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外周血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04—10/2005—02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同期在解放军第三○五医院门诊查体的健康志愿者各3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各组的外周血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同时测定各组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及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T水平。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直线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超敏C-一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肌酶学标志物的关系,以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结果:120例受试者全部进人结果分析。(1)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健康对照组[(6.23&;#177;7.38),(5.74&;#177;7.45),(1.23&;#177;0.70),(0.87&;#177;0.57)mU/L,P〈0.05],前2组组间及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在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直线相关限R^2=0.285,0.779,P〈0.01)。(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年龄、体质量指数、血脂、白细胞、吸烟等危险因素无关(P〉0.05),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支数无关(P〉0.05)。(4)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心肌酶学指标间无相关性(P〉0.05)。 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水平与炎症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相关。提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预测以及危险分层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脂联素、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相关性,为识别不稳定斑块提供血清学指标. 方法 对6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2例急性心肌梗死、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2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进行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脂联素、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分析. 结果 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测定,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均显著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P<0.01);脂联素水平测定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从高到低依次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妊娠相关蛋白A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68,P<0.01),与脂联素呈显著负相关(R=-0.589,P<0.01);脂联素与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855,P<0.01). 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斑块不稳定性相关;妊娠相关蛋白A与脂联素可能共同作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的变化,探讨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30)、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n=30)、稳定型心绞痛患者(n=30)、健康志愿者(n=30)的外周血hs-CRP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与健康志愿者各组外周血hs-CRP水平分别为(13.17±6.60)m IU/L、(8.98±5.16)m IU/L、(3.03±1.60)m IU/L、(2.06±1.63)m IU/L。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健康志愿者(P<0.05),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比较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与健康志愿者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CS患者中,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组患者外周血hs-CRP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和单支病变组患者(P<0.05)。结论hs-CRP在ACS患者外周血水平明显升高,提示hs-CRP对心肌缺血损害、鉴别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进行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健康体检的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在介入治疗前后及冠状动脉造影前后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查。根据介入治疗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观察A组(I〉3.0mg/L)和观察B组(〈3.0mg/L)。结果观察组72例患者介入治疗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0.72±0.41)mg/L,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1.41±0.37)mg/L;对照组5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0.29±0.12)mg/L,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0.30±0.14)mg/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查前(P〈0.05);对照组检查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检查后(P〈0.05)。观察A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B组(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会发生明显增高,3.0mg/L可以作为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后预后的标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顾红娟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0):1683-168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超敏CRP(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血浆BNP和超敏CRP水平检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hs-CRP水平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心绞痛组患者血浆BNP及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BNP及hs-CRP水平可以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危险分层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其裂解酶水平,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方法:研究对象分不稳定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和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以残余胶原结合力试验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活性水平.结果:(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活性水平均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1)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可能是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指标;(2)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降低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栓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与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分别测定本院在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的62例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与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值,观察两种类型冠心病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C-反应蛋白与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临床鉴别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稳定型心绞痛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和健康体检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同时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包括UAP和AMI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结果:(1)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在UAP组、AMI组比SAP组、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2)2周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2周后亦有显著降低。结论:阿托伐他汀干预可以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非特异性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中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及参与斑块破裂活动的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10/2004-03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70例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其中稳定心绞痛12例,不稳定心绞痛20例,发病6h内急性心肌梗死38例。对照组20人为健康体检者。均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5mL,离心分离血清后分为2份置-80℃,检测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70例及对照组2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比较:对照组低于稳定心绞痛组犤(0.7,1.1)mIU/L,(P<0.05)犦。②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比较:对照组明显低于不稳定心绞痛组犤(2.0,6.0)mg/L,(P<0.01)犦。③基质金属蛋白酶-3浓度比较:对照组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犤(48.5,63.6)ng/L,(P<0.01)犦。④冠心病患者3种不同类型的3项指标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无相关性(r=0.099,P=0.539),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无相关性(r=0.017,P=0.210),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250,P=0.046)。结论:冠心病的发生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的变化相关联,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只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36例患者被分为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4例,对照组5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应用Beckman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及其亚型MB水平。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肌酸磷酸激酶及其亚型MB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高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增高(P〈0.05),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及其亚型MB均无明显差异(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肌酸磷酸激酶及其亚MB均明显增高(P〈0.05)。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78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明显增高,其增高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心肌损害)呈正相关,与肌酸磷酸激酶及其亚型MB比较,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与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ACS发病和预后的预测因子。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炎症反应与ACS发病及病情进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