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脊髓拴系诊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讨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脊髓拴系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对38例脊髓拴系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了解患者泌尿系损害情况.结果上尿路损害组最大逼尿肌压(7.45±1.22kPa)明显高于上尿路组无损害组(4.25±1.40kPa),膀胱顺应性(2.6±0.6ml/cmH2O)低于下尿路无损害组(6.7±0.8ml/cmH2O).逼尿肌与括约肌协调组上尿路损害的发生率(16.7%)明显低于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组(52.1%).结论逼尿肌压升高、膀胱顺应性下降、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是上尿路损害的高危因素,尿流动力检查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尿流动力学分析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评估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选取8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反射、逼尿肌外括约肌协调等指标.结果 80例中64例(80%)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其中伴尿道外括约肌协调22例,失调42例;16例出现逼尿肌无反射(20%),其中伴尿道外括约肌协调4例,失调4例,去神经化8例.80例中16例(20%)表现为膀胱顺应性增加,64例(80%)表现为膀胱顺应性下降.结论 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大多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仍有部分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并根据尿道括约肌功能进一步分为数种亚型.尿动力学检查在胸腰段脊髓损伤中明确了神经源性膀胱的类型,为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利用膀胱黏膜双层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后的尿动力学表现。 方法  2 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性膀胱患者行利用膀胱黏膜的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男 16例 ,女 9例。年龄 4~ 14岁。 2 1例获随访 6~ 2 4个月。手术前后行IVU、尿动力学检查及临床评价。 结果 手术后膀胱容量 (2 4 2 .6 2± 6 0 .0 4 )ml、膀胱顺应性 (8.10± 3.0 0 )ml/cmH2 O(1cmH2 O =0 .0 98kPa)、最大尿流率 (7.6 0± 2 .90 )ml/s均较术前 [分别为 (14 2 .14± 4 5 .88)ml、(3.2 6± 1.5 7)ml/cmH2 O、(3.0 0± 1.0 0 )ml/s]增加 ,逼尿肌压力降低 [术前 (5 2 .0 0± 14 .11)cmH2 O、术后 (33.33± 15 .39)cmH2 O],剩余尿 /膀胱容量较术前减小 (术前 0 .33± 0 .11、术后 0 .16± 0 .10 ) ,P均 <0 .0 1。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和尿道闭合压无改变 ,无抑制收缩减轻。 7例恢复尿意 ,9例输尿管返流减轻。 结论 利用膀胱黏膜的双层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可增加膀胱容量及顺应性 ,降低逼尿肌压 ,减轻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程度。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逼尿肌反射亢进、尿道闭合压低是影响临床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膀胱压力和肌电图联合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无排尿异常新生儿的尿动力学过程。 方法 肾盂扩张的新生儿 14例。男 10例 ,女 4例。年龄 2d~ 2 .5个月 ,平均 (1.2± 0 .8)个月。用DanTech膀胱测压和肌电图记录仪在X线电视监视下进行膀胱测压检查。患儿均未发现排尿异常症状和膀胱输尿管返流。 结果 膀胱剩余尿 (1.2± 0 .8)ml,最大膀胱容量 (33± 2 4 )ml,排尿效率为 0 .87± 0 .17。不稳定性膀胱发生率 2 1% (3/ 14 )。可见两种排尿类型 ,协调性排尿和非协调性排尿或间断性排尿。在协调性排尿过程中最大逼尿肌排尿压为 (74± 2 4 )cmH2 O(1cmH2 O =0 .0 98kPa) ,尿道外括约肌活动减弱或不变。6 4 % (9/ 14 )新生儿表现为非协调性排尿或间断性排尿 ,逼尿肌压力可升至 10 0cmH2 O以上。 结论 无排尿异常症状的新生儿膀胱多可完全排空 ,少数可有较多的剩余尿 ,可能与新生儿间断性排尿有关。