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微泵静脉推注阿托品救治有机磷中毒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微泵静脉推注阿托品救治有机磷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改传统用法为微泵静脉推注法,通过临床治疗24例与传统静脉推注25例,静脉滴注18例,对照观察。结果:微泵静脉推注法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静脉推注法和静脉滴注法,且微泵静脉推注法具有快速、足量、恒速、稳定的特点。结论:运用微泵静脉推注法给药,患者生命体征波动比静脉推注小、副反应低、缩短了患者病程、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临床效果好,在救治有机磷中毒患者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人脑视皮质微血管的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幼儿脑视皮质微血管构筑的形态结构。方法 采用8例幼儿脑皮质,经碱性磷酸酶染色,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结果 视皮质内动脉多数以直角、少数以锐角发自软脑膜动态。视皮质内静脉数量明显少于动脉。静脉属支汇入处可见一三角形膨大。且深层微静脉粗,浅层微静脉组。结论 皮质微静脉的这种特点可能是皮质微静脉栓死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法和墨汁灌注光镜观察法对大鼠舌下腺的微血管构筑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小叶内,小叶内动脉逐渐分支。在腺泡和闰管周围续于毛细血管,它们相互吻合形成排列稀疏的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腺泡周围毛细血管逐渐汇集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微静脉,它们在纹管周围交织吻合形成微静脉丛或直接注入小叶内静脉,在纹管周围未见窦状毛细血管网。排泄管呈树权样分枝状,上皮下为一层排列密集的毛细血管网,它们由小叶间动脉分出的微动脉供血,输出微静脉注入沿途的小叶间静脉。在排泄管的起始部,上皮下毛细血管可注入纹管周围的微静脉丛。  相似文献   

4.
作者利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皮瓣微循环变化,发现大部分血液通过微静脉短路直接进入回流静脉,只有少量毛细血管开放进行物质交换。虽然动脉化术后晚期毛细血管网开放后形成了部分生理性循环(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但动脉血液由微静脉灌流入毛细血管仍为主要的循环方式。此外尚有2次灌流、环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胶体碳作为示踪物,对小鼠在大肠杆菌内毒素引起休克时的肺、小肠和膈肌进行子血管通透性的形态学研究。 结果表明,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后30分钟,属于体环循系统的支气管微静脉,小肠粘膜下层中之微静脉以及膈肌血管树的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段开始标记有碳黑颗粒。这些标记有碳黑颗粒的微静脉,在电镜下发现内皮间的连结已打开(即相邻内皮细胞膜之间的间隙加宽了),碳黑颗粒通过这些已打开的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运用白细胞粘附分子LFA-1单克隆抗体防治烧伤休克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大鼠烧伤休克模型,测量微静脉血液流速、口径和流量,镜下观察微静脉白细胞粘附数并记录动物存活时间。结果 单抗能减缓烧伤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和微静脉血流速度的下降趋势,显著降低微静脉的白细胞附壁粘着数,明显延长动物的存活时间。结论 运用LFA-1单抗能阻断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减少白细胞嵌塞微静脉以改善烧伤休克微循环和保护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7.
高内皮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广泛存在于周围淋巴组织中。在光学显微镜下,此后微静脉主要结构特征是内皮细胞胞质丰富,呈立方形或柱状,故称高内皮后微静脉。正常人体胸腺内是否存在立方形高内皮后微静脉,迄今仍有不同意见。为此,我们观察了不同年龄正常人体胸腺,探讨是否存在周围淋巴组织中所具有的那些高内皮后微静脉。材料和方法胸腺标本共8例,新生儿2例,因窒息死亡;l岁和2岁小女孩各1例,死因不  相似文献   

