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的特殊舌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早期出现一种特殊的舌象改变,即在香前部出现红色的椭圆形或三角形或长方形,平坦而不高出舌面,其上少苔,面积大约2cm×2.5cm左右,较周围舌面干燥少津,边界分明,此种舌象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率高达43.48%。随着病程延长,出现率逐渐减少,该合象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具有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2.
高秀梅等在1994年第6期《中医杂志》著文,介绍他们在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舌象的系统观察中,发现该病发病初期部分患者舌象出现典型的特征性改变,称之为“剥斑”。其表现是在舌前部见红色的、椭  相似文献   

3.
<正>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高,国外报告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其死亡率可以高达80%,因此,研究用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或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都具有现实意义。现将1982年以来有关中医对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综述如下。一、临床研究(一)有关舌象和脉象的变化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舌质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约70%病人舌质紫暗或隐青或有瘀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AMZ)是指冠状动脉闭塞后,部分心肌因严重持续的缺血而发生急性坏死,而高血压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动脉硬化,管壁增厚狭小,故AMZ合并高血压是非常多见的.随着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的改变,两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在中医称为真心痛,而高血压称为眩晕.在急性心肌梗塞合并高血压病中,主要以舌质暗红、舌苔黄腻为主,同时气滞血瘀型亦较单纯心肌梗塞发病率高.中医舌脉与内在的脏腑相应,主要通过人体经络系统来实现,故舌象、脉象与急性心肌梗塞及高血压发病率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笔者通过观察52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高血压病和56例单纯心肌梗塞舌象、脉象及中医辨证分型,试图分析其发病机理并为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为明晰舌象客观化的研究内容及发展脉络,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舌象采集、图像分割、特征分析是舌象客观化研究的核心,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舌象客观化的研究进程,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促进了舌象研究由客观化向智能化方向转变。同时对舌象客观化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构建动态舌象数据库的设想,以期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169例急性心肌梗塞舌象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74年底至1977年4月开展了用“抗心梗合剂”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工作。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的辨证规律,选择了其中发病3日内入院且资料比较完整的16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舌象变化,参照脉证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胃癌舌象的现代研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包括胃癌舌象的临床观察及实验室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对胃癌舌象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胃癌舌象研究对辅助诊断,指导分期治疗,判断疗效预后均有一定作用。[结论]胃癌舌象研究还需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结合中医理论,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使胃癌舌象观察和判断更客观,使结论更具科学性、代表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中医舌象信息采集与分析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中医舌诊现代化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实现了舌象信息的获取,舌色、苔色、苔厚、腐腻、裂纹、润燥等舌象指标的自动分析。为了克服现有舌象采集平台体积大的缺点,我们研制了新型舌象采集装置; 舌象特征分析方面,对舌动态特征以及舌脉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将现代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对中医舌象信息的融合上,进行了相关实验。本文简要阐述了这些舌象信息采集与分析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医舌象与慢性胃炎相关性研究的情况,对舌象与慢性胃炎胃镜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以及慢性胃炎舌象在生化方面进行了客观的论述及评价,并提出了今后应制定统一诊断标准、观察方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中医舌象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中医舌象信息采集与分析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中医舌诊现代化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实现了舌象信息的获取,舌色、苔色、苔厚、腐腻、裂纹、润燥等舌象指标的自动分析。为了克服现有舌象采集平台体积大的缺点,我们研制了新型舌象采集装置;舌象特征分析方面,对舌动态特征以及舌脉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将现代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对中医舌象信息的融合上,进行了相关实验。本文简要阐述了这些舌象信息采集与分析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舌诊是中医辨治疫病的重要客观依据。本研究将舌象APP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舌象特征观察,以了解其在疫情环境下的适用性,助力中医药诊治传染病工作。通过实践发现,舌象APP让医生能够较便捷、迅速、灵活地客观采集患者舌象,通过舌象特征数据分析能够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新冠肺炎的舌象特征一般规律。舌象APP所采集舌象信息提示新冠肺炎患者舌色以红色为主,苔色多苔白、苔黄或黄白相兼,苔厚、苔腻患者较多。通过此次舌象APP的实践应用,反映出一些问题:(1)舌象APP对舌形、舌苔判断重复性较差,如APP对相同舌图分析结果中舌胖瘦不一致率高达(62.96%);(2)舌象APP分析指标仍以定性指标为主,区分度较差,未能很好地进一步反映不同年龄、性别、疾病分型及不同发病时间段的舌象差异及规律;(3)舌象APP所采集舌象特征指标不全,缺乏舌象光泽度(如舌暗)、舌态等信息。本研究启示,应充分结合现代先进科学技术,通过录制舌象短视频、定性指标定量化、全面采集舌象特征指标、加强舌象特征标定等改进措施,促进舌象APP的迭代升级,更好助力于中医防治疫病工作。  相似文献   