新生儿最大逼尿肌排尿压与成人相似 ,如 >10 0cmH2 O ,常提示括约肌活动增强或膀胱出口梗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合并肾积水男性SCI患者,年龄26 ̄45岁,治疗前1个月用B超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测量患者肾盂分离宽度、残余尿量(PRV)、输尿管返流压(Pdet.reflux)、逼尿肌漏尿点压(DLPP)、最大尿道压力(Pura.max)等指标。对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ESD)的13例患者,将200IUBTX-A溶解于8ml生理盐水,在膀胱尿道镜下分点注射于外括约肌内;对DESD合并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的6例患者,将200IUBTX-A溶解于12ml生理盐水,分点注射于膀胱颈及外括约肌内。1个月后复查上述检查指标。结果:1例治疗无效,其余患者治疗起效的平均时间为9.5d,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由3.9±1.2cm降至1.1±0.8cm,PRV由187±58ml降至54±18ml,DLPP由77.6±7.2cmH2O降至21.6±4.1cmH2O,Puram.ax由88.3±10.5cmH2O降至57.4±3.6cmH2O(P<0.01)。疗效持续时间平均3.8个月,治疗后1、3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68.7%。3例患者接受第2次注射。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尿道括约肌内注射BTX-A可有效减少SCI后DSD患者残余尿量、降低DLPP及尿道压力,是治疗DSD有效、微创、安全、可逆、可重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终末型逼尿肌过度活跃患者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尿动力学检查证实为逼尿肌过度活跃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男57例,女16例,平均(51±29)岁,包括梗阻性期相型组(OPDO)18例、神经性期相型(NPDO)组17例、梗阻性终末型(OTDO)组23例和神经性终末型(NTDO)组15例。10例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患者[男7例,女3例,平均(45±18)岁]为对照组。结果逼尿肌过度活跃各组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80±120)ml,OTDO组(214±105)ml,显著低于OPDO组(354±146)ml,NTDO组(191±89)ml,显著低于NPDO组(328±155)ml。逼尿肌过度活跃各组膀胱顺应性显著低于对照组(35±19)ml/cmH2O,NTDO组(19±10.8)ml/cmH2O,显著高于NPDO组(12±6.7)ml/cmH2O。排尿前最大逼尿肌压力OTDO组(13±9)cmH2O,显著低于OPDO组(32±19)cmH2O,NTDO组(12±8)cmH2O,显著低于NPDO组(38±19)cmH2O。NTDO组上尿路扩张发生率(1/15)显著低于NPDO(7/17)组。梗阻性和神经性终末型逼尿肌过度活跃患者最大逼尿肌排尿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膀胱多不能完全排空,OTDO组排空效率在70%左右,显著低于NTDO组。结论终末型逼尿肌过度活跃患者膀胱多高度敏感,其无抑制逼尿肌收缩力接近于正常  相似文献   

7.
脊髓栓系患者的尿动力学评估和治疗对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脊髓栓系对膀胱尿道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评估36例脊髓栓系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 ;以膀胱顺应性和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评估膀胱的储尿功能 ;以排尿期逼尿肌压力评估逼尿肌排尿功能 ;结合膀胱尿道透视和尿动力学检查了解有无逼尿肌 外括约肌的协同性 ,并结合压力 流率曲线了解尿道的控尿功能。采用 χ2 检验比较各组参数异常发生的频数。 结果 脊髓栓系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类型主要为逼尿肌反射不能伴低顺应性膀胱 ,占 5 0 % (18/36 ) ;逼尿肌反射亢进占 2 2 % (8/ 36 )。逼尿肌反射不能伴低顺应性膀胱者其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83% (15 / 18) ,明显高于逼尿肌反射亢进者 (38% ,3/ 8,P <0 .0 5 )。膀胱顺应性减低者肾功能异常占81% (17/ 2 1) ,明显高于顺应性正常者 (7% ,1/ 15 ,P <0 .0 1)。顺应性减低者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率6 7% (14 / 2 1) ,明显高于顺应性正常者 (7% ,1/ 15 ,P <0 .0 1)。 结论 脊髓栓系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类型各异 ,治疗方案的制定应以尿动力学结果为依据。顺应性减低可能是造成肾功能损害和膀胱输尿管返流的主要原因 ,泌尿外科治疗目的在于创建一低压、足够容量和控尿的膀胱以保护上尿路功能  相似文献   

8.
