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HBV基因型与HBV-DNA水平及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基因型的临床表现.方法 对532例HBV-DNA阳性感染者分别检测HBV病毒基因型、HBV-DNA、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结果 532例慢性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60.2%,其次为B型31.6%,B、C混合型6.0%,未分型2.3%例;C基因型HBV-DNA水平和HBeAg阳性率分别为6.41±1.15和91.3%,明显高于B型5.88±1.30和83.3%,P<0.01 ;C基因型患者的ALT、AST及TBIL均高于B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基因型ALB 28.68±4.32显著低于B基因型30.55±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该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B型次之,C基因型HBV-DNA水平显著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HBeAg阳性率较B基因型高,C基因型对肝脏损害较B基因型重,并与HBV载量及HBeAg系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使用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B、C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差异,探讨使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维持明显疗效的最长疗程。方法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基因型38例,C基因型51例,测定两种基因型患者中使用干扰素-α6、12、18、24个月(分别为6、12、18、24个月组)疗程的血清HBV-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HBeAg血清转换状况,比较两种基因型患者中使用干扰素-α不同疗程组以上指标的变化及两种基因型患者之间以上指标的总体差异。结果(1)B、C基因型乙型肝炎患者18个月疗程组的血HBV-DNA、ALT水平均明显低于6、12个月组,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明显高于6、12个月组。(2)疗程24个月组与18个月组相比,两种基因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基因型患者24个月组血ALT水平仍明显低于18个月组,HBeAg血清转换率仍明显高于18个月组;C基因型患者血ALT水平及HBeAg血清转换率在24个月组与18个月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B基因型患者总体HBV-DNA水平、ALT水平均明显低于C基因型患者,总体HBe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患者。结论(1)用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B、C基因型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个月疗程时干扰素-α的抑制病毒复制、抗肝脏炎症及免疫调节效应均较6、12个月疗程时疗效继续明显增加。(2)干扰素-α对B基因型患者的抗病毒疗效总体优于C基因型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乙型肝炎(HBV)患者基因型进行检测,了解该地区HBV基因型分布及其与肝功能损害、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通过荧光探针识别基因型特异性序列,采集分析荧光信号确定病毒基因型,并分别检测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HBV-DNA含量.结果 532例慢性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占60.2%,其次为B型占31.6%,B、C混合型占6.0%,未分型占2.3%例;C基因型HBV-DNA水平和HBeAg阳性率分别为(6.41±1.15)lg拷贝/ml和91.3%,明显高于B型(5.88±1.30)lg拷贝/ml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基因型患者的ALT(130.16±197.19)U/L高于B基因型(125.6±145.02)U/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肃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B型次之,C基因型HBV-DNA水平显著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HBeAg阳性率较B基因型高,C基因型对肝脏损害较B基因型重,并与HBV载量及HBeAg系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平顶山地区乙肝基因型分布.[方法]用上海瑞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提供试剂,对113例血清标本进行基因分析,并检测各型之间与ALT、HBV-DNA含量以及HBeAg表达.[结果]113例HBV-DNA阳性患者基因分型分布为:B型77例,C型14例,BC混合型15例,未分型7例.[结论]本地区HBV-DNA基因分型以B型为主,基因型B与年轻非肝硬化患者HCC发生有关,基因型C型可能与肝炎症状加重有关,如果BC混合感染,两种基因"相互促进作用"可能更加重肝炎症状.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形式与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类型的关系。方法:对35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32例慢乙肝中度以及30例慢乙肝重度患者的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乙肝病毒基因型的检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的三种表现与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关系。结果:97例慢性乙肝患者共检出B型基因为39例(40.21%),C型基因为58例(59.79%),在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各组间基因型B和C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B和C基因型中HBeAg和HBV-DNA载量的表达有差别(P<0.05),C基因型的HBeAg和HBV-DNA载量表达要高于B基因型。结论:本地区慢性乙型肝炎基因型以B和C感染为主,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分级无关系,C型基因的HBeAg和HBV-DNA载量表达要高于B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连云港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基因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PCR结合微流芯片技术对2003 年7 月至2005 年7 月门诊及病房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 进行基因分型,并与其临床生化结果、病毒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乙肝病毒基因分型为B 型12例(19.05%),C型45 例(71.43%),B C混合型4例(6.35%),未定型2例(3.17%);其中年龄大于35岁的7例B基因型和21例C基因型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分别为(174.0±124.7)IU/L 和(247.8±212.6)IU/L(P<0.05);HBV-DNA病毒载量分别为(5.0±2.1)lg.copies/ml和(6.4±2.71) lg.copies/ml,两项指标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在18~34岁的B型和C型患者ALT水平、HBV-DNA病毒载量和HBeAg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云港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有B 型、C型、B C混合型和未定型,但以C 型为主,B型次之.发现在年龄大于35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感染C基因型的ALT水平、HBV 病毒载量显著高于B基因型患者(P<0.05),提示C基因型HBV感染致肝脏损害较重.  相似文献   

7.