8.
通过闭路电视录相系统及生物医学图象处理系统,对正常及肝损伤兔耳窗皮肤的微血管进行了连续动态观察及定量检测。 同时静脉注射山莨菪碱,观察分析了该药对肝损伤后微动脉、微静脉扩张作用及自律运动的影响,结果发现肝损伤后24-48h,微动脉、微静脉及动静脉吻合痉挛,注山莨菪碱后,微动脉及微静脉迅速扩张,持续时间较短,自律运动及扩张幅度有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闭路电视录相系统及生物医学图象处理系统,对正常及肝损伤兔耳窗皮肤的微血管进行了连续动态观察及定量检测。同时静脉注射山莨菪碱,观察分析了该药对肝损伤后微动脉、微静脉扩张作用及自律运动的影响,结果发现肝损伤后24~48h,微动脉、微静脉及动静脉吻合痉挛,注山莨菪碱后,微动脉及微静脉迅速扩张,持续时间较短,自律运动及扩张幅度有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0.
Ikram  M.  K.  De  Jong  F.  J.  Bos  M.  J.  桑延智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6-7
背景:视网膜血管也许可以为脑血管病变提供预警信息,因为它与脑血管有许多共同特点。据报道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值偏小会增加脑卒中发生的风险。这究竟应归因于视网膜微动脉的收缩还是微静脉的扩张,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究直径减小的微动脉或直径增大的微静脉何者与发生脑卒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Mallory染色法研究淋巴细胞穿越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过程,结果显示:光镜下淋巴结副皮质区中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周围的结缔组织呈现蓝色,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管腔面的高内皮细胞核着色较浅,淋巴细胞核呈现金黄色。此方法清楚显示淋巴细胞穿越内皮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喉癌组织中类高内皮微静脉的超微结构观察,探讨淋巴细胞归巢的途径及抗肿瘤意义.方法 采用透射电镜及阳性胶体铁染色方法,观察和研究32例喉癌组织中的类高内皮微静脉的超微结构.结果 在癌周区出现大量类高内皮微静脉,其内皮高大,胞浆突起增多,细胞核大,细胞器丰富.有淋巴细胞穿越管壁.结论 喉癌组织中部分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可演变为类高内皮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归巢的重要场所;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归巢与抗肿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血液循环途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血液循环途径 .[方法 ]选用中国家兔 30只 ,将每侧兔耳视为 1例 ,共 6 0例 ,随机分为 2个组 :A组 30例 ,切断中央动脉和前后边缘静脉 ,保留中央静脉和耳背神经 ;B组 30例 ,切断中央动脉、耳背神经和前后边缘静脉 ,仅保留中央静脉 ;将A组皮瓣 30例和B组皮瓣 30例 ,分别于术后第 3,5 ,7,14d和 2 8d ,自皮瓣静脉远心端注入 30 0mL/L墨汁灌注液 .[结果 ]乳头下层与浅筋膜微静脉网内有大量墨汁灌入 .[结论 ]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的血液循环途径为静脉干远心端微静脉微静脉网微静脉静脉干近心端 .  相似文献   

14.
猫恒前磨牙牙周膜微血管构筑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猫恒前磨牙牙周膜(PDL)微血管床的解剖形态。方法:对猫上颌恒前磨牙进行墨汁灌注,火棉胶包埋。连续切片,光镜下观察PDL徽血管形态,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颈部PDL微血管与牙龈具有丰富的吻合支,PDL内微动脉血管分支成毛细血管下行,可见“发卡式”结构的毛细血管。中段,纵行微静脉下行过程中彼此相互吻合,未见微动脉血管。根尖牙周膜可见“栅栏状”结构的微静脉网。结论:猫恒前磨牙血流来源于牙龈动脉和牙槽骨动脉。静脉引流方向主要是经中段的微静脉汇入牙槽骨静脉。“发卡式”结构的毛细血管有利于颈部PDL的物质交换,抵御外界侵袭,促进组织修复。微静脉网使PDL可以抵抗强大的垂直向力。  相似文献   

15.
大脑髓质深层静脉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死后24小时内童尸7例,经颈内静逆灌注ABS铸型剂,制成大脑静脉铸型标本,扫描电镜观察大脑髓质深层静脉的形态特征和构筑。结果表明:大脑髓质深层有微静脉、髓质深静脉和集合静脉干三级静脉,髓质深静脉起始于大脑髓质的中、外1/3交界处,收集大脑中央卵圆块内结构的微静脉。  相似文献   

16.
探讨运用白细胞粘附分子LFA-1单克隆抗体防治烧伤休克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大鼠烧伤休克模型,测量微静脉血液流速、口径和流量,镜下观察微静脉白细胞粘附数并记录动物存活时间。结果单抗能减缓烧伤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和微因流速度的下降趋势,显著降低微静脉的白细胞附壁粘着数,明显延长动物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微穿刺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微穿介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技术方法、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观察疗效。方法:利用自行研制的眼超显微手术系统,实现活体视网膜静脉穿刺;采用光动力学方法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在阻塞的视网膜静脉内注入溶栓剂tPA,观察溶栓效果和术中、术后视网膜及其血管改变。结果:超显微手术系统能够实现稳定的视网膜血管微穿刺,并向血管内持续注药。在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该方法能使血栓迅速溶解脱落,疏通血管,恢复静脉血流。病理结果显示,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溶栓后,不但能够逆转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理改变,而且对视网膜及其血管无明显损伤。结论: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注入溶栓剂可能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早期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该技术的不断完善,不仅可望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治疗,而且还可用于清除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组织活检、视网膜肿瘤介入治疗以及视网膜细胞移植等操作精度较高的手术。  相似文献   

18.
潘明英 《吉林医学》2013,(28):5895-5896
目的:探讨微负压法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12月在门诊输液的患者500例,按日期将单日输液患者为观察组,双日输液为对照组,观察组250例输液患者在穿刺时采用微负压法进行穿刺。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易见回血程度、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静脉充盈不佳患者,用微负压法进行静脉穿刺,其穿刺时间、易见回血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微负压法进行静脉穿刺,能明显缩短静脉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微造瘘术的新方法。方法使用中心静脉穿刺包行经皮肾穿刺微造瘘术,并把中心静脉导管作为造瘘管,观察穿刺的可行性、成功率、并发症及优缺点。结果25例患者穿刺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经皮肾穿刺微造瘘术中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具有经济、方便、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人鼻甲粘膜的微血管铸型。鼻甲粘膜内微动脉吻合成两级微动脉拱,微静脉吻合形成浅、深静脉丛,在中、下鼻甲粘膜内观察到动—静脉吻合。本文还讨论了粘膜内微血管构筑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