女性下尿路症状患者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女性下尿路症状原因及临床意义。 方法  72例下尿路症状女性患者 ,年龄 8~ 86岁 ,平均 4 8岁。其中排尿困难 4 6例 ,尿失禁 14例 ,尿频 10例 ,夜间遗尿 2例。患者均行尿动力学检测。 结果  4 6例排尿困难者膀胱容量 6 0~ 80 0ml,其中 2 0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为 0 ,2 6例9~ 16 0cmH2 O(1cmH2 O =0 .0 98kPa)。Linp URR图示为Ⅲ级以上梗阻者 19例。尿道静态分布阻力2 5~ 130cmH2 O。膀胱逼尿肌与尿道外括约肌协调性良好者 5例 ,协同失调者 33例。 10例尿频患者膀胱容量 97~ 4 5 0ml,2例排尿期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为 0 ,8例 31~ 110cmH2 O。Linp URR图示显示Ⅲ级以上梗阻者 2例。 1例急迫性尿失禁者膀胱过度敏感。 6例压力性尿失禁者腹压漏尿点压力 4 4~76cmH2 O。 3例充盈性尿失禁者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力为 0 ,尿道静态分布阻力 32~ 4 2cmH2 O。真性尿失禁 4例尿道外括约肌压力 0~ 16cmH2 O ,平均 (8.5± 5 .7)cmH2 O。 2例遗尿患者存在不稳定性膀胱表现 ,排尿期膀胱收缩乏力。 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对女性下尿路症状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尿动力学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an C  Dai F  Zhou G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6):441-444
目的提高对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诊断水平,并为针对性选择康复手段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对220例不同损伤平面和程度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其中100例患者常规测定膀胱压力容积和尿道压力图,另120例患者采用膀胱-外括约肌压同步连续测定法分别记录膀胱容量为100 ml时的逼尿肌压、反射排尿时的最大逼尿肌压、最大尿道压,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除圆锥马尾损伤组的最大尿道压(83±38)cm H2O(1 cm H2O=0.098 kPa)和动态逼尿肌压(12±10)cm H2O低于其他各组,其差异有显著意义(t=2.096~2.656,P<0.05)外,不同损伤组患者膀胱顺应性降低的发生率相似(分别为51.2%,52.4%和50%);同组不同损伤程度患者间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t=1.023,P>0.05).120例患者根据膀胱-外括约肌压同步连续测定法记录尿道压曲线发现,其曲线形状大致可分为4型. 结论除圆锥马尾损伤组的最大尿道压和动态逼尿肌压低于其他各组外,其他参数与损伤平面和损伤程度无关.圆锥马尾损伤组多为不完全性损伤,故而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的发生率较低.尿道压力曲线的表现与外括约肌和尿道周围横纹肌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不同类型尿失禁临床及尿动力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女性不同类型尿失禁临床及尿动力学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76例女性患者常规行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压力流率研究、尿道压力测定、漏尿点压测定。结果 76例患者中,压力性尿失禁30例,运动紧迫性尿失禁15例,反射性尿失禁19例,混合型压力性/紧迫性尿失禁2例,不稳定尿道3例,假性尿失禁7例。运动紧迫性尿失禁中,DLPP≥40cmH2O者14例,均有不同程度双肾积水。结论 腹压漏尿点压测定可以协助确定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方式。神经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和膀胱出口梗阻均可能出现膀胱顺应性下降,逼尿肌漏尿点压可以帮助决定膀胱顺应性下降时手术治疗时机。当逼尿肌漏尿点压≥40cmH2O,或者膀胱充盈200ml时逼尿肌压力≥40cmH2O时,必须进行治疗,否则会导致上尿路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volume of the hypophysis, of the epiphysis and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to body weight and volume of the hypothalamus were studied on 193 rodents belonging to 41 species. Concerning the volume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regression slopes of Rodentia occupy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between those of Isectivora and Prosimians studied by BAUCHOT. The volume of the epiphysis increases more rapidly with the weight of the body than that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volume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increases on the contrary more slowl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