IFN对慢性乙肝患者PBMC内HBV-DNA的阴转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水清  王瑜  王健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1819-1822
[目的]探讨IFN-α2b对慢性乙肝患者HBV-DNA的阴转作用。[方法]选择典型慢性乙肝患者160例,其中慢性乙肝轻度93例、中度67例。随机分为IFN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用PCR法动态检测患者HBV-DNA载量;动态复查肝功能。[结果]IFN-α2b治疗3个疗程后,慢性乙肝轻度患者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PBMC内、血清中HBV-DNA阴转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者(P﹤0.01);慢性乙肝中度IFN-α2b治疗者与常规亚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肝轻、中度患者IFN-α治疗后,ALT降低值、AST降低值、AST/ALT均优于常规组(P﹤0.01~P﹤0.05)。[结论]IFN-α2b对PBMC、血清HBV-DNA和HBeAg均有较好阴转效果,并能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以型特异性引物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125例HBV-DNA阳性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基因型,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包括前S1抗原)、HBV-DNA、肝功能。结果125份血清中B型58份(46.4%),C型58(46.4%),B/C混合型9份(7.2%);B型和C型在不同临床分型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疾病程度的加重,C型比例逐渐增加;C型在病毒载量、ALT、AST水平上均高于B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型和B/C混合型中HBeAg与前S1抗原阳性率均高于B型(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中C基因型很可能与较为严重的肝脏疾病有关,且C型和B/C混合型可能具有较强的病毒复制能力,其防治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本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及与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利用线性探针分析法进行乙肝病毒基因分型。结果52例慢性乙肝患者检出乙肝病毒基因型B型24例(46.2%),C型26例(50%),A、B混合型2例(3.8%),B、C两型均以男性多见,两型间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P>0.05);在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肝硬化及肝癌中,B和C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混合型2例分别为慢性乙型肝炎轻度和慢性乙型肝炎中度。C型HBeAg阳性率高于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载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慢性乙肝患者的乙肝病毒基因型以B、C为主要亚型,且C型稍多,C型HBeAg阳性率高于B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乙肝е抗原(HBeAg)(+)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DNA载量及其与肝纤维化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在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94例HB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HBeAg(+)组60例和HBeAg(-)组34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HBV-DNA载量,并检测两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黏蛋白(LN)]和MELD评分,分析HBV-DNA载量与肝纤维化和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 HBeAg(+)组患者的白蛋白(AL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及MELD评分高于HBeAg(-)组(P<0.05),PCⅢ、CⅣ、LN、HA水平高于HBeAg(-)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BeAg(+)患者HBV-DNA载量与肝纤维化指标和MELD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不同HBV感染阶段患者HBV-DNA载量与肝纤维化及MELD评分密切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山东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研究不同HBV基因型感染者的临床特点及病毒学特点。[方法]设计针对HBV S基因片段扩增的引物,采用PCR-RFLP的基因分型方法,对128例HBV感染者进行了HBV基因分型并检测了HBV前C及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变异。[结果]128份血清中,基因C型104例,占81.25%;基因B型22例,占17.19%,未检测到其它基因型。有2份血清未能明确分型。[结论]山东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其次为B型。HBV基因C型与基因B型比较有显著不同的临床特点。在慢性HBV携带者中基因C型的比例明显低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细胞癌患者;HBV基因B型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小于基因C型。HBV基因C型与基因B型比较有显著不同的病毒学特点。HBV DNA基因C型感染者的HBeAg阳性率、病毒载量及BCP变异率均明显高于基因B型。提示有可能基因B型更容易出现HBeAg的血清转换,高HBV复制水平的基因C型更容易导致反复的肝脏炎症活动。不同HBV基因型的病毒学特点部分决定了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生化指标和血清病毒标志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对132例CHB患者行肝穿刺活检,进行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纤维化程度分期(S),同时检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y-GT)、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和血清病毒标记物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血清TBIL,ALT、AST、y—GT、TBA平均值随病理分级和分期的增加而逐渐升高,ALB则相反,与肝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之间有明显相关(P〈0.05);HBehg的表达与肝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HBV—DNA水平与肝炎症变化和纤维化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与病理诊断比较,临床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轻度74.24%(49例),中度60.38%(32例),重度53.85%(7例)。结论血清TBIL、ALT、AST、γ—GT、TBA可反映CHB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的程度;ALB是慢性乙型肝炎病变进展的指标。血清HBeAg的表达和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仅凭血生化指标、血清病毒复制活跃与否判断肝病活动性是不全面的,应将肝组织病理作为判断肝炎活动性和是否抗病毒治疗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乙肝病毒不同基因型和亚型在国内的分布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来自国内8个地区884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清和临床资料,用PCR-RFLP方法鉴定病毒基因型和亚型,分析不同基因(亚)型与病情间的相关性。