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视神经胶质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视神经胶质瘤CT和MBI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视神经胶质瘤16例,其中CT检查15例,MRI检查6例,CT MRI检查4例。结果16例中肿瘤位于眶内段13例,眶内段累及视神经管内2例,其中1例涉及颅内,另1例位于视神经管内。肿瘤表现为眼球后肌锥内肿块占位,梭形8例,条索状与椭圆形各3例,梨形及结节状各1例。CT检查15例,2例平扫与脑实质呈等密度,14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与视神经无法区分,增强后(13例)肿瘤大多呈轻至中等强化,1例CT扫描示视神经管扩大。MRI检查6例,3例肿瘤位于眶内段,2例涉及视神经管内,其中1例蔓延至颅内显示为视交叉前视神经增粗,另1例肿瘤位于视神经管内呈结节状;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肿瘤可强化,1例肿瘤内伴有囊性变。结论 CT与MRI均能显示眶内段视神经胶质瘤,但MRI较CT能够获得更多的肿瘤内部信息,为管内及颅内视神经胶质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HASTE序列测量视神经眶内段直径并探讨显示视神经的最佳MRI扫描方案。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20例静脉窦血栓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行球后视神经MRI检查,取球后3mm、9mm、15mm处眶内视神经直径、蛛网膜腔外径、径线比、蛛网膜腔面积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临床病程和BMI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20例静脉窦血栓患者与相匹配正常对照组眶内段视神经直径、蛛网膜腔外径、蛛网膜腔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径线比P=0.016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径线比与临床病程、BMI指数无明显相关。结论HASTE序列能够准确显示视神经及蛛网膜下腔,获得视神经眶内段直径,为早期诊断视神经病变提供客观依据,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视神经损伤提供影像支持。  相似文献   

3.
正常成人眶内段视神经的MRI测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正常成人视神经、视神经蛛网膜下腔的 MRI表现 ;通过测量视神经直径和蛛网膜下腔外径 ,建立正常标准。方法 :正常成人志愿受试者 42例 ,按性别和年龄 (18~ 40岁 ,41~ 6 0岁 ,6 0岁以上 )分组 ;采用 1.0 T MRI成像仪 ,环形激化圆形头颅线圈作眶内段视神经 MRI检查 ,应用 fs TSE- T2 加权序列 ,以斜矢状位为基准 ,垂直于视神经作斜冠状位扫描 ,扫描点位于球后 4mm、8mm和眶尖部。结果 :眶内段视神经不等粗 ,由前至后逐渐变细 ,前、后段直径分别为 2 .94± 0 .2 2 mm至 2 .2 4± 0 .2 4mm ,蛛网膜下腔外径不等宽 ,由前至后逐渐变窄 ,前、后段外径分别为 5 .2 5± 0 .2 4mm和 3.5 6± 0 .32 mm,蛛网膜下腔面积也逐渐变小 ,两径线比率则逐渐变大 ;性别和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视神经和蛛网膜下腔 ,测量结果与解剖学研究有良好的相关性 ,为视神经及蛛网膜下腔的评价提供了客观的定量指标 ,是视神经及相关病变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视神经胶质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 0例视神经胶质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男 10例 ,女 10例 ,年龄 8个月至 6 9岁。 10例行CT扫描 ,19例行MR扫描。结果  2 0例中 12例视神经呈梭形 ,5例呈管形增粗 ,2例呈哑铃形 ,1例呈椭圆形。 2 0例均累及视神经眶内段和管内段 ,其中 16例累及颅内段 ,4例累及球内段 ,6例累及视交叉 ,2例累及视束。行CT扫描的10例均为等密度 ,行增强扫描的 2例均强化。行MR扫描的 19例中 ,12例呈长T1、长T2 信号 ,5例呈长T1、等T2 信号 ,2例呈等T1、等T2 信号。行MR增强扫描的 14例中 ,12例呈明显强化 ,2例呈中度强化。在伴有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的 7例中 ,4例有特异性表现 ,即中心呈等T1、等T2 信号 ,周边部分呈长T1、长T2 信号 ,中间部分在T1WI和T2 WI均为低信号。经统计学处理 ,MRI显示肿瘤累及视神经管内段和颅内段明显优于CT(P <0 0 1)。结论 CT和MRI能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特征 ,可明确诊断 ,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案 ;MRI在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听道底神经和神经孔道的正常CT和MRI解剖特点并进行定量研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人60例共120耳,60耳行颞骨CT扫描,60耳行内耳FIESTA序列MRI检查,在多平面重组(MPR)图像上对内听道底的神经和神经孔道进行测量。结果:内听道底前后径(4.07±0.97)mm,上下径(3.24±0.88)mm;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3.04±0.52)mm,宽度(0.96±0.31)mm;前庭上神经管长度(2.52±0.48)mm,宽度(0.83±0.30)mm;前庭下神经管长度(1.07±0.23)mm,宽度(0.73±0.21)mm;蜗神经管长度(0.89±0.19)mm,宽度(2.05±0.39)mm;单孔长度(3.56±0.68)mm,宽度(0.56±0.11)mm。