  陈卫松  徐继林 《江苏医药》2021,47(12):1219-1222,封2
目的 探讨IL-17A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稳定期COPD患者147例(COPD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15例(对照组),采用基因测序法检测IL-17A基因rs2275913、rs1974226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PD影响因素,并检测不同严重程度COPD患者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 两组rs2275913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1974226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G基因型相比,携带rs2275913位点AG基因型患COPD的风险下降(P<0.05).不同严重程度COPD患者rs2275913和rs1974226位点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A基因rs2275913位点多态性可能与COPD的易感性有关,AG基因型是COPD的保护性因素,而与COPD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载脂蛋白AI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和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apo)AI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196例正常人和240例冠心病患者apoAI基因启动子多态性进行分析,扩增含apoAI基因启动子 -75bp 和第一内含子 83bp的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MspI酶切此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基因多态性。结果:2组apoAI基因 -75bp 位点均为G/G基因型占优势,但冠心病组中A/A基因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组间 -75bp 位点A、G等位基因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男性冠心病患者中 ,A/A基因型携带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低于G/G基因型携带者(P<0.05)。2组 83bp 位点中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poAI基因启动子( -75bp)MspI酶切位点的突变与冠心病有一定关联,在冠心病男性患者中,A/A基因型携带者与血清HDL的降低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L-6基因多态性与青岛地区复发性自然流产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复发性自然流产(RSA)患者及正常早孕女性各60例进行对照研究,对IL-6rs1800795、IL-6rs1800796位点进行基因测序,探讨各位点多态性与复发性自然流产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IL-6rs1800795位点基因型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rs1800796位点CG+GG基因型分布频率病例组较对照组明显低,而CC基因型较对照组高,G等位基因病例组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rs1800795(G/C)与RSA患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IL-6rs1800796(C/G)等位基因G可能会降低RSA的风险,而等位基因C可能会增加RSA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8+781C/T位点与它的受体CXCR1+2608G/C的基因多态性和结核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78例结核病患者和97例健康对照者的IL-8+781C/T位点和它的受体CXCR1+2608G/C位点进行基因分型,χ2检验分析这两个位点多态性与结核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IL-8+781C/T位点CC、CT和TT基因型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2.0%,15.4%和2.6%,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5.6%,13.4%和1.0%。2组间CC、CT、TT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布用行×列表χ2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P>0.05);同时C、T等位基因在2组间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P>0.05)。CXCR1+2608G/C位点GG、GC和CC基因型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3.3%,15.4%和1.3%,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9.4%,20.6%和0。2组间GG、GC、CC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布用行×列表χ2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05);同时G、C等位基因在2组间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结论 IL-8+781C/T位点和CXCR1+2608G/C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肺结核感染的易感性不相关。  相似文献   

9.
五羟色胺1A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偏头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五羟色胺1A受体(5-HTR1A)基因-1018C/G启动子区多态性与偏头痛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LFP)技术在124例偏头痛患者及110例健康对照中对该单核苷酸位点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此位点基因型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5-HTRIA基因-1018C/G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5-HTR1A基因-1018C/G位点的多态性不是中国汉族偏头痛的主要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松  时立新  王睿  庄惠君  吴丹荣  邱骞 《贵州医药》2006,30(11):970-973
目的探讨RANTES基因启动子-28C/G多态性与贵州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143例2型糖尿病患者(53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90例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和55例正常对照组RANTES基因启动子-28C/G基因型,并对各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正常对照组与2型糖尿病组相比,-28G阳性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型频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糖尿病肾病组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28G阳性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型频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RANTES基因启动子-28G等位基因与贵州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生无关,但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33(ADAM33)基因T1、Q-1及F+1位点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 Medline、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截止2013年7月以COPD组与对照组人群基因型分布的OR值及其95%C1为效应指标,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加性模型、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中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tata 12.0软件.结果:共纳入7个研究(n=3835),结果显示,T1、Q-1和F+1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和基因型模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ADAM33基因T1、Q-1和F+1位点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易感性均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对氧磷酶PON1Q192R基因多态性及在人群中的分布,分析不同基因型与冠心病(CHD)的关系,CHD常见危险因素对基因型亚组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128例,男80例,女48例,年龄36~82岁,平均(65.25±9.83)岁;全部病例有明确心梗病史或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诊。正常对照组110例,男66例,女4J4例,年龄31—87岁,平均(63.52±7.91)岁;选自人群健康查体的随机个体。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机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PON1(对氧磷酶)多态性。结果PONlQl92R有QQ、QR、RR三种基因型,正常人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000、0.4909、0.3091,Q、R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500、0.5500,冠心病组QQ、QR、RR三种基因频率分别为0.2266、0.5313、0.2421,Q、R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921、0.5079。