结果乙肝病毒B(20.77%)和C (78.22%)基因型为最常见,仅1例为D基因型;所有B基因型均为Ba亚型,C基因型中仅发现C2和C1亚型。北方地区患者多感染C基因型(83.62%)/C2亚型(90.32%)。B基因型患者的年龄明显小于C基因型患者(P<0.000)。不同年龄段B基因型和C基因型比较发现,感染B基因型的患者在30岁以下、30~50岁和50岁以上年龄段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感染C基因型的患者比例呈现相反趋势(P=0.000)。C1和C2亚型患者的年龄相近。各基因型在肝硬化、慢乙肝和无症状携带者中的分布无差别。B和C基因型(C1和C2亚型)患者的病毒量之间无差别。B基因型患者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评分明显低于C型患者(P<0.05)。结论北方地区以C基因型和C2亚型为主。B基因型患者的年龄明显小于C基因型。B和C基因型(C1和C2亚型)患者的肝脏炎症和病毒量之间无差别。B基因型患者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评分明显小于C型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及与临床表现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广西地区原籍人口不同病情的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疾病包括无症状携带者(ASC)、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乙肝后肝硬化(Lc)、原发性肝癌(HCC)血液标本,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抗-HBcIgM),HBVDNA拷贝数,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及测序鉴定病毒基因型,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本研究检测纳入的研究对象感染乙肝病毒为B、C两种基因型,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以c型(66.3%)为主,B型(33.7%)次之。c基因型的HBeAg血清转换率低于B型(P〈0.05)。C型在肝癌组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疾病组(P〈0.05),不同基因型间年龄、HBVDNA拷贝数、AST、AⅡ、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地区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HBV基因型为B型、C型,以C型为主,C型与较严重病情有关,感染不同HBV基因型与机体的免疫状况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某高校2004年新生乙肝病毒感染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高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为高校防治乙肝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减少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流行.[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对HBsAg阳性者进行其他4项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即乙肝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用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2 671名2004年入学新生HBsAg阳性率为16.66%.其中男生HBsAg阳性率为18.73%,女生HBsAg阳性率为12.1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十AST升高伴HBsAg阳性有52人,占阳性人数的11.69%.[结论]广东江门某高校2004年新生HBsAg阳性率较高,高校应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在学生中进行乙型肝炎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意识,定期进行肝功能及乙肝5项指标检查,对易感染者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  相似文献   

16.
福州市人群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福州市人群乙肝流行规律,探讨沿海地区HBV高发的原因,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整群抽样法,以家庭为单位随机抽样,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含量,用型特异性PCR进行乙肝病毒基因分型。[结果]福州市检测结果,人群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阳性率分别是13.3%、53.3%、2.3%、17.0%、56.8%;沿海2558份标本阳性率分别是16.8%、45.6%、4.9%、15.8%、53.9%;内陆1635份标本阳性率分别是9.7%、47.2%、2.2%、15.0%、51.5%;沿海HBsAg、HBeAg阳性率高于内陆(P<0.05)。随机抽取323份DNA阳性的样品进行基因分型,B型占49.2%、C型占43.4%、B C型占7.4%,沿海B、C型比重相近,内陆以B型为主。[结论]福州市人群中HBsAg携带率为1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沿海HBsAg携带率高达16.8%,为福州市乙型肝炎高发人群,应加强乙肝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431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指标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431例患者分为4组,观察不同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组肝脏GS分期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各组患者GS分期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不同ALT水平患者组间GS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ALT在20~40 U/L和40~80 U/L的患者中G2~4的比例分别为30.62%和35.47%,S2~4的比例则为49.24%和49.42%。不同G分级患者组间球蛋白(globulin,GLB)、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不同S分期患者组间年龄、白蛋白(albumin,ALB)、AST、PLT、HBV DNA、APR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HBV DNA水平和APRI指数是肝纤维化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即使ALT小于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但部分患者仍有明显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进展,这些患者必须结合年龄、AST、GGT、APRI、HBeAg状态和HBV DNA水平进行评估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必要时须行肝脏穿刺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及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194例CHB患者分为合并NAFLD组(A组,73例)和未合并NAFLD组(B组,121例),均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d,1次/d)治疗5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AST、ALT指标均显著下降,且B组下降幅度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和HBV-DNA转阴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LN、PCⅢ、CIV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B组下降幅度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NAFLD影响CHB患者肝功能恢复和肝纤维化进展,也降低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应答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