面神经直径(1.00±0.03)mm;前庭上神经直径(0.98±0.04)mm;前庭下神经直径(0.71±0.03)mm;蜗神经直径(1.03±0.04)mm;后壶腹神经直径(0.47±0.02)mm。结论:CT和MRI能够准确清晰地显示内听道底的正常解剖结构并可进行准确测量,为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视神经肿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了18例经MRI检查并经临床病理确诊的视神经肿瘤的病例。结果:视神经脑膜瘤8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1例,梭形肿块5例,软组织肿块2例。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视神经胶质瘤6例,表现为视神经梭形增粗2例,椭圆形肿块4例,MR 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视神经转移瘤4例,3例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累及视神经,MRI表现为眼球内病变侵犯视神经和视交叉,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1例为乳腺癌转移至视神经,MRI表现为视神经椭圆形增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结论:MRI是检查和诊断视神经肿瘤的重要检查手段,对大多数病变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眶内段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扩张的MRI表现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6例眶内段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扩张的MRI图像。结果 :5 6例包括颅脑肿瘤 2 4例、颅脑外伤 11例、颅内出血 11例、颅内炎症 1例、脑积水 5例及良性颅内高压 4例。双侧眶内段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扩张 5 5例 ,单侧扩张 1例。T2 WI等信号视神经周围扩张的蛛网膜下腔呈高信号影 ,在横轴位上呈“双轨征” ,在冠状位上呈“环形征”。眶内段视神经中点处蛛网膜下腔外径宽度为5 9mm± 0 .9mm。 34例肿瘤切除术后或内科治疗后复查 ,9例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宽度无明显变化 ,7例扩张程度明显减轻 ,18例恢复正常。结论 :眶内段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扩张提示颅内压增高 ,可作为临床评价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I三维重建技术在视神经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3例视神经损伤病例分别行CT、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脂肪抑制T2WI、 T1WI下三维重建.结果 13例视神经管内段和/或眶内段损伤中,CT仅显示视神经管骨折和/或眼眶骨折,视神经均未见异常表现.8例T1WI及T2WI表现为视神经管内段增粗、迂曲,视神经未见异常信号,5例脂肪抑制T2WI表现为视神经异常信号;13例病人经过脂肪抑制T2WI、T1WI平扫及增强扫描下三维重建,均有阳性表现.结论 MRI平扫及增强下三维重建技术在视神经损伤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多发性硬化(MS)和视神经脊髓炎(NMO)视神经病变的MRI表现差异,探讨其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3.0 T磁共振仪对伴有视神经损害的20例MS患者及11例NMO患者行视神经MRI检查,比较MS和NMO视神经病灶断面分布位置,受累视神经的病变节段分布和视神经病变长度的差异。结果MS组视神经病灶周边型的发生率高于N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O受累视神经管内段和颅内段病变发生率高于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MO组的视神经病变长度大于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与NMO视神经病变影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视神经MRI在NMO与MS视神经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视神经鞘脑膜瘤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视神经鞘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并探讨双轨征的显示情况及其价值。方法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年龄6-71岁,女20例,男15例。28例行CT扫描,其中25例行增强扫描;27例行MR扫描,其中2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35例视神经鞘脑膜瘤中12例呈梭形,7例呈管形增粗,1例呈椭圆形,8例为偏心性生长的肿块,7例弥漫累及整个眼眶。35例均累及眶内段,其中22例同时累及管内段,13例同时累及颅内段,4例同时累及视交叉,1例同时累及视束。行CT扫描的28例中,20例呈等密度,8例为含有钙化的肿块。行CT增强扫描的25例全部强化,其中6例清楚显示双轨征。行MR扫描的27例中,16例T,WI和T2WI均为低信号,3例呈长T1、长T2信号,8例呈等T1、等T2信号。行MR增强扫描的25例均呈明显强化,17例清楚显示双轨征。经统计学处理,MRI显示双轨征明显优于CT(P=0.001)。结论CT和MRI都可显示视神经鞘脑膜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特征,M砌在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方面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