结论潍坊地区汉族人群PON1(对氧磷酶)基因多态性和冠心病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Va166Met多态性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Va166Met多态性,在110例脑出血患者和101名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比较病例组、对照组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差异。结果(1)脑出血组和对照组A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0.40和0.2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81,P=O.001);(2)两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12,P=0.000)。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Va166Met多态性的A等位基因同脑出血相关,可能该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介素1β(IL-1β)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之间的关系,及COPD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09年3月开始在开滦医院收集COPD住院患者,同期在开滦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收集对照人群,1∶1匹配。保留受试者的血样并填写调查问卷。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1β水平。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COPD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入选324例受试者。总体和男性、女性亚组中,-511、-31、+3954三个位点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1和+3954的联合突变在COPD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和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β水平COP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6±0.35、2.69±0.14,P<0.01)。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家族史、吸烟、抑郁和-511C:-31T:+3954T突变是COP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IL-1β三位点联合突变与COPD的发生相关。家族史、吸烟、抑郁能增加COPD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基转移酶1家族肽A(UGT1A)基因多态性与抗肿瘤药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为肿瘤患者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33名健康志愿者和196例应用伊立替康治疗的肿瘤患者。健康志愿者中男性169名,女性64名;平均年龄(25±5)岁。肿瘤患者中肠癌92例,宫颈癌45例,卵巢上皮细胞癌 59例;男性54例,女性142例;平均年龄(61±19)岁。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对2组受试者进行UGT1A1*6、UGT1A1*28、UGT1A3*1、UGT1A3*2、UGT1A3*3、UGT1A3*4 和UGT1A9*22基因多态性检测,比较2组受试者UGT1A基因型突变频率,比较不同UGT1A基因型患者迟发性腹泻和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采用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伊立替康致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以相对危险度(OR)及95%置信区间表示。结果肿瘤患者UGT1A3*2基因型突变频率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50.3%比68.5%,P=0.014),而UGT1A3*3基因型突变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26.0%比6.2%, P=0.001)。196例肿瘤患者Ⅱ~Ⅳ度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48.5%(95例),Ⅲ~Ⅳ度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11.2%(22例);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9.0%(96例)。UGT1A1*28位点野生型纯合子(WW)基因型携带者Ⅱ~Ⅳ度和Ⅲ~Ⅳ度迟发性腹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突变型杂合子(WM)+突变型纯合子(MM)基因型携带者[Ⅱ~Ⅳ度:40.4%(57/141)比69.1%(38/55),P=0.006;Ⅲ~Ⅳ度:5.7%(8/141)比25.5%(14/55),P=0.001];UGT1A9*22位点WW基因型携带者Ⅱ~Ⅳ度迟发型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WM+MM基因型携带者[26.2%(17/65)比47.6%(40/84),P=0.006;26.2%(17/65)比51.1%(24/47), P=0.0057],未发现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GT1A基因型与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相关(OR=5.657,95%置信区间为4.782~7.245,P=0.039)。结论UGT1A1* 28 和UGT1A9* 22基因多态性可增加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基质金属蛋白酶-9 C-1562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57例,健康对照84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根据凝胶电泳所见的条带区分各研究对象的基因型,并统计各基因型频率。与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MMP-9 C-1562TT/T基因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9C-1562TT/T基因型与脑梗死明显相关,该多态性可能是导致脑梗死后MMP-9表达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21和p27基因多态性与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分析110例女性NSCLC患者和124例女性健康对照人群p21基因3'非翻译区(3'UTR)和p27基因第109密码子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结果p21基因突变型(C/T+T/T)频率在病例组(76.4%)显著高于对照组(56.5%)[(χ2=10.27,P=0.001)。携带T等位基因(C/T和T/T基因型)能显著增加这一人群NSCLC发病风险(经年龄校正的OR=2.60,95%CI(1.46,4.61)]。根据吸烟状况和年龄分层分析发现,p21基因突变型(C/T+T/T)频率在不吸烟病例组(86.0%)和≥50岁病例组(76.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携带C/T和T/T基因型可显著增高不吸烟者和50岁以上人群的NSCLC发病风险[经年龄校正的OR分别为4.95和2.68,95%CI分别为(2.36,10.40)和(1.41,5.08)]。p27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总体分布在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也未显示出结果有差异性。对淋巴结转移的研究显示p21和p27基因多态性与NSCL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p21基因3'UTR多态性与该女性人群NSCLC发病风险有关,C/T、T/T基因型可能增加NSCLC发病风险,尤其对于不吸烟个体及50岁以上者其可能是NSCLC的发病危险因素。p27基因多态性与该女性人群NSCLC遗传易感性无关。p21和p27基因多态性与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多态性与甲巯咪唑(MMI)致山东地区汉族Graves病(GD)患者肝损害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到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或住院的GD患者(GD组)和同期到体检中心查体的健康人(健康对照组)。GD组分为3个亚组:单纯性GD组、MMI致肝损害组和甲亢性肝损害组。收集受试者外周非抗凝静脉血血凝块,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测定CTLA-4基因第一外显子49位点和启动子区-318位点基因型,计算各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共收集到GD患者160例,其中单纯性GD组65例,男10例,女55例,平均年龄(40.4±14.4)岁;MMI致肝损害组40例,男1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0.5±13.7)岁;甲亢性肝损害组55例,男9例,女46例,平均年龄(38.0±12.9)岁。健康对照组64例,其中男20例,女44例,平均年龄(40.7±10.7)岁。各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组和健康对照组CTLA-4基因第一外显子49位点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1.9%(147/160)和78.1%(50/64),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4.4%(238/320)和59.4%(76/1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3,P=0.004;χ2=6.259,P=0.012);启动子区-318位点的CT+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组的3个亚组之间两两比较,CTLA-4基因第一外显子49位点AG+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启动子区-318位点CT+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TLA-4基因第一外显子49位点及启动子区-318位点多态性与山东地区汉族人群MMI所致肝损害无明显相关性,第一外显子49位点A/G多态性与GD的发生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