12.
我院于1976年以来,对2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舌象观察、心电监护,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使急性期病死率下降为9%,疗效较前明显提高,现小绪如下:舌质观察:以入院时舌象观察为准,计舌质淡者共55例,其中兼有胖嫩者3例,齿痕者23例;舌质暗或紫暗者76例,其中有瘀斑者26例;舌质红者54  相似文献   

13.
舌诊是中医诊断中较为客观的诊断方法,利用现代的光学分析技术能客观地反映出舌象的变化特点,能为中医辨证诊断提供客观依据。胃癌患者证型以及体质的变化直接反映于舌,通过更加客观化、微观化、智能化的舌象研究方法,可以探寻胃癌证型变化过程中舌象的诊断意义。本文概述了胃癌患者不同证型与舌象特征研究、胃癌患者与正常人的舌象特征比较、胃癌患者不同病理分型的舌象研究、胃癌患者治疗前后舌象临床观察、胃癌患者舌象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概述胃癌患者的舌象特征研究进展,以期为胃癌与舌象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为胃癌的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舌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其属于中医望诊的内容,舌诊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种疾病的诊疗中,对于恶性肿瘤疾病同样注重舌象的诊察。本文基于对近10年来恶性肿瘤舌象研究文献的整理和分析,阐述舌诊在恶性肿瘤疾病中的研究现状,综合结果发现多数研究认为肿瘤疾病患者舌象的特点以“瘀”为主,但不同瘤种间舌象特征会有区别,且舌象与肿瘤疾病种类、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存在相关性,但多属小样本研究,尚未发现规律性。此外,肿瘤舌象的微观研究也逐渐增多,不同舌象背后的生物学行为,有待我们用更大的数据量去挖掘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图像处理的舌象客观化研究在较多开展,但从微观角度对舌象形成的机制研究较少。开展舌象尤其是舌苔的形成分子机制对于推动舌象客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当前舌象形成机制在微生态、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基因表达谱等方向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任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的舌诊在中医舌诊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探讨了《圣惠方》舌象的特点,并与其它舌诊源流研究进行了比较。方法特点,一是只研究舌象本身,而不涉及其诊断意义;二是采用频数统计方法。研究发现:(1)《圣惠方》各类舌象、各种舌象与现代舌象比较,现代舌象较为重视的舌色、苔质、苔色在《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小,反之,现代舌象较不重视的舌面津液(舌干)、舌态(舌强)、舌体病变(舌生疮)、舌形(舌肿)在《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大。(2)《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大的上述各类舌象和各种舌象均属可直接影响舌的功能,因而是能"强制性"引起注意的舌象。《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小的舌色、苔质、苔色类舌象均属需要有意识观察才能获得的舌象。(3)《圣惠方》舌象的上述特点是因其舌诊发展仍较初步,这从其舌象总的出现频数较小也可反映。  相似文献   

17.
基于舌象信息采集设备研发过程中对舌象诊断术语的需求,对六项国际、国内中医舌象诊断术语标准展开体例框架、词条数目的横向对比,术语翻译、词条释义的纵向对比研究分析发现,六部标准在上述四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外,现存六部标准所能提供的基础性术语支撑与舌象诊断设备研发过程中对舌象诊断术语的实际使用需求对比,现存标准在舌象诊断数据客观化、数值化方面存在补充空间。同步完善统一现行标准与开展基于多目视觉三维重建、深度学习分析、色谱比较分析等技术的实验研究相关工作,能够助推舌象诊断现代化、标准化、客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医的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查舌质可验疾病的阴阳虚实、审舌苔可知受邪之深浅。舌诊能较为直观和客观地反映脏腑变化,有形可循,肿瘤的研究也多以舌象作为客观指标。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对于大肠癌患者舌象的文献发现,通过观察舌象,可对某些恶性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判断邪正盛衰,区别病邪性质;观察舌象,可辨体质察禀赋,辨证分型,指导用药;观察舌象变化,可观测进展,判断预后,评估疗效。另外对于舌下脉络、舌象与病程相关性以及诸多学者从微观方面对舌象进行研究亦有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肺癌患者舌象客观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肺癌患者舌象进行客观化探讨。方法:应用TP-Ⅰ型中医舌象数字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舌象参数。结果:肺癌组舌色、苔色、润燥、胖瘦、腐腻5个指数均显著低于正常组。结论:舌象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舌象客观化研究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通过总结近年来应用肉眼观察及数码相片软件分析技术对大鼠舌象病理状况的研究概况,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1)研究中仅有复方对正常大鼠舌象的影响,而缺少单味药对正常大鼠用药后舌象影响的有关研究;(2)仅有复方对疾病或"证"动物模型的影响,而缺少单味药对疾病或"证"动物模型舌象的影响有关研究;(3)对于正常大鼠舌色的定量标准没有统一,因此对于病理状态舌象的判断仅仅通过经验来判断舌象